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90122225.docx

上传人:orderah291 文档编号:949449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9012222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9012222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9012222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9012222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学案中图版必修22019012222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课程标准 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联系“21 世纪议程” ,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举例说明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理解其演变的根源。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重点)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 1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阅读教材 P88P 90前两自然段,填写下列知识。1.史前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1)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以渔猎和采集为生。(2)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很强,人类被动的适应自然环境,与环境是一种依赖关系。2.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

2、然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2)环境问题:过度放牧、过度毁林开荒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3)人地关系:不协调,但产生了科学的萌芽。3.工业文明人地矛盾日益尖锐时期(1)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2)环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等,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3)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教材梳理 2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阅读教材 P90P 93,填写下列知识。1.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2(1)背景全球环境正在向不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方向演

3、变,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工业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直接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并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2)我们共同的未来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的发展方式和发展道路出了偏差,人类要想继续生存和发展,必须改变目前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2.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定义: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2)主要内容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发展要有限度,要协调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能危及后代人发展,即代际公平。强调全球范围内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之间的公平,即代内公平。(3)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的

4、、社会的、生态的可持续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1)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代际公平和责任公平。(2)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发展要具有可持续性。(3)共同性原则:全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 424 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据图分析该地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提示 该图表达的是某一地区在四个不同时期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图时期,人们依赖自然,活动范围有限,只在有水源的地区定居,人地矛盾不突出;图是农业文明时期,进入了改造自然的阶段,人们凿井修坝;图所示时期,人地关系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环境污染严重,

5、危及人类生存与发展;图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发展。预习效果自测1.正误判断:(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环境的变化。( )(2)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环境污染。( )3(3)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4)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5)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内公平。( )(6)“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 )提示 (1) 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6、(2) 农业文明时期出现的局部环境问题大多源于生态破坏。(3) 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具有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质,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4) 1987 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纲领,对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如此定义。(5) 与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属于公平性原则中的代际公平。(6) “竭泽而渔”就会使鱼无法持续利用,违背了持续性原则。读“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 ,完成 23 题。2.在图甲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酸雨危害 全球变暖A. B. C. D.3.产生于图乙所示阶段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天命决定一切

7、自然主宰人类 人定胜天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 B. C. D.解析 第 2 题,图甲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第 3 题,图乙所示阶段为工业社会时期。工业社会早期,人类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开始提出“征服自然”的口号,企图成为自然的主宰。这一时期,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人们逐渐认识到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 2.A 3.B4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产、生活、思维方式的根本变革,亦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中国也不例外。我国政府制定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中国 21 世纪

8、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它阐明了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方案。据此回答 45 题。4.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下列说法或做法中可以证实的是( )“竭泽而渔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而明年无兽。 ” 历代各朝均大兴土木建宫殿等大型建筑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封山育林,以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A. B. C. D.5.在青藏铁路建设中,我国首次引入了国外野生动物通道的理念,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设计了三种基本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主要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9、 D.综合性原则解析 第 4 题,说明了可持续发展中的持续性原则,破坏森林,导致人口增长过快,封山育林,定期开禁,维护了资源的更新,避免了资源的过度使用。第 5 题,公平性既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的公平,也包括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的公平。答案 4.D 5.A探究点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案例探究】 材料 人类与环境相处的演变图。5某一地区气候十分干燥,除了紧靠河岸的地方和泉水涌出的绿洲有人类定居外,其他地方大多人迹罕至,十分荒凉。后来人们学会了开凿深井,加上开发自然资源,荒凉的土地有了生机。为了发展生产,人们又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坝,农业由此发达了,原来没有人烟的地方也兴旺起

10、来了。继续发展下去,这个地区却因为人口膨胀,河水出现污染,水源严重不足,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居民纷纷外迁。人类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这里的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行环境整治,家园又变得美丽了!结合材料探究:(1)图中四个时期分别对应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的哪个阶段?(2)图中四个时期的人地关系是怎样的?(3)与的环境问题有何不同?(4)有位哲学家说道:“当人类砍倒第一棵树时,文明开始了;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文明结束了。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提示 (1)史前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2)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可持续发展。(3)时期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

