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历史(浙江专用),基础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b) 1.分封制 (1)基本内容,(2)目的:巩固西周统治。(3)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c) 1.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占卜决策)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家天下制度、宗法 制、分封制等)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史实:分封制,诸侯在封国 内拥有世袭统治权),考点二 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一、
2、秦的统一(b) 1.时间: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过程:平定六国,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 3.秦朝疆域的拓展,4.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 (2)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3)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二、郡县制和皇帝制度的建立(b) 1.郡县制的建立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 式。秦始皇采纳 李斯 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 制度。,(2)建立,2.皇帝制度的建立 (1)形成: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
3、,自称“始皇帝”,确立了皇帝制度,历代沿 用。 (2)特点: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 (3)认识:在君主专制体制下,皇权带有独断性、随意性的特点;历代官僚 体制都以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原则;皇权下的君臣关系,实质 上是“主子”和“奴才”的关系。,考点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 1.设置:汉武帝时代,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 刺史 一人。 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 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 门下省 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 2.职能:三省职能有别,各司其职。
4、中书省负责草拟政令,门下省负责审 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3.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 宰相 。当时,在门下省还设, 政事堂 ,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后来,凡参加政 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唐朝中央行政机构的结构及工作流程图,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 1.宰相:宋代设 中书门下 (习称政事堂),为行政机构,长官称“同中 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职务相当于宰相。 2.分割相权:为了分散宰相的权力,曾增设“ 参知政事 ”,作为副 宰相。设枢密院,管军事,长官为枢密使。设三司以总理财政,长官为三 司使。 四、元朝行省制度(b
5、) 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 行中书省 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 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行省)。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 州、县。 2.职能 (1)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 中书省 ,军政要务则需呈报 枢密院 。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征收 制度,也不能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为了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同时还采取 省官互迁 等形式加以控制。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
6、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 的开端。,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 1.特点 (1)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权力日渐集中于皇帝手中,充分体现了 君主专制的本质。 (2)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 2.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 断削弱。,六、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c) 1.主要内容,2.认识评价 (1)监察体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 贪污腐败。 (2)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监察官 员只是皇帝的耳目,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关贪赃枉法的情形
7、也司空见 惯。 七、中国古代的世官制、察举制与科举制(d)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大体经历了“世官制” “ 察举制 ” 和 “ 科举制 ”三个阶段。 2.世官制: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 贵胄子弟 世代继承祖上 的权位。,3.察举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 选官制度。 (1)形式: 以官举士 ,权操于上。 (2)特点: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体现出封闭性。 4.九品中正制 (1)实行: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九品官人法 又称 九品中正制 。 (2)特点: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 高下列为九等。“中正
8、”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 5.科举制:是 考试选官 的制度。 (1)创立:隋朝,(2)考试范围: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 儒学经义 的范 围。 (3)认识:科举制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但明清的八股取士,被 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考点四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一、明朝内阁制度的确立(b) 1.设立 (1)废丞相:明太祖 朱元璋 罢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大 大加强了皇权。但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 (2)设内阁:明成祖朱棣设立 内阁制 ,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 助理机构。 2.特点 (1)内阁是皇帝为加强专制而设立的政治机构,然而它始
9、终没有取得法 定的地位。 (2)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3)其职权范围始终不明朗,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4)皇帝担心内阁地位的上升可能威胁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 太监 予以牵制。 3.实质: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4.影响 (1)加强了君主专制。 (2) 宦官参政 ,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是导致明朝政治日益黑暗 的重要原因。 二、清朝军机处(c) 1.设立: 雍正帝 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 2.职权:主要官员为 军机大臣 ,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主要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特点:机构简单,人员精干,保密性强,办事快捷。 4.影响:一
10、定程度上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造成皇权高度膨胀,标志着君 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c) 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 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2.消极作用: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 四、清朝的边疆政策(c) 1.基本原则:尊重各民族的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笼络各民族的上层分 子;大事集权,小事放权,因地制宜进行行政管理。,2.重大举措 (1)设理藩院:清朝中央设 理藩院 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地位与六部 相同;理藩院起初只是管理蒙古事务,后来也负责新疆和西藏的行政、 赋税、兵
11、刑、户口、宗教等事务。 (2)改土归流:元代在西南地区实行 土司制度 。从明代开始,废除土司实行流官统治。清雍正年间在西南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乾隆时期,大部分土司被废,改为流官统治。 3.重要作用 (1)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主要包括新疆、蒙古、西藏、西南地区) (2)近代中国版图基本奠定。 (3)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乾隆时期,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重难突破 一、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区别和联系,二、比较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三、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 1.变化和趋势,2.影响 (1)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才能的人为官,维 护了封建国家的大一统局面,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选官制度的变化,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使国家掌握了人事任免权,既 树立起中央权威,又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国家政令的推行,促 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3)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国家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有利于封建 国家的长治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