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960481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1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3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__明清课件20190225238.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板块3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阶段特征,主干排查,(4)实行特务统治:设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凌驾于法律和司法机关之上,直接服务于皇权。,2.手工业生产 (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2)农产品商品化: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大量进入市场。,4.经济政策 (1)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的经济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2)没有产生近代科技,与西方相比逐步落伍。,微专题整合,专题一,市

2、民阶层的兴起与社会风气的转变,角度1 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市民阶层价值取向 【典例1】 (2013全国大纲卷,15)窦娥冤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水浒传颂扬农民起义英雄杀富济贫。这反映了( ) A.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 B.“异端”思想影响广泛 C.普通民众的理想与愿望 D.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解析: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窦娥冤和水浒传都表达了底层百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也寄托了他们的期待与愿望,故选C项。但这并不能证明封建社会的没落,排除A项。“异端”思想提出者是明末的李贽,与两个作品的时代不同,排除B项。题干中没有涉及商业发展,排除D项。,角度2 明朝中后期社会风气的转变 【典例2】 (2018全国

3、卷,27)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D 材料“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说明当时人们对文化知识的崇尚,社会上文化氛围浓厚,故D项正确。材料中“胸无墨、眼无丁者”也热衷于出版个人著作,不能体现出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故A错误;材料中“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反映的是士人的喜好,与士人的地位变化

4、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没有反映出个人著作的内容与社会的关系,未体现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故C错误。,角度3 市民阶层扩大与世俗文化发展 【典例3】 (2013全国卷,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C 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

5、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说明社会群体认同推动了明清时期小说的繁荣发展,世俗文化发展适应了市民阶层生活的需要。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小说并不是宗教,故A项错误;B和D两项均不是材料中直接体现出的内涵。,【思维深化】,一、市民阶层的概念、影响 1.市民阶层概念:“市民阶层”主要是指平民等级中的商人与手工业者。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日益发达,以商贾和百工为主体的市民阶层逐渐壮大,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市民阶层所要求的商业社会的原则和封建传统体系产生冲突,既有经济基础的矛盾,又表现在上层建筑方面,从而影响到晚明社会的整体风貌。,2.市民阶层影响,3.史学界对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一般情况的认

6、识 (1)中国古代市民阶层的研究主要是对工商业者阶层的研究。 (2)对市民阶层在中国古代的社会地位等问题有初步的认识,如认为:中国古代的市民阶层只是集权专制体系中被统治的对象。在政治上处于边缘地位。专制政府只允许工商业者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工商业者的力量在宋元特别是明清以后有所发展并努力寻求主流社会地位等等。,二、宋明市民文化,专题二,明清时期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角度 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 【典例】 (2014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

7、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

8、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 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的认识,旨在考查学生阅读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描述阐释客观史实以及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据材料一、二中清朝建都北京后,“在此设盛京、吉

9、林、黑龙江将军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从乾隆年间开始“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答案:(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民到合法定居、生产。,(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解析:第(2)问据材料一、二中“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

10、通婚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答案:(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思维深化】,一、明清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影响及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 1.人口大量增长的原因 (1)元明清三代长期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元明清统一和平的局面近600年,这为明清人口的猛增提供了最佳政治环境。 (2)明代中后期,玉米、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大量引进并推广,养活了大量的人口,一定

11、程度上缓解了人地矛盾。 (3)明代的“一条鞭法”和清代的“摊丁入亩”等税收制度也大大促进了人口的增长。 (4)明清时期奖励垦荒,调动人们积极性,耕地面积增加,促进人口增长。 (5)明清时期总体气温上升,利于农作物生长,促进人口增长。,2.人口大量增加的影响 (1)人地矛盾尖锐,虽然清代的土地面积有较大增加,但增长速度慢于人口增速,出现“人满为患,地不足养”的问题。 (2)农业结构变动:由于人多地少,粮食作物的产值空间有限,经济作物得到大面积种植。 (3)劳动力结构变动: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动。 3.疏解北京人口的措施及启示 (1)明弘治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朝

12、均外迁驻军兵力,减轻京城人口供养压力。 (2)明朝开始劝返外籍流民,严控京城人口。,(3)清代限制致仕官员胥吏寄籍京城,鼓励返乡养老。 启示:一是要明确人口疏解的重点群体。二是要坚持人口疏解的有效路径。三是统筹人口疏解的区域协同。 二、明清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1.原因 (1)因战乱被迫移民。明末清初,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南迁。 (2)政府强行移民。如明初从山西洪桐大槐树向河北、河南、山东移民,以及湖广填四川。 (3)政府招募移民。这个历代政府都进行过,招募游民前往边远地区屯田。 (4)个人行为。纯粹为了寻找更好的明天,而进入城市或者逃亡政府管不到的地方。,2.影响 (1)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

