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邯郸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953502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0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邯郸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河北省邯郸市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邯郸市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 90 分钟,共 100 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考场填写在答题卡上,并把条形码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借笔把客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 I 卷(选择题共 60 分)一、选择题:本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历史文化名村韩岭

2、村,现今仍保留有金氏大宗祠、孙氏思本堂、郑氏崇德堂等祠堂建筑。这些祠堂大量存在的历史渊源是A. 世袭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祠堂反映的是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族关系,所以这些祠堂存在的历史渊源应该是宗法制,故选 B 项;世袭制反映的是以血缘为核心的权力继承,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国王或皇帝分封诸侯的制度,分封的标准也不完全是血缘关系,郡县制属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这些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A、C、D 项。【点睛】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维护政治联系。祠堂建筑体现了宗法血缘的特点。22.西周时期,周天子封建诸侯均在王室宗庙举行隆重典礼,仪式结束后,

3、受封诸侯铸器刻铭,铭文既有歌领祖先功德的内容,又强调尊卑上下之礼。这些做法A. 颂扬了先人的丰功伟绩B. 防止了贵族的道德失范C. 有利于政治文化的统一D. 加强了皇权的专制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 “颂扬了先人的丰功伟绩”没有体现“强调尊卑上下之礼”的题意内容,未能全面涵盖题意,故排除 A 项;依据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做法并不能有效的防范贵族道德失范,所以 B 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根据“铭文既有歌领祖先功德的内容,又强调尊卑上下之礼”可知这些做法能够有效体现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有利于政治文化的统一,故选C 项;西周时期尚未形成皇权的专制统治,故排除 D 项。3.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

4、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 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 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御史大夫在一定程度上分担了丞相的职责,从而分散了丞相的权力,对丞相起到了牵制作用,加强了君权,故选 A 项;根据“皇帝不愿差使承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可知题意并未体现御史大夫辅佐丞相,故排除 B 项,掌控军权的是太尉,故排除 C 项;御史大夫的设立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故排除 D项。

5、4.下图为唐代前后期高级官员中,贵族出身的“官二代”和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的比例情况。促成这一变化的选官制度是3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内容可知,唐代后期官员选拔中平民出身的“非官二代”比例提升,说明血缘出身在官员选拔中的因素减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应该是科举制的推行,故选 C 项;世官制按照血缘关系世袭官职,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到了实行后期,血缘门第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官员的选拔,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排除 ABD 项。5.唐中宗时期,安乐公主、长宁公主等人,大肆受贿为人谋官,只要送上 30 万钱就能不通过中书省门下

6、省而获得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吏部员外郎李朝隐以违制为由前后阻止了 1400 多名官员的任命。这表明当时A. 宰相权力扩大且地位日益重要 B. 权臣势力膨胀威胁君主专制的统治C. 政府决策运行机制具有民主性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答案】D【解析】【详解】李朝隐阻止的是不通过中书省门下省而由皇帝敕书任命的官员,这些官员的任命在当时的政治程序中是不合法的,所以李朝隐的行为是符合国家制度要求的,体现了国家制度对皇权的约束性,故选 D 项;李朝隐的行为符合国家制度要求,并未体现宰相权力的扩大和地位的日益重要,李朝隐行为更不是权臣势力膨胀的表现,故排除 A、B 项;根据“只要送上 3

7、0 万钱就能不通过中书省门下省而获得由皇帝亲笔敕书任命的官位”可知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决策运行机制的民主性,而且李朝隐的行为并不能体现民主性,故排除 C 项。6.北宋前期,为削弱相权,中央设置一官职,掌全国钱谷出纳、均衡财政收支,为中央最高财政长官,号称“计相” 。这一专职官员是A. 刺史B. 司隶校尉C. 三司使4D. 枢密使【答案】C【解析】【详解】刺史是汉代设立的监察地方的官员,故排除 A 项;司隶校尉是汉到魏晋时期监督京师和京城周边地方的秘密监察官,故排除 B 项;三司使是宋代设立的中央最高财政官员,故选 C 项;枢密使掌管的是军事权力,故排除 D 项。7.明朝中期以后,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