11、为生态破坏,出现在局部地区;时期的环境问题既有生态破坏,又有环境污染,从局部扩展到全球。(4)当人类开始砍倒第一棵树时,说明人类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和改造自然,但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开发自然,忽略了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使得自然资源的数量急剧下降,可再生资源失去了再生能力,但是人类仍然无节制的开发利用。当人类砍倒最后一棵树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就消失了,失去了生存环境,人类文明也就消失了。【反思归纳】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时期 生产力水平 人地关系 人类活动 环境问题6史前文明低下且发展缓慢被动地适应环境,对人地关系认识肤浅以采集和狩猎为主,对环境的影响极为有限

12、生物资源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农业文明耕作、灌溉技术得到发展,对自然的开发利用程度加大人类试图改造自然,对自然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加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农业自然资源环境遭到破坏,如大规模地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砍伐和焚毁;农田扩张使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等工业文明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机器和矿物燃料的大规模使用,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高度环境问题日趋尖锐,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逐步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现代文明空前发展重新认识人地关系,提出人地协调的新型伙伴关

13、系在认识、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适度、有效地改造自然,探求人地和谐统一,推动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逐步趋向协调,环境问题逐步得到控制【即时巩固】 自从地球上出现人类以后,地球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据此完成(1)(2)题。(1)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最强扰动,主要发生在( )A.史前文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C.工业文明时期 D.现代文明时期(2)可能对全球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类活动是( )A.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7B.沿海国家填海造陆C.东北三江平原排干湿地、开垦荒地D.广西开辟梯田,发展茶园解析 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扰动最大

14、。第(2)题,大面积砍伐热带雨林会对全球的气候、生物多样性产生深刻影响。答案 (1)C (2)A探究点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案例探究】 材料 1992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 世纪议程 ,中国政府作出了履行21 世纪议程等文件的庄严承诺。1994 年 3 月 25 日, 中国 21 世纪议程经国务院第十六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 21 世纪议程共 20 章,78 个方案领域,主要内容分为四大部分: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结合材料探究:(1)说出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及其相互关系。(2)在共同性原则要求下,发达

15、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是一样的吗?(3)“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这句话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4)“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什么原则?提示 (1)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内涵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标。(2)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基本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仍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标,并开始关注资源与环境问题;发达国家已处于可持续发展的高级阶段,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其主要目标,在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方面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3)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

16、4)体现了共同性原则。【反思归纳】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具体如下图所示:8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原则 内容 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代内公平、代际公平、责任公平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应享有公平的资源分配和发展机会,以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人类要为后代留有发展的条件;发达国家应负有更大的责任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积极、务实地参与环境领域

17、中的国际合作3.“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1)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进行环境保护,一旦出现了环境问题,又不能及时、充分解决;同时,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重。(2)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大的责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发展的权利。但发达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消耗了地球上大量的资源和能源,对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更大,至今依然是世界有限资源的主要消耗者和污染源。因此发达国家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承担更大的责任。【即

18、时巩固】 哥本哈根协议坚守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原则,强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维护了9应对气候变化“双轨制”谈判底线,敦促发达国家强制减排以及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1)“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共同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D.持续性原则 一致性原则(2)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的依据不包括( )A.当地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大部分源自发达国家B.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耗能、高污染产业C.发达国家的人均

19、温室气体排放量远超过发展中国家D.发达国家资金技术条件优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是其天然责任解析 第(1)题, “共同”说明了抑制全球变暖是全球的共同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有区别”则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和自身的能力来赋予其相对应的责任,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第(2)题,发达国家在其工业化过程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当前大气中累计的温室气体 80%源自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人口的高消费水平使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高耗能和高污染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造成目前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所以发达国家需要在资金和技

20、术上给予发展中国家帮助,但这不是其天然的责任。答案 (1)A (2)D知识结构10晨背索引1.说出人地关系思想的三个阶段。2.说出人地关系思想三个阶段的不同特征。3.说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4.举例说明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对点练一 人地关系的历史演进“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礼记王制)。意思为:深谷大川里,制度总会与外界不同,生长在那里的人民的风俗总与外界不同。 “沃土之民不材,瘠土之民向义”(管子)。意思为:富庶地区的人没有才能志向,是因为他们贪于享乐;贫苦地区的人都重视信义,是因为他们自力更生,乐于劳动。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有关人地关系的思想,据此回答12 题。1.材料中两句话反映

