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4.pptx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65318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48 大小:536.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4.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4.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4.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4.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0单元世界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第23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新人教版201901184154.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点分层突破命题多维研析,第23讲,考纲要求,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3.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企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 (3)措施 农业:实行 。 工业: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 。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实行普遍 和实物分配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余粮收集制,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回扣,国有化,义务劳动制,(5)评价 对于粉碎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保障苏

2、维埃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农业:以 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解除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商业:恢复 和商品交换。 分配制度:废除实物分配制。 (3)作用: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粮食税,货币流通,3.斯大林模式 (1)背景:1922年底,苏联成立;斯大林的领导地位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 (2)表现 工业政策:优先发展 ,由

3、农业和轻工业为其发展提供资金。 经济体制: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 农业政策:推行 运动,组织集体农庄。 (3)特点: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重工业,计划经济,农业集体化,(4)评价 功绩: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 ,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片面发展 ,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化,重工业,【构图解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误区警示】新经济政

4、策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是在一定限度内通过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发展生产力,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种政策。它坚持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和苏维埃的领导,不会使苏俄(联)进入资本主义时代。,【教材补遗】苏联集体农庄 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由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归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构图解史】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史料一 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

5、了全国,甚至连十月革命的中坚分子喀琅施塔得水兵也打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共产党的苏维埃”的口号参与叛乱。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核心探究,命题点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表明列宁认识到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 (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积极效果。说明在一定限度内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表明新经济政策只是暂时的退步,最终目的是建设社会主义。

6、,史料二 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全球通史,【答案】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

7、治危机。 变化:由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 史料运用 据所学知识,概括史料一中“我们错了”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上,列宁的思想有何变化。, 史论归纳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史料一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比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移到重工业中去,形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

8、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引自斯大林选集,命题点二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 史料解读 (1)史料一说明了苏联工业化与西方工业化的不同特点。表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道路。 (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农业和工业的关系问题。体现了“斯大林模式”形成过程中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做法。,史料二 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脑,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民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 斯大林时期

9、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答案】苏联应首先发展重工业,以保卫苏维埃政权。, 史料运用 1据史料一,概括指出斯大林为苏联设计的工业化途径。,【答案】农业集体化。 积极: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了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的进程。消极:从农民身上收取的东西太多,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据史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并简要评价这一措施。, 史论归纳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影响 (1)特点 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政治上,

10、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与法制建设,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 积极作用: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特别是 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 (2)措施 农业 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 。 扩大集体

11、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农业集体化,考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回扣,收购制,工业 废弃部门管理体制。 给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 ;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 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 ,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经济手段,斯大林模式,(2)评价 改革使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军备竞赛加重了其经济负担,1975年以后,

12、苏联经济进入 时期。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 ,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措施 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 。 调整苏联的 ,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 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 继续优先发展 。 (3)结果: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 ,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指导性计划指标,所有制结构,重工业,政治领域,停滞,社会动荡,【教材补遗】苏联“秘密报告”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以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赫鲁晓夫借批判

13、个人崇拜问题全盘否认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毫无准备之下,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必然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图证历史】种植玉米运动注:赫鲁晓夫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体现了改革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构图解史】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和挫折,史料一 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大规模垦荒。19541960年,苏联先后开垦荒地四千多万公顷,同期全国粮食产量增长50%以上,其中的三分之一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由于经营管理不善,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越来越少。1964年,苏联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核心探

14、究,命题点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史料二 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苏联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4%,比前五年下降1.1%,其后五年又下降3.0%;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 史料解读 (1)史料一叙述了赫鲁晓夫改革中垦荒、扩大产粮区的措施及其结果。说明赫鲁晓夫改革并没有彻底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 (2)史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分别为“8.5%”“7.4%”“2.8%”。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在工业方面取得

15、了一定成就,但也从侧面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面临困境,最终以失败告终。 从横向看,工业总产值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工业总产值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趋势。,【答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 史料运用 1根据史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答案】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 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6、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 史论归纳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1)原因: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模式”的全盘否定,虽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也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没有对经济困难进行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戈尔巴乔夫急于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政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中阻力重重。) (2)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

