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201812290192.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973662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20181229019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20181229019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20181229019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20181229019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试题20181229019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惠来一中 2019 届高三级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考试卷语 文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中国古代的尚象观念从周易开始。易象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也是审美意象的源头。伏羲通过对自然万物的仰观俯察,探索出了万物的变化规律,并取万物之意,创制出了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的八卦图,以象喻意。八卦如此,审美意象的创构同样如此,两者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结果。王羲之兰亭集序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说法。这种游目骋怀,正是在俯仰体悟之间获得审美的愉悦。通过仰观

2、俯察,主体在立象尽意之中进行审美的体悟和创造。中国自古以来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的体验方式和创造方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其观其取,都体现了古人的尚象精神。立象尽意乃以象见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周易系辞上所谓“制器者尚其象” , 左传宣公三年所谓“铸鼎象物” ,说的都是尚象制器。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中国的器物创造和艺术创造都体现了尚象的精神。象是感性生动的,以其张力不断生成和创构。观物取象本身不仅是一种感悟方式,而且还借助想象力进行意象创构。同时,象还具有丰富的象征性,借助于虚实相生等手法,

3、使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得以呈现。汉字中包含着尚象的特征。汉字如诗如画,是以象形表意为基础的文字,包含着意象的形态及其组合,体现了审美的思维方式。汉字都在不同程度上以象表意,是观物取象的产物,从自然和社会中提取物象和事象,充满着情趣和意味,借以表意,具有直观性和象征性的特点。在用字的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这种审美特点,尤其表现在作为文字运用的诗歌等文学作品中。审美的创造包括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取象于自然中的物象和社会生活中的事- 2 -象,在此基础上主体能动地进行拟象,并且借助想象力进行象的组合和创

4、造。拟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增强了表达的张力,由此创构而成意象,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象具有类比和象征的意味。早在史前时代,玉器、陶器和岩画创造就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意象创构的物化形态。其中的象生造型,往往带有象征的意味。意象创造的思想从周易的“观物取象” “立象以尽意”开始,发展到南北朝文心雕龙 “窥意象而运斤” ,意象从而成为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摘编自朱志荣论中华美学的尚象精神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伏羲创制的八卦图与后世审美意象的创构都是采取以象喻意的方法,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B观物取象包含着审美的观照方式,立象尽意突出了象的表意功能,

5、因此说观物取象、立象尽意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汉字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D器物的创造和文学艺术的创造都是审美创造,都包含取象和拟象的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文章第一段用兰亭集序中的相关说法,论证俯仰体悟可获得审美愉悦的道理。B文章第二段引用周易和左传中的内容,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C文章以大量篇幅阐述象与审美的内在关联,强调了中华美学具有尚象精神的观点。D文章解说尚象观念缘起,阐述取象、立象的审美方式、尚象的表现,等等,有条不紊。3、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中国从周易开始就有了尚象观念,从史前彩陶的造型和纹饰开始就体现了尚象精神,这表明,中华尚象传统历史悠久。B如果象不能借助虚实相生等手法而产生丰富的象征性,那么人们在使用象时就难以把丰富的意味和情趣借助象得以呈现。C在使用汉字过程中,主体常常使文字承载着主观的情意,使象与情意相统一,这说明,汉字的表意可以随汉字的使用而不断丰富。D史前时代的玉器、陶器和岩画中的象生造型的意象,往往带有象征意味,这表明,- 3 -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戒 猎王 族加拿别

7、克骑马向山谷深处走去。正是黄羊下山喝水的日子,狼在这时会跟踪黄羊而来,他要利用机会开始开春的第一次猎狼。很快黄羊便成群出现,加拿别克趴在石头后一动不动,等待它们过去。加拿别克的目标是黄羊后面的狼。很快,五只狼出现了。加拿别克在一个射击点位瞄准了一只狼,他有信心一枪把它打死。只要打死一只狼,另外四只狼就会迅速逃走,他只需把打死的狼扛回村里。但他很快发现了一头比其他狼都高的大狼,它犹如王者,气宇轩昂。加拿别克弃其他的狼于不顾,调转枪口向那狼中王者射击。子弹准确击中了它,但它却挣扎着逃跑了。加拿别克骑上马就追。他知道狼已经中弹,会因为奔跑而大量流血,而急促的追赶无疑会加速它的死亡。这些人能想到,但狼

