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960515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3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2讲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__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教案2019022835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魏晋南北朝(220589 年)、隋唐(581907 年)、宋元(9601368 年)是中国古代文明继续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在此基础上,宋元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基本上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经济魏晋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隋唐时期,南方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的改进,交通发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2、宋元时期,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高度繁荣,经济重心南移思想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推动了文学艺术的进步。宋元科技成就突出,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发明与外传;宋元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考 点 一 魏 晋 南 北 朝 、 隋 唐 、 宋 元 时 期 的 政 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年)1三省体制形成2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2九品中正制(1)含义

3、: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 ,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2)途径: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3)衰落:隋朝时,隋文帝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废除九品中正制。二、隋唐时期(581907 年)1三省六部制的形成与完善(1)分工中书省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相权三分:相权被分割为三部分,这样可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职权分明:三

4、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由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之不足。(4)评价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2科举制度(1)背景:隋唐统一以后,士族没落,依据门第选官的制度不适应政治和社会的需要。(2)创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3)完善:在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4)特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考试内

5、容主要是儒家经典。(5)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3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政府,从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3藩镇割据唐玄宗后期,设军事边镇,长官称为节度使,最终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三、宋元时期(9601368 年)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中央: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地方:军权和财权都收归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加强了中央集权。2元朝的政治制度(1)设中书省替代三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2)地方实行

6、行省制度。内容: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作用: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1政治上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森严,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

7、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1)原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政治保障: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的工具)。(2)特点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4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职位。(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消极因素。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出现了“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的怪现象,降

8、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4)唐宋衰落原因经济上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聚族而居走向分户析产,宗族成员不断迁徙,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政治上隋唐时期用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将选人、用人大权收归中央,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拔的政治特权2.宋代文官政治的形成两宋时期,科举制度在考试内容、考试方法上都与唐代有了很大不同,是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史上承上启下、完备定型的阶段。两宋时期,文臣群

9、体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以科举出身为主体的文官队伍成为政治的中坚力量,独具特色的文官士大夫政治体制得以确立。(1)原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迅速发展,租佃契约关系日益普遍,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了以文治国的方针。科举制度得到了较大发展,削弱了门第血统在科举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门士人仕进的机会,使科举考试向整个社会敞开了大门。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表现宋代最高统治者将兵权、政权、财权集于中央,各路监司、各

10、州的长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权,根除藩镇跋扈之祸。同时,宋初统治者又提倡文教,复兴儒学,扭转五代颓风,激励士大夫的忠义节气,养好士风。 “兴文教,抑武事” ,崇尚文治,奖励儒术是宋代基本国策。(3)评价积极: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宋代文官制度使权力收纵自如,无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书院兴起,学5者辈出,经学、史学、文学、科学技术等均甚发达。局限:政出多门,效率低下;冗费增多,财政拮据;容易形成党争;头重尾轻,地方凋敝。3客观评价科举制的影响64.中国古代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趋势及特点(1)趋势:总的趋势是地方权力日渐削弱,

11、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由分封制到郡县制,反映了地方官吏任用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中央行政任命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的完成。从郡县制到行省制度,反映了地方管理方式由中央垂直管理向中央派驻管理的转变,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体现了地方权力日渐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2)特点随着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步加强。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难以发挥地方的自主性。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地方基层行政组织长期稳定。【典例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12、”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7二看关键信息:低品级官员与中书、门下省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三看答题方向:这一做法的目的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两省宰相人数增加、更替频繁,会使得宰相权力被进一步分解,没有涉及职权扩大提出与史实相反的结论,背道而驰唐朝注重三省之间的牵制以维护皇权B()低品级官员参与国家大政,没有直接提升官品,这一做法的目的并不是为官员提

13、供晋升机会无中生有武则天时期官员晋升主要凭借官员的政绩C()材料反映了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两省名称发生变化并且宰相数量增加、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实质是分割宰相权力,强化皇权,这有利于加强君主对朝政的控制D()宰相权力遭到削弱,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用程度词“强化”设障从秦朝设置丞相以来,其职能就是参政议政,从而减轻皇帝负担,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历史追问据上题思考,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三省”负责决策的是哪两个机构?能否独立决策,为什么?提示:负责决策的是中书省和门下省。不能独立决策,因为最高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但能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练习 1 (2018浙江卷)元朝的大一统超迈前代,其疆域“北

