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2019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解析).docx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1081612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X 页数:106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考2019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备考2019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备考2019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备考2019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备考2019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透析专题5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1 (2018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野歌 ( )李贺鸦翎羽箭 ( ) 山桑 ( )弓,2仰天射落 衔芦鸿 ( )。麻衣 ( ) 黑肥 ( )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男儿 屈穷 ( )心不穷,枯荣 ( )不等 嗔 ( ) 天公 (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 看即 ( ) 烟濛濛 ( )。野歌 (在田野中放声高歌) 鸦翎羽箭 (用乌鸦羽毛做成的箭) 山桑 (桑树的一种,木质坚韧,可制弓箭。周礼考工记中说,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檍木、柞树等,竹为下。其中的柘木又名桑柘木,即文中的山桑) 衔芦鸿 (口衔芦草的大雁。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雁自河北渡江南,瘠瘦能高飞

2、,不畏缯缴。江南沃饶,每至还河北,体肥不能高飞,恐为虞人所获,尝衔芦长数寸,以防缯缴焉。”) 麻衣 (旧时平民所穿的麻布衣,与锦衣相对。古代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饰是有严格规定的,包括衣服的材质、颜色、纹饰、样式和长短等。从材质而言,地位高贵者穿绫罗绸缎,无身份地位的黎民百姓只能穿粗布麻衣。就算是举子,在没有通过进士考试获得功名前,一般也身着麻织物衣服。所以王琦说:“唐时举子皆着麻衣,盖苎葛之类。”) 黑肥 (谓麻衣肮脏宽大。古人对不同地位的人的衣服颜色是有规定的,唐代官分九品,三品以上着紫色,四品深红,五品浅红,六品深绿,七品浅绿,八品深青,九品浅青。对民间衣服颜色,旧唐书舆服志是这样描绘的:“

3、贵贱异等,杂用五色庶人以白,屠商以皂,士卒以黄。”“皂”即“黑”。一说此处应为“黑帊”,即平民所戴的黑色头巾) 屈穷 (指有才志而不能施展。屈:不伸。穷:困窘) 枯荣(草木的盛衰。比喻人的得志和失意) 嗔 (生气发怒) 天公 (老天) 看即 (随即,转眼) 烟濛濛 (形容柳叶初生,一片嫩绿,看起来像轻烟笼罩一般)首联表面上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是借此喻指诗人凭借出众的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折桂。其中“箭”“弓”喻指诗人的文学才华。诗人要仰望的“天”是京都,要射落的“鸿”是折桂中举。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描绘出自己的理想。然而,正在诗人踌躇满志之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些嫉妒诗

4、人才华的举子对他进行诽谤,说他父亲名叫“晋肃”,“晋”与“进”同音,他应当避父亲的名讳,不该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意外的打击使诗人无缘中举,诗人只得懊恼地回到家乡。颔联正是诗人在理想与现实极度矛盾的情况下排解郁结在心头的苦闷与悲愤的一种方式。一方面,遭谗落第,仕途受阻,诗人自然会产生沮丧、懊恼、悲怆之情,会有不遇之感,有愤懑要抒发。另一方面,此时的诗人虽遭受意外的人生挫折,但内心依然充盈着入仕的锐气,期望冲破困境,寻求光明的未来。所以,他很快从颓唐中振作起来,以麻衣冲风、饮酒高歌的洒脱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强烈愤慨。“黑”字隐约给了诗3人一种环境过于压抑和阴森的感觉,“北风”让诗人敏感于世态炎凉、人

5、情冷漠。置身于如此压抑和阴森的社会环境,面对如此炎凉的世态、冷漠的人情,诗人依然麻衣冲风,饮酒高歌,其感情何其沉郁愤激,其气概何其慷慨豪迈!一个豪放、洒脱的诗人形象便如立眼前。颈联是诗人不甘沉沦的自勉。尽管自己落第与他人折桂的不同遭遇(“枯荣不等”)令人沮丧、懊恼,造成这种不公平命运的礼部考官(“天公”)理当受到责怪,然而诗人相信总有一天会“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致酒行)。在他心目中,严冬过后终将是生机盎然的春天,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尾联的描写。尾联寄情于景,通过描写杨柳的变化发出诗人施展抱负、实现理想的呼声。正因为诗人对未来充满信心,他在遭谗落第回到家乡的同年冬天西去长安求仕,并在