17、主义建设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明考情,考题1 2016全国卷 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解考题,【解析】B 本题以美国20世纪30年代对苏联的关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当时苏联并未受到经济危机的破坏,故排除;经济危机期间,美国农业生产过剩,美国不需要考

18、虑农村供应城市的问题,故排除C项;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的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需要公有制,故排除D项。题干的关键信息是1932年以后美国人对苏联的关注增多,需要考虑这一时间段苏联的经济建设与美国经济现状的关系,美国希望从苏联的经济发展中找到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或借鉴,而苏联在工业化中取得的成就是美国关注的核心。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答案选B项。,考题2 2015全国卷 1930年苏联粮食产量为835.4亿千克,1931年降至694.8亿千克;1930年苏联粮食出口483亿千克,1931年增至518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贡献 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 C.粮食

19、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 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 A 依据材料可知苏联粮食产量减少,粮食出口量增多,反映出在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增加粮食出口量,实际是苏联人民在缩减口粮支持国家粮食出口换外汇以发展工业,故选A。材料中体现的是粮食产量下降,出口量反而增加,没有涉及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B项错误;粮食出口量增加体现不出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这一现象,C项错误;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是粮食产量下降的一个原因,但与粮食出口量增加无关,D项错误。,考题3 2014新课标全国卷 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

20、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 D 本题以1928年苏联工业建设为切入点,考查苏联的工业化,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苏联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钾矿的行为,不涉及技术基础,也没有违背计划经济指令,故排除A、B两项;一个由苏联自行建设,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不能体现完全依赖外资,故排除C项。,考题4 2013新课标全国卷 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中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

21、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建设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解析】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史料有效信息的提取与分析能力,以苏联十九大报告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斯大林模式的认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1952年。依据材料“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可知,马林科夫意在说明斯大林模式彻底解决了苏联的粮食问题。A、C两项说法显然与斯大林模式下

22、农业长期落后的真实状况相违背,故排除;加快工业化建设是由当时苏联面临的国际环境决定的,且工业化早已进行,所以B项错误。,考题5 2013新课标全国卷 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 ) A.面临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解析】 B 本题以俄罗斯学者的观点为切入点,考查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比较,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苏俄新经济政策的特点,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发展社会经济,突出了市场的作用。再联系中国20

23、世纪80年代的改革,同样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B项正确。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远比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要好,故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以C项错误;中国的工业化开始于“一五”计划时期,所以D项错误。,考题6 2013新课标全国卷 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 ( ) 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 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 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 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解析】 B 本题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结合材料中的“1931年”“应当在10年内跑完

24、这段距离”,判断B项正确。后来此模式日益僵化,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排除A项;斯大林模式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D两项错误。故本题应选B 项。,考题7 2017全国卷 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 ( ) 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 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 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解析】 D 本题以多版本赫鲁晓夫回忆录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之历史理解、历史价值观能力。依据材料可知,不同年代版本的赫

25、鲁晓夫回忆录的内容均有不同,这说明历史叙述的记载深受时代的影响。,【解析】 A 本题以苏共中央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历史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斯大林时期,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故苏共中央改变了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试行工资制度,故A项正确;这一措施只是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内部进行调整,并未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故B项错误;该措施的提出主要针对的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的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和农业落后,并不是为了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故C项错误;1929年,苏联掀起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题干材料中的措施与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时间不符,

26、故D项错误。,考题8 2017全国卷 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解析】 D 根据材料可知,苏俄出现了大规模的农民暴动,反映了农民的不满,农民不满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对农民的剥夺,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选D项。材料强调农民暴动,而不是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A项错误;不是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而是“战时

27、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B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农民暴动发生,C项错误。,1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 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 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 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练经典,考向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中写道:“不得志的小商人、小资产阶级的农民,1920年以来