14、踰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为实施有效治理,在全国分设十个行省。行省的设立旨在( B )A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B加强中央集权,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C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D防范宰相擅权,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8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立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调整,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 “独立民政事务,调动地方政治自主性”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故 A 项错误。行省不是监察机构,故 C 项错误。练习 2 (2018新课标全国卷)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

15、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D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解析:从表中后三种藩镇类型来看,大多数藩镇官员由朝廷任命,且不同程度上供赋税,藩镇的功能多为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都有利于唐朝统治的维持,故 D 项正确。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故排除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后期藩

16、镇的基本情况,无法得出藩镇之间攻伐不已的结论,故排除 B 项;四种不同的藩镇类型中,河朔型自己任免官员、赋税不上供、拥重兵以自立,并不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故排除 C 项。练习 3 (2018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D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解析:由中央及地方在“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可知,此时的尚书省已 成为全国行

17、政枢纽,所以 D 项正确。尚书省仅仅是三省之一,并未剥夺其他两个机构的权力,A 项错误;起草诏令属于中书省的职能,B 项错误;唐朝依然是皇权至上,不可能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C 项错误。练习 4 (2018新课标全国卷)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9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B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宋代宰相祖辈、父辈任官中低级官员和无官职记录者占大多数,这说明两宋时期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比较大,故 B 项正确。隋唐以后,世家大族的影响力逐渐消除,可排除 A 项。材料不能体现宰相权力大小变化情况,可排除 C

18、 项。祖辈、父辈无官职记录的宰相正是通过科举制度才成功走向仕途,可排除 D 项。练习 5 (2018天津卷)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在元代行省制度下,行省拥有处理地方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的权力,行省官吏的选用由中央机关负责,军队的调用须皇帝批准。综合这两项信息可知,地方拥有适度权力,A 项正确。结合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

19、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知,B 项与之矛盾,排除;材料表明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C 项错误,排除;行省制度加强的是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D 项排除。练习 6 (2018浙江卷)2009 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 。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 。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

20、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 。这说明( C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10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解析:A 项与题干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题干材料并没有论述历史诠释的客观立场与主观认识的关系,故 B 项错误;解读题干材料可知,关于曹操、曹丕、曹植的形象众说纷纭,只有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才有可能逐步弄清历史的真相,故 C 项符合题意;历史学家

21、的责任是研究历史,还原历史的真相,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借鉴,故 D 项错误。“禁兵把持于内,藩镇偃蹇于外,唐朝的政局,终已不可收拾,遂分裂而为五代十国。唐时的节度使,虽不听政府的命令,而亦不能节制军队。军队不满于节度使,往往哗变而杀之,而别立一人。 ”北宋初,宋太祖大力整顿兵制,加强中央兵权。宋朝兵之种类有四:曰禁军,是为中央军;曰厢军,是为地方兵;曰乡兵,系民兵,仅保卫本地方,不出戍;曰番兵,则系异族团结为兵,而用乡兵之法。 “太祖用周世宗之策,将厢军之强者,悉升为禁军,其留为厢军者,不甚教阅,仅堪给役而已” ,所以军队的重心,实在禁军。与之前府兵制相反,宋朝兵民分业,士兵全部招募,平民

22、出饷以养兵,募兵专务训练战争之事。宋初,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殿前司分立,合称“三衙” ,三衙分掌禁军,厢军则隶属于侍卫马军司或侍卫步军司, “天下兵柄尽在焉” 。但是,三衙却只管统制训练,不及其他;武官选授和军队的调发则由枢密院掌管;军队出征时又往往不用三衙将帅,而临时任命其他官员为统帅,事定以后,兵归三衙,将还本职。宋代兵制改革为赵宋皇室消除了腹心之患,有利于长治久安,为两宋时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稳定,文化的昌盛与繁荣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本前提,其意义与影响不可小觑。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说明宋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兵制改