6、第二年的春天谋取了奉礼郎一职,终于开始了他并不适意的政治生涯。全诗扣题叙事,前四句叙事,后四句抒怀,因事抒怀,紧密关联。叙事之中有援箭引弓、仰天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的形象描写,有箭飞弦响、大雁哀鸣、北风呼啸、诗人高歌的声音渲染。诗人抒发之时有感叹不遇、不甘沉沦的内心表白,有寒风变春柳、枯柳笼轻烟的艺术遐思,表达出乐观、自勉之情。愤激之中呈现出狂放、豪迈、洒脱的形象,自勉之时犹见积极用世、奋发有为之志。诗人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让人读来为之欣慰和感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

7、方式。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解析 “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不正确。诗中“穷”意为困窘,即感到压抑,理想不能实现,处境艰难,而不是生活贫困。答案 B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答: 4解析 答题时,首先要借助意象把握诗句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思考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诗歌最后两句写景:虽然当时天气寒冷,北风强劲,但诗人坚信,用不了多久,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眼前的枯柳终会长出柔嫩的枝

8、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景物描写寄寓了诗人在困境中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答案 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2 (2018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题醉中所作 草书 ( )卷后(节选)陆游胸中 磊落 ( )藏 五兵 ( ),欲试无路空 峥嵘 ( )。酒为旗鼓笔刀 槊 ( ),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 ( )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 ( )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 烟尘清 ( )。草书 (说文解字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分章草、今草、狂草三种。章草代表作如三国

9、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今草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帖得示帖等帖,狂草代表作如唐代张旭肚痛帖等帖和怀素自叙帖。陆游精通书法,尤擅长草书,其行草作品怀成都十韵诗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磊落 (多而错杂的样子) 五兵 (五种兵器,所指不一。周礼夏官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戟、酋矛、夷矛也。”此指车之五兵。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此处借指用兵韬略) 峥嵘 (山势高峻的样子。此处喻满怀豪情) 槊 (中国古代冷兵器,形状类似枪、矛,但槊锋刃具有明显的破甲棱,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是重型骑兵武器) 端溪石池 (指端砚,为名砚) 须臾 (片刻,一会儿) 烟尘清 (烽烟和战

10、场上扬起的尘土消失,比喻战斗结束)此诗作于孝宗淳熙三年(1176 年)三月,陆游 52 岁,在成都范成大幕府。诗人精通书法,尤擅长草书。于是诗人由醉中作草书,联想到用兵,实为妙哉!5首联两句便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无奈失落,令读者也忍不住为之抱不平。在失意落寞的彷徨中,诗人因为自己为国作战的愿望不能实现,所以只能通过书法艺术的形式抒怀解忧。颔联两句是以书前喻战前,是蓄势,笔力千钧,给人以势不可遏的感觉。酒是进军的旗鼓,笔是杀敌的刀槊,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颈联两句是以书中疾笔喻战中拼杀,展现了李白草书歌行中“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诗句所描写

11、的意境。勇士挥刀杀敌、纵横驰骋、所向披靡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尾联两句是以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军队凯旋后设宴庆功的场面。勇士横扫千军,敌人不堪一击、如鸟兽溃散的情景在这里重现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贴切生动的比喻、丰富奇特的想象、新颖别致的构思,把澄清万里胡尘的战斗场面与纯熟精湛的草书艺术完美结合起来。吟哦之间,我们仿佛置身于紧张激烈的战场,始而紧张,继而痛快,最后沉浸在“玉宇澄清万里埃”的狂欢之中。诗人之所以能寄意草书,写得那样豪迈动人,是因为他有出奇制胜的满腹韬略,有为国建功立业的壮志,有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一句话,是因为他有满腔爱国热情。因此,读者欣赏这首关于草书描写的诗的时候,要紧

