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一、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 四川资阳诊断)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 年 1 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 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 500 余人进行 15 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 1.5 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2.(2018 河南林州调研)毛泽东指出:“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人大的代表性当然很大,但它不能包括所有的方面,所以
2、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这表明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 )A.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是我国民主政治的重要部分C.与人大职能有很多重合部分D.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前提3.(2018 湖南衡阳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某部法律文件规定国家机构存在一个集中权力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下面设立各个职能机构,政务院和法院都是其职能机构。”这一文件( )A.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 B.规划了社会主义建设蓝图C.推动政协职能转变 D.适应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4.(2018 湖北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期中)1991 年 2 月,台湾“国家统一委员会”通过了“国统纲领”,设计两岸统一的进程为:“近程
3、交流互惠阶段,中程互信合作阶段,远程协商统一阶段。”这说明当时( )A.“一国两制”构想付诸实践 B.“九二共识”得到认同C.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 D.“台独”势力主导台湾政局5.(2018 安徽黄山一模)2016 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政府宣布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2017年台湾当局另一个最为看重的“邦交国”巴拿马与中国建交,其“邦交国”仅剩 20 个。这表明( )2A.台湾当局已经认可“一国两制”B.国际社会促进两岸和解C.“一个中国”的国际认同度增加D.两岸关系面临新的挑战6.(2018 湖南怀化一模)周恩来提出:“我们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这支
4、队伍,应当像人民解放军那样,是一支立场坚定、纪律严明、有战斗力的队伍,是一支文装的解放军”。这个政策有利于( )A.确立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B.改变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执行D.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7.(2018 江西名校联考)新中国成立后,英国政府即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并断绝与国民党当局的外交关系。同时又保留台湾领事馆,还在联合国就中国代表权问题表决时投弃权票。20 世纪 50 年代中英建交( )A.是中英两国利益协调的产物B.是社会主义阵营瓦解的重要因素C.促进了中欧外交关系的缓和D.完美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2018 吉林
5、吉林调研)20 世纪 60 年代末,沈阳、长春等城市的高等院校或外迁,或裁并,或疏散;修建地下防空工事是当时各级“革委会”普遍重视的工作。黑龙江省把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以及街道居民都以民兵的形式组织起来,实现全民皆兵。东北地区出现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 )A.边境局势的持续紧张B.“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方针的影响C.中苏两国关系开始恶化D.朝鲜半岛“冷战”局面的持续发展9.(2018 河北邢台质检)1952 年,周恩来认为当今世界应划分为两大阵营(帝国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三类国家(帝国主义国家、民族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指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
6、。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A.已放弃“一边倒”的外交方针3B.强调独立自主政策的必要性C.不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D.切实推动新型区域外交10.(2018 安徽黄山一模)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 25 000 万美元,年息均为 3 厘。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 3 亿美元贷款,年息 1%,分 10 年还清。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B.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11.(2018 河北石家庄调研)2017 年初,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演讲中说:中国将积极同美
7、国发展新型大国关系,同俄罗斯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欧洲发展和平、增长、改革、文明伙伴关系,同金砖国家发展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材料表明当今中国( )A.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B.不断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D.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2.(2018 山东滨州期末)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俄罗斯有学者也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着较清醒的认识B.“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国际关系C.国际局
8、势既趋向缓和又表现出紧张对抗D.没有厘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特点二、非选择题(共 2 题,共 40 分)13.(2018 四川凉山一模)阅读材料,完成要求。4材料 1949 年标志着新中国由观念变成现实,但对于新生的政权来说,它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北京天安门、义勇军进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国家形象符号体系。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在重建社会结构中,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以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通过“翻身”意识等建立“积极的国
9、家形象”,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摘编自周良书“新中国”观念的生成和国家形象的初步建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新中国塑造新国家形象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15 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国际上,中国的核国家地位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承认,日本崛起成为美国经济的竞争者。在国内,自由派政治家和学者普遍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商界人士强烈渴望开展对华贸易尼克松结束了遏制政策,转而采取一项新政策,让中国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苏联。在这样一种“新颖”的外交格局中,
10、美国将独占鳌头,扮演世界领导者的角色。材料二 在尼克松访华前不久,1971 年 10 月 15 日,中国就加入了联合国,这表明了追求和解引起的反响。美国赞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任何国家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态度,即使不是消除,至少也是限制了苏联进攻中国的可能性中美和解使北京得以购买美国的飞机、科学仪器等中国现代化所急需的东西。学者、记者、运动员、科学家和官员的交流,方便了观念和知识的相互流动,改变了 22 年互不往来的状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据材料一,说明尼克松政府主动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主要原因。(10 分)5(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
11、影响。(10 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因素。(5 分)6答案精解精析一、选择题1.C 根据所学可知,新政权建立于 1949 年,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3 年”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新宪法制定的程序,无法体现中国已经步入法治国家,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在宪法制定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宪法制定的讨论与关注,说明新宪法制定的民意基础比较广泛,故 C 项正确;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表述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2.B 材料阐述的是政协制度的地位,没有涉及其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表明政协制度是我国民主政治