8、不懂。这就是猎人经常谈论的话题,猎人打猎不仅靠枪和子弹,还要靠智慧。有了智慧,才能确保猎物逃不出猎人的手掌。山谷中,一只狼中王者和一人一马展开了“马拉松” 。加拿别克在逼近,狼在逃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最后,当狼想爬上山坡时,终因体力不支滚了下来。加拿别克跳下马准备向它开枪,但它发出的一声哀鸣让他心头一颤,勾扳机的手犹豫了。他看见它口吐鲜血,一定是因为刚才奔跑让伤痛加剧,它的命不长了。这是他预谋的猎杀方案。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狼又嚎叫一声,他的心又一颤。大狼悲惨的叫声,如果换作人,一定是血泪飞溅的那一刻才能发出的。生的希望如火苗熄灭,死的深渊已张开大口。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

9、。加拿别克看见它眼里布满痛苦,那是一种经过较量、挣扎之后屈服的痛苦。死亡之神正在移动看不见的手指,紧紧扼住它的喉咙,狼无法挣扎,无法逃脱。加拿别克下不了手,蹲在它身旁看着它抽搐。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之一样,让他感到不祥。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 4 -缓解伤痛。如果它命好,

10、或许可躲过这一劫。一个多小时后,他掀开野草,发现血已在狼的唇角结成黑色痂块,它的呼吸也十分微弱,但那双眼睛却睁得更大了,里面是放大的绝望和恐惧。他在它跟前走动,它的眼神随之移动,似乎希望他帮助自己从死亡中挣脱出来。但死亡的绳索已死死将它捆绑,它无望再活下去。加拿别克估计,它还得受两天左右的折磨才能死去。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晚上会有熊出现,一旦发现它便会扑上来用大掌拍打一番。那样的话,它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会遭受屈辱。即使没有熊的出现,它在两天里的慢慢等死又是多么痛苦!加拿别克产生了一个念头。他不再犹豫,将枪口对准狼的头部,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枪响过后,狼一动不动躺在那里。它的痛苦终结,生命终结

11、。加拿别克从此戒猎。 (摘选自百花园2017 年第 1期)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小说的开头单刀直入,寥寥数语,就直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对象以及事件缘由,有助于读者快速进入文本,语言比较简捷、平实。B小说中的加拿别克,对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善于选取猎杀的时机,他追逐猎物讲求策略,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猎人形象。C在与加拿别克的较量中,大狼虽然处于下风,命运被加拿别克牢牢控制在手中,但是即使面对死亡,它也保持着王者应有的威严。D在猎杀的过程中,猎手与大狼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变化,加拿别克的选择“转过脸勾动了扳机” ,把情节推向高潮,也深化了主题。5、联系

12、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6 分)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6、小说以“加拿别克从此戒猎”为结尾,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一 9题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5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13、她感到恐怖。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沦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 ,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来自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来自文化压迫。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

14、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 ,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 ,她把自己也烧在

15、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淦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

16、生机勃发。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作者的描写的细- 6 -致、明丽和新鲜。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作者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作者,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 ,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她坚持自己。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来自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

17、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相关链接: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

18、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

19、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 7 -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8、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特点的一项是( )(3 分)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B 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

20、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题.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也。父烜,信威临贺王记室, 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知名。野王幼好学。七岁,读五经 ,略知大旨。九岁能属文。长而遍观经史,精记嘿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无所不通。梁大同四年,除太学博士。迁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及侯景之乱,野王丁父忧,归本郡,乃召募乡党数百人,随义军援京邑。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