12、紧把握其爱国的主旋律。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解析 “烛光相射飞纵横”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诗人纵横走笔的气势,所以纵横的是诗人走笔,不是烛光。答案 D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 分析“酒”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境。第一次出现“酒”是在第二联,从“酒为旗鼓”“势从天落

13、银河倾”可以看出,这里把“酒”比作“旗鼓”,为下文作书积蓄了气势。第二次出现“酒”是在第四联,“须臾收卷复把酒”,诗人瞬间就完成草书,又端杯饮酒,就像打了一场胜仗,消除国难,恢复太平,感觉酣畅淋漓,显得踌躇满志。6答案 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3 (2018 年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精卫 ( )词王建精卫谁教 尔 ( )填海,海边石子 青 ( ) 磊磊 ( )。但得 ( )海水作 枯池 ( ),海

14、中鱼龙 何所为 ( )。口穿 ( ) 岂 ( )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精卫 (古代神话中鸟名。相传它原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她在游东海时,被海水淹死,变成精卫鸟,从此她不断衔来西山的木石发誓填平东海。故后人用“精卫填海”比喻为实现既定目标,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尔 (你) 青 (黑色) 磊磊 (众多委积貌) 但得 (只要能够) 枯池 (干涸的池塘) 何所为 (即“所为何”,能够做什么,怎么办) 口穿 (口被磨穿) 岂 (难道不是,表反问)诗歌一、二句的意思是,精卫啊,谁教你去填海?看那海边堆了那么多的黑色石子!作者用提问的

15、方式来开启全篇,引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表达了对精卫辛劳填海的赞叹。三、四句的意思是,你只想让海水枯干,那海水干了以后,海中的鱼龙又怎么生存呢?作者设想,如果有一天海水枯干,那么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五、六句的意思是,你衔着石子和树枝投海,山中的石子被你衔空,草木也都没有了全枝,看,你的嘴都被磨穿了。7七、八句的意思是,你一天到晚在树头和海里飞来飞去,木石衔了扔,扔了又衔,成年累月地往复飞翔,从不停息。飞得多了,羽翼折断经常掉下来坠落水里。五到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精卫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最后一句中的“我”和“子”可以有不同理解。“我”既可理解为精卫,也可理解为作者;“子”

16、既可理解为“子孙后代”,也可理解为“你(精卫)”。如果“我”理解为精卫,那最后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思是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如果“我”理解为作者,这两句诗则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思是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作者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

17、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解析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不正确。作者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引发读者兴趣,启发读者思考,且从最后两句可看出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行为和坚韧不拔的壮志的赞叹,可见作者对精卫填海的动机是清楚的。答案 A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答: 解析 本题要求考生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是合乎要求的。如上所述,最后一句中的“我”既可理解为精卫,也可理解为作者;“子”

18、既可理解为“子孙后代”,也可理解为“你(精卫)”。前一种理解即题干中列出的;如果不同意,则按照后一种理解来答题。答案 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作者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820162018 年高考全国卷古诗词鉴赏考点分析一览表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2018 年全国卷唐诗 李贺野歌2018 年全国卷宋诗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2018 年全国卷唐

19、诗 王建精卫词2017 年全国卷宋诗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7 年全国卷宋诗苏轼送子由使契丹2017 年全国卷唐诗白居易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2016 年全国卷唐诗李白金陵望汉江2016 年全国卷唐诗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2016 年全国卷宋诗曹翰内宴奉诏作从题型设置和问题设计来看,从 2017 年开始,题型改为主客观结合型,2018 年将客观题改为四选一,分值降为 9 分。客观题与主观题之间具有层次性。客观题注重诗句的基本理解,主观题考查深层次理解,尤其是对表达技巧、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样由浅入深设计题目是为考生搭建答题的阶梯,体现对考生的人文关怀。从选材

