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1082465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新疆伊西哈拉镇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无答案)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 4 分,共 24 分)1下面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袅(nio)娜 敛裾(j) 涸(h)辙 媛(yun)女B霎(ch)时 一椽(chun) 面颊(ji) 混沌(dn)C鞭挞(t) 船舶(p) 隽(jun)永 漪(y)澜D房檩(ln) 枯燥(zo) 淅(x) 沥 吞噬(sh)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消受 斑驳 丰姿 悠远 迁延顾步B颓废 萧索 喇叭 嬉游 梳梳落落C攀缘 骄弱 移锁 犹疑 繁茂苍绿 D凝滑 黯淡 玷污 鼓膜 慢不经心3依次填入下列各

2、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几年过去了,她那光滑的脸上平添了皱纹,短暂的青春像流水般_。名家作品,皆有独特的文章风格,有的朴素,有的色彩斑斓;有的以含蓄取胜,有的则_。我们在文坛上,应当使不同的风格_。A消逝 淋漓尽致 百家争鸣 B消失 隐晦曲折 百家争鸣C消逝 淋漓尽致 百花齐放 D消失 隐晦曲折 百花齐放4与例句修辞不同的一项( )例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A一阵自行车的铃声,由远而近,洒在溪边的小路上。B汤三圆子捏着甜腻腻的嗓子,花言巧语。C长江两岸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D像多数的江南小镇一样,周庄得坐船去才有味道。5下列

3、各句中画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2 -A我们在日常工作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学会见微知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 态。B一叶知秋,通过美俄两国的核裁军,可以洞见未来国际社会中政治观念的走向。C位于眉山市的“三苏祠”园内廊庑相连,竹木参天,集聚南国流风遗韵。D所有这些都是有口皆碑的事实,歹徒想抵赖是徒劳的。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非洲足联主席哈亚图在韩国郑梦准等人的支持下,将与现任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角逐下届国际足联主席的职位的竞选。B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两大领域内,中国科技界以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的姿态勇敢地迎战,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表现不俗。C近几年来,关于以中国文化为基础

4、的东方文化将成为 21 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 21 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D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二、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问题。 (每小题 4 分,共 12 分)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 (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

5、层凉了!”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枣子颗儿,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 - 3 -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Days。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

6、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 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

7、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7作者写故都,却写到了“都市闲人” ,对此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他们朴实得像故都一样,他们的身上有一种“悲凉”的味道。B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特点,更能体现作者的故都情思。C他们更容易亲近,更能表现作者的“平民意识” 。D在言语中流露

8、出作者对他们那种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8文章是写景散文,却在 6 段插入对写秋诗文的议论,对此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单纯写景不能体现北平作为文化古都的韵味。B作者是散文家,插入对诗文的议论更能体现出“文化味” 。C纵横议论,显现出文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阔的写作思路。D.写景之后的议论往往是卒章显志,升华文章的写作主旨。- 4 -9、作者用“南国之秋”与“故都的秋”作对比的目的是 ( )A.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B用南国之秋的温婉衬托北国之秋的豪放。C在对比中,展示南国与北国之秋的各自特色。D表达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之情。三文学积累填空。(每空 2 分,共 14 分)10(1

9、)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三者都强调( ) 。三者都具有( ) ,消息最强、通讯较强、报告文学较弱。消息篇幅最短,通讯较长,报告文学最长。通讯与报告文学都具有( ) ,后者比前者的文学更浓。报告文学具有( ) ,即它以明显的社会作用为目的,是一种特殊宣传工具。通讯具有( ) ,即它必须对人或事作出评论。(2) 荷塘月色,作者(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作者( ) ; 四、阅读后回答问题。 (12 分)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10、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

11、 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里的句子:- 5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11、 文中划线处“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分)12、 作者两次都联想到了有关采莲的事情,你认为做着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4 分)13、作者在文中对“妻”着墨不多,都集中在课文的开头和结尾。联系全文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妻”?谈谈你的看法。 (5 分)五、赏

12、读比喻句,找出本体和喻体。(每空 2 分,共 16 分)14、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15、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天里的星星。 16、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6 -17、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18、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 19、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20、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1、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13、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223 题。(共 12 分)翻开唐诗宋词,翻开元曲,几乎满篇月光,中国古代文人,鲜有不写月光的。月光历世照着我们,总是那样如期的圆,如期的缺,那样的清辉,那样的如水。只是近些年来,我见得它少了,模糊了。它缓缓隐退于我的生活,数月,经年,没有看到它在窗前升起。它曾是那样皓皓满天,现在它怎么了,我已很难见到它。然而,我知道它仍在,仍存在于天空,存在于我内心的某一角落,却已是锈迹斑斑。是夜,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我的心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我缓步登上楼阁晾台,向天空望去,可它在哪呀?前面一栋黑糊糊的

