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076957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2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06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试题新人教版必修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1课 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一、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1)党内指导思想上的 倾错误泛滥。(2)毛泽东错误估计形势,认为中央出了 。(3)林彪、江青一伙利用和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 “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1)宪法不能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人身自由。(2)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3) 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无法正常运行。二、法律制度走向健全1背景:“ ”的惨痛教训。2表现(1)提出法制建设方针: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平反冤假错案: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

2、范围平反各种冤假错案。(3)修订宪法:1982 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 。(4)形成法律体系:形成了以 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三、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1重新召开各级 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2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时间:1982 年。(2)表现:中国共产党提出“ ,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的方针。3健全民族区域自治(1)时间:1984 年。(2)表现:政府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 。4加强基层民主建设2(1)时间:1998 年。(2)表现: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a改变村委会干部任免制度。b推行村民自治、 ,发

3、展各种村民选举制度。K知识参考答案宪法 人民代表大会 长期共存 民族区域自治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民主选举/“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1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2必须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3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4决不能把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问题扩大化和绝对化(2017-2018 学年河南洛阳月考)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十年“文革”在政治制度方面给党和人民最深刻的教训是A必须打破个人崇拜 B必须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C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参考答案】B3/从“文革”对民主法制的践踏

4、认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艰巨性1从“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看,民主法制不健全是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下,党内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逐步发展,党的民主集中制以及集体领导也被削弱和破坏。2从“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后果来看,民主法制不健全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与法制遭到空前践踏,人民权利丧失殆尽,生命财产安全毫无保障,社会秩序极端混乱,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国家及党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民主法制遭到破坏带来的后果说明了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民主法制建设的破坏也使民主法制建设变得异常艰巨。3民主法制建设的艰巨性还在于我国长期存在封建专制传统,缺乏民主意识,长期的

5、经济落后造成人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另外,世界上民主化建设的潮流也使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显得更加必要。/新时期我国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1)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发展过程中又经历了很大的曲折。(2)旧中国留下的封建专制影响深远,民主法制意识淡薄。(3)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4)要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就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之间的关系。2表现(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进一步完善。(2)以农村为重点的基层民主建设加强。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包括四项核心

6、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发展与完善:1982 年,中国共4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发展:标志是 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前提是维护国家统一,保证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5)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1999 年写进宪法,2002 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根本原则和基本思路。/(2017-2018 学年河北省辛集中学高二月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1999

7、年 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是这次会议的重要成果。该成果的核心内容是A以根本大法形式确定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B强调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C提出了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初步构想D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参考答案】A/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作用1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保证了人民通过普选来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2)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民主协商、科学决策。(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4)基层民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是社

8、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52维护和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国家统一。如民族区域自治立足于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实现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统一,有效地解决了中央与少数民族地方的关系问题。3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党和人民群众以及执政党和参政党、中央与地方、各民族之间关系的和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政治制度保障。/1口号反映时代特色。 “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 “打倒旧政府” “砸烂公检法” ,这些“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中国社会出现

9、了严重混乱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C阶级斗争已发展到党内D民主与法制横遭践踏2从 2014年起,每年的 12月 4日是“国家宪法日” 。1982 年 12月 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A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案 B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纲领C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3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到“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反映了6新中国A人民代表大会制的不断完善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不断发展D基层民主制度不断发展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

10、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我国法制建设中涉及该制度的法律文献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A B C D5下图所示教材出现在A解放战争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 “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6下图是新中国不同时期对领袖的称呼,反映了7A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辉煌成就B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C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逐步提高D个人崇拜之风在新时期愈演愈烈1南方网记载,1978 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

11、法 ,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改变了, 法也就跟着改变。 ”这主要反映了A一些领导干部专制作风严重 B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严重C亟待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亟待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2 “十年文革不讲法制,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1980 年邓小平提议修改宪法。1982 年12月,全国人大公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有学者称“八二宪法”是建国后“迄今为止最好的一部宪法” 。该学者的评价主要是基于“八二宪法”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3下表为我国基层直接选举制度的创新统计(单位:个) 。这些创新时间 选

12、举方式 选举对象乡镇、市19981999 公推公选、代表提名 乡镇长、党委书记、镇人大主席 1008年 制等 等20012002年公推直选、两推一选等副乡镇长、乡镇党委 520032004年公推直选、民推竞选等县(市)长、乡镇党委书记、纪委等14320052008年公推直选、三推一选等乡镇党委书记、镇长、党委委员等7A诠释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思想观念B表明直接选举成为我国选举制度的主流C反映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D说明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在全国基本普及1 (2015 年北京卷)以下是四幅新中国不同时期的宣传画。该画中主题体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豪情满怀迎跃进 女民兵与样板戏 第一部宪法颁布

13、欢庆香港回归A B9C D2 (2017 年天津卷)民法是规定公民和法人的财产关系以及跟它相联系的人身非财产关系的各种法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古代并无现代意义的民法,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世纪末。1902 年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1908 年始编纂民法典,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于 1910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但未及正式施行。摘编自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1)依据材料,概括大清民律草案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编纂民法典之议始于 19世纪末”的国内背景,并指出民法典“未及正式施行”的直接原因。材料二 19541956 年,新中国着手起草第一部民法典草案

