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01 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单项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B “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C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D教育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答案】C2战国时期,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2、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评述相关史实的能力。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 ,A 项排除;由题目中的信息“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促进了“士”阶层的兴起,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人才基础,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 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 “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C 项排除;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2派
3、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D 项排除。3儒学的核心体现是“仁”和“礼” 。历史上,儒学常常被视为“周孔之道” ,后者的实质内容即“仁”和“礼” ;“周”即周公,其文化层面的历史活动主要与制礼作乐相涉;“孔”则是孔子,其思想与“仁”的观念无法分离。这表明“周孔之道”A是历史传统文化与春秋现实相结合的产物B开创者强调用礼维护周朝秩序C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期不为统治阶级所重视D就是对周公思想的完全的继承【答案】A4 左传记载,卫国人仲叔于奚立下大功,拒绝国君分封城邑,而请求获赐只有诸侯才能用的繁缨。孔子对此评论说:“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材料表明A诸侯可以在本
4、国多次实行分封B孔子主张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C “假人器名”会危及君主专制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孔子的儒学思想。由材料“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及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孔子“礼”的思想,表明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故选D。A、B 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春秋时期政治体制不可能涉及君主专制的问题,故 C 项错误。5孟子说:“善政不如答教之得民也。善政,民威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这表明他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3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孟子的思
5、想主张。题干大意为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能够赢得民心。好的政令,使百姓畏服;好的教育,百姓喜爱。好的政令能得到百姓的财富,好的教育得到民心。故孟子强调的是道德教化的作用。故本题选 A 项。6荀子在荣辱篇中指出:“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夫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 ”在此荀子A认为“人之性恶”B倡导“为民生利 C提出“君舟民水”D强调“仁义”和“王道”【答案】A7在治国思想方面,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而荀子则认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材料主要反映了A荀子成为儒法思想的集大成者B从德治
6、角度完整论述君民关系C体现以德治国以礼育民的思想D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的转折【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学思想。材料“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反映了孔子儒学的以德、礼治国的思想;而荀子提出“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表明战国时期儒学发展出礼法结合的思想,上述材料体现儒家思想法治充实礼治思想的转折,故选 D。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继承发展了儒学思想,故 A 项错误;B、C 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8庄子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口授) ,可得而不可见;自本4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 ”庄子意在说明A “道”是万物本原B
7、 “道”没有形状C应当“无为而治”D “道”十分神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材料“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大意是道自身就是本、就是根,还未出现天地的远古时代“道”就已经存在,庄子意在说明“道”是万物本原,故 A 项正确。 “道”没有形状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无为而治,故 C 项错误;“道”十分神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9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A人性本恶,仁义教化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C兼爱非攻,节用尚俭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答案】B10 史记:“老子所贵道,虚无,凶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
8、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材料表明A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颇有渊源B西汉初期统治者“尊儒尚法”C韩非子是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D道家思想是诸子百家思想源头【答案】A5【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材料提及“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礅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可见法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有渊源,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尊儒” ,B 项排除;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排除 C 项;材料强调法道的渊源,不是诸子百家,D 项排除。11某位思想家认为“天下之人异义”造成人与人“交相非”
9、 “交相害” ,并且这种祸乱局面在他生活的时代已愈演愈烈。为此,他主张A法治、集权B兼爱、尚同C无为、齐物D仁政、复礼【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材料中的思想家认为每个人都以为自己的意见对而别人的意见错,因而相互攻击,相互怨恨,造成天下大乱。所以他反对战争,主张选贤能之人作为行政长官以统一思想,这符合墨子的主张,故 B 项正确;法治、集权是法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故 A 项错误;无为、齐物是道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故 C 项错误;仁政、复礼是儒家思想,与材料不符,故 D 项错误。12日本学者冈田武彦将中国古代的人生哲学分为三系:现实主义,主张以“力”和“术”为手段去绝对地支配和控制对立
10、的另一方;理想主义,以人本来具有道义性这一道德人生观为基础;超越主义,强调人是相对的存在,只有通过顺从那超越于人的东西,才能摆脱这一命运的束缚。材料中的“三系”分别是A法家、儒家、道家 B法家、墨家、道家C法家、墨家、儒家 D道家、儒家、墨家【答案】A6二、非选择题13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材料二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孟子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
11、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荀子(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关于人际关系的核心概念,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2)根据材料二,指出孟子、荀子对人性的不同看法。二人又有何一致性?(3)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上述思想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贡献。【答案】 (1)核心概念:仁和礼。关系:仁是内在精神,礼是外在表现;仁是追求的目标,礼是实现目标的途径。(2)不同看法: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主张性恶论。一致性:强调道德伦理的重要性。(3)奠定了儒家学派的基本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7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
13、示例一 观点:“百家争鸣”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战国时期,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经济有所发展;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阶级特权;面对社会大变革,一批杰出思想家相互争辩,相互学习,各自提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主张,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可以说,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示例二 观点: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并不恰当, “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其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 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评价仅侧重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出发,具有局限性。夏商周三代,尤其是东周春秋时期,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奠定了人才和思想资源基础。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孔子和老子分别是儒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也受到先代文化的影响;他们开创的思想学派在战国时期得到发展,可以说“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 。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有助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和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因此, “百家争鸣”的形成源远流长,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