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曲阳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 10 月月考 B 卷生 物试题总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卷 选择题一、单选题(1-15 小题每题 1 分,16-45 每题 1.5 分,共 60 分)1下面描述错误的是( )A 细胞内液多于细胞外液 B 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称为内环境C 细胞外液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D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淋巴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人发生过敏反应时,结构 1 的通透性会降低B 丙液和乙液可以通过结构 2 相互渗透C 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增加D 3 中无氧呼吸的产物会引起甲液
2、pH 明显下降3以下各组化合物哪一组都属于内环境成分( )A CO 2、血红蛋白、H +、尿素 B 血浆蛋白、抗体、激素、H 2OC Na +、O 2、葡萄糖、血红蛋白 D Ca 2+、载体、氨基酸4人体的内环境组成如下图所示,其中表示相关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液体构成人体全部细胞的内环境B 液体的蛋白质含量比液体低C 液体的渗透压大于液体,有利于物质交换D 过敏反应可导致液体增多而引起组织水肿5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B 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C 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
3、的共同参与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机制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6下列有关稳态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B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的C 内环境成分和理化性质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 2 -D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7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 )A 大脑皮层语言区的 H 区 B 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W区C 大脑皮层语言区的 V 区 D 大脑皮层语言区的 S 区8下图是人体缩手反射的反射弧结构
4、,图中 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或再到轴突,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当手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手先缩回来后产生痛觉。对此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 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B 由图可判定乙中兴奋可传至甲C 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 A 处的电位分布为膜内为正电位,膜外为负电位D 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只能引起乙的兴奋9下图表示某时刻神经纤维膜电位状态。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丁区域的膜电位是 K+外流形成的B 乙区域的动作电位是 Na+内流形成的C 甲区域或丙区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D 将图中神经纤维置于低 Na+环境中,动作电位将变大10如图是反射弧结构模式
5、图,a、b 分别是神经纤维上的刺激位点,甲、乙是分别置于神经纤维 B、D 上的电位计,可记录神经纤维上的电位变化;A 为骨骼肌,C 为神经中枢。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刺激 a 点会引起 A 的收缩,不属于反射活动B 刺激 b 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C 若刺激 a 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表明反射弧的某部位已经受损D 刺激 b 点,会引起 A 的收缩,但 E 不会发生反应1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巴甫洛夫发现并命名的B 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C 斯他林和贝利
6、斯在沃泰默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 3 -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D 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12如下图表示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联系,不正确的分析是( )A 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但不受大脑皮层控制B 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C 若图中内分泌腺是甲状腺,当它的分泌物增多时,可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活动D 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13下列关于人体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成年后生长激素不再分泌,身高不再增加 B 体内多种激素具有直接降低血
7、糖的作用C 与神经调节相比,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D 神经中枢只能通过发出神经冲动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14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本质都是蛋白质 B 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 D 草履虫等单细胞动物和植物都能完成反射15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侵入人体的 HIV 会破坏 T 细胞 B 逆转录酶抑制剂有可能用于治疗艾滋病C 艾滋病主要通过唾液、食物和昆虫传播 D 艾滋病患者比普通人更易患流感病16如图是外源性过敏原引起哮喘的示意图。当该过敏原再一次进入机体后,肥大细胞释放出组织胺、白三烯等各种过敏介
8、质。图中甲、乙、丙、丁是相关生理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过程是体液免疫所特有的,丙过程是由浆细胞完成的B 乙过程为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B 细胞,随后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抗体C 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D 哮喘发生的过程既有体液免疫,也有细胞免疫17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不起作用,细胞免疫中吞噬细胞不起作用B 体液免疫中有 T 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中同样有 B 细胞参与- 4 -C 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体液免疫使之失去藏身之所D 体液免疫中有二次免疫,细胞免疫中同样有二次免疫18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9、)A 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胚芽鞘尖端能产生吲哚乙酸,因而出现向光性B 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以透过琼脂片C 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 温特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确实是化学物质引起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19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除顶端 2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空白琼脂块(如甲图) 。一段时间后,检测空白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为探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的方向,以及极性运输是否受重力的影响,应分别增设乙图中的( )A 和 B 和 C 和 D 和20对胚芽鞘的处理情况如图(图中旋转均为匀速)