8、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于政事则无所主张。这反映出明代A. 内阁地位超越六部B. 皇帝昏庸依赖于内阁C. 官僚运行机制成熟D. 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答案】D【解析】【详解】明代内阁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机构,所以地位不可能超过六部,故排除 A 项;题意没有体现皇帝昏庸的内容,故排除 B 项;题意主要反映了明代的内阁,没有涉及明代的官僚运行机制,故排除 C 项;根据“内阁首辅多随俗浮沉以求免祸,甚至不惜取媚宦官以巩固权力”并结合所学可知内阁首辅并没有法定权力,而是要依赖于皇权,所以才会出现取媚宦官的状况,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故选 D 项。8.清代皇家园林承德避暑山庄东南多水,

9、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平原区西部绿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风光;东部古木参天,具有大兴安岭莽莽森林景象。在其东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吸收了蒙、藏、维等民族建筑艺术特征。这种设计旨在A. 表达民族平等的思想B. 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C. 传递政治大一统理念D. 顺应民族融合的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可以体现出清代国家统一、政治大一统5的理念,但并不能说明是表达民族平等,故排除 A 项,故选 C 项;避暑山庄主要反映了自然地貌,而非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 B 项;避暑山庄的设计特征是为体现国家一统,而非为了顺应民族融合,故排除 D

10、项。9.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土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感望。其方案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A. 鼓励发展工商业B. 实行圣库制度C. 平均分配土地D. 设立福利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鼓励在中国发展工商业,迎合了当时的发展潮流,故选 A 项;实行圣库制度和平均分配土地是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故排除 B、C 项;资政新篇中并没有体现建立福利机构的内容,故排除 D项。10.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后,清政府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 ,继则在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

11、。由此可知,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是清政府A. 高层内部争斗B. 战略规划失误C. 政治制度落后D. 军队装备劣势【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清政府始寄希望于俄、英等国的调停 ,继则在战端已启的情况下仓促宣战”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清政府的战略规划失败,而非高层内部斗争,故排除 A 项,故选 B 项;政治制度落后是失败的原因之一,在题意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C项;依据所学内容可知,清政府军队装备劣势的说法不符合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实际,故排除 D 项。11.某条约规定:各省督抚,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6须立即弹压惩办。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12、天津条约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必须立即弹压惩办”可知反映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参与反帝活动的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内容属于辛丑条约 ,与南京条约 、天津条约和马关条约无关,故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点睛】 辛丑条约中规定清政府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由此说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12.1938 年 10 月 10 日,周恩来指出:“辛亥革命前,孙先生联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并联络会党联合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 ”周恩来认为辛亥革命取得成功的原因是A. 联合多种政治力量B.

13、建立民族统一战线C. 广泛发动人民群众D. 组织工农革命武装【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联合了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并联络会党联合立宪派中革命分子,于是有辛亥革命的成功”可知周恩来认为辛亥革命的成功是联合了多种政治力量,故选 A 项;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抗日战争中,而不是辛亥革命,故排除 B 项;辛亥革命并没有广泛的发动人民群众,故排除 C 项;组织工农革命武装的是中国共产党,故排除D 项。13.“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既勾结土匪,扰乱广东,又纠集党羽侵入湘省。本党忍无可忍,唯有出师一途矣。 ”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A. 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

14、B. 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7C. 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序幕D. 推动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卖国军阀吴佩孚得英帝国主义者之助,摧残国民独立自由之运动”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题意反映的事件应该是北伐战争,该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故选B 项;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灭亡的是辛亥革命,故排除 A 项;揭开武装反抗国民党序幕的是八一南昌起义,故排除 C 项;北伐战争与推动红色革命根据地发展无关,故排除 D 项。14.下图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正面战场的一次重要战役。下列关于该战役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取得了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B.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C. 是国共两

