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954119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03课宋明理学课时同步试题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03 课 宋明理学一、单项选择题1汉唐以来,众多的外来文明落脚中华大地,尤其是由印度传来的佛教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冲突和融通的过程,不仅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发展成为与中华本土的儒、道两教鼎足而立的中华主体文化之一。这说明A中外文明进行了平等的交流和对话B中国儒家尊宗敬祖的观念受到冲击C印度佛教文明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中华文明具有强大接纳力和融合力【答案】D2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变革,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斗争激烈,封建士大夫上进无路,且时有生命之虞,只好逃避现实,缄口不提政治,不褒贬人物,而经学日趋庸俗、烦琐,士人对这些理论及学风极端厌倦,从而形成玄学。这种思想A崇尚神学迷信B

2、吸收道家学说C倡导学以致用D动摇儒学正统【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玄学。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封建士大夫逃避现实,反对庸俗、烦琐的经学思想,吸收了道家学说,形成了崇尚老庄、探究名教义理的儒道结合的玄学思想,故选 B。玄学不同于宗教神学思想,故 A 项错误;C项符合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的内容,故排除;魏晋时期儒学仍是封建正统思想,尽管它受到冲击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故 D 项错误。3程颐、程颢兄弟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儒学大师,在其著作二程遗书中说:“然饿死事2极小,失节事极大” ,该主张所反映的思想核心是A “致良知”B “格物致知”C “存大理,灭人欲”D “发

3、明本心”【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主张反映的思想为理学,理学的核心思想是“存大理,灭人欲” ,因此 C 项正确。致良知是王阳明的心学主张,所以 A 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穷理的方法,不是核心,因此 B 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心学的认知修养方法,因此 D 项错误。4南宋时期,理学家朱熹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在于A肯定自然规律的客观存在B体现了格物致知的思想C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思考D完全否定了鬼神的存在【答案】C5英国学者李约瑟曾指出:“理学的世界观和自然科学的观点极其一致宋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 , “朱熹是中国历史上最高的综合思想

4、家” 。李约瑟高度评价朱熹主要是侧重于A理学集大成的历史地位B格物致知的方法论C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D求科学之真的精神【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强调的是朱熹理学的内容而不是地位,故 A 项错误;朱熹把格物致知看作是把握理的途径,主张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3基础上,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这和自然科学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做法一致,故 B 项正确;促成海外朱子学派建立与材料主旨无关,故 C 项错误;朱熹格物致知的目的不是求科学之真,而是明道德之善,故 D 项错误。6葛兆光在中国思想史中曾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朱熹对于自己提倡

5、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 ”对于朱熹的影响,作者认为其A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B促进了儒学的政治化C实现了儒学的道德化和宗教化D实现了儒学的哲学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影响。从材料信息看,作者认为,朱熹在后世影响最广泛的著作是家礼 ,他反复强调其“理学原则”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现,这说明朱熹推动了儒学的世俗化和普及。A 项符合题意。7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规范的美。上述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宋明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B儒学思想社会化趋向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经世致用观念的影响【

6、答案】B8 明史曾这样描述心学的风靡:“嘉(靖)隆(庆)而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 ”这一情形的出现和心学的某一特点有关,它是A直达本心 B格物致知C慎思明辨 D否定帝权4【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强调做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践之。因此,心学主张扫落枝叶,直奔主题。陆九渊主张“本心体悟” ,王守仁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这都是心学直达本心特点的表现,故 A 项正确。格物致知和慎思明辨都是儒家理论重视的,但并非心学最显著的特点,排除 B、C 两项;儒家理论符合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要求,并未否定帝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

7、以来,成为了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排除 D 项。9在论及儿童教育时,王阳明反对“鞭挞绳缚,若待拘囚” ,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 ,以达到“自然日长日化” 。在此,王阳明A肯定了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B强调了“知行合一”的重要性C摆脱了儒家伦理对教育的束缚D突出了“致良知”的价值追求【答案】D10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 ”“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这说明了心学A奠定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材料反映了对于程

8、朱理学“格物致知”观点,王阳明以心学的思想加以阐释, “格物者,格其心格其意” ,提出“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 ,反映心学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故选 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出现,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故 A 项错误;B、D 两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11有学者指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个差异直接导致了两个流5派在治学和修养方法上的直接对立。 ”这里的“差异”主要是指A客观性与思辨性B内在性与简易性C主观性与客观性D外在性与直观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在世界本原方面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9、属于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则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均在心中,后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理、心外无物”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可见主观性与客观性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差异,故选 C。两种学说均具有思辨性,因此 A 不能成为两者的差异,故排除;B 主要体现陆王心学的特点,D 不能反映本质问题,故排除。12宋儒扫除汉唐传注之学,弃传求经,通过研究经典“本文” ,直接探求圣人“本意” 、经典“本义” ,发掘经典中所蕴含的儒学价值,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 。这反映出宋儒A否定传统经学B重申儒家义利观C强调主体意识D批判周孔之道【答案】C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董子谓“道之

10、大原出于天” ,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董子又谓“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是故阳长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长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以此见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 “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刑者不可以治世,犹阴之不可任以成岁也” 。董子举贤良对策谓“国家6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周敦颐、张载用太极或太虚的气一元论,结合易传的宇宙论模式,建立起抗衡佛老的本体宇宙论。二程用“天者理也” 、 “性即理也” 、 “格物即穷理”重新解

11、释经典的内涵,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朱熹把这一理学发展为以“理气” 、“心性” 、 “格致”问题为中心的“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全面体系。陆九渊以及明代的王守仁提倡“心即理” 、 “知行合一” 、 “致良知” ,认为人心即是道德主体,心能自身决定道德规范,突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理学和心学的互动、论争贯穿并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复兴的运动具有崇高的理想,典型地表达在张载的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2

1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明理学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发展的原因。【答案】 (1)特点:强调君权神授,神化君主的权威;把阴阳五行学说、法家思想引入儒家思想;主张治国刑德并用,重德远刑(或答“德主刑辅” ) ;宣扬天人感应,限制君主权力。影响:继承、发展了儒家思想,推动其最终成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君权,构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有利于制约皇权。(2)趋势:不断发展完善(或答“体系化” ) ;哲学化(或答“思辨化” ) ;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原因:唐宋时期政局变动,社会动荡;儒学受到来自佛、道的冲击(或答“三教合一” ) ;理学家个人的主观努力;理学与心学各

13、派别之间的论争。7第(2)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本体宇宙论”看出哲学化的趋势,从材料“从本体论、人性论、知识论三个方面真正建立起了理学”可以得出不断发展完善的趋势;从材料“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原则”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可以得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更加注重责任感、使命感。第二小问,可以从国家政治局势、理学与心学之争、儒释道之争等方面回答。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 ”材料二 据说,有一次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山岩中的花树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无关,你认为呢?王阳明说,你来看花树,它才存在;你不去看,山中的花树就不存在。王阳明曾经多次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地方叛乱,由此他认识到“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程”对儒学有哪些新发展。(2)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意思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答案】 (1)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2)恢复败坏的人心要难于镇压农民起义。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