14、。此后,由于发生“整风”“反右”等政治运动,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中断。19621964 年,虽完成民法典草案(试拟稿),但因“四清运动”而中断。以上只是表面原因,关键原因则是不具备其赖以存在的经济社会条件。摘编自梁慧星制定民法典的设想等(2)依据材料二,概括两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中断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经济社会条件” 。 材料三 1979 年,我国第三次起草民法典,但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条件还不具备。1985年,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 1986年颁布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

15、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单行法相继制定。进入 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 年3月 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并提出争取 2020年形成统一的民法典。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纂的几个问题等(3)依据材料三,归纳改革开放以来编纂民法典的基本历程。这一历程反映了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推动形成统一民法典的有利因素。3 (2018 年新课标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

16、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10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 ,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 “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 。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 ,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世纪 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年底,全国共有 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

17、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1 【答案】D【解析】材料中“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 “让他永世不得翻身”反映了民主法制遭破坏, “打倒旧政府” “砸烂公检法”反映出“文革”时期民主机构受到摧残,民主法制遭到践踏。2

18、【答案】D【解析】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近代以来第一部宪法性质的法案, 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和施政纲领,1954 年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故 A、B、C 都不11符合题意,1982 年通过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故选 D。3 【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分别于 1956年、1982 年提出的与民主党派实行的方针,故排除与此不符的 A、C、D 三项,选择 B项。4 【答案】C5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表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

19、片中“彻底埋葬帝修反”和图画可以得出教材应该出现在文革期间,所以答案选 C。解放战争是 1945年 8月至 1949年 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排除 A;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排除 B;改革开放是 1978年 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排除 D。6 【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毛主席”到“胡哥” ,从“万岁”到“加油” ,说明人们对领袖的称呼越来越人性化、民主化,从而说明中国的民主氛围越来越浓厚,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的体现,B 项正确。材料反映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没有涉及

20、经济建设辉煌成就的信息,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普通民众的政治地位是否提高,而是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C 项错误。D 项与“小平,你好” “胡哥,加油”不符,故错误。/1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12法 ,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叫做违法 ,领导人的话改变了, 法也就跟着改变”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建立和健全“法”的必要性,故 D项正确。A、B、C 项都有所体现,但不符题干“主要反映” ,且都是法律体系不完善的后果。2 【答案】C3 【答案】A【解析】基层直接选举制度是发挥基层民众选举的方式,依据表格中“公推公选” “公推直选”等

21、形式选举乡镇领导,可以看出人民当家作主的观念,故 A项正确;我国选举主流仍然是间接选举,故 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故 C项错误;材料主旨说的是我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的创新,排除 D。1C【解析】是大跃进时期,发生在 1958年;发生在“文革”期间,即 1966-1976年;第一部宪法颁布是在 1954年;香港回归是在 1997年,故选 C。【名师点睛】这一题属于时间排序题。时间和空间是历史知识学习的要素之一,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概念等都离不开特定的时空,其实考题并不是非要学生记住具体的时间,而是要明确各个历史事件的先后顺序即可,考试时用逻辑推理的能力即可做对。所以提醒大家在

22、学习时,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及其时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清其逻辑顺序。2 【答案】 (1)参考西方法律编纂。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2)政治运动的干扰;经济社会条件不具备。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改革开放后开始起草民法典;80 年代改革开放深入,颁布民法通则;90 年代向社会13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制定相应的单行法;21 世纪后,适应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起草,2017年通过民法总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发展需要,民法典加快制定、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言之有理

23、,即可得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中的“光绪帝下诏参酌外国法律,改订律例”“引进了西方民法典的立法理念和编纂方法”可知,其特点是参考西方法律编纂。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 20世纪初的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即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危机加深,出现维新变法运动;西方思想文化进一步传播。第三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直接原因是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第(2)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中的“发生整风 反右等政治运动” 、 “因四清运动而中断”可知,中断的原因是政治运动的干扰。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有利因素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名师点睛】本题围绕近

24、现代中国的法制建设,设置三段材料,综合考查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关注法制建设的热点。第(1) (2)问实际上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述的能力。第(3)问考查考生对历史现象的概括分析能力。一般而言与前面几个设问联系密切。因此,一定要注意这一问答案与前面答案的协调。3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14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

25、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解析】第(1)问, “变化” ,依据材料一信息“宋代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概括得出:宋朝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由材料信息“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 “重农桑以足衣食” “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角度分析。第(2)问, “历史背景” ,由材料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外两个方面分析。点睛:本题通过中国古代乡约制度、清末的地方自治及今天的基层村民自治历史线索脉络,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考查古今贯通,时间跨度较大,涵盖了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学科素养,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试题难度不大,大多模拟试题应该都能扣住此类题目,这体现了高考不避讳热点的思路。本题中“变化”的解答,需要紧扣材料,概括信息;“积极作用” ,需要紧扣材料结合所学回答;“历史背景” ,需要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