15、党合作抗战的典范D. 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图中“山西省” 、 “太原” 、 “八路军” 、 “26 路军” 、 “27 路军”等并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知图中反映的应该是太原会战,在这次会战中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大捷,是国共两党合作抗战的典范,故选 C 项;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是台儿庄战役,故排除 A 项;该战役爆发时中共敌后战场尚未成为主战场,故排除 B 项;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故排除 D 项。15.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宣传工作。根据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民众文化水平和接受心8理,制定相应的标语口号。解放战争时期提出的标语口号是

16、A. 打倒列强,除军阀B.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D.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答案】D【解析】【详解】 “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大革命期间的口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国共十年对峙期间的口号,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期间的口号,均和题意不符,故排除 A、B、C 项;“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提出的口号,故选D 项。16.1954 年 6 月 14 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并决定予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公布实施。材料意在说明

17、宪法制定过程中体现了A. 社会主义原则B. 依法治国原则C. 人民民主原则D. 民族平等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各界群众提出了一百多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在此基础上修改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可知 1954 年宪法是在秉承人民意志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 C 项;社会主义原则反映的是公有制占主体和共同富裕,依法治国原则体现的是法律的重要地位,民族平等原则是指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题意中均未体现,故排除A、B、D 项。17.1953 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 年,在万隆会议,周恩来又多次强调这一原则。从此努力改善和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

18、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可见这一政策A. 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策略B.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9C. 推动了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建立D. 清除了列强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答案】B【解析】【详解】 “一边倒”是指外交上旗帜鲜明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所体现的内容,故排除 A 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为划分标准,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故选 B 项。根据“改善和发展与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尤其是邻近的民族独立国家的关系”可知该原则并不是推动新型区域合作组织的建立,故排除C 项;清除了列强在中国的残余势力的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故排除 D 项。1

19、8.下表为某报刊对“打倒”词在不同年份出现的频率做的统计。导致 20 世纪 80 年代该词迅速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单位:次/百万字)A. 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B. 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C. 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D. 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答案】A【解析】【详解】1967 年是“文革”期间,1977 年“文革”已经结束,1987 年我国已经实行了改革开放,国家工作重心已经转移,所以作为阶级斗争代名词的“打倒”出现的频率开始下降,故选 A 项;“打倒”出现频率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国共关系变化无关,故排除 B 项;中美关系正常化是 1972 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是 1971 年,与题意

20、时间不符,故排除 C、D 项。19.2018 年 9 月 24 日,中国第九批赴南苏丹维和部队的 166 名官兵全部部署到位。这体现了我国新时期的外交特点是A. 积极推进新型区域合作B. 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0C. 推行睦邻友好外交政策D. 开创结伴而不结盟的合作新模式【答案】B【解析】【详解】我国赴南苏丹实行维和是参与联合国的行动,体现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选 B 项;我国与南苏丹不属于区域合作关系,故排除 A 项;我国与南苏丹不属于邻国,所以不是推行睦邻友好政策,故排除 C 项;我国是赴南苏丹执行维和行动,而不是与南苏丹展开合作,故排除 D 项。20.古雅典某政治家制定了

21、陶片放逐法,同时他还建立了五百人会议,并且对所有等级公民开放。该政治家A. 开始根据收人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B. 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C. 用地域行政区取代原来的血缘部落D. 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古雅典某政治家制定了陶片放逐法”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政治家应该是克里斯提尼,开始根据收人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的是梭伦,故排除 A 项;为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和使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故排除 B、D 项;克里斯提尼改革中以地域行政区取代了血缘部落,故选 C 项。21.罗马法规定债权人对仍未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可以进行为期六十日的私人拘禁。这

