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五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闯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 1.(2018 山东临沂高三上学期期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 )A.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B.建立爱国统一战线的政治目标C.鼓舞全国人民继续争取独立民主D.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仍然艰巨答案 A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过渡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了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但没有把社会主义前途明
2、确写进条文,这主要是基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现实需要,故 A 项正确。 2.(2019 山西大同模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按界别组成,各界都可以就国家大政方针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进行讨论和协商,既可发表个人意见,也可提出所在界别团体的主张,甚至是跨界别的共同建议。这可以表明人民政协( )A.主要履行监督职能 B.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C.拥有人大部分权力 D.受人民监督和管理答案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具有监督职能,但题干材料信息未涉及这一点,材料主要说明人民政协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19491954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随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3、会的召开,人民政协只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而存在,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人民对政协的监督和管理问题,故 D 项错误。3.(2018 湖南益阳、湘潭调研)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时期 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 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 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 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2解放战争时期 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答案
4、 C 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体现了广泛代表性,故 A 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与土地革命时期人民民主政治的形式都强调工农的重要性,具有相似性,而不是独创性,故 B 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的各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代表性,可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故C 项正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性质,故 D 项错误。4.(2019 湖北宜昌模拟)1953 年 1 月,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宪法起草委员会。宪法起草委员会由 32 人组成,委员名单由毛泽东提出,构成比例为:民主党派如民革、民盟、民建各 2 位,其余民主党派及人民团体各 1 位。这说
5、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A.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B.是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物C.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物D.体现了阶级斗争的思想答案 A 材料表明宪法起草委员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这说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体现了民主协商的精神,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中的时间是 1953 年,当时一届全国人大还没有召开,故 C 项错误;“阶级斗争的思想”与题干信息不符,故 D 项错误。5.(2019 山西太原模拟)1954 年宪法确认的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了工农劳动群众,还包括了“可以合作的劳动人民”,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专政的对象也不是整个资产阶级,而只是官僚资产阶级。由此可见当时( )A.新
6、中国民主具有广泛性B.民族资产阶级仍有革命性C.新宪法强化了阶级矛盾D.政治协商制度具有稳定性答案 A 由材料可知民主的主体不仅包括工农群众,还包括民族资产阶级,这说明新中国民主是广泛的人民民主,故 A 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新宪法将民族资3产阶级确认为民主的主体之一,因而新宪法并未强化阶级矛盾,故 C 项错误;材料是 1954 年宪法的相关内容,与政协制度无关,故 D 项错误。6.(2018 湖北荆州质检)1953 年 1 月 1 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 19
7、53 年的三项伟大任务之一,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答案 C 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 1953 年的三大任务之一,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故 C 项正确。7.(2018 河北邯郸检测)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及各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在就职时应当公开进行宪法宣誓。
8、这一决定( )A.加强了人民民主监督作用B.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C.表明我国民主制度的完善D.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答案 D 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有利于培养国家工作人员对宪法的忠诚,有利于增强法制意识,故 D 项正确。8.(2019 吉林长春质检)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有的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材料中“特殊的民主方式”指(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一国两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改革开放答案 A 西方实行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由“中国的特殊发展
9、模式”“恰恰是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可知,材料中“特殊的民主方式”指的是中国特有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 项正确。9.(2018 湖北宜昌部分示范高中期中联考)阅读下表:20 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41912 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1931 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B.阶级基础和社会环
10、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美民主的精华答案 B 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清王朝,建立南京临时政府,临时约法颁布时中国仍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而无法得到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布时新中国即将成立,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之后又对 宪法进行修订,这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 项正确。10.(2018 山西六校三联)在“一国两制”方略和基本法的制定过程中,中央政府郑重做出了“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的政治承诺,自我规限本来可由中央行使的某些本源性权力的运用方式。这反映出(
11、 )A.特别行政区享有完全的自治权B.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的重视C.联邦制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架构D.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发生了变化答案 B 根据材料中“中央不干预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范围内的事务”可知中央政府对“一国两制”的高度重视,B 项正确。“一国两制”下,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不是完全的自治权,A 项错误;我国对特别行政区的统治不同于联邦制下的中央和地方的关系,C 项错误;我国国家结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11.(2018 四川南充一诊)1995 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由于香港继续繁荣稳定,12 年后,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 25 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
12、预言。这说明( )A.“一国两制”的正确性B.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C.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5D.资本主义制度局限性已显现答案 A 材料反映的是香港回归 10 年后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说明“一国两制”是正确的,故 A 项正确;B、D 两项明显错误;C 项与题目时间不符,故排除。12.(2018 黑龙江大庆模拟)2017 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将成为“一带一路”中 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发展规划有别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规划,粤港澳大湾区最为独特的优势是( )A.跨制度合作、丰富“一国两制”内容B.