13、,有利于国家统一,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各民族经济的进步发展。 (3)有利于江南的开发,江南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4)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也有可能造成迁入地人地矛盾紧张,进一步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5)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专题三,从开放到闭关,角度 明代的对外贸易及海禁政策 【典例】 (2012海南卷,26)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

14、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

15、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解析:第(1)问考查海禁政策的背景,依据材料信息“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可概括为: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入海为盗”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和沿海不法之徒勾结;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轻视,妄自尊大。结合所学重点要注意把握根本原因,即自然经济的制约及影响。 答案:(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

16、(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解析:第(2)问主要考查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走私贸易兴盛”归纳概括即可,重点注意把握“敌对势力、沿海百姓生计、政策本身的不合时宜性”等方面。第二小问,与第一小问有联系,根据材料信息“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主要围绕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促进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

17、流,促成税收等政策的改变回答即可。,答案:(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思维深化】,一、晚明大变局 所谓晚明大变局是指,在欧洲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及早期殖民扩张背景下,由中国江南经济发展及全球白银流动所引发的晚明到清初的经济、军事及文化变局。具体而言: 1.经济变局:包括江南早期工业化(江南地区形成相互紧密联系的核心经济体,且以“核心边缘”的方式辐射全国其他地区及海外地区,农村与城市手工业生产在整个经济中所占地位及比重的提高,商标品牌意识的出现)、白银内流(中国

18、的白银主要来自于西班牙控制的美洲与经葡萄牙、荷兰转手贸易的日本)、海禁朝贡体制的突破及早期全球化的“丝银贸易”。,2.军事变局:主要指以热兵器军事革命为标志的中外战争(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它是大国在东亚国际秩序权力真空条件下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产物。 3.文化变局:主要指以经济贸易为媒介所引起的西学东渐。中国江南经济、欧洲新航路开辟、白银、贸易与军事冲突等是这场变局的核心要素,也是高考的关键词。除此之外,晚明白银内流与隆庆开关;晚明白银涌入与张居正“一条鞭法”赋税改革及江南农业作物向经济作物种植的转向;“丝银贸易”下的江南市镇经济与奢侈风俗的变迁;白银引起的中英奢侈消费革命对比;白

19、银涌入与女性地位的提升;白银与明末清初的政治危机、移民运动、改土归流的因果关系等,也成为当前学术热点,极有可能在高考中出现。,二、马尼拉大帆船:三个大洲的银丝贸易之路 1.概念:是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250年间,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和菲律宾之间的垄断贸易大帆船把福建月港来的明朝商品运往美洲墨西哥、巴拿马等地,实际上就是用美洲的金银与其他商品换取亚洲,尤其是当时风靡全球的丝绸与陶瓷等为主的中国商品,又称“银丝对流”。 2.贸易状况:部分学者观点认为:自1571年至1821年的250年中,自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共约4亿比索,其中约二分之一流入中国。 3.繁荣原因 (1)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加

20、强了世界之间的联系。 (2)中国农耕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明后期海外政策的调整。,(3)当时中国产业健全,货品丰富,拥有技术优势和价格优势,能够自给自足,对进口西洋货品没有依赖,基本上只有单方向的出口,所以贸易顺差严重。 4.历史影响 (1)大帆船贸易,银丝对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2)引进高产作物,耕地面积扩大,刺激人口增长;改善民生。 (3)海外市场的刺激下,沿海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镇经济发达。 (4)社会拜金逐利、奢侈盛行,王守仁更新理学,发展心学。 (5)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李贽、黄宗羲等人引领早期启蒙思潮。 (6)白银大量流入促进赋役制度改革,从而又促进商品经济发展。,专题四,儒学

21、的演进与现代化价值,角度 儒学的发展演进 【典例】 (2015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他在原道中说:“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卞孝萱等韩愈评传,材料二 19世纪末,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二书,认为汉代以来儒者奉为

22、经典的周礼左传等书,是汉代学者为王莽篡汉而伪造的,影响恶劣,导致“中国之民,遂二千年被(遭受)暴主夷狄之酷政”。他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在他看来,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春秋便是孔子为“改制”而创作的。他甚至用西学来解释春秋,认为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为:“始于据乱(世),立君主;中于升平(世),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世),为民主。” 张海鹏等编中国近代史,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孟儒学主张仁政和民本思想以及教化,而汉代董仲舒改造了儒学,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提出“三纲五常”以巩固君权。宋代理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更具思辨性、哲理性,提出“存