21、。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京城陷,野王逃归会稽。寻往东阳,与刘归义合军据城拒贼。侯景平,太尉王僧辩深嘉之,使监海盐县。高祖作宰,为金威将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寻转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敕补撰史学士,寻加招远将军。光大元年,除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迁国子博士。后主在东宫,野王兼东宫管记,本官如故。六年,除太子率更令,寻领大著作,掌国史,知梁史事,兼东宫通事舍人。时宫僚有济阳江总,吴国陆琼,北地傅纬,吴兴姚察,并以才学显著,论者推重焉。迁黄门侍郎,光禄卿,知五礼事,余官并如故。十三年卒,时年六十三。诏赠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赠右卫将军。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貎似不能言,及其

22、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第三弟充国早卒,野王抚养孤幼,恩义甚厚。其所撰著舆地志三十卷, 符瑞图十卷, 顾氏谱传 十卷, 玄象表 一卷,并行于世。又撰 通史要略一百卷, 国史纪- 8 -传二百卷,未就而卒。(选自南史列传第五十九 ,有删节)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B.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C.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

23、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D.宣城王为扬州刺史/野王及琅琊王褒并为宾客/王甚爱其才/野王又好丹青/善图写/王于东府起斋/乃令野王画古贤/命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 尚书 礼记 易经 春秋的合称,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B.丁父忧,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指拥有官吏身份之人在父母去世之后须辞职,回家守制 27个月,丁父忧就是父亲去世,回家守制。C.乡党,按周制,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一乡,五百家为一党。因此乡党泛

24、称家乡。后来也指乡人、同乡。D.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文中是前者意思。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顾野王出身望族,少有才气。他的父亲精通儒术,野王从小就读五经 ,年长一点又遍观经史。这些主客观条件都为顾野王的治学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B.顾野王组建义军,忠于报国。侯景之乱时,野王恰好在家为父亲守丧,但他不忘国难,招募乡党,组建义军,毁家纾难,虽然京城还是陷落,但依然得到士大夫的肯定。C.顾野王履历丰富,才学卓伦。他经常兼任文武数个官职,辅佐太子,尤其擅长国史,才学卓著,很受当时人们的推崇。D.顾野王为人重义,著述颇

25、丰。弟弟早逝后,他抚养弟弟的遗孤。在学问上也颇有建树,且关涉历史、地理、占卜、家谱等多个领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9 -(1)野王体素清羸,又居丧过毁,殆不胜衣。及杖戈被甲,见者莫不壮之。 (5 分)(2)野王少以笃学知名,在物无过辞失色,貌似不能言,及其励精力行,皆人所莫及。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题。对 雪杜 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愁坐

26、:含忧默坐。唐李白酬崔五郎中诗:“奈何怀良图,郁悒独愁坐。 ”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的悲凉之情。B “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诗人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居长安生活的艰苦。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D.第四联,诗人以殷浩自比,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

27、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15、诗歌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 分)- 10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警示后人不要重蹈秦国灭亡覆辙的名句是:“ , 。 ”(2)李煜的虞美人用“ , ”两句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改姓、山河变色的感慨。(3) 生于忧息,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题。文化传播事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

28、权和话语权,必须时刻抓紧抓 好。可以说,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传播能力,而且取决于其思想内容。改进话语方式。加强新时代文化传播,要立足鲜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贴近中国和世界发展实 际,深入研究人民群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既增强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又促进传播话语大众化。 善于运用人民群众 的方式,增强语言的人文情怀,让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听得进。优化传播形态。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兴媒体如 般涌现出来,在宣传党的主张、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提高传播技巧。用讲故

29、事的方式促进文化传播。信息时代,( ),谁就可能会 。从一定意义上说,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载体、采取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这提示我们,加强文化传播,应紧密联系社- 11 -会生活,用心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故事, 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B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仅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取决于其传播能力。C一种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不仅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而且是取决于其传播能力。D一种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不是取决于其