23、革的影响。原因:藩镇割据;武人作乱;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王朝统一的需要。特点:兵种多元化,禁军为主;全面推行募兵制,军队职业化;握兵权、调兵权、统兵权分开。影响:兵权收归中央,结束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11展,文化昌盛;带来“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弊端,战斗力低下;军队数量膨胀,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带来冗兵冗费弊端。(回答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考 点 二 魏 晋 南 北 朝 、 隋 唐 、 宋 元 时 期 的 经 济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农业:均田制;耕耙耱技术;曹魏时,经改制的翻车用于灌溉。2手工业:发明灌钢法,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领先世界;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3商

24、业:北方商业一度遭到破坏。二、隋唐时期1农业唐前期,继续推行均田制;江东地区出现了曲辕犁;发明了灌溉工具筒车。2手工业丝织技术高超,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3商业和城市的发展(1)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发展,柜坊和飞钱问世。(2)城市中坊市分开,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3)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4)至迟从唐代起,资器开始大量出口。(5)广州设立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三、宋元时期1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2手工业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五大瓷窑和景德镇,出现青花瓷器。3商业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坊市界限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

25、控制;元朝时,泉州是世界第一大港;商业及贸易税收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大都成为国际性商业大都会。1古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规律12(1)从城市功能看,先秦至唐代,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商业贸易的规模不大;唐代以后,因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而兴起的城市增多,城市的经济功能逐渐超过政治功能。(2)从城市的商业活动看,政府对城市的商业活动由限制到逐渐放松控制,到宋代时商业活动不再受政府直接监管。(3)从城市数量和规模看,唐代开始,商业城市数量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至明清时期,出现了大批的工商业市镇。(4)从城市分布看,城市的区域分布与经济重心紧密相连,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中国古代城市有着逐渐由北方

26、向南方转移的趋势。2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1)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商朝人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2)由杂乱形状向统一形状的演变从商朝铜币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形状很多。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秦统一中国后,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民国初期。(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汉初,听任郡国自由铸

27、钱,这既造成了货币的混乱,又使富商大贾操纵铸币权,富比天子。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上林三官统一铸造五铢钱,五铢钱成为当时唯一合法货币。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 “五铢”等(二十四铢为一两)。唐高祖武德四年(621 年),李渊改革币制,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5)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北宋时,随着交换的发达,

28、货币流通额增加,但铁钱的使用极为不便,北宋创印的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十六家富户共同经营。“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经济重心南移的三个阶段和五方面影响13(1)三个阶段(2)五方面影响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后的元明清时期,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北方人口的南迁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吸引了北方人口的南迁。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

29、重心的南移,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开发过度,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少数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民族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4全面认识租佃关系(1)定义: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2)过程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

30、租以实物租为主。14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特征土地出租者与土地租佃者之间采取了一种契约形式。契约内容包括田亩的位置、数量、类别以及地租偿付的方式及数量。租佃制下,佃户有了迁移的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有了显著的提高。魏晋隋唐时期的部曲、佃户都束缚在土地上,没有迁移的自由,到宋代时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大为削弱,佃户的身份地位提高。产品地租代替劳役地租成为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态。宋代地租主要有分成租和定额租两种。租佃制呈现复杂化趋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江浙地区,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耕种者之间出现了二地主阶层,从而使土地所有权、占有权和使用权分离。(4)影响在

31、租佃关系下,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随着租佃制度的发展,佃农通过抗租、减租的斗争,争取到一些权利,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的稳定发展。【典例 2】 (2017新课标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南北朝时期到唐朝中期二看关键信息:北方人由很少饮茶到普遍饮茶三看答题方向:反映了唐朝中期什么变化选项排查15

