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6.pptx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965316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36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6.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6.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6.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6.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6.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单元,单元整合(十),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认读导引】一个主题: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两条主线: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三个重点: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一、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历程 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段。 1.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以大机器生产为主体的工厂取代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全部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

2、佣劳动者。资产阶级要求实行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 2.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的竞争促使企业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而且私人垄断组织开始干预国家政治生活。,纵向贯通,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1)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是资本主义运行机制面临经济危机进行自我调整的一个成功案例。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

3、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变化。,【解析】 B 从曲线图中的几个时间点来判断,这应该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趋势。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发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兴起;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暴露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弊端,国家干预经济理论兴起;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凯恩斯主义兴起;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凯恩斯主义也逐渐失去了在经济理论中的主流地位。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不符合曲线图信息,故A项错误;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主要社

4、会制度的演变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考题例证1】下图中A、B曲线最有可能反映的是 ( )A.欧洲与美国实力的消长 B.主流经济理论的演变 C.美国与苏联实力的消长 D.主要社会制度的演变,二、正确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 1.从人类历史发展角度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均不成熟。 2.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生产力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基础薄弱。 3.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社会主义革命成果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资本主义势力对社会主义的态度从敌视、遏制逐渐到颠覆,

5、使社会主义发展面临重重困难。,5.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需要不断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结合本国国情,走独立发展道路,不应拘泥于苏联模式。 6.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使苏联模式受挫,但并不等于社会主义运动失败。 7.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遭遇的挫折中吸取了教训,这表明社会主义正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考题例证2】“他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他虽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可是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这里的“他” ( ) A.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 B.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开始推行优先发

6、展重工业的政策 D.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解析】 B 材料中“想要同斯大林主义分手,但不是同这种制度分手”“同这种制度的创造者决裂”表明“他”是赫鲁晓夫,他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工业方面的部门管理体制的是勃列日涅夫,故A项错误;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是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故B项正确;斯大林开始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采用市场调节方式管理经济,与材料中“他崇拜由这位创始者所创造的世界”不符,故D项错误。,20世纪世界三大经济体制的比较,中外链接,【考题例证3】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

7、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 ) A.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 B.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 C.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D.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解析】 A 据材料中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可以看出,其反对社会主义建设借鉴资本主义成分,所以说其固守社会主义理论,故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1936年,苏联颁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确立,所以“直接推动”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观点强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故D项错误。,素

8、养十 突破压轴大题中外纵横比较类材料解析题 【考题例证】 2016全国卷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历史素养,材料二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

9、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解答模板】 第一步:判断题型及题眼。本题为主题比较型材料解析题,且为中外比较综合题

10、,解题的题眼是“中外社会救济与福利制度的异同及变化”。第二步:审设问,确定答题方向。第(1)问,回答共同目的(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异同(救济方式),采取概括答题方式;第(2)问,回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的发展(西方现代福利制度相比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答题方式为指出。回答此题需迁移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英国工业革命及战后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等知识。第三步:紧扣信息,迁移所学,组织答案。第(1)问,共同目的依据材料确定比较相同项,从社会稳定、巩固统治、人道主义等角度组织答案;济贫方式的相同点从政府主导、设置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等方面回答,其不同之处可依据材料,从中国救济制度与传统

11、儒家思想有关,英国近代济贫制度从法制角度回答。第(2)问,答题时要注意题干要求“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回答现代西方福利制度的内容与特点,主要从相比于近代所呈现的新特点角度回答。,【参考答案】 (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方法点拨 (1)“审读”:阅读题干材料,明确材料叙述历史现象或主题,确定求答

12、对象和方向。 (2)“判点”:根据设问,阅读材料,设置两个历史现象的关联,分析比较点,分析其异同点,注意后者对前者的继承与发展的要点。 (3)“比较”:从历史现象发生的背景、性质、影响、评价等方面寻找历史的共同性与特殊性,注意多角度思考问题。 (4)“归纳”:根据图文信息,紧扣设问,关联所考主题知识,归纳符合题意的答案。,新论十三 史学界对斯大林模式问题的争论 史界观点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传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在西方和俄罗斯有人称之为“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在我国一般称之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曾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产生过深远影响,即使在今天某些社会主义国家仍留有它的影子。 观点一 中国学

13、者大多认为,斯大林模式是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环境下的产物,斯大林模式最明显的特征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功绩在于使苏联实现了工业化,但后期消极作用明显。,史学新论,观点二 我国也有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以党代政,以人治代替法治,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排斥市场机制,是“假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半封建专制和极权主义的混合物,并把苏联解体归咎于斯大林模式。 观点三 西方学者和戈尔巴乔夫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对斯大林模式基本持全盘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不能只看斯大林模式取得的成就,更主要的是看这些成就是采取什么手段取得的,苏联人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斯大林模式有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思考感悟 关于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西方学者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而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苏联(俄罗斯)学者则把某些情绪化的看法渗透到学术观点之中,从而导致其观点走向极端。我国大多数学者则能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研究成果显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