30、传播能力,而是取决于其思想内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A脍炙人口 雨后春笋 家喻户晓 潜移默化B喜闻乐见 雨后春笋 声名远播 潜移默化C脍炙人口 多如牛毛 声名远播 耳濡目染 D喜闻乐见 多如牛毛 家喻户晓 耳濡目染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A只要谁的故事能打动人,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B只有你的故事能打动人,才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C谁的故事能打动人,他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D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20、根据语言环境,用口语方式转述下面书面材料的内容。材料:徐凡,男,江苏南京

31、人,东方大学文学院教授。系我国红学界后起之秀,尤以考证作者身世见长。专著曹雪芹家世考 、 大观园人物论 、 导读 (获优秀教育图书奖)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要求:内容适当。表达得体。符合口语特点。将转述的话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学校邀请徐凡与学生座谈时,你以文学社成员的身份向同学们介绍说: _ _ _ _21、下面是惠来一中校徽,试根据这一校徽,完成下列题目:(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 (2)请描述该校徽所表达的含义。 (指出其中一点即可)- 12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说明画面。(2)请描述该校徽所表达的含义。 (指出其中一点即可)四、写作(60 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32、。 (60 分)某知名电视台在固定的“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 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的对如何阅读经典的建议: 漫画家:读连环画,图文并茂,印象深刻。 作 家:读原著,通过文字发现感悟作品的真情善意和美好。 影视家:观赏视频,看得有趣,看得轻松。 表演艺术家:最好是改编为课本剧并组织演出,亲临其境,感受真切。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文体不限; 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少于 800 字; 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 13 -答案1、答 案:B(A“两者的结果都是近取诸身,

33、远取诸物 ”错,应是都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方式产生。C“取决于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与使用,这在诗歌等文学作品中表现得尤其鲜明”这一表述不当。应是“汉字在中国的形成、完善和使用”促进了“尚象特征的确立和发展” ;而“诗歌等文学作品中”突出地表现了尚象的审美特点。D“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无借助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错,两者都借助了想象力进行组合和创造)2、 答案:B(“论说观物取象是审美方式的体现”错,应是论证“在上古的器物和艺术创造中,主体观物取象的目的在于制器和创构艺术意象”)3、 答案:D(“这些意象创造超越了使用价值,都属于艺术创造”这一说法不恰当,具有象征意味不足以说明就是艺术创造,

34、据原文,史前时代的意象创造,有的是器物创造,有的是艺术创造,意象创造到南北朝才成为专属文学艺术的审美范畴)4、C【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 C。“保持着狼中王者应有的威严”有误,依据文中内容,面对死亡,大狼是悲哀、痛苦,乃至绝望和恐惧的。5、这里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 (1 分)作者对加拿别克看见大狼流泪后的内心活动进行描述, (1 分)细腻、真实地表现了加拿别克对濒临死亡的大狼的同情, (2 分, “细腻或真实”和“同情”各 1分)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1 分,答到推动情节或铺垫都可得分)【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35、,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 C。6、 (1)情节安排上,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以猎狼开篇,却以“戒猎”结尾,看似突兀,实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2)写作手法上,小说以“戒猎”结尾,与开头“猎狼”形成呼应,同时解释了标题。(3)人物塑造上,丰富了人物形象。以“戒猎”结尾,完成了加拿别克对狼乃至其他生命的态度及情感的转变,使得人物形象鲜明、丰满。(4)主题表现上,深化了主题。小说由猎手对大狼的同情进而升华至对所有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5)读者心理上,以“戒猎”为结尾,撞击读者的心灵,引起读者对猎手戒猎原因的- 14 -深层思索。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

36、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 F。(每点 2分,任意三点 6分)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 分)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关注底层的穷苦人民。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

37、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答案:D E(选对一项得 2分)【解析】A 项“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没有依据;B 项原文只说受到左翼思想的影响,但不能称之为“深受” ,尤其是后来“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 ;C 萧红是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的。8、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特点的一项是( )(3 分)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B 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