32、历史追问上题中唐代茶叶的大量种植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什么趋势?有何影响?提示:(1)趋势:农产品的商品化。(2)影响: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业经营的多样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丰富、改善民众生活;征收茶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毁坏山地、林地等种茶,破坏了自然环境;等等。(言之成理即可)练习 7 (2018新课标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 ,以“佣身赁力”16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 A )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33、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解析: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 B 项;只依据四川一地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排除 C 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 D 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可以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 A 项正确。练习 8 (2018北京卷)南宋初年, “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 ,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 “农获其利,倍于种稻” ,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B )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34、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A BC D解析:农政全书由明朝徐光启所编写,与材料时间信息“南宋初年”不符,排除;曲辕犁是唐朝时南方江东地区的发明,不是从北方引入的,故排除;由材料中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使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可知,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南方实行稻麦兼种,故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 B。练习 9 (2018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是大豆的故乡,甲骨文中就有关于大豆的记载。先秦时期,大豆栽培主要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齐民要术通过总结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经验,

35、认识到大豆对于改良土壤的作用,主张大豆与其他作物轮种。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有朝廷调集大豆送至南方救灾、备种的记录,大豆的种植推广到江南及岭南从古至今,各式各样的豆制品是中国人喜爱的食物,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1765 年,大豆引入北美,最初作为饲料或绿肥。19 世纪 60 年代,豆腐在美国开始被视为健康食品。19 世纪末,大豆根瘤的固氮功能被发现,在美国干旱地区推广种植,至 1910年,美国已经拥有 280 多个大豆品种。1931 年,福特公司从大豆中开发出人造蛋白纤维,大豆成为食品工业、轻工业及医药工业的重要原料。1954 年,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种植面积超过一亿亩。大豆在

36、南北美洲都得到广泛种植,美洲的农田和中国人的餐桌发生了紧密联系。摘编自刘启振等“一带一路”视域下栽培大豆的起源和传播等17(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大豆的特点和作用。(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豆在美国广泛种植的原因。(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物种交流的积极意义。答案:(1)特点:我国人民最早培育、驯化;种植范围从中原推广到南方,开发出各种豆制品;农书对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政府推动。作用:民众重要的食物来源,使中国人的食物结构合理化;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发展,备荒物资。(2)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的推动;大豆是一种优良作物品种,适宜种植;科

37、学技术进步,大豆的用途得到了广泛开发。(3)物种交流是世界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助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逐条分析材料可知,从时间看,种植大豆历史悠久;从区域看,经历了由北方向南方的推广过程;从大豆的价值看,既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又有改善土壤等作用,价值广泛;从推广者来说,有民间,又有政府参与,各方合力。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豆饭是人们的重要食物” “提供了人体所需的优质植物蛋白”等信息概括。第(2)问,从材料时间,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推动物种交流;从大豆本身的价值看,它被美国人接受并认同;从美国的自然环境看,有适宜大豆推广的区域;从大豆与工业化的关

38、系看,工业化推动了大豆种植,大豆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第(3)问,从推动世界文明进步、有利于世界文明交流等角度作答。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公元 9 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成现钞。1023 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间。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已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美查尔斯默里

39、文明的解析【问题设置】 据材料指出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出现这些因素的政治经济原因是什么?因素:出现了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原因: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重视;农业发展,手18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国内市场规模的扩大,海外市场的形成。 考 点 三 魏 晋 南 北 朝 、 隋 唐 、 宋 元 时 期 的 思 想 文 化一、魏晋南北朝时期1思想:佛教、道教兴起,冲击儒学,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科技: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3艺术:汉字发展为自觉的书法艺术;东晋王羲之被称为“书圣” ;文人画出现,顾恺之的绘画理论和作品成就

40、非凡。二、隋唐时期1思想佛、道盛行,三教合一,儒学复兴运动兴起,儒学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发展。2科技唐代造纸术西传,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用于军事。3文学(1)诗歌:唐代是诗歌的黄金时期,诗体完备,风格多样,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为杰出代表。(2)出现唐传奇。4艺术(1)绘画:进入繁盛阶段,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画;唐代阎立本、吴道子善画人物。(2)书法:楷书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等。三、宋元时期1思想: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程朱理学:以北宋二程和南宋朱熹为代表,主张“理”是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提出“格物致知” 。(2)陆九渊的心学:主张