20、的朝代来说,2018 年全国、卷考查唐诗,卷考查宋诗;2017 年全国、卷考查宋诗,卷考查唐诗;2016 年的全国、卷均考查唐诗,卷考查宋诗。整体看来,近年古诗词鉴赏考查的题材主要是唐宋诗词,这是由唐宋诗词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地位决定的。由此可以预见,2019 年仍然以唐宋诗词为主。从作家作品来说,全国卷既有王建、曹翰、韩偓、郭震,甚至无名氏这样的非名家,也不刻意回避李白、杜甫、韦庄、白居易、苏轼、欧阳修这样的名家。但无论是名家还是非名家的作品,出于公平性的考虑,所选的作品一定符合浅易原则并且是绝大多数考生所不熟悉的。对比鉴赏偶有出现,不失为未来命题人的一种新选择。对比鉴赏主要是选择具有某种

21、共同特点的两首诗词,要求考生在阅读后,就两首诗词某方面的异同做出对比分析。注重联系教材,重视综合考查。如 2018 年全国卷第 14 题 C 项“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全国卷第 14 题 D 项“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016 年全国卷第 9 题“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注重课内与课外的联系,既考查考生对教材理解的程度,又考查考生对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的记忆熟练的程度,还考查考生比较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也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从问题设计上来看,围

22、绕“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方9面展开,从大处着眼,由小处切入,不再拐弯抹角,而是具体鲜明,直截了当。“写什么”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形象、主要内容等,涉及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山水田园等,另外对意象和意境的考查也是重点。“怎么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法、抒情方式等多个方面。“为何写”侧重于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感情、主旨等,如“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表现的情趣”“寄托的情怀”“表达的追求”“流露的倾向”“发出的感叹”等。一、古诗词鉴赏客观题突破技巧1.认真审读题干,明确具体要求。弄清楚要选正确的还是

23、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2.了解设错陷阱,避免落入圈套。古代诗词客观题往往考查的是学生对诗词基本内容、思想情感、修辞手法、写作技巧、艺术风格等的理解能力,考查程度不深,但范围很广,命题人可以在基于对诗词基本理解的任何一个方面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利用学生知识缺陷,曲解诗词写作意图、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如送子由使契丹是一首抒写兄弟远离,表达对兄弟的鼓励与关怀之情的送别诗,愿兄弟出行达成王命、保证安全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偏离这个意图的选项就可能是命题人的设误之处。另外,在诗词风格上,由于许多考生容易对特定作者产生固化印象,如李白之豪迈、苏轼之旷达、杜甫之沉郁、柳永之婉约

24、等,命题人可能利用这种心理,选择脱离某种特定风格的篇目,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以达到考查的目的。如:晨雨杜甫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雾交才洒地,风逆旋随云。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B.首联釆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C.诗歌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D.诗歌较好地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了凝重的历史意识。解析 诗歌没有体现杜诗“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

25、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沉郁”指诗歌内容的深刻、凝重。“顿挫”则是就诗的艺术形式而言的,指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既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尽管杜诗多有“沉郁顿挫”之风,但本诗描写清晨微雨,清新明快;尽管杜甫很多诗歌“表现了凝重的历史意识”,但本诗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审美情趣。答案 D曲解诗词具体词句,如时节、地点、事件、人物、动作等。对诗词具体词句的理解需要以整体理解为基础,很多时候还要考虑作者的生活背景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很多考生平时积累不足,知识面不广,再加上考试时间紧张等多种原因,在理解具体词句时往往没能做

26、到结合全篇,综合考虑,从而不能正确判断选项。如: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一篇长恨有风情 ,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注】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伏:服气。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元稹常常私下模仿白居易的诗歌,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具有较

27、高的创作水准。C.白居易在诗中称李绅为“短李”,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能得到认可。11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其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解析 C“苦教短李伏歌行”一句中的“短李”无论古今,都是略带歧视的语言,选项据此故意设为“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但如果考生注意到标题“戏赠”,注释中“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等信息,或者对白居易、元稹、李绅三人的友情有所了解,就会对该选项的正确性产生怀疑。D“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能得到认可”分析不正确,作者固然“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但不是“因此并不介意”