22、表明罗马法A. 维护奴隶权益B. 追求政治平等C. 保护私有财产D. 蕴含自然法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题意主要反映了罗马法对债务关系的处理,没有涉及对奴隶权益的保护和追求政治平等,故排除 A、B 项;根据“债权人对仍未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可以进行为期六十日的私11人拘禁”可知体现了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的精神,故选 C 项;对债务关系的处理不属于自然法精神,故排除 D 项。22.英国女王安妮受个人偏见的影响,非常厌恶辉格党人,但在 1708 年 5 月的大选中,辉格党成为下院的多数党,女王只能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辉格集团进人内阁。这说明当时英国A. 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得以完善B. 国王与议会矛盾激化

23、C. 议会的权力高于国王的权力D. 国王的行政权被剥夺【答案】C【解析】【详解】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并得以完善是在 18 世纪中叶,故排除 A 项;根据“女王只能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辉格集团进人内阁”可知并未体现国王与议会的矛盾的激化,故排除B 项;女王被迫接受“清一色的辉格集团进人内阁”的结果说明议会权力高于国王权力,故选 C 项;题意中并未体现国王的行政权被剥夺,故排除 D 项。23.杰斐逊指出,在美国可以实行“双重分权”机制的“复合型民主制” ,即横向分权与纵向分权的有机结合。为实现杰斐逊所说的“纵向分权“,1787 年宪法规定实行A. 中央集权体制B. 联邦制C. 三权分立体制D. 两院制

24、【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并未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杰斐逊所说的“纵向分权”指的是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即美国实行联邦制,故选 B 项;三权分立体制是横向分权,故排除 C 项;两院制指的是国会中的参议院和众议院,与杰斐逊所说的“纵向分权”无关,故排除 D 项。24.1871 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帝国议会由 25 岁以上的男子按照普遍、直接、秘密的普选制选出,议员任期 5 年,帝国议会有权否决政府预算。这体现了当时德国A. 民主政治有一定的法律保障B. 议会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12C. 确立了联邦制民主共和政体D. 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答案】A【解析

25、】【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德意志帝国的议员选举和议会否决政府预算都是由宪法规定的,体现了法律对民主政治的保障作用,故选 A 项;依据所学内容可知,议会并没有成为当时德意志帝国的权利中心,故排除 B 项;题意没有涉及到当时德国的国家组成形式,而且当时德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故排除 C 项;帝国议会有权否决政府预算不代表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故排除 D 项。25.在共产党宣言中,1848 年马克思强调:工人阶级的第一步就是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而到了 1872 年却改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B. 工业资本

26、主义发展C. 欧洲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D. 资本主义制度逐渐走向衰落【答案】B【解析】【详解】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变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根据“1872 年”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导致马克思主义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应该是巴黎公社的失败,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马克思对工人运动有了新的认识,故选 B 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与马克思主义的完善无关,故排除 A 项;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爆发,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C 项;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衰落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 项。26.巴黎公社在一份公告中写道:公社的“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

27、, “委员不断受到舆论的检查、督促和批评,他们是可信赖的、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 。这表明巴黎公社A. 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B. 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C. 获得了农民的广泛支持13D. 以空想社会主义为指导【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基点在于经常征求大多数人的意见,不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助” 、 “对选民负责的,并且随时可以撤换的”可知体现了巴黎公社的主权掌握在人民手中,巴黎公社对人民负责,体现了人民主权的原则,故选 A 项;题意中没有涉及改革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内容,故排除 B 项;根据所学可知,巴黎公社没有广泛发动人民,所以得到农民广泛支持的说法有误,故排除 C 项;巴黎公社并不

28、是以空想社会主义为指导,故排除 D 项。27.1917 年秋,中国驻俄公使刘镜人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要求操政权,并以暴动相挟制。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 ”其预测发生的历史事件是A. 二月革命B. 七月流血事件C. 十月革命D. 成立临时政府【答案】C【解析】【详解】二月革命爆发于 1917 年 3 月,七月流血事件爆发于 1917 年 7 月,均与“1917 年秋”的时间不符,故排除 A、B 项;七月流血事件以后,俄国国内矛盾愈发尖锐,最终爆发了十月革命,故选 C 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于二月革命以后,故排除 D 项。【点睛】 “1917 年秋”是本题的关键信息。二月革命和七