10、 ,请判断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胚芽鞘直立生长 B 图中胚芽鞘向光生长C 图中胚芽鞘向小孔生长 D 图中胚芽鞘的生长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21下图中,图甲示燕麦胚芽鞘的向光性实验,图乙示水平放置于地面的幼苗根与茎的生长情况;图丙示生长素浓度与根(或芽、茎)生长的关系。下列实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5 -A 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两侧生长素浓度不同是由生长素的极性运输造成的B 甲图中茎的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乙图中的根向地生长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C 如图乙茎 4 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丙中 c 点,则 3 处对应浓度在 d 点以后D 若图丙中 b 点表示图甲胚
11、芽鞘背光侧的情况,那么向光侧的可用 a 点或 c 点表示22建设绿色“一路一带” ,沙漠防治的先锋树种是沙柳,为提高沙柳成活率,常常需要对沙柳掐尖留芽并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合理的是( )A 上述过程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而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 因为叶片无法合成生长素,故而可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C 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植物激素调节的结果,同时还受基因组控制和环境影响D 掐尖留芽可使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运输到根尖、促进根生长,从而提高沙柳的成活率23脱落酸是植物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的重要激素,如图表示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和有机物总量的变化情况。下列
12、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曲线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B 乳熟期生长素、脱落酸对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C 水稻种子中有机物主要由植物的叶片合成D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24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生长素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以促进乙烯的合成B 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C 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D 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通过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来影响植物的生命活动25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 , “
13、气”即乙烯利B 在芦苇的生长期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处理,可增加芦苇纤维长度C 小麦即将成熟时经历一段时间的干热后遇雨,种子在穗上发芽,是因为脱落酸受热降解D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从根本上来说是多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26关于植物激素的应用错误的是( )A 棉农会适时打顶去心,是因为解除顶端优势,减少了生长素向下运输,促进侧芽生长提高结实率B 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C 生长素类似物不能用于促进香蕉成熟D 用赤霉素处理马铃薯块茎,可延长其休眠时间以利于储存27下列有关“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6 -A 在做预实验和正式实验时都必须要设
14、置不含生长素的空白对照B 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应在遮荫且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处理C 该实验中各组应该根据生长素浓度的大小不同选择不同长短的处理时间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扦插枝条上保留的芽的数量28某水库已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库中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的物种组成不再发生变化B 用大网眼的渔网进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结果比实际数值偏大C 该水库中所有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表现为随机分布的空间特征D 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29下面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表示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大,种
15、群数量不一定多B 春运期间,成都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C 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正常的D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30下列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解读,合理的是( )A 图 1、2 所示为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图 3 所示为曲线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B 鱼类捕捞在图 1 的 e 点、图 2 的 g 点和图 3 的 i 点时进行,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C 若图 1 为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为培养早期,的 cd 段酒精大量积累D 图 3 曲线的 i 点,种内斗争最激烈31下表表示在一个 10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菌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16、 )- 7 -培养时间(h) 0 10 20 30 40 50 60 70酵母菌细胞数量(1000 个/mL) 02 04 2 5 10 12 12 12A 可用数学模型 Nt=N0 t表示种群数量 B 种内竞争导致初始阶段种群增长缓慢C 可用抽样检测法估算酵母菌细胞总数 D 该酵母菌种群的 K 值约为 12000 个32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在 t2时种群的数量为 K,则在 t1时种群的数量为 K/2B 在 t1t 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C防止害虫应在 t1 时D 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 t2时33如图表示某处于平
17、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 若图所示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某鱼类的种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可能是大量放养该种鱼B 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酵母菌的数量,则 b 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增加了营养供应C 图中 c 点后种群个体的数量变化反映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 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渔业生产中的捕捞活动34图中甲、乙为同一群落中的两个种群,曲线表示 (=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t1和 t4时刻乙种群的种群密度相同- 8 -B t2时刻甲、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C t2
18、和 t3时刻乙种群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同D t2t4内,甲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3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的原因是多种生物在不同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B 该食物网由 8 条食物链组成,蛇与鼠、食虫鸟与蛙的关系分别是捕食和竞争C 该图仅体现了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成分就是分解者D 鹰在植物鼠蛇鹰这条食物链中属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36某种生活在我国北方的蚜虫通过吸食落叶乔木幼嫩枝叶的汁水来生活,如图为不同月份温度对蚜虫种群数量的影响。食蚜蝇和瓢虫以蚜虫为食,蚂蚁从蚜虫处获得蜜露,并赶走食蚜蝇和瓢虫。下