28、,诗中蕴含着苦楚和愤懑。答案 C、D另外,有时候诗词中的一个句子只有一个重心,所有意象都要为这个重心服务,如果偏离这个重心,也可能出现误判。如: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

29、梁之材。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解析 B“第三句重点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不恰当。“无哗战士衔枚勇”一句,作者通过“无哗”“衔枚”来突出考场的肃静,而命题人却故意将重心移至“勇”上,将选项故意设成“表现考生们的奋勇争先、一往无前”,如果考生忽视整体阅读,就很容易跟着选项思路走,掉进命题陷阱。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不恰当。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辞。答案 B、E曲解诗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内涵,但因为学习的系统性不足,很多考生不能够将相关的概念与内涵准确对应,从而造成误判。考生不容易区分的概念如:虚与实、情与景、

30、衬托与对比、白描与细描、渲染与烘托等,以及相关的语言类型(如清新自然、平淡质朴、婉约细腻、明快简洁之间的区别,华美绚丽、悲壮慷慨、雄奇豪放、沉郁顿挫之间的区别,等)。如:12次韵太守向公登楼眺望二首 (其一)秦观茫茫汝水抱城根,野色偷春入烧痕。千点湘妃枝上泪,一声杜宇水边魂。遥怜鸿隙陂 穿路,尚想元和贼 负恩。粉堞女墙都已尽,恍如陶侃 梦天门。【注】这是秦观任蔡州(今河南汝南)教授时的作品。鸿隙陂:西汉末年翟方进担任宰相时,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元和贼:指唐宪宗元和年间,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割据蔡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虽为李愬讨平,却遗祸无穷。陶侃

31、:东晋名将。晋书陶侃传有陶侃“少时梦生八翼而上天门”,后来“位至八州都督”的传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画面,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暗示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B.首联写汝水抱城奔流,春色带有烧痕,诗人借“烧痕”于无人处写出人来;而“偷”字从诗人眼中来发现、辨认,尤为传神。C.颔联把眼前之景与灾情回忆相结合,借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破人亡、拭泪招魂的惨状。D.颈联回顾了造成水灾的现实根源:汉代翟方进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唐代吴元济擅改汝水故道。解析 “虚写汝南人民灾后重建的生活

32、画面”表述错误。开头两句是汝南人民水灾后重建家园的生活写实,所以是“实写”而不是“虚写”。汝水“抱城”奔流的势头和田中“烧痕”换新绿的场景,告诉人们:春色被“偷”到人间,人们正在为重新安排自己的生活而努力。三、四句把眼前景物与灾情回忆结合起来。“湘妃泪”和“杜宇魂”,借用虞舜二妃泪染斑竹和蜀王杜宇魂化子规的典故,喻指灾区人民家破人亡、拭泪招魂的凄惨情状。诗人眼中见到的修竹影、耳边听到的子规声,唤起他对灾民的深切同情。五、六句回顾了造成水灾的历史根源:汉代、唐代留下的隐患和祸根。前句指西汉末年翟方进为相,奏废汝南水利工程之一的鸿隙陂,从此“水无归宿”,经常为害。下句指唐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割据蔡

33、州等地,对抗李唐王朝,擅改汝水故道,后虽为李愬讨平,水患却遗祸无穷。这些往事,追想起来,都是令诗人哀伤愤慨13的。七、八句说城堞倾圮已尽,希望太守加强治理。诗人以陶侃来比拟向宗回,希望他能像陶侃那样,为巩固赵宋王朝而努力。答案 A3.认真审读选项,做出准确判断。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到的词语做四要素的对应分析,比如是内容(意象、形象及其特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这四个要素涉及的艺术手法。结合诗歌解读对照比较分析。将选项对应到原作品相应部分以及自己对原作品的解读进行对照比较。二、古诗词鉴赏主观题答题技巧(一)鉴赏诗歌的形象诗歌

