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强化训练 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8河北省唐山市高三第三次模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二里头文化遗址(距今约 3 8003 500年)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对二里头文化遗址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的范畴。该文化的族属和王朝的归属问题最终廓清,仍有待于丰富信息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在这里,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是一种( )A史料实证式的历史解释 B对新的历史现象的理解C对历史有效信息的提取 D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答案:D解析:材料“对二里头文化遗址
2、的讨论,目前仅限于推论和假说的范畴”说明将二里头文化遗址视为夏朝存在的标志是一种逻辑推理式的历史解释,故 D项正确;材料“仍有待于丰富信息文字材料的发现和解读”说明 A、C 项不符合题意;二里头文化不是新的历史现象,故 B项错误。2(2018江西省赣州市高三适应性考试)有学者指出:“个体家庭是宗族组织的基本单位,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宗族组织是家长制家庭的次生形态。 ”这表明( )A宗法制是先秦最基本的政治制度B家国观念出现有利于巩固宗族组织C先秦时期政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D宗族组织是特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宗族组织是在具备了经济基础和政治条件的前提下出现的,
3、土地公有制是宗族组织的经济基础,联系所学可知,宗族组织的产生受宗法制的影响,因此材料信息表明宗族组织是特定政治和经济的产物,故答案为 D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宗法制,材料所述是在宗法制影响下产生的宗族组织,排除 A项;材料没有涉及家国观念的影响,排除 B项;C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3(2018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 )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2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答案
4、:D解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 ,排除 A;B 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 错误。4(2018安徽省马鞍山高三教学质量检测)据记载,秦始皇在“议帝号”之前,便有“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的言论;丞相王绾、卿李斯等劝始皇琅琊刻石时也说道:“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昭明宗庙,体道行
5、德,尊号大成。”这说明当时( )A廷议制有利于王权加强B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C宗法文化受到朝廷重视D宗庙祭祀强化等级秩序答案:C解析:材料“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赖宗庙之灵”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具体体现祖先崇拜,说明宗法文化受到统治者的重视,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廷议制度的作用,A 不正确;材料体现了统治者对祖先崇拜的重视,但不能说君主权威源于祖先崇拜,B 不正确;材料中宗庙祭祀旨在突出皇权的合理性,与尊卑等级秩序无关,D 说法不正确。5(2018山西省太原市高三模拟)汉武帝实行察举制;东汉光武帝规定察举须“授试以职” ,即给候选人一项职务,检验其是否具备吏能;顺帝时又
6、规定察举之士还须参加考试,方以授官。察举制的演变说明东汉(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B政府意在扩大统治基础C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D士族门阀崛起遭到抑制答案:C解析:察举制以“孝、廉”为选官依据,这体现了儒学的地位, “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并不能说明儒学独尊地位受到挑战,故 A错误;察举之士“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与扩大统治基础无关,故 B错误;“授试以职”和参加考试体现了对选拔官员的才学和能力的考查,说明当时官吏选拔重视德才兼备,故 C正确;材料并不能体现士族门阀遭到抑制,故 D错误。36(2018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西汉政府在丝织业发达地区设置官营丝织作坊,如齐郡有“三服官
7、”主管制作“天子之服” ,所属“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 。长安有东、西织室,汉元帝时,每年花费五千。材料反映出汉代( )A丝织业的生产技术高超B官营生产超过私营作坊C官营丝织业生产规模大D丝织业为政府垄断专卖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 “作工各数千人,一岁所费数巨万”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官营纺织业生产规模大,耗资多, 故 C符合题意;A 项材料无法体现,故排除;B、D 两项均不符合历史史实,故排除。7(2018湖北省鄂东南教学改革联盟学校高三联考)有学者研究表明,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及地方官将本地土特产品无偿向皇室
8、纳贡的土贡制。上述制度的推行( )A强化了工商食官的局面 B推动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有利于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D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相配合答案:D解析:根据“汉代曾实行对某些重要行业必须由国家垄断的禁榷制,官府自设工场、作坊的管工制” ,表明汉代采取垄断工商业等手段严格限制私营工商业发展,这与当时抑制商业的国策一致,故 D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私营工商业,工商食官的局面已经被打破,A错误;材料反映了汉代实行的抑商政策,抑制商业不利于经济发展,B 错误;C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2018山东省烟台市高三一模)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 “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
9、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B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政治D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答案:D解析:“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这体现出战国时期维护君权的思想,故 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儒家思想,故 A项错误;这一4思想是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故 B项错误;战国时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是墨家,故 C项错误。9(2018福建省厦门市高三质量检测)以黄老之学为官学的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问政及学者议论国事的场所。孟子曾两次来齐,在稷下治学, “游事齐宣王,宣
10、王不能用” ;后来,荀子却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学宫之长)。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孟子秉持性善学说B黄老之学退出历史舞台C荀子忠实儒学正宗D儒学在争鸣融合中发展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儒家学者到以道家为核心的稷下学宫讲学,体现了儒道在百家争鸣中出现融合的趋向,D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孟子的性善论观点,A 不正确;B 与史实不符;C 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不在于突出儒学正宗。10(2018福建省三明市高三质量检测)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 。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
