1、1庄子.东海之大乐【教学目标】一、知识教育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等。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等。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二、能力训练目标1训练结合语境、借助工具书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探究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并感悟寓意。【解决办法】在理解的
2、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探究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教学步骤】一、导语:第一步导入: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板书课题)第二步以望洋兴叹成语导入。二、教学过程:先展示教学思路
3、读一读 做一做 想一想 议一议 展一展 理一理2谁 望洋兴叹 为什么读一读:1、教师范读(带感情) 、正音:泾 jng s 渚 zh 殆 di2、学生齐读,初步感知(教师利用这段时间在黑板上文言知识点)3、参照注释,疏通文章的大意。 (3-5 分钟)做一做:知识积累(完成学习卡片内容整理)1、古今异义:百川灌河 至于北海 始旋其面目 大方之家2、词类活用:秋水时至 顺流而东行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3、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 ,径直)不辩牛马(“辩”通“辨” ,辨别,区别)4、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者,也”表示判断)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
4、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用“见于”表示被动)5、固定格式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是古汉语常见的固定形式,可译为“认为是” “觉得是”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 ,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要)不是,就”假设性的否定句)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 ,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 “况且” ,表示意思推进一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省略句)6、熟记成语: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
5、让内行见笑。想一想 议一议:问题探讨一 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在这里,因此欣然自喜。问题探讨二 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3问:河伯到了大海里,看到了大海的广阔后,是怎样的神态呢?始旋其面目, “望洋兴叹” (板书)问:为什么要叹息呢?这个时候它才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了,不禁为自己的骄傲自满而感到惭愧,对自己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板书)批评自己的狂妄无知,骄傲自满。问题探讨三 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问题探讨四、五 河伯和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神)? 河伯:知错能改,善于纠正自身不
6、足的人。 海神若:谦虚不自满的人。 海神若的话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任何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知的世界,这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问题探讨六 结合我们的学习生活,谈谈你对这则寓言故事含义的理解。学习上不断探索,寻求新的知识领域去提高自己,发展自己。 不自满,不自傲,虚心接受,不断提高个人的人生境界,实现更大的理想。 展一展: 寓意联想(学生探讨后,自主归纳)1、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
7、,就难免贻笑大方。2、人贵有自知之明。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谦受益,满招损。人应当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不能因为嫉妒对别人的长处视而不见。3、自大源于无知。4、知耻近乎勇。人应当敢于自我批评,这需要勇气。5、谦受益,满招损。6、有比较才有鉴别。? 理一理: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掌握的知识,试探究庄子散文秋水说理上的特点。如(一)哲理与形象的结合 。本篇是议论文,但我们未见有抽象的说教,而是虚构了4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说理,阐明观点。比喻连类而及,层见迭出,令人目不暇接。(二)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文
8、中运用了多种对比,现分述如下:1、 两次所见情形之比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 ,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广阔。一个是“不辩牛马” ,一个是“不见水端” ,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2、 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有所见必有所感。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 “于是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一个“天下” ,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若己者 ,我之谓也。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
9、感叹,为大海的广阔无垠感叹。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前为骄傲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3、两次所见后的动作神态之比第一次,河伯的神态为“欣然自喜” ,第二次则为“望洋向若而叹” ,这一“喜”一“叹”鲜明地表现出了河伯两次所见后的不同神态。 “喜”所表现的是河伯志得意满的神态,“叹”表现的则是河伯在正视自己的不足之后的羞愧佩服的神态。所见后的动作也形成鲜明对比。第一次所见后,河伯是“顺流而东行” ,第二次见后,河伯是“旋其面目” 。一“顺”一“旋”表现出了人物不同的心情。 “顺”字反映连河伯“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
10、那种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4、 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之比河伯第一次自高自大,结果将“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高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的认识,导致错误的做法,甚至导致他人的耻笑、鄙视。而第二次所见所体现的是河伯虚心认错的态度,知耻的精神风貌,这使河伯在认识上达到了一种升华,实现了从无知到有知的转化。做法不同,结果也必然不同。正确的做法带来的是收获,错误的做法带给人的是失误。总之,大胆的想象拓展了文章的思维空间,强烈的文学色彩撞击着读者的灵魂,对比5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三、课堂小结:庄子和庄子是一座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和耐力
11、甚至穷其一生才能欣赏一二。刚才有同学说,庄子的思想有些消极。这要看你怎么去理解庄子的思想。高三的时候我们将读到一篇文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可给大家一个解答,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高三同学借阅“先睹为快” 。学哲学的目的是什么,周国平说:“没有哲学,我们找不到回家的路。 ”哲学是对人生与社会的理性诠释,哲学是人精神家园的支撑。现在有一个很流行也很沉重的词语“精神守望” ,学了哲学,对人生对社会可能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就能够把好心灵的航船,守住自己的精神家园。四、课后作业:河伯与庄子学生课外查找资料,展开思维,思考能不能从河伯身上,发现“庄子”的印记!老师补充、拓展。毫无遮掩地自我剖析和自我批
12、评,言由心生,情真意切,这就是可爱的河伯!这分明是一个经过深思并敢于自新的真实的入世者。事实上,从河伯的身上,我们更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庄子:世界之大,山外有山,不知天高地厚轻狂自得,只会成为笑柄;而芸芸众生因无知而自满,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如果敢于自省,省而能深,错而能改,也算是善莫大焉。因为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可贵的精神,众生就可以从已知走向未知,从而到达自由王国。河伯的遭遇是庄子苦心虚构的一个故事,河伯所为才是现实人生最需要的东西,天下苍生若作如是观,生活将会实现“无为” ,真正做到顺其自然。换一个角度说,庄子哲学绝对不是一种消极的哲学,他所倡导的“无为”恰恰是为了有为和大为,在他无拘无束与看似
13、不经意的文字中,到处充满人文关怀。又或者,在庄子的精神世界,对人类命运的凝视只是他的“无意注意”真正的智者不忧于形色,真正的思想不一定就是最响亮的声音。洞察世象的庄子并非“敏于行而讷于言” ,主张“道法自然”的庄子恰恰是在贯彻“自然”的准则,通过最为瑰丽的神话、寓言故事,将自己对人世的理解和思考聚笔于普通人, “一人之心” ,足可见“千万人之心” 。他所示人的,可能只是一个冷峻的侧影,一副漠然的神态。反观现代社会的芸芸众生,或举世浑浊、唯我独醒,悲情于色、疾言厉行;或大厦将倾、于事无补,大有行为饱受约束、举止尽显困厄,以我之力难挽大势的颓唐而那些真正关注现实,立足今日的人性化的入世者,始终萦怀的何尝不是活生生的人生!6谁说庄子冷眼看世界,他永远牵挂现实生活,一片热肠尽在天下。【板书设计】庄子.秋水东海之大乐黄河 大 海百川灌河 不辩牛马 不见水端 态度变化 欣然自喜 望洋兴叹自我反思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