34、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1.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常考考点之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古代诗歌中抒情主人公一般指作者自己,常常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显示出来。而作者在诗歌中塑造、刻画的形象,往往是作者的“代言人”,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歌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想志向。设问方式(1)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2)诗中刻画的某个形象有怎样的特征?请简要分析。(1)在回答人

35、物形象类题目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区分诗中的形象是抒情主人公还是诗人之外的形象;注意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来说,作者在塑造人物时往往综合运用描写手法,如语言、动作、肖像、环境,特别是细节描写,还有正面、侧面描写,等;要结合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特点;注意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对于作者自身的分析要注意结合作者的处境、写作背景,要知人论世。(2)答题步骤结合诗(词)题、注释等确定诗歌所描写形象的基本身份(将军、英雄、隐士等)。结合诗(词)句分析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貌仪表、性格品质等)。14分析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时代意义或作者借以表达的思想情感。(这一步需不需要,视题目

36、要求而定)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遣悲怀三首(其一) 元稹谢公 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 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注】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的一首。谢公:指东晋宰相谢安,他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黔娄:春秋鲁人(或说齐人)。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答: 解析 答题时,可按三个步骤进行:由标题、作者、注释可知,这首诗是元稹在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写的一首悼亡诗。原配夫人病逝,元稹悲伤,怀想其在世时的情景。此诗刻画的人物形象是诗人之外的形象。细读全诗,找出

37、诗人描绘人物形象的有关诗句,分析颔联和颈联可知,颔联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关心和体贴;颈联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了妻子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结合诗人对人物的描写,体味关键词、关键句,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答案 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和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颔联借写妻子为自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了妻子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为柴,表现了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2.鉴赏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为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节、地域等)、场面描写(农

38、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往往是诗人15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情感一旦被激活,其触目所见之景,均会染上强烈的主观色彩。这种客观景物(山川、草木等)与诗人主观情感结合在一起便是意象。可以说,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鉴赏这类抒情诗,要善于体会诗歌由意象所创设的生活画面而呈现的艺术境界,即意境。一般来说,诗歌意境或雄浑壮丽,或清幽明净,或沉郁孤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设问方式(1)诗人依照怎样的顺序描写了哪些景物?(2)试描绘诗中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3)诗中的景物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4)简要赏析诗

39、中的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景与情的关系)(1)做鉴赏景物形象题,要注意的是,景物形象在写景诗和抒情诗中都是用来表现主观感情的,诗中的景物形象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读这类诗,要善于由景及情,由各类景象触摸诗人内在的情感脉动。注意捕捉景物的色彩、色调,把握住意象特征。具体有两方面:a.关注时令色彩,即不同季节的景物,感受诗人所投射的不同的感情,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以体味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如早春的景物是欣欣向荣的,诗人流露出的情感多半是喜悦;而暮春表现的是感伤、惋惜和留恋;秋冬表现的则是凄清、肃杀和悲

40、凉。b.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的景物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的,冷色调的景物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苦的。关注虚实,把握住画面内涵。古诗中的景,分实景与虚景。有的诗,既有实景,又有虚景。由实到虚,可激发读者的想象,丰富画面的内涵。关注动静,把握住抒情方向。古诗中景象、画面常常有动有静,动静结合,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关注传统审美心理,把握住意象的特殊含义。古诗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时回归自然”,诸如此类审美心理与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生活方式、心

41、理特点等发生了各种各样的联系,16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就拿“悲愁”这一情感来说,在古诗中就有这样一些表现:“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等。明白这些,我们就能抓住诗歌常见意象的特殊含义,进而把握住诗歌的思想感情。(2)答题步骤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4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切忌空洞,要回答具体。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 作九龙盘。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 沦亡后,三吴 不足观。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六帝:代指六朝。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17答: 解析 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弄清前

43、四句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并借助关键词把握其特点,据此回答第一问;然后联系所写景象在结构、思想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作用分析其用意。第一、二句写长江迂回流长、支流繁多,第三、四句写长江横溃中国、气势磅礴的景象。这样写为下文情感的抒发蓄势,更能突出赞颂之情。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诗人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鉴赏事物形象诗人经常把具有某种内涵的事物作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看,即把诗人要表现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用象征性的形象曲折地表达出来,这种象征性的形象就是事物形象。高考对事物形象的考查主要针对

