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58.docx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97005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1.6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5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5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学案新人教版20190118415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0 单元 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本单元主要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主要包括四条知识主线。线索 1 罗斯福新政在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不同形式的应对措施,罗斯福新政成功地使美国渡过了危机,维护了民主制度,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线索 2 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实现了从“自由放任”政策到凯恩斯主义的转变;在二战结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里,资本主义国家经过对运行机制的调节,经济获得迅速恢复和长足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影响深远的新变化。线索 3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2、经济政策的调整 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包括“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最终探索出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0 世纪 20 年代末 30 年代初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线索 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斯大林模式在 20 世纪 40 年代到 50 年代初期进一步固定化;随着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相继对其进行改革,这三次改革都对苏联的历史发展产生了不同影响,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最终导致苏联解体。第 22讲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考纲要求 1.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2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

3、变化考点一 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原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 依然存在。 直接原因: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激化。(2)爆发:1929 年 10 月下旬,美国纽约 股价狂跌。 (3)表现: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4)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5)影响造成经济衰退或萧条;社会危机加深, 势力抬头。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在 上的争夺,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世界局势紧张。 (6)对策:胡佛固守传统的“ ”政策,危机不断恶化。 2.罗斯福新政(1)背景: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 ,罗斯福决心扭转

4、危局,他于 1932 年当选总统。 (2)措施金融: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工业:通过 ,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 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 ”。 社会立法:签署 ,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 (3)影响3直接影响: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间接影响:缓解了社会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迎来 时期。 【构图解史】 19291933 年

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构图解史】 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及影响【教材补遗】 “国家干预”“国家干预”是指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克服市场失灵,国家运用管制和宏观调控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以校正、补充市场缺陷的活动的总称。【图解历史】 罗斯福新政的“三新”命题点一 19291933 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史料一 下表是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工业下降46.2% 40.6% 28.4% 16.5% 8.4% 1/3外贸 70% 69.1% 50% 48% 50% 2/34缩减失业人数1700万 600 万近 300万

6、 85 万 300 万 3000 万史料二 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行动或政府声明而恢复。经济的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机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来治愈。胡佛的第二个年度国情咨文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经济危机对世界各国的影响。表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下降和外贸缩减的幅度很大,失业人数激增。(2)史料二反映了美国政府面对经济危机的态度。表明胡佛政府继续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史料运用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世界各国在经济危机初期采取了哪些应对措施?结果如何? 史论归纳经济大危机由美国波及世界的原因(1)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使整个世界形成不可分割

7、的整体,一国爆发危机,其他国家亦受影响。(2)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大国,美国经济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3)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美国有很大的依赖性。(4)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普遍存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存在,所以经济危机必定会超出一国范围,波及整个世界。命题点二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影响史料一 从指导思想来看,新政改变了以往历届美国政府信奉的“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大规模干预国家经济活动。罗斯福政府先后成立了民政工程署、工程兴办署、公共工程署、全国青年总署等机构。通过

8、这些机构耗资上百亿美元,雇佣了至少 600 万无业人口,将他们投入到 3 万个以上的工程中。摘编自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史料二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5罗斯福史料三 罗斯福新政期间,一些人激烈地抨击罗斯福,说他“叛变了他的阶级”,其举措是“淡红色的社会主义”。据黄安年美国社会经济史论等整理 史料解读(1)史料一以句号将信息分为三层,分别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指导思想及措施的影响。表明罗斯福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开始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2)史料二说明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表明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9、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史料三说明罗斯福新政遭到许多人的抨击。认为罗斯福触动了某些资本家的利益,使资本主义变质为“红色”的社会主义。 史料运用根据史料三,举例说明新政的反对者抨击罗斯福的依据。 史论归纳1.罗斯福新政的特点(1)新的理论和政策: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2)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等特点。最大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但没有放弃自由竞争的运行机制。(3)新的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其他国家继承和借鉴。(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使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

10、起点。2.运用多种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近代化史观:罗斯福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调整美国的经济模式,缓解了经济危机,探索出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新模式。(2)社会史观:罗斯福通过加强救济工作、强化社会保障、加强社会立法等措施,有效解决了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缓解了社会紧张局势。6(3)生态史观:罗斯福通过减少农业耕种面积、修建田纳西水利工程等措施,保护了美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美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全球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考点二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

11、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背景: 经济理论盛行。 (2)表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国家对经济的 。 (3)影响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 20 世纪 70 年代初,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 ,发展“混合经济”。 2.建立“福利国家”(1)目的:缩小贫富差距,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2)实质: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 的趋势。 (3)概况: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 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继续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规模缩小。(4)评价:稳定

12、了社会秩序,但也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3.第三产业的兴起(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2)地位: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部门。(3)作用: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缓和了经济的 ,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化。 4.“新经济”的出现(1)背景:美国新兴工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2)特点:“新经济”是以 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形态。 (3)作用: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 10 年的持续增长。【概念辨析】 自由主义与凯恩斯主义7自由主义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经济发展的指