29、月流血事件均在 1917 年秋以前爆发。28.1946 年 2 月,美国驻苏联代办乔治.凯南向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 8000 字的电文,提出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遏制政策。9 月,苏联驻美国大使诺维科夫把电报发往莫斯科:“美国外交政策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其目标是建立世界霸权。 ”这反映出美苏A. 两极对峙局面形成B. 冷战正式开始C. 争霸战争一触即发D. 逐渐走向对抗【答案】D14【解析】【详解】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是 1955 年华约的建立,故排除 A 项;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是 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故排除 B 项;美苏之间以冷战为主,没有爆发争霸战争,故排除 C

30、 项;根据“提出对付苏联的长期战略遏制政策” 、 “美国外交政策反映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倾向”可知美苏逐渐走向对抗,故选 D 项。29.欧洲早期研究马歇尔计划的学者大多把它看作“美国式慷慨”的又一成功范例,但到了20 世纪 70 年代,欧洲历史学家却认为马歇尔计划是美国经济帝国主义的表现,美国企图通过这一计划全方位控制西欧。这一转变是由于A. 不结盟运动迅速兴起B. 欧洲的自主化倾向加强C. 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D. 欧洲联盟条约的签订【答案】B【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兴起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与题意时间不符,故排除 A 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发展

31、和经济的复苏,欧洲的自主化倾向加强,因此对马歇尔计划的看法发生了转变,故选 B 项;资本主义阵营瓦解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C 项;欧洲联盟条约签订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故排除 D 项。30.在 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上,发起国以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为原则。但 1970 年第三次首脑会议上,明确指出“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 ,2003 年第十三次首脑会议上,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这体现出不结盟运动发展的突出特点是A. 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B. 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C. 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D. 以结束“冷战”为最终目标【答案】C【

32、解析】【详解】根据“不结盟、保持中立、维护和平” 、 “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恐怖均势没有给世界带来和平与安全” 、 “通过了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决议”可知体现了不结盟运动不愿15意介入大国斗争,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特点,故选 C 项;实现世界政治多极化是不结盟运动带来的客观影响,而非是其特点,故排除 A 项;题意没有体现要求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内容,故排除 B 项;不结盟运动的目标并不是为了结束“冷战” ,故排除 D 项。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第 31 题 18 分,第 32 题 22 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33、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争夺加剧,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同时,由于战胜了老大的中国,日本国内鄙视中国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潮蔓延,继之而来的是重新夺取辽东半岛,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利益。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摘编自戴逸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和意义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时期,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1942 年 1 月 1 日,中国作为四个领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 (包括中、越、泰等国和缅甸北部) ,由蒋介石出

34、草任新成立的中国战区盟军统帅部的最高统帅。1943 年, 开罗宣言指出:“日本所窃取中国之土地,例如满洲、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1943 年,中美、中英分别签订了新约,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摘编自聂俊华论抗战时期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其局限材料三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根据新的世界发展趋势,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中国的外交产生了重大影响,制定了团结第三世界,联合第二世界,反对两霸的方针。当时苏联被视为中国安全的最大威胁

35、。为抵制苏联,防止苏美联合反华,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从而使中国外交迅速摆脱了“文革”前期的被动局面,70 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国际影响迅速提高。摘编自张文伟、黎刚论 20 世纪中国国际地位演变的四个阶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甲午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冲击的表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16(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 20 世纪 70 年代初中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答案】 (1)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东亚地区殖民主义体系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中国国际地