28、都不满意于劳农政府。”这实际上反映了 ( ) A.十月革命成功但并未解决土地问题 B.俄国苏维埃体制是次不成功的尝试 C.苏维埃俄国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解析】 D 据材料“1920年以来都不满意于劳农政府”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D项。十月革命成功后即颁布土地法令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A项错误;俄国苏维埃体制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一次成功实践,B项错误;苏维埃俄国建立了工农联盟政权,C项错误。,【解析】 C 据材料中“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可知,其指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了严重

29、的政治经济问题,之后列宁摒弃该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稳步发展,顺利渡过了危机,故选C项。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是农业,盲目种植玉米,导致垦荒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A项错误;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领域尤其是军事工业,后期导致经济下滑,B项错误;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D项错误。,3学者王听伟指出:“摒弃了试图直接由落后的农业国实现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错误思想,使得苏俄的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缓和了民众和苏维埃政府的矛盾,顺利渡过了这次危机。这是社会主义第一次伟大而成功的改革。”这一“成功的改革”是指(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实施新经济政策 D.实行农业集体化,考向2 新

30、经济政策,4列宁说:“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符合这一思想目标的做法是( ) A.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B.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 C.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D.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解析】 B 新经济政策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中小企业,与题意相符,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经济政策,而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A项错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

31、,特别是加强军事工业的建设属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D项错误。,【解析】 C 根据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可知,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选C项。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30年代,A项错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作用的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20世纪30年代,B项错误;取消新经济政策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D项错误。,5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

32、机器制造业。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一方针的特点是 ( ) 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考向3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61928年,布哈林认为:“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这反映出当时苏联的工业化( ) A.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 B.没有得到人民普遍支持 C.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 D.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制约,【解析】 C 由材料可知,苏联的工业化是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即过度投资工业而忽视了民生的改善,存在违背经济规律的现象,故选C项。苏联的工业化牺牲了农

33、民的利益,违背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苏联人民对工业化的态度,B项错误;苏联的工业化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而不是受其制约,D项错误。,【解析】 B 19531964年间,苏联农业的发展主要与农业的调整与改革有关,故选B项。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于1949年1月,A项错误;“马歇尔计划”是一项援助欧洲复兴的经济计划,与苏联农业的发展无关,C项错误;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是赫鲁晓夫在工业改革中的尝试,D项错误。,7在19531964年间,苏联谷物年均总产量达到1.175亿吨,比19451953年间的年均总产量增长62%。在农业技术改造方面,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

34、现全面机械化。推动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建立 B.农业的调整与改革 C.“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推行“物质利益原则”,考向4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8有一则笑话讲道:苏俄(联)领导人坐火车旅行,铁轨到了尽头,火车停下。为了使火车继续前进,四位领导人分别下达了命令。该笑话调侃了苏联某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措施。其中调侃戈尔巴乔夫改革措施的是( ) A.“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 B.“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 C.“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 D.“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解析】 B

35、“把火车拆了,到有铁轨的地方再拼装起来”调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措施导致了苏联走向解体,故选B项。“把后面的铁路接到前面去,火车继续开”调侃赫鲁晓夫改革措施是对斯大林模式的小修小补,A项错误;“给我调100万劳改犯来,修不通铁路,统统枪毙”调侃斯大林时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C项错误;“立即发动无产者搞星期六义务劳动,修铁路,直通共产主义”调侃列宁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项错误。,【解析】 C 由“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可以看出农业文明体制与工业化之间的矛盾。由“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