12、的重要组织部分,故 B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的“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可知,此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因此政协已经转变为统一战线组织,职能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与人大职能没有重合部分,故 C 项错误;D 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 D 项错误。3.A 依据所学可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是于 1949 年 9 月在政协会议上选出的,在共同纲领中规定的,由此可知该文件是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确立了新型国家架构,为新中国成立奠定了基础,故 A 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是从 1956 年开始的,故 B 项错误;政协职能转变是在 1954 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故 C 项错误;经济体制
13、改革是从 1978 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的,故 D 项错误。4.C “一国两制”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付诸实践,材料无法体现在台湾问题上得到实践,故 A 项错误;“九二共识”是 1992 年达成的,而当时是 1991 年,故 B 项错误;根据“两岸统一的进程”“协商统一阶段”可知,当时台湾当局认同“一个中国”,故 C 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台湾当局对“一个中国”原则的认同,这说明当时“台独”势力并没有主导台湾政局,故 D 项错误。5.C 材料没有反映出台湾当局对“一国两制”的态度,故 A 项错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巴拿马与台湾断交,主要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故 B 项错误;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14、巴拿马与台湾断交表明,中国提出的“一个中国”理念的国际认同度在增加,故 C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两岸面临新的挑战,故 D 项错误。6.B 根据材料信息“决不能依靠旧外交部的一套人马办外交,必须创建新型的外交队伍”可知,这一政策指的是“另起炉灶”外交方针,它有利于中国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故选 B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A 项与题意不符;“另起炉灶”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故 C 项表述不当;“一边倒”方针有利于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故 D 项错误。77.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就是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故 A项正确;20 世纪 5
15、0 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还没有瓦解,故 B 项错误;“中英建交”不能代表整个欧洲,故 C 项错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 1953 年提出的,故 D 项错误。8.A 20 世纪 60 年代中苏关系持续恶化,东北边境形势持续紧张,这导致东北的国防战备相对吃紧,故 A 项正确;B 项属于主观方面的影响,故 B 项错误;C 项开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中后期,与材料时间限制不符,故 C 项错误;20 世纪 60 年代末,朝鲜半岛处于相对和平的状态,故D 项错误。9.C 材料中周总理认为世界局势“不是简单的两大阵营对立,没有什么工作可做”,而两大阵营正是按照意识形态划分的,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的外
16、交并不是单纯以意识形态为外交准则,故 C 项正确。10.A 苏联的两次贷款与当时世界格局下苏日关系、苏美关系有重大关联,故 A 项正确;B项不符合抗日战争时期,故 B 项错误;苏联的贷款不能够明显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故 C 项错误;D项夸大了贷款的作用,故 D 项错误。11.A 从材料可知,中国与世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反映出中国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框架,故 A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与多国之间的有差别的外交关系,而非强调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故 B 项错误;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与材料中中国同美国、俄罗斯发展友好关系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
17、与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友好外交关系,没有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故 D 项错误。12.D 材料中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新华约”,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现实,故 A 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某些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的观点仍具有“冷战”思维,不能说明“冷战”思维仍然主导着当前的国际关系,故B 项错误;材料中讲述的是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对于上海合作组织的认识,并不能直接反映当前的国际局势,故 C 项错误;西方学者和俄罗斯学者认为上合组织是“苏联国家和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新华约”,这说明他们仍然被“冷战”思维束缚,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的特点
18、是“结伴而不结盟”,与之前的“华约”结盟有本质区别,故 D 项正确。8二、非选择题13.答案 特点国家仪式: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塑造新秩序,树立新形象;内政外交结合:内建新政权,外建独立自主的新外交关系。意义:使新中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巩固了政权;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解析 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中的“在开国大典及以后的国庆等节日中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得出利用开国大典及国庆等节日塑造国家仪式;根据材料中的“新中国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和新的经济秩序以塑造新的国家形象,同时推行社会改革”得出从政治、
19、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塑造新秩序,树立新形象;根据材料中的“群众运动再次被有效地加以运用并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得出采用群众运动的方式,广泛地动员民众参与;根据材料中的“拒绝继承旧中国一切外交遗产,从而在整个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得出内政外交结合。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中的“赢得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得出使新中国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普遍认同;根据材料中的“这极大地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得出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根据材料中的“在仪式的操演中实现了合法化、神圣化”并结合所学得出巩固了政权。14.答案 (1)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的呼声;利用中国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主地位。(2)影响:提高国际地位;遏制苏联;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科技文化发展。(3)因素:国家利益;社会制度;综合国力;国内形势;国际局势。解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得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日本竞争,美国国内呼吁重新评估对华政策,遏制苏联,维护美国霸权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中美关系正常化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遏制苏联对中国的威胁,能够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台湾问题的解决,推动科技文化发展等。(3)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因素有国家利益、综合国力、国内外形势、社会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