23、天理,灭人欲”,强调个人的修为,重视孔孟学说,如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答案:(1)不同之处:孔孟思想核心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发展: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解析:第(2)问,根据材料“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主张回归孔子所编定的诗经礼记等原典”“理解真正的儒学精神”等概括。 答案:(2)回归原典、回归孔孟,否定后人的附会、杜撰之说,主张探寻儒学的精神实质,借助儒学为现实服务。,(2)根据材料一、

24、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康有为关于儒学认识的共通 之处。,解析:第(3)问应辩证地阐释。 答案:(3)应历史地看待孔子与儒学,不应盲目地肯定或否定;将真实的孔子与神圣化的孔子区别开来;借鉴其精华,摒弃其糟粕。,(3)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孔子与儒学?,【思维深化】,一、社会变革与儒学演变 1.早期儒学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促进了儒学的产生。孔子的“德治”、孟子的“仁政”和荀子的“礼法并用”是先秦儒家对国家政治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此时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其主张不能适应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的社会需要,未被统治者采纳。 2.汉代儒学独尊 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董

25、仲舒继承和发展儒家的“民本”和“仁政”思想,又增加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和“三纲五常”等思想,形成新儒学。具有兼采百家、神学色彩、外儒内法等特点,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限制君权、抑制统治者的暴政也起了一定的作用。,3.宋明理学哲理化 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学、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4.明清儒学的转型 明清之际中国社会转型,思想家们挑战儒学正统的权威性,反对理学的不合理部分

26、,具有民主色彩。但是,他们仍然属于儒学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部分,属于儒家的改革派,是批判中的继承,与时俱进,他们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建设性的作用。,5.儒学的近代转型 (1)抵抗派和洋务派:肯定并维护传统伦理道德,但是主张改变对外来文化的抵触态度,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既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又保留浓厚的封建落后色彩,是“用新瓶装旧酒”。 (2)维新派:康有为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结合,利用儒家思想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以减少变法的阻力,从根本上否定了洋务派的“体用”观,是“用旧瓶装新酒”。 (3)革命派: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一方面借鉴了儒家的大同思想,另一方面,又反对儒学的尊卑贵贱的等级

27、思想,实际上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融合的产物。 (4)激进派:北洋军阀出于复辟帝制的政治目的,掀起了“尊孔复古”的逆流,孔子成为封建思想的代表和专制统治的护身符,激进派全面否定封建礼教,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二、儒学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角色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成为历史潮流,西学大量传入中国,很多思想家也认识到儒学的局限性,但是,近代儒家思想仍然承担着任何西方思想都无法替代的历史角色。 1.儒学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生活准则。孝道、爱国、仁爱、勤劳等这些传统道德不仅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也是一些革命进步人士的人生追求,在国家危难的近代中国这些道德信条更加重要。 2.儒学是民族凝聚力的动力源泉。

28、“大一统”思想是推动近代中国人反对列强侵略和瓜分的理论动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人将救亡运动视为人生价值的座右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是中国人为民族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动力。,3.儒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任何西方先进的思想都必须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康有为将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孙中山借鉴了儒家的大同思想,赞扬孟子是中国民主的先行者;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等等。,专题五,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角度 明清时期中外历史的不同走向 【典例】 (2017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29、,解析:本题以年表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了1417世纪中国与外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发生的若干历史事件,要求学生从列表中选择有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提炼出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符合史实、有理有据的论证,进而考查学生发现历史问题、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1417世纪可以说是人类走向近代化的初始,东西方文明都在经历着不同轨迹的变化过程,表中所列各项即是这些变化的反映。表中所包含的历史信息十分丰富,以“示例”为例,该“示例”以东西方走向海洋世界为切入点,选择了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这两个中外关联的历史信息。在此基础上,对这两次航海活动进行了比较,如航海活动发生的时间、船队规模,两次航海活

30、动的历史作用、历史影响,等等。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诸多层面提炼出有价值的历史信息,如茶叶输往欧洲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汤显袓与莎士比亚等,并进行阐述。,上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 阐述: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开辟新航路均发生在15世纪,前者比后者早近100年。郑和的船队船只多,船体大,比较先进;哥伦布船队船只少,船体小,相对落后。郑和下西洋与所到之国和平交往,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殖民者在美洲进行屠杀和掠夺。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西欧;明朝着力以和平的方式处理对外关系,西欧国家则更多采用暴力和战争。同一时期的两种航海产生了不同的历史影响。,【思维深化】,明清时期中西方差异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