44、其象征意义来设题,通过分析事物形象的特点,分析形象所寄托的诗人的情志或者思想感情。设问方式(1)指什么?试分析诗中某事物的形象。(2)诗中的某事物具有怎样的特点?(1)事物形象题的解答,要注意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不仅要知道事物形象的特点,还要知道事物形象所包含的(与人有关的)精神品质。事物形象题的解答,需要注意如下两方面:熟知一些常见物象的象征义。如“善鸟香草”喻的是忠贞,“恶禽臭物”比的是谗佞。“青松”示高洁,“竹”表气节,“琴”代隐士、知音,等等。知人论世,尤其要关注诗人的精神与品质。考生除了要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所处时代的特征,还要注意了解诗人的政治、文学主张,诗歌的创作背

45、景,从精神上贴近诗人。(2)答题步骤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18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a.提炼表现特征的语句,观其形、色、味、声;b.分析修辞和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等;c.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物象所寄托的感情、理想、追求、品性等。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桃花罗隐 暖触衣襟漠漠香,间梅遮柳不胜芳。数枝艳拂文君酒 ,半里红欹宋玉墙 。尽日无人疑怅望,有时经雨乍凄凉。旧山山下还如此,回首东风一断肠。【注】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文君酒:西汉才女卓文君曾在临

46、邛当垆卖酒。宋玉墙:宋玉在其登徒子好色赋有“臣东家之子”“登墙窥臣三年”之句。这首诗中的桃花有什么特点?诗人塑造桃花的形象有什么作用?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 第一步,读懂诗歌。这首诗赞美了桃花的味香、态美、色艳。首联“漠漠”一词引人联想,写出了桃花灼灼其华、袅袅其香的特点。“间梅遮柳不胜芳”一句,通过桃花和梅、柳的对比,映衬出桃花可以和梅、柳的芳姿相媲美。颔联两句用典,娇艳的桃花似当垆的文君和登墙窥宋玉的美女那样美丽多姿。颈联两句写出了桃花尽日无人欣赏,经过春雨之后芳华飘零即逝的冷落凄凉。第二步,把握桃花的象征意义。桃花的象征意义是诗人自己。第三步,挖掘深层含意。诗人以桃花自喻,实际上

47、是借桃花的艳丽及其凄凉境遇,表达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回首东风一断肠”流露出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旧山”二字也透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答案 (1)桃花的红艳,芬芳,美丽,却无人欣赏,尽日怅望,孤独,凄凉。(2)诗人以桃花自喻,表达了自己才华出众却无人欣赏的失落心情,抒发了年华逝去、老大无成的痛苦以及淡淡的思乡之情。(二)鉴赏诗歌的语言191.鉴赏“炼字”高考诗歌题常常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别讲究分析炼字。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住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歌的意境、传达诗人的情感上所

48、起的作用。炼字,指锤炼词语,指诗人经过反复推敲,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妥帖、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析炼字就是品味用得好的词语深藏的情感或体会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设问方式(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2)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3)简要赏析某联中某词的妙处,或请分别对某联中某字简要赏析。(4)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5)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1)准确找到诗眼,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明确答题方向,点出该字的具体效果,也就是诗人炼字的目的。可以从三个角度回答:为形象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要刻画某个事物的形象,那该字的作用就应该是可以让该形象更加生动。为意境服务。如果该字所在的诗句是写景的,其目的是营造某种意境,那该字的运用就可以收到营造某种意境的效果。为情感服务。不管是刻画形象还是营造意境,炼字的一个核心效果就是抒情,因为“诗言志”“一切景语皆情语”。1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得胜令四月一日喜雨张养浩万象 欲焦枯,一雨足沾濡 。天地回生意,风云起壮图。农夫,舞破蓑衣绿;和余 ,欢喜的无是处。【注】万象: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现象。沾濡(r):润湿,润泽。和余:连同我。一说即“余和”,跟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