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考报告】学考要求 考纲细解必考要求 B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及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加试要求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人类社会早期 农业革命以后生产力极为低下,人们靠采集和狩猎为生以畜力和金属工具为代表的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开发利用的强度和广度增大对环境的影响有限,处于被动地适应环境的境地对环境影响增大,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人地关系思想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肤浅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定胜天”“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的思想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时 间 思想论 主 张19 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各地区人类活
2、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20 世纪初 可能论该理论注重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二战”以后 和谐论人类应 主动 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 可持续发展论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 相协调一、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必考 b)名师点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由于人口少、人类活动的能力和范围小,对环境的影2响弱,但也存在环境问题,主要由洪涝、干旱等自然原因引起。有时集体采猎给生物资源造成破坏,引起物种灭绝,但是这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并不严重。学以致用右图是东汉时期“狩猎生产图” 。图中上半部是戈射图,两个猎手正
3、在向疾飞的群鸟弯弓瞄射,下半部是收获图,描写农夫们收割、采实、挑运的劳动场面。据此完成(1)(2)题。(1)“狩猎生产图”反映出的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的技术手段是( )A.采集和渔猎 B.耕作与灌溉C.采矿与冶炼 D.建坝与筑路(2)下列关于这一时期人地关系的正确叙述是( )A.征服自然,试图成为自然的主宰B.崇拜自然,对自然既恐惧又依赖C.改造自然,开发利用土地、水等资源D.寻求人地协调解析 我国的东汉时期是典型的农业文明时期,人们从事的主要是农业活动,因此主要是通过耕作、灌溉、施肥等农业技术手段,作用于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气候资源,生产出食物。在这一时期,人类已能通过一定的手段和生产
4、活动改造自然。答案 (1)B (2)C二、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必考 b)方法技巧:框图记忆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学以致用读“洞庭湖变迁图” ,完成下列问题。3(1)乙图与甲图相比,造成洞庭湖发生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是“_”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其后果是_。(2)为什么要在洞庭湖周边地区设立大片蓄洪区?这体现了哪种人地关系思想?解析 迫于人口压力,洞庭湖区经历过多次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致使湖面面积大大减小。洞庭湖与长江相通,在调蓄长江洪水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湖面锐减的结果是水灾频繁,损失越来越大。反复的洪水劫难使人们深刻认识到洞庭湖的生态价值,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防灾兴利之本。答案 (1)围湖造
5、田 人定胜天 湖泊面积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洪水灾害频繁,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洞庭湖萎缩,调蓄洪水功能下降,建立蓄洪区是为了调蓄长江洪水。人地协调论。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说法,体现了 ( )A.人定胜天的思想 B.天人合一的思想C.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解析 该说法强调的是“人和” ,即只要人们团结起来,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就能改造和战胜大自然,因此,应该是人定胜天论的主要观点。答案 A我国古代道教就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据此完成 24 题。2.该思想体现了( )A.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 B.人定胜天的
6、思想C.因地制宜的思想 D.天人合一的思想3.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开始于( )A.古希腊时代 B.我国春秋战国时期C.18 世纪 60 年代 D.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4.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A.跨流域调水 B.毁林开荒C.过度抽取地下水 D.在草原地区大量捕杀鸟类4解析 第 2、3 题,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人类与地理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得到大家公认的时间为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第 4 题,该理论主张人类应主动地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从选项中四种做法可以看出
7、只有 A 项是正确的。答案 2.D 3.D 4.A读下图,回答 56 题。5.图中描述的现象应发生在_时期( )A.采猎文明 B.农业文明C.工业文明 D.环境文明6.关于该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们依赖环境,主要从事采集、渔猎活动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解析 第 5 题,图片描述的是农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活动。第 6 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提出的。答案 5.B 6.C7.读下图,分析完成有关人类与环境的问题
8、。(1)将下列序号填入与结构图中相应的字母后面(每个序号只选一次)。改善环境质量 人类与环境统一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对立 物质资料生产 统一A_,B_,C_,D_,E_,F_。5(2)根据上图判断下面环境观正确的是 ( )A.人与自然界是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C.人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们的任务D.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人天共存” “人地归一”解析 第(1)题,人类的主观要求与环境的客观属性是对立的关系;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塑造者,这是一种统一的关系;人类生产包含自身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前者要求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9、;在后者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能够改善环境质量,两者结合才能将人类与环境统一起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第(2)题,此题重点考查对材料中反映的思想的整体把握,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答案为 D 项。答案 (1) (2)D教材 P96 活动探究提示 1.是天人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体现,体现了人们不完全听命于自然环境摆布,不畏艰险的精神。2.好处:可为当地的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使当地的生存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如果引水过多,可能使邻县的水源不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如果用水不当,当地可能会出现土壤次生盐碱化。教材 P97 活动探究提示 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
10、产生,该阶段经历了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论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的变化。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则是以工业革命为背景,重点阐述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变化,出现了由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生态论和谐论(人地协调论)可持续发展论的演进。2.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使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3.工业社会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方式、范围和强度上都远远超过了农业社会。在农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落后,作用范围小,强度小,若干年后出现的环境问题还能