21、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天命决定一切B.人类主宰自然C.人定胜天D.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2.该思想形成于( )A.农业社会时期 B.工业社会时期C.人类社会早期 D.后工业化时期解析 此思想形成于人类社会早期,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把一切自然现象及其对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影响归结为某种超自然力量的作用。答案 1.A 2.C对点练二 谋求人地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有人把发展中国家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称为“环境倾销”。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34 题。3.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下列措施中最适当的是( )A.发展中国家实施产业结构升级B.发达国家不需要对此承担

22、责任11C.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顺差D.国际贸易中要大幅度提高资源价格4.现在一些发达国家更是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了发展中国家,这种行为直接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可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C.地域性原则 D.共同性原则解析 第 3 题,要解决这种“为了扩大出口,不计环境成本,低价出售资源产品”的行为,需要改变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而不仅仅是简单的出口资源。第 4 题,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建在发展中国家,相当于把污染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违背了公平性原则。答案 3.A 4.B课后作业基础冲 A 练据新华网报道,海南省正酝酿建立国际坡鹿狩猎基地,仅让其产于海南岛,和大熊猫一起

23、被列为国家级保护的珍贵濒危动物海南坡鹿作为将来可以猎杀的对象。据此回答 12 题。1.将海南坡鹿作为可以猎杀的对象,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公平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A. B. C. D.2.采猎文明时期狩猎的目的是( )A.获取食物 B.消遣娱乐 C.改造自然 D.征服自然解析 第 1 题,公平性原则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还体现在人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猎杀海南坡鹿违背了公平性原则,同时也违背了持续性原则。第 2 题,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低,故狩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食物。答案 1.A 2.A读“某地捕渔业的产值、利润与成本关系曲线图” ,完成 34 题。123.造成

24、渔业利润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渔业生产技术发展缓慢B.渔业生产成本的增加C.厄尔尼诺现象对鱼群繁殖的干扰D.过度捕捞4.近年来为保护海洋渔业资源,我国逐步实施了“伏季休渔”政策,其主要原因是( )A.此时正是鱼群繁殖季节, “休渔”有利于渔业资源的恢复B.此时正值高温季节,不利于海上捕捞作业和水产品保鲜C.此时市场需求量不大,水产品价格偏低D.此时我国沿海多台风,出海捕捞有风险解析 第 3 题,由图可看出,渔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渔业成本的大量增加,成本增加主要是过度捕捞造成渔业资源减少,需要加大投入,因此根本原因是过度捕捞。第 4 题,我国实施“伏季休渔”政策,主要是为了渔业资源的可持续

25、发展。答案 3.D 4.A“21 世纪中国新农村建设论坛”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作为核心,积极推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继续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尽快推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据此回答 57 题。5.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主要表现为( )A.农药化肥的使用 B.暴雨洪涝C.土地沙化 D.矿物燃料的使用6.下列关于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扩大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的种植面积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增加农产品的进口13增进国际间的环境合作与

26、交流A. B. C. D.7.从“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考虑,在我国下列几组地区中,前者应重视农业技术开发与提高单产,后者应退耕还林还牧、维护生态平衡的一组是( )A.塔里木盆地和云贵高原B.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和三江平原C.江南丘陵和华北平原D.长江三角洲和鄂尔多斯高原解析 第 5 题,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会导致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陡坡开荒、乱砍滥伐山地林木等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会导致自然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等生态问题的出现。第 6 题,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要建立健全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提高维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效力;要调整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要

27、加强国家对农业环境保护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科研、技术开发与环境教育,扶持基础性的研究和技术开发与应用推广;要增进国际间的环境合作与交流,积极开展国际间环境保护工作的合作。第 7 题,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华北平原等地势平坦、气候条件优越的地区适宜发展耕作业,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云贵高原等地区应“因地制宜” ,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答案 5.A 6.C 7.D8.读“水土流失严重的贫困山区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机制示意图” 。完成下列问题。(1)将代表不同含义的字母分别填入图中空白圈内(每个字母限填一次)。A.制约经济发展B.社会经济效益提高C.农、林、牧综合治理D.水土流失