38、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参考答案】B。 解析 “生死场表现民族苦难”主要是从萧红作品内容出发, “激发、增强读者的忧患意识”则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谈阅读萧红作品的感受,这些表述均不符合题干中所说的萧红写作的“自由的风格” 。9、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 分)【参考答案】因为她是唯一兼具穷人视角与女性视角的作家;她的创作不像左翼文学作家那样受意识形态的规训,也没有其他作家的文人气;她的小说兼具女性的纤细和非- 15 -女性的雄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形成

39、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 ;她是少有的过着贫穷、流浪生活的作家;她的文学创作是献给穷人和妇女的。【评分细则】一“独一无二”部分一点 2分,任答两点 3分,一“贫民”部分任答一点 2分。意思对即可。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应结合前后文,读懂、理顺句子,在此基础上结合某些重点词语(如标志性虚词)、主谓关系、对称句式等进行判断。 “并为宾客”的是“野王及琅琊王褒” ,可排除 B项;“好丹青” “善图写”对称句式,中间应停顿,可排除 C;“时人称为二绝 ”主谓宾完整,故“时人”前应停顿,可排除 A。答案是 D。11.A【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此类试题平时要做好文言常识储备,通

40、读全文,理解内容,结合句子,调动积累,仔细辨别。A 项,扩大范围,“从汉代起成为国家科举考试的科目”的说法错误,汉代没有科举,科举是从隋朝开始的。12.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通读全文,整体上把握文言文阅读段落大意,认真比对选项与原文,细心辨析。B 项,无中生有, “组建义军,毁家纡难”错误,原文说他是“随义军援京邑”,并非他组建义军,更没有“毁家纾难”。13.(1)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 (5 分)(2)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

41、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似不善言辞,等到奋发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 (5 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得分点准确翻译:(1)“羸”,清瘦体弱;“戈”,兵器;“壮”,雄壮成武。(2)“笃”,勤奋;“在物”,待人接物;“励精力行”,奋发精神身体力行。【参考译文】顾野王,字希冯,是吴郡吴人。父亲顾烜,做过信威临贺王记室,兼本郡五官掾,以儒术闻名。顾野王幼年好学。七岁,读五经,能略知大意。九岁就能撰写文章。年龄稍大后遍览经史之书,能够精于记忆,默念于心,凡是天文地理、蓍龟占卜都无所不通。梁朝大同四年,封为太学博士。改任中领军临贺王府记室参军。宣

42、城王为扬州刺史,顾野王和琅琊的王褒都作为他的宾客,宣城王十分爱惜他们的才能。顾野王又喜好丹青,擅长绘画,宣城王在东府建造书斋,于是命令野王画古代贤人的画像,又命令王褒在画上写赞,当时人们称赞他们为“二绝” 。- 16 -到侯景作乱的时候,顾野王父亲去世,他返回本郡守孝,便招募乡人数百人,随义军援助京城。顾野王一向清瘦体弱,加之守孝期间哀痛过度,身体瘦到几乎不能承受衣服的程度。(但)等到他手持兵器,身披盔甲(上阵),见到的人都觉得他十分气壮。京城陷落,顾野王逃往会稽。不久前往东阳,与刘归义联合据守城池抗拒敌军。侯景之乱被平定后,太尉王僧辩十分赞赏野王,派他监管海盐县。高祖做宰相时,顾野王为金威将

43、军、安东临川王府记室参军,接着转任府谘议参军。天嘉元年,皇帝下诏命令他增补为撰史学士,不久加封他为招远将军。光大元年,他被授予镇东鄱阳王谘议参军。太建二年,改任国子博士。后主还是太子时,顾野王兼东宫管记,原来的官职照旧担任。太建六年,被封为太子率更令,接着兼任大著作,掌国史,掌管梁朝的史事,兼任东宫通事舍人。当时宫中僚属有济阳的江总,吴国的陆琼,北地的傅纬,吴兴的姚察,都凭才学著称,被议论的人所推重。改任黄门侍郎,光禄卿,掌管五礼方面的事,其余官职照旧。太建十三年死,时年六十三岁。皇帝下令追赠他为秘书监。至德二年,又追赠他为右卫将军。顾野王少年时凭勤奋好学闻名,待人接物从没有辞色失当之处,他貌