13、解决粤港澳青年成长就业问题C.面向海洋、承载更多对外开放的功能D.显著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答案 A 结合所学知识,香港、澳门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A 项表述体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 题 25 分,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9 河南开封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清末西方宪政思想传入中国以来,中国先后制定了多部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为了实现国家富强的目标,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推动清政府制定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共和主义者在辛亥革命之后参照美国宪法制定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
14、定是中国历史上具有进步意义的事件之一,但它的内在缺陷也使得这部宪法最终沦为废纸。而北洋军阀控制下的北洋政府,动辄以各省军政长官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此时的宪法成为了一种“文饰工具”。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继承了北洋政府的法律,形成了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等体系,国家现代法制初具规模。但囿于当时之国情,这些法典未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步履艰难。摘编自张晋藩中国宪法史材料二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共产党人在全国范围内移植西方近代宪法观念、宪法文明成果(精华)并将其本土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新中国成立到 1954 年
1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发挥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制定并通过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此后由于“左”倾错误思想的盛行,民主集中的决策机制被专断的领导意志所取代,出现了类似“文化大革命”那样肆意侵犯人权的惨痛教训。在吸取历史教训的基础上,1982 年宪法首次以根本法的形式,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规定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从而将近代以来的制宪者所追求的富强梦想与实现民主、文明的现代需要结合起来。6摘编自何勤华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宪法观念与实践历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近代制宪历程中呈现的特点及原因。(15 分)
16、(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宪政建设进行简要评价。(10 分)答案 (1)特点:受西方宪政思想的影响;体现救亡图存;不同阶级、集团斗争的结果;制宪的过程充满曲折。原因: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西方列强的侵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努力。(2)评价: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了法制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为依法治国提供保障;但是宪政建设还需要不断完善。14.(2018 河南洛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热词,作为一种词汇现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具有时代特征。下面是
17、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主要热词汇编。年代 主要热词1949 年 10 月至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 新中国、当家作主、五年计划、苏联老大哥、中山装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至 60 年代中期 右派、“大跃进”、公共食堂、票证、雷锋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中期 夺权、红卫兵、知青、乒乓外交、两弹一星、绿军装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至 80 年代末期法制、大包干、万元户、“五讲”“四美”、高考、银河-号、喇叭裤20 世纪 90 年代 海选、下海、菜篮子工程、超市、大哥大、上网、休闲装21 世纪初期小康社会、新农村建设、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短信、杨利伟、入世、博客、上合组
18、织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梦、新时代、“四个全面”、供给侧改革、精准扶贫、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购根据上述材料,从不同时期若干有关联的热词所反映的历史信息中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任选一个角度确立论题,论述要史实准确,史论结合。)(12 分)答案 示例一: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在探索中曲折发展。(2 分)论述: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历程。六十多年来,我国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2 分)然而,新中国的民
19、主政治建设历经坎坷和曲折,“文化大革命”7使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民主政治制度遭到严重破坏。(2 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依法治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 分)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四个全面”进一步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向着更高水平发展。(2 分)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既有曲折和失误,更有长足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2 分)示例二: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曲折与发展。(2 分)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用三年时间恢复了国民经济,经过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由此我
20、国也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2 分)中共八大对国内矛盾和当前主要任务作出了正确分析,但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后来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失误,不久又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灾难的“文化大革命”。(2 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二十年间,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民经济高速、稳定、健康发展,到 21 世纪初,已总体达到小康水平。(2 分)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我们不断深化改革,提出要在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逐步实现。(2 分)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尽管历经
21、曲折,但不断取得新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2 分)示例三:论题: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发展。(2 分)论述:新中国成立后,彻底结束了近代百年的屈辱外交,揭开了对外关系的新篇章。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在两极世界不处于孤立地位,我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实行“一边倒”;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积极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日益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 分)20 世纪 70 年代,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有了重大突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国际上掀起广泛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
22、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2 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适应新的形势,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出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取得辉煌成就。(2 分)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中国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人类共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 分)总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国内形势,适时调整外交政策,不断开拓外交新局面。(2 分)8说明:若学生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物质生活的变迁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与成果”“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风尚的变迁与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发展”等为论题进行论述,条理清晰,史实准确也可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