36、位下降。(2)表现:大国地位确立:收回被占领土。对其恢复主权;废除旧约,签订新约。原因:中国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国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美、苏,英等大国对中国态度的改变。(3)史实:中国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开始实现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详解】 (1)根据“甲午战争彻底打破了东亚地区的传统秩序,中国历史上与周边亚洲国家建立的宗藩关系体系彻底瓦解,殖民主义体系在亚洲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殖民主义体系取代了宗藩关系体系,中国国际地位下降。(2)根据“中国作为四个领

37、衔签字国之一,签署了联合国家共同宣言 。在罗斯福的坚持下,决定单独开辟中国战区 ”、 “中国的领土完整得到了庄严的国际保证。从法理上结束了美、英百年来在中国享有的领事裁判权和其他特权,一个世纪以来作为中国对外关系基础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终于崩溃”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国际地位提高主要表现在成立单独的“中国战区” ,中国收回被占领土,中国的不平等条约体系崩溃。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中国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国际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由此带来了美、苏、英等大国对中国态度的变化。(3)根据“中国政府作出了缓和中美关系的战略决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20 世纪 70年代初中

38、国外交出现崭新局面的主要史实由中国重返联合国和中美、中日邦交的正常化。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947 年 3 月 12 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宣读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的国情咨文,声称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各自由民族,他们抵抗着企图征服他们的掌握武装的少数人或外来的压力。国会两院经过辩论后,分别于 4 月和 5 月通过关于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 4 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 “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从 4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末,美国外交战略虽然有一系列不同的标签,但其总战略遵循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战略。摘编自王芝

39、略论“杜鲁门主义”在战后美国对外政策中的地位与作用17材料二 1969 年 7 月 25 日,尼克松出访亚洲途经关岛,宣布对亚洲的新政策。其要点是:越战结束后,美国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并恪守业已承担的条约义务。但除非受到核大国的威胁,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国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以后,尼克松在历年的国情咨文中,进而把这一政策延伸为全球政策,以及处理与其盟友全面关系的总方针,其中心点是,美国将不再承担保卫世界自由国家的全部责任。摘编自时殷弘尼克松主义材料三 1981 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以后,推行了

40、“重振国威”的全球战略,对苏采取强硬态度。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苏从数量竞争转为质量和技术竞争。鉴于 70 年代苏联已经在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美国,美国打算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为此,里根于 1983 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 ,即所谓的“星球大战”计划。作为美国第 41 任总统的乔治布什,是里根主义的忠实实行者,在其任内,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摘编自叶霖里根主义对美国政策的影响及历史命运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鲁门主义的历史影响。(

41、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尼克松主义的特点,并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里根主义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答案】 (1)杜鲁门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重大转折点,标志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结束及冷战的开始;标志着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确立;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2)特点:实行战略收缩。原因:美国的实力在越南战争中遭到削弱;国内出现严重的经济、金融和政治危机;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3)内容:在第三世界排挤苏联势力;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影响:迫使苏联从对外扩张转为战略收缩;迫使苏联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放松对东欧地区的控制:加剧了

42、苏联的经济困难。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及两极格局的崩溃。【解析】【详解】 (1)根据“国外交战略虽然有一系列不同的标签,但其总战略遵循杜鲁门主义的遏制战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杜鲁门主义标志着冷战的开始和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的破18裂,成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2)根据“美国将鼓励其亚洲盟友自己承担国内安全和军事防务的责任,而美国则避免卷入越南式的战争。集体安全是美支持其盟友对付国内或核大国的威胁所谋求的一个目标”可知尼克松主义的特点是实行战略收缩。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其出现的原因主要和美国在20 世纪 70 年代受越南战争拖累、遭遇经济危机、在美苏争霸中出于守势以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关。(3)根据“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以此作为排挤苏联势力的主要手段” 、 “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可知里根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在第三世界排挤苏联势力,企图通过军备竞赛拖垮苏联经济。根据“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可知里根主义的推行迫使苏联由战略扩张转向战略收缩,加剧了苏联的经济困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