11、恢复。工业社会由于生产方式是集约化的大规模生产,它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范围广,强度大,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6一、选择题我国古代道教有“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和“天人合一”思想(庄子齐物论)。据此回答 12 题。1.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始于( )A.人类社会早期 B.农业社会时期C.工业社会时期 D.信息社会时期2.符合该思想的做法是( )A.要想富,上山砍树 B.讲卫生,用一次性饭盒C.过日子,多子多孙多福寿 D.到市场买菜,自备篮子解析 第 1 题, “天人合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种人地关系作为一种理论得到大家的公认,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第 2
12、题,乱砍滥伐、使用一次性饭盒、多子多福这些做法都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答案 1.D 2.D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完成 34 题。3.上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 )A.崇拜自然 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 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4.图示人类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草原退化 水土流失 酸雨危害 环境污染A. B. C. D.解析 第 3 题,图示内容为农耕、插秧、翻地,为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人类不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而是改造自然。第 4 题,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等。答案 3.B
13、 4.A森林被大片砍伐,随之而来的是土地荒漠化威胁人类。于是“植树造林”活动蓬勃发展起来了,各地的“防护林”建起来了, “绿色长城”筑起来了。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据此回答 56 题。5.上述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是( )7A.人定胜天论的思想 B.人地协调论的思想C.适应论的思想 D.环境决定论的思想6.下列活动对材料反映的人地关系有利的是(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B.围湖造田,扩大耕地C.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D.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解析 第 5 题,解答本题要深刻理解材料的含义。判断人地关系思想要根据最后一句话“我们给大自然一份礼物” ,这份“礼物”就是保
14、护好自然环境。 “大自然便赋予人类一方乐土” ,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第 6 题,取缔小煤窑,关闭小火电厂可以减轻环境污染,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答案 5.B 6.C下面两幅图为人地关系演变阶段图。读图,回答 78 题。7.阶段,人类活动引起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全球变暖 水土流失 酸雨危害 森林破坏A. B. C. D.8.人类文明进入到阶段时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有( )地理环境决定论 自然主宰人类 人定胜天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A. B. C. D.解析 第 7 题,阶段为农业社会时期,由于大规模开垦土地,会导致草场退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现象严重等环境问题。第 8 题,阶段为工业文明时期,
15、人类征服自然的本领增强,产生的人地关系思想为人定胜天,结果造成了环境破坏,然后开始思考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答案 7.C 8.B下图是“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就业结构变化图” ,读图完成 910 题。89.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先后顺序的是 ( )A. B.C. D.10.阶段人地关系的特点表现为 ( )A.人类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共处的伙伴关系B.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C.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D.人类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解析 第 9 题,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由原始的狩猎采集到农业社会
16、、工业社会及后工业化社会,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第 10 题,阶段是工业化社会时期,人类征服自然,把地理环境看成人类活动的场所和开发的对象,人地矛盾全面激化。答案 9.A 10.D读经济发展与环境关系示意图,回答 1112 题。11.图中反映的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 ( )A.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B.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负相关C.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没有因果关系D.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对环境质量的影响不同12.人地关系全面呈现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的阶段是( )A.阶段 B.阶段 C.阶段 D.阶段解析 第 11 题,读图可知,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环境质量
17、的影响不同。第 12 题,阶段是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使环境污染日趋加重,超过自然环境容量的阶段。答案 11.D 12.B分析下图人地关系的三种不同观点,回答 1315 题。913.下列有关观点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观点一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B.观点一产生于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的时代C.观点一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D.观点一认为人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14.下列有关观点二的说法,正确的是( )A.观点二产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B.观点二以通过农业生产破坏自然环境为其主要影响C.观点二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D.观点二的后果是造成人地关系的全面不协调15.下列做法或说法
18、不符合观点三思想的是( )A.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B.退耕还林,退耕还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植树造林,修建水库解析 第 13 题,由图可知观点一只强调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应该是自然环境决定论,产生该观点是因为在采猎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第 14 题,由图可知该观点只强调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在工业文明时期,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攫取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极大地刺激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第 15 题,由图可知该观点强调人类社会和环境相互影响,强调人地关系应协调发展。竭泽而渔,焚薮而田,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不符合观点三的思
19、想。答案 13.C 14.D 15.C二、非选择题16.读材料和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巴西森林资源极为丰富,但这些宝贵资源正在遭受毁灭性的破坏,每天至少有 1 000棵树被毁。现在,巴西森林覆盖率由 400 年前的 80%减少到现在的 60%。许多地区的原始森10林已踪迹全无了。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 1 700 万公顷森林因乱砍滥伐而消失。(1)根据材料和示意图判断,A、B 的内容应为:A_,B_。(2)按“目前状况”图示,分析巴西大量砍伐森林的这种做法,反映出的经济发展的问题是_。(3)从“目前状况”到实现“发展方向” ,人类应采取的发展道路是_。解析 森林在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维护生态平衡
20、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巴西大量砍伐热带森林,已经引起世人的关注和忧虑。题中示意图正是提醒人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一定要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答案 (1)环境保护 经济优先(2)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的发展(3)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17.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11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及历史原因。乙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明显表现出了人地之间已经不协调,人类大力开发环境资源,环境反过来影响了人类社会,出现了明显的对抗,所以为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答案 (1)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原因: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