13、导思想,其核心思想是自由经营、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凯恩斯主义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指导思想,其核心内容是国家从信贷、投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干预经济。【图解历史】 美国的“新经济”【构图解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命题点一 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史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英国经济造成巨大破坏,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1942 年,英国工党提出了不分阶级,不分贫富,人人都有权享有社会福利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1945 年,工党在大选中获胜。1946 年及 1948 年,工党政府首相艾德礼分别宣布实行家庭津贴法国民保险法国民医疗保健法国民救济法等一系列社会

14、保障法,为英国建立“福利国家”奠定了基础。史料二 福利政策实施的目的在于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的民主与公正,保证人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它力图拉起一张社会保障的大网,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即使是最底层的人也可以生活下去,同时又搭起一架社会进步的阶梯,为人们提供向上进阶的可能。从本质上说,“福利国家”政策是由国家主持的实现社会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方式,它主要通过抽肥补瘦的方式来实现。“福利国家”政策的长期实行必然与经济发展的效率发生矛盾,巨额公共开支使国家不堪重负,社会成员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产品竞争能力不强,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讲述了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背

15、景及举措。说明社会福利制度成为政党竞选的重要手段;表明政府通过法律法规确立“福利国家”制度。(2)史料二阐述了福利政策的目的、实质及影响。认为“福利国家”的实质和目的是国家通过税收的方式实现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而缩小贫富差距,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体现了“福利国家”的弊端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人们的进取心减退,国家生产和国民收入增长缓慢。8 史料运用1.依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英国建立“福利国家”的时代背景及方式。2.依据史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史论归纳“福利国家”的发展历程及其评价(1)发展历程起源:罗斯福在新政中开始实施社会救济。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福利措

16、施从零星的、局部的社会保障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从单个的社会救济发展成了一种公民的“权利”。完善: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制度逐渐完备,范围涉及生、老、病、死、教育等方面,政府的社会福利开支及其在政府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缩小:20 世纪 70 年代的“滞胀”危机,动摇了“福利国家”的基础。英、美等国家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调整或改革,竭力控制和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2)评价积极作用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贫富差距,缓和了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和稳定。福利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社会消费

17、,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制度使居民家庭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社会福利,他们在生活上没有任何后顾之忧,从而可以促进社会消费,推动经济发展。消极影响政府福利开支迅速增加,使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国债急剧膨胀,导致纳税人税收负担过重。福利制度是一种奖懒罚勤的不合理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竞争精神。命题点二 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9史料一 煤是我们发展工业的基础,它是我们全体国民最大的财产之一煤炭工业的组织将由专局掌握,而这项组织将与煤气和电力供应工业相关联,而这两种工业都已达到国有化的时机。英国首相艾德礼工党的展望史料二 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发表的新经

18、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将“新经济”定义为: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造思想和技术。 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煤炭和电气工业的国有化趋势。表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史料二叙述了“新经济”的内涵及特点。说明“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主导。 史料运用二战后,资本主义出现了众多新变化。据上述史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些新变化的认识。 史论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评价(1)表现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

19、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形态。生产关系调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保障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水平。产业结构的调整:科技进步使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评价实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这些新变化并没有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和问题。这些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滞胀”、财政危机等新问题。资本主义之所以不断调整政策,不

20、仅是利润最大化的需要,也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接触中的借鉴的表现。10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35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以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胀”为载体,考查该时期美国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做法,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历史现象的能力2016全国卷40考查福利制度通过中外纵横联系考查福利制度的特点及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获取历史结论及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34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创设情境考查学生对罗斯福新政的社会保障措施失业保险制度的理解认识,主要考查学生迁移所学知识,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4 经济大危机与影视艺术以美国影视

21、艺术的发展为背景考查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31 罗斯福新政对胡佛干预经济的借鉴从胡佛的应对措施考查美国缓解经济危机的举措,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认识历史现象的能力考题 12014新课标全国卷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同考题 22013新课标全国卷 有些学

22、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也对经济进行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B.通过霍利斯穆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C.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持农产品价格D.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考题 32015全国卷1935 年 8 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 65 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 )A.制订公平经营章程B.建立失业保险制度11C.提供农副产品补贴D.规定最低工资水平考题 42017全国卷20 世纪

23、 70 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考向 1 经济大危机1.1930 年 12 月,胡佛总统说:“经济萧条不可能因立法行动或政府声明而恢复。经济创伤必须要依靠经济机体本身细胞,即生产者和消费者自己的活动来治愈。合作行动将加快恢复进程,萧条的破坏会减轻。政府最大的贡献在于鼓励社会中的这种自愿合作。”