36、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与当时生产力脱节而导致苏联走向衰亡,故选C项。A项不是苏联衰亡的原因,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已经建立了工业化;B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错误,苏联的衰亡不是因为制度落后,而是因为制度存在弊端。,9有学者认为:“农业文明行政体制驱赶下的工业化国家与工业文明国家的冲突是异常惨烈的,败退也是符合了文明竞争规律的。即便是在二战中左右逢源,善于钻阵营空子的苏联,也在冷战中衰亡,崩溃于一条腿走路下自身竞争力的无以为继。”材料表明苏联衰亡的主要原因是 ( ) A.农业发展水平长期滞后 B.“冷战”中与美国的竞争 C.体制与生产力水平脱节 D.政治经济制度落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GMA 98FTM4-1998 Effect of Uncontrolled Heat Treat Distortion on the Pitting Life of Ground Carburized and Hardened Gears《不受控制的热处理变形对于磨光 渗碳和硬化齿轮的点蚀寿命的影响》.pdf AGMA 98FTM4-1998 Effect of Uncontrolled Heat Treat Distortion on the Pitting Life of Ground Carburized and Hardened Gears《不受控制的热处理变形对于磨光 渗碳和硬化齿轮的点蚀寿命的影响》.pdf
  • AGMA 98FTM5-1998 Low Vibration Design on a Helical Gear Pair《螺旋齿轮副上的低振动设计》.pdf AGMA 98FTM5-1998 Low Vibration Design on a Helical Gear Pair《螺旋齿轮副上的低振动设计》.pdf
  • AGMA 98FTM6-1998 Calibration of Master Gears on Coordinate Measurement Machines《坐标量测设备上的主齿轮的校准》.pdf AGMA 98FTM6-1998 Calibration of Master Gears on Coordinate Measurement Machines《坐标量测设备上的主齿轮的校准》.pdf
  • AGMA 98FTM7-1998 Checker of 3D Form Accuracy of Hypoid & Bevel Gear Teeth for the new Gene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新一代和质量控制用准双曲面的和伞形齿轮齿的3D形状精度检查》.pdf AGMA 98FTM7-1998 Checker of 3D Form Accuracy of Hypoid & Bevel Gear Teeth for the new Generation and Quality Control《新一代和质量控制用准双曲面的和伞形齿轮齿的3D形状精度检查》.pdf
  • AGMA 98FTM8-1998 New Test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Wear Scuffing and Pitting Capacity of Gear Lubricants《齿轮润滑剂的磨损 擦伤和点蚀能力评价的新试验方法》.pdf AGMA 98FTM8-1998 New Test Methods for the Evaluation of Wear Scuffing and Pitting Capacity of Gear Lubricants《齿轮润滑剂的磨损 擦伤和点蚀能力评价的新试验方法》.pdf
  • AGMA 98FTM9-1998 Studies on Improvement of Surface Durability of Case-Carburized Steel Gear - Effects of Surface Finish Processes upon Oil Film Formation《关于提高渗碳钢齿轮的表面耐久性的研究.表面精整工艺对.pdf AGMA 98FTM9-1998 Studies on Improvement of Surface Durability of Case-Carburized Steel Gear - Effects of Surface Finish Processes upon Oil Film Formation《关于提高渗碳钢齿轮的表面耐久性的研究.表面精整工艺对.pdf
  • AGMA 99FTM1-1999 Barkhausen Noise Inspection Method for Detecting Grinding Damage in Gears《用于检测齿轮中的磨削损伤的巴克豪森(Barkhausen)噪声检验法》.pdf AGMA 99FTM1-1999 Barkhausen Noise Inspection Method for Detecting Grinding Damage in Gears《用于检测齿轮中的磨削损伤的巴克豪森(Barkhausen)噪声检验法》.pdf
  • AGMA 99FTM10-1999 Design and Testing of a Low Noise Marine Gear《低噪声船用齿轮的设计和试验》.pdf AGMA 99FTM10-1999 Design and Testing of a Low Noise Marine Gear《低噪声船用齿轮的设计和试验》.pdf
  • AGMA 99FTM11-1999 Performance of Nitrided Gears in High Speed Epicyclic Gearbox Used in Gas Turbogenerators - a Case Study《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用高速行星齿轮箱中的氮化齿轮的性能.一项案例分析》.pdf AGMA 99FTM11-1999 Performance of Nitrided Gears in High Speed Epicyclic Gearbox Used in Gas Turbogenerators - a Case Study《燃气轮机发电机组用高速行星齿轮箱中的氮化齿轮的性能.一项案例分析》.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