11、。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中诸子百家的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 ,即其学说服务于政治,故 D项正确;学术气氛空前浓厚、出现百家争鸣局面以及养士之风极为盛行都符合史实,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信息,故 A、B、C 项错误。11(2018四川省南充市高三诊断)在汉代儒者看来,春秋战国以来的社会政治变迁严重破坏了三代以来延续已久的“天命有德”的政权合法性理论,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确立了基本的礼制。这种“礼制”( )A突出天命的神圣性和绝对性B以道德教化来稳定统治秩序C为专制集权提供了理论
12、基础D使儒学具有了纲常伦理色彩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继承了儒家“天命靡常,惟德是辅”的理念,在董仲舒的建议下,形成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通过确立基本的礼制模式以道德教化来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故 B项正确;A 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 项说法错误,儒学本身就具有纲常伦理色彩,排除;为专制集权提供理论基础的是法家思想,排除 C项。512(2018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二模)从战国到清末, 诗经一直被奉为儒学经典,关于它的学术史也被纳入经学史,成为经学史的组成部分。 “五四”以后,对以序 传为代表的传统诗经学展开了猛烈批判,并认定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据此得出的
13、正确认识是( )A 诗经的思想内涵超越时代的局限 B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C 诗经的文学价值高于其思想价值 D西方文明传入提高了诗经的历史地位答案:B解析:诗经在不同时期的评价结果也不同,尤其是五四运动时期对它的批判,说明对诗经的评价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影响,B 正确;诗经思想内涵并没有超越时代局限,A错误;材料没有比较思想和文学价值,C 错误;材料没有说明西方文明对诗经的影响,D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13题 28分,第 14题 24分,共 52分)13(2018安徽省马鞍山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 227年,罗马建立第一个行省,之后,
14、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行省数目大为增加,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公元前 27年,罗马帝国建立后,行省制度趋于完善。长期的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行省制的发展,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最终导致罗马城邦走向崩溃。古代中国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至战国时期,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郡大概到春秋末期才出现,秦国郡辖县制度的形成,大概要到战国末期。秦帝国建立后,废除分封制,确立郡县制为帝国的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二: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
15、在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罗马与秦汉的专制政体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罗马行省机构则远不及秦汉帝国那样复杂。罗马行省之下为城市,由于城市具有自治或半自治的性质,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行省主要负责税收、司法和治安等方面事务,远不及秦汉郡县管辖得那祥广泛。尽管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行省控制不断加强,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以上均摘编自易宁秦汉郡县制、罗马行省制与古代中西文明的特点(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马实行行省制的影响。(10 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16、分析秦汉郡县制和罗马帝国行省制建立的相同之6处,比较两者的不同之处及产生的主要原因。(18 分)答案:(1)影响:巩固了对外扩张的成果;破坏了旧的城邦体制;冲击了氏族血缘关系;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2)相同:形成都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都是向帝国发展及扩张的产物;都促进了君主专制政体的建立。不同:前者机构复杂,职能广泛,管理层次分明;较为彻底铲除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后者机构设置简单,职能有限,管理层次不够分明;存在氏族血缘关系残余。原因:秦汉帝国建立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大一统基础之上;罗马帝国通过武力征服,缺乏统一的基础。解析:(1)据材料一“行省制成为罗马统治海外领地的重要制度” “长期的
17、战争以及行省需要重兵驻扎,从而为军阀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破坏了罗马城邦的社会政治经济基础,即与氏族血缘关系有联系的具有闭塞性质的罗马公民集体”加以归纳概括即可。(2)第一问,相同点,结合题干郡县制和罗马行省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得出,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由材料一“随着罗马海外征服的范围不断扩大” “秦对外扩张活动不断加剧,县的数目也越来越多”可以得出都是扩张的产物;据材料可以得出二者均促进了君主专制的产生。第二问,不同点,据材料二“在秦汉帝国,氏族血缘关系残余被较为彻底地铲除,但罗马帝国仍存在城邦时期血缘关系的残余” “秦汉郡县的机构庞大,尽管秦汉郡县机构复杂,人员众多,但管理层次则是相当分明的
18、” “所以罗马行省机构设置简单,官吏人数不多” “但罗马行省始终没有形成层次分明的管理机构”加以归纳概括即可。第三问,原因,可以从两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基础方面加以回答。14(2018江西名校大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 ”伏尔
19、泰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郁郁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7根据上述材料,提取孔子思想中的一个角度确定研究主题,围绕该主题对以上材料分别做出史料解释(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最终得出历史评价。(24 分)答案:示例一:主题:孔子的道德观。史料解释: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历史评价:孔子主张以德治国,但孔子道德经过历代学者改造是封建伦理的主要组成部分,对
20、维护专制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孔子道德具有普世价值,与西方的宗教神学相比具有明显进步性,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示例二:主题:孔子的法治思想。史料解释: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评价:孔子看到了法治对社会治理的作用,但其法治思想是先礼后法;孔子的法治思想对启蒙运动传播法治思想提供了例证。解析: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孔子的道德观和法治观,从二者中任意选择一个主题按照史论结合的原则进行阐述即可。解答过程要段落化,分三个部分:确立主题;史料解释;历史评价。在史料解释的环节中,要严格按照题目要求:对原材料的阐释,不表明自己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