14、大楼,遮住了半个天空,我看不到它。我脱下便衣,换上西装,蹬上皮鞋,妻问我何去,我无法对她说。下得楼来,直奔市区的紫荆山公园,因那里地势相对开阔,建筑物又少,接近自然。我穿过车流如水的金水大道,那些没有烧透的汽油味与尘土味,混合在一起,在空气中飘浮迷漫。霓虹灯在辨认着各色人脸,彩色探照灯,把商业大楼照得通体辉煌。在一人造小山上,我看到了它,它在东边群楼的缝隙中,左冲右突,艰难地上升。它怎么了?竟有些黯淡,也小了许多,全然不像旧时月。我看到它的脸,有不易察觉的愁容和倦意,它病了吗?那么无力、微弱、无奈,像老人被无边喑哑- 7 -所围绕。它淡淡地照着我,照着我身边的假山,沉睡的石头,无语的松柏,用它

15、的残缺唤醒着我体内的残缺。多年了,月光渐去渐远,我一直生活在没有月光的生活中,那无边的琐碎、烦恼、不安,遮蔽了它。谁能说没有月光的生活不是一种残缺。我童年的月光,可不是这个样子。彼时,月光是明亮、洁净的,一尘不染,尚带有原野上植物那丝丝的甜味。在南阳盆地腹地,一个小村庄中,木格子窗内,煤油灯结着浅浅灯花,我和李白、杜甫、陆游等我所敬仰的诗人先贤,频频相会在一本本发黄的书里。他们的诗句让我迷醉、颤抖。每每抬头,向窗外望去,满院皆是月光,那月光像水,似银,从高空流淌下来,在地上铺厚厚的一层,把方方正正的小院子撑满。枣树叶子一明一暗,像无数闪动着的小眼睛。蛐蛐在墙角处鸣叫,青蛙在村边此起彼伏。它们在

16、疯长着,使这些月光更亮,更有力。村西就是终年流淌着的涧河,水草浮动,鱼虾成群,清澈见底。此时正无声地把大片大片的月光,运向不知道的远方。我的母亲和领居家的三婶,坐在院中纳鞋底,她们很长时间不说一句话,月光带着高天的凉意和香气,游走在她们中间,她们便成了月光的雕像。此时,月光已融入了我的身体,融入了我的生命,它照在土地上,因此也就变成土地;它照在村舍上,因此也就成了村舍。后来,无论我到何处,在有月亮的晚上,我总要留意向天上看去,月亮就成了我的一个情结。只是我很纳闷,为何再也看不到故乡那样明亮、干净的月光了。我所看到的月光,总像是掺了某种不洁的杂质,某种病态。这是为什么呢,莫非若古人所说:月是故乡

17、明。有一次回乡,我故意选择了有月光的日子,目的是看月,寻找往昔失去的月光。奇怪的是,故乡的月光也同样含有杂质和病态。一次,我把这种对于月亮的感觉说给一位朋友听,他说他也有同样的感觉,说罢,二人相对无言,心中都有着深深的失落。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够长出更为繁茂的月光。只是现代人已没有这种心境,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何处才能找到我幼时的月光?22、上细纹中划线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和文意进行分析。(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的情感)(6分)- 8 -(1)我好像听到了它在微弱地喊我,我的身体感觉到了它,我的心感觉到了它,它用无声的嗓音喊我,用盈盈泪光喊

18、我,用不存在的小手触摸我。(2)一个人,要深入月光,首先要成为月光,才能感受月光,月光需要人的配合与栽种,才能够长出更为繁茂的月光。23、作者认为“只是现代人无法深入到月光的内部”,请据此谈谈你的看法。(6 分)七、写作题(60 分)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有一个人一直想成功。为此,他做过种种尝试,但到头来,都以失败告终。他非常苦恼,就跑去问他的父亲。他父亲是一个老船员,他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建自己的码头。”儿子听了这话沉思良久。这之后,他不再四处尝试,而是静下心来,好好读书。后来,他不但考上了大学,而且成了令人羡慕的博士后。不少公司经常打电话来,希望他能加盟,而且待遇好得惊人。人这一生,出身、地位、身份并不会影响你修建码头的质量。但是恰恰相反, 你所修建的码头质量,却会影响到你这里停靠的船只。码头的质量越高,停靠的船只就会越好;码头越大,停靠的船只也会越多。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以“修建自己的码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话题范围之内。- 9 -注意: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 600 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