44、似不善言辞,等到奋发精神身体力行时,其他人都不如他。他的三弟顾充国早亡,顾野王抚养年幼的孤儿,对孤儿的恩义极其优厚。他所撰写的著作舆地志三十卷,符瑞图十卷,顾氏谱传十卷,玄象表一卷,都刊行于世。又撰写通史要略一百卷,国史纪传二百卷,没能完成便死了。14.C【解析】C.“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火光照亮室内”错误,这句诗是写炉火燃尽的情景;故选 C。15.诗歌第二联描写了黄昏云乱、风急雪紧的萧瑟凄凉景象,(2 分)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1 分)同时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3

45、分)16、默写(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2)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3)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17B【解析】原语段画线句的语病类型为语序不当,而 A、C 项,关联词语搭配不当;D 项,除了关联词语搭配不当之外,还有语序不当的问题,所以选择 B。18B【解析】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受到人们的称赞和传诵。从修饰对象来看应该用“喜闻乐见” 。雨后春笋:比喻新生事物迅速大量- 17 -地涌现出来。多如牛毛:像牛身上的毛那样多,形容极多。从搭配上来看用“雨后春笋”更合适。声名远播:名声传得很广,远近闻名。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

46、共知。从语法上来看,该空用“声名远播”更合适。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此处主要指思想受到影响,所以用“潜移默化” ,故选择 B。19D【解析】根据后面“谁就可能”来看前面的搭配,应该是“谁谁就” ,所以 A、B 首先排除;而 C项,前面有“谁” ,但后面有“谁后可能” ,中间主语却变成“他” ,前后不连贯,所以也排除。故选择 D。20、转换的要求:“谢勇”后应加称呼,如“先生” “校友”等;不能介绍性别。 (1 分)将“崭露头角”改为“取得了重大成果”之类。 (2 分)“尤以见长”用“尤其在方面有专

47、长”一类句子来转换。 (1 分)括号中的内容必须转换到句中表述。 (1 分)21、 (1)画面构成:惠来一中校徽自上而下由朝阳、木棉花、书卷、水波纹构成,主体色彩为红、蓝、绿三色,格调高越。(2)请描述该校徽所表达的含义。 (指出其中一点即可)校徽上方红色的太阳从海平面上冉冉升起,象征一中如日初升,充满希望与活力。校徽中间的木棉花源出校园内两棵苍劲挺拔的木棉古树。木棉花是英雄花,也是一中校花,象征一中是惠来文化的发祥地,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积淀,英才辈出。校徽正中展开的书卷象征一中学风拂面,书海飘香,一中人在知识的海洋中拼搏奋进,力争上游。校徽下方的水波纹象征惠来一中位于美丽的南海

48、之滨,人文鼎盛,源远流长。22、作文一、材料解读 1.关键词: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和典型性,影响力大的著作。 ( 现代汉语词典 ) 古今中外的公认的名著在本次写作中可以列入“经典”的范围。 2.材料中的关键信息: 关键词:经典+如何阅读经典(可选阅读经典的方法:读图+读原著+观赏视频+改编演出)本次材料作文必须在“阅读经典”的范围内写作,否则视为离题。 - 18 -二、 审题立意评判角度 1.切合题意:对主体重点阐述如何阅读经典的方法的文章,内容可判为一等。 2.符合题意:对主体重点阐述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而有关阅读经典方法的内容所占分量较少的文章,内容可判为二等。 3.基本符合题意:对全文只阐述为什么要阅读经典,而对阅读经典的方法只字不提的文章,内容判为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