28、加重E.水土流失减轻14F.毁林开荒G.粮食单产提高(2)在上述各项中,摆脱恶性循环、实现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是_。(3)上述贫困山区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化机制给我们的启示是_。答案 (1)左环是贫困FD生态环境恶化A 右环是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增加GBCE生态环境改善、土壤肥力增加(2)C(3)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全面提高。否则,掠夺式利用自然资源会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会下降能力达标练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 ,据此完成 12 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

29、能源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2.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15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解析 第 1 题,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各发展阶段并不只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由图可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

30、消耗不断增长。第 2 题,原始社会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小。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主要是生物能源,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工业社会生态问题最为突出。现代社会环境问题有所缓解,但尚未得到解决。答案 1.D 2.B大量实证研究发现,一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较低;在经济起飞阶段,资源利用和污染排放往往超过承载能力,环境恶化;在经济发展的更高阶段,环境状况开始改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倒 U 型关系曲线,称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5 题。3.在图中四条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的,其中最理想的是( )A.甲 B.乙 C.丙

31、D.丁4.和先行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是因为( )我国自然资源贫乏 我国民众环境意识提高 国际社会制约增强 环境承载量压力增大A. B. C. D.5.下列叙述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 )放虎归山,与狼共舞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开荒开到山顶上,围湖围到湖中央A. B. C. D.解析 第 3 题,根据曲线图可看出,丁曲线环境污染程度最低,总体来说对环境的影响最小,故 D 项正确。第 4 题,中国经济与环境的发展道路是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民众的环保意识及现实的环境压力等影响下制定出的,尽可能地将污染消除在生产发展过程中,

32、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符合可持续发展观。 “先污染,后治理”与自然资源贫乏无关。故 B 项正确。第5 题, “放虎归山,与狼共舞”是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16天一色”是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答案 3.D 4.B 5.A人口耕地弹性系数是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它可以衡量人口与耕地关系的紧张程度。下图为贵州乌蒙山区各海拔地带 2000 年、2008 年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状况,读图回答67 题。6.20002008 年,该地区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的地带是( )A.1 300 米以下地带 B.1 3001 900 米地带C.2 500 米以上地带 D.1 9002 500

33、 米地带7.20002008 年,该地区 1 900 米以上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及其原因可能是( )A.大量开垦耕地,人地关系趋于缓和B.人口迁出,人地关系趋于缓和C.大量退耕还林,人地关系趋于紧张D.人口迁入,人地关系趋于紧张解析 第 6 题,依据人口耕地弹性系数的含义,可知该系数越大表明人均耕地越大,人地关系越不紧张。结合图中 2000 年和 2008 年数据,可看出在 1 300 米以下地带,该系数明显变小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第 7 题,图中显示,在 1 900 米以上地带,2008 年较 2000 年系数变大了,则人地关系趋于缓和。理论上可能是由于在此高度上大量开垦耕地,或人口

34、迁出所致。结合这两个年份国家政策(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退耕还林工程等)与经济发展情况,最有可能是人口迁出所致。答案 6.A 7.B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下面是“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 ,其中 a、b、c、d 表示劳动力、土地、技术、资本。17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加剧,低碳经济成为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保障能源安全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已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 “节能、减排”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1)环境文明时代人地关系的基本特征是_,此阶段社会发展需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2)推行低碳经济的主要措施有_,_,_等。(

35、3)根据公平性原则,推行低碳经济,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试分析原因。解析 材料一图实际上是将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图形化了,其横轴表示四个发展阶段,纵轴表示各阶段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的影响程度。在史前文明时代,人类利用简单工具在自然界狩猎、采集野果获取食物;到了农业文明时代,则主要通过在土地上进行农业生产来获得物质产品;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的影响力在下降,而科技的影响力在上升;环境文明时代,科技是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大气中的碳主要来自能源燃烧排放的废气。推行低碳经济是指提高能源利用率;适度消费,减少能源消耗;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利用含碳的能源。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消耗了更多的资源,排放了世界绝大多数的废弃物,在低碳经济中应承担更多的责任。答案 (1)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 持续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共同性原则。(2)提高能源利用率 适度消费、节约能源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3)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上绝大多数资源,排放废弃物量占世界排放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发达国家应承担更多的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