24、材料说明胡佛总统对经济危机的认识是 ( )A.合作共赢是摆脱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B.通过经济系统自我恢复的途径走出经济萧条C.政府应该积极地参与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D.坚决反对罗斯福新政的政治经济措施考向 2 罗斯福新政2.“我们不仅要使失业者的肉体免受饥寒,而且要维护他们的自尊心、自力更生的意志和他们的勇气与决心。”为此,罗斯福 ( )A.恢复银行信用 B.实施“以工代赈” C.推进劳资谈判 D.调整农业生产3.有资料表明,罗斯福就任总统的第一年,失业率是 25%;到 1937 年时,失业率已稳步下降到 15%左右。这反映出罗斯福新政 ( )A.以解决就业为主要目的 B.推动了经济的有效恢复C

25、.巩固了美国的经济地位 D.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124.钱乘旦的世界现代化历程 对美国的创新进行了评述:“它建立了这样一个政府,它分权但不分裂,制衡却不抗衡20 世纪 20 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材料中“美国的创新”在经济上表现为 ( )A.允许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 B.首创了“福利国家”制度C.政府对经济领域加强干预 D.实行了计划经济模式考向 3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5.“福利国家”制度在 20 世纪下半叶成了西欧社会的时代精神和基本制度。英国于 1948 年率先建成“福利国家”,之

26、后西欧各国纷纷效仿,再之后西欧国家的福利制度又受到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推崇。这说明“福利国家”制度 ( )A.能够刺激社会成员的积极性 B.不存在弊端,不需要调整C.覆盖面虽广但高收入阶层受惠多 D.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6.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解决长期困扰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问题,稳定社会秩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达国家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A.对经济全面干预 B.实行福利制度C.推行互联网经济 D.发展第三产业7.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确立,其主要标志是美国微软公司软件知识产业的兴起。正是这些知识的广泛应用打开了计算机应用的大门,微软公司的产值已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

27、值的总和。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是 5000 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 500 家世界大公司。这些表明 ( )A.知识已成为生产要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B.知识经济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C.二战后初期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计划D.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经济日趋没落第 23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纲要求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132.“斯大林模式”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一 从 “战时共产主义 ”到 “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

28、持红军、战胜敌人。(3)措施农业:实行 。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制度:实行普遍 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5)评价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2)内容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商业:恢复 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废除实物分配制。(3)作用:提

29、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3.斯大林模式14(1)背景:1922 年底,苏联成立;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2)表现工业政策:优先发展 ,由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 农业政策:推行 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4)评价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

30、,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构图解史】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误区警示】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使苏俄(联)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教材补遗】 苏联集体农庄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由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

31、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构图解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5命题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史料一 1921 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 1913 年的 20%叛乱席卷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 1921 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

32、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 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表明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说明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

33、品货币关系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表明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退步,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史料运用据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有何变化。 16 史论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 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

34、胜了国内外敌对势力,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命题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移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史料二 有

35、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民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了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特点。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问题。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 史料运用17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设计的工业化途径。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

36、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史论归纳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1)特点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积极作用: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

37、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 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措施农业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 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18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废弃部门管理体制。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1)措施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2)评价改

38、革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军备竞赛加重了其经济负担,1975 年以后,苏联经济进入 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 ,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措施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 调整苏联的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继续优先发展 。 (3)结果: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教材补遗】 苏联“秘密报告”在 1956 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以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所造成

39、的严重后果。但是赫鲁晓夫借批判个人崇拜问题全盘否认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毫无准备之下,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必然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图证历史】 种植玉米运动19注:赫鲁晓夫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体现了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构图解史】 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命题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 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 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60 年代初,垦荒区

40、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 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8.5%;第二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19711975 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 7.4%,比前五年下降 1.1%,其后五年又下降 3.0%;第三阶段为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1982 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叙述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垦荒、扩大产粮区的措施及其结果。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2)史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分别为“

41、8.5%”“7.4%”“2.8%”。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也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告终。 从横向看,工业总产值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工业总产值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20 史论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1)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全盘否定,虽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

42、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没有对经济困难进行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急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政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立意2017全国卷34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运用漫画,从二战后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角度切入,考查美国的遏制政策对苏联经济建设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漫画,

43、迁移所学,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2016全国卷34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从美国对苏联的关注角度切入,考查斯大林模式的成就,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2015全国卷34斯大林模式与工业化从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粮食出口量不断增加的角度切入,考查苏联农业为工业发展所作的贡献,主要考查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014新课标全国卷34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从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建设的角度切入,考查苏联的工业化,主要考查学生迁移历史知识获取结论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卷33 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从苏共领导人的政治报告角度切入,考查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2013新课标全国新经济

44、政策从中苏对比角度切入,考查新经济政策的特点,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21卷35 2013新课标全国卷35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以斯大林的言论为载体,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考题 12016全国卷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考题 22015全国卷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为 835.4

45、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考题 32014新课标全国卷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考题 42013新课标全国卷1952 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

46、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 80 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 1940 年增加了 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建设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22考题 52013新课标全国卷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A.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考题 62013新课标全国卷19

47、31 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100 年。我们应当在 10 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考题 72017全国卷20 世纪 70 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考题 82017全国卷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

48、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考向 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1920 年末至 1921 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 1921 年有 50 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23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2. 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1920 年以来都不满意于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考向 2 新经济政策3.学者王听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