41、“心即理也” ,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 。(3)理学在宋元时期是官方哲学。2科技(1)宋代: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火药被广泛运用于军事上;指南针应用于航海。(2)元代:郭守敬制成“简仪” ,编制授时历 ;王祯的农书 。3艺术(1)书法:追求个性,倡导“有意无法” 。19(2)绘画:文人山水画成为独立画种;风俗画描写市井生活,代表作是清明上河图 。(3)戏曲成熟: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的戏曲形式,被称为南戏;到元代,杂剧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4文学(1)宋朝时,出现了更适应市井生活的词,婉约派的代表是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代表有苏轼、辛弃疾。(2)散曲出现于宋代民间,到元代

42、,与元杂剧合称为元曲,关汉卿、马致远的创作成就最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特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重要时期,长期的封建割据和战争对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特点如下:(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2)思想界异常活跃。道教系统化,佛教与反佛斗争激烈,佛儒道三教开始出现合流的迹象,文化、绘画、石窟艺术等打上了佛教的烙印。(3)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4)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不同地域文化带有不同特点,尤其是南北文化差异很大。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出现(1)特点:绘画艺术脱离质朴简略阶段,进入精妙发展时期;凸显个性的文人画开始出

43、现;绘画理论出现,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多以人物形象为题材。(2)成因:魏晋时期社会动荡,佛教、道教的发展,使人们重新反省儒学,一些崇尚气节的文人在政治舞台上碰壁,又不愿意同流合污,社会上逐渐形成了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由于他们文化修养较高,总结出许多精辟的绘画理论,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3从中外交流的角度看魏晋、隋唐时期的三教融合(1)区别儒家思想:倡导积极入世,提出“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 “孝悌和亲”的伦理文化,“文质彬彬”的礼乐文化, “远神近人”的人本取向。道教、佛教:告诉人们尘世苦短,功名利禄如粪土,应该看破红尘,离开政治,即“消极避世” 。(2)融合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

44、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魏晋时期的玄学即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外道内儒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20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佛教受中国古代经济政治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了中国化的道路。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佛教解释出家不是不问世俗之事,而是降魔,统一了出家与入世的关系。4程朱理学对孔孟思想的继承与发展(1)继承:强调儒家伦理道德、性善,追求圣贤、气节、德操等。(2)发展高把儒家伦理提高为天理。深把道德良知深植于内心。广把追求圣贤推广到民众。程朱理学把其思想进行了哲学思辨并世俗化

45、,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约束力,更有利于服务政治。5影响宋元时期文化发展变化的因素【典例 3】 (2017北京文综)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21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A对其思想评价受明代通俗文学左右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唐代到明代后二看关键信息:唐宋时期柳宗元的思想文学成就均得到较高评价,但明代后,世人多关注他的文学成就,很少关注他的思想成就三看答题方向:下

46、面认识正确的选项排查22历史追问依据上题柳宗元的评价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响?提示:个人文学成就;仕途成败;社会环境;等等。练习 10 (2018浙江卷)有学者品鉴古代书艺谓:“书以晋人为最工,亦以晋人为最盛。晋之书,亦犹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尚也。 ”晋代开始盛行并确立的书体是( D )A篆书 B隶书C楷书 D行书解析:回忆所学知识可知,小篆创始于秦代,故 A 项错误;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故 B 项错误;楷书形成于汉末,故 C 项错误;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晋代开始盛行,故 D 项正确。练习 11 (2018江苏卷)清代黄周星评论元曲说:“曲之体无他,

47、不过八字尽之,曰少引圣籍,多发天然而已 。 ”“制曲之诀无他,不过四字尽之,曰雅俗共赏。 ”这说明,元曲( A )A贴近生活,易受欢迎 B寄情山水,意境悠远C句式整齐,语言精练 D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解析:题干信息“少引圣籍,多发天然” “雅俗共赏”表明元曲能贴近大众生活,A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寄情山水,B 项错误;C、D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练习 12 (2018天津卷)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 ”这一说法( B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23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解

48、析: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朱熹强调的是社稷应该为民而立、国家应该以民为本,这与孔子所宣扬的“仁” 、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一脉相承,因此这一言论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 项属于程朱理学,但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程朱理学推动儒家思想新发展的表现是其提出“理气关系” “格物致知”和“正君心”等内容,D 项错误,排除。练习 13 (2018江苏卷)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

49、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