19、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数学模型的数据来自样方法B 6 月之前蚜虫种群的生活环境阻力很小C 蚜虫种群数量速降的主要原因是天敌增多D 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 4 种种间关系37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探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以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B 土壤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只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 同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同一种大型土壤动物的丰富度都是相同的D 般在林下或落叶及腐殖质较为丰富的地方大型土壤动物较多38某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农田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成了森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 实施退耕还林后,增大了部
20、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 K 值C 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 演替过程中,前一阶段群落的物种一般会被后一阶段群落的物种完全取代39古代诗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科学知识,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掲示了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下表中的诗文与所蕴含生命科学知识的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9 -古代诗文 对应的生命科学知识A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植物的向光性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及物质的循环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温度影响植物开花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豆苗与草的互利共生A A B B C C D D40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
21、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有可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B 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是微生物C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可能被绿色植物利用D 蜣螂以大象粪便为食时能获得大象所同化能量的 10%-20%41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食物网共有 4 条食物链B 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C 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D 如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42某生态系统中有 a、b、c、d 四种生物,构成食物链 abc,d为分解者。下图是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 入 b 处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示意图,下列
22、说法错误的是( )A 图中 b 的粪便中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不属 于 bB 参与丁过程的主要是真菌和细菌C 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b 的种群数量一般处于 K/2 值D 图中 d 的能量不全部来自 b 生物43图甲是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a、b、c 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 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图乙是在调査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值()得到的曲线。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10 -)A 图甲中若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 5106kJ,那么鹰所获得的能量为 5c/a106kJB 图乙中第 9 年调査鼠的年龄组成,最可
23、能表现为衰退型C 由图乙分析,第 8 年鼠的种群密度最低D 第 1620 年鼠的种群数量将呈 J 型曲线增长4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兔子吃了 1 公斤的草,则这 1 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B 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 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C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D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45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B 表示 CO2通过甲、丙、乙的呼吸作用进入大气中C 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碳元素以有机物形
24、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中流动第 II 卷 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40 分)46下图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部分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10 分)(1)若细胞 X 为 T 细胞,则物质 C 为_。(2)若 A 代表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细胞 X 表示胰岛 B 细胞,则物质 C 分泌量- 11 -_(增加/减少) ,肌细胞_(是/不是)物质 C 的靶细胞。若要探究某种糖尿病是否因缺乏胰岛素而引起,应对实验组的饱腹状态的糖尿病患者测试者进行_处理,一段时间后测定血糖浓度。(3)若 A 表示恐惧、严重焦虑等紧急情况,物质 C 代表肾上腺髓质分泌的 _,在该物质作用下,人表现出反应灵敏,呼吸频率加快,
25、心率加快等特征,上述过程属于_调节。(4)过敏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太过强大造成的。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器官移植的成功率。(5)用糖卡建立血糖调节过程属于模型。(6)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此时,内分泌腺是神经调节的一个。47植物生命活动受多种激素的调控。图甲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和茎生长的影响,图乙表示种子在解除休眠过程中几种激素含量的变化情况。表丙是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表丙: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芹菜幼苗生长影响的实验结果(ae 依次增大)组别 清水浓度a浓度b浓度c浓度d浓度e平均株高(cm) 16 20
26、 38 51 42 24(1)若某植物幼苗已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 2m,则其向光侧生长素浓度_(填“大于” “等于”或“小于”)m。(2)从图乙可以看出_对种子萌发起抑制作用,该激素对叶和果实的作用是_。(3)油菜素内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多方面的促进作用,被称为“第六大植物内源激素” 。表丙中实验结果能否说明油菜素内酯对芹菜生长具有两重性?理由是。(4)请完善进一步探究油菜素内酯促进芹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的实验步骤:_;取同一批种子使其萌发,从中选取株高、长势相同的芹菜幼苗,_;- 12 -分别_喷洒对应组的芹菜幼苗;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_。48某一森林在遭
27、受大火完全烧毁前后,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的生物量变化如图所示(b点为发生火灾的时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0 分)(1)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它们的种间关系是_,原因是_。(2)ab 段,三类植物在群落中会呈现出镶嵌分布,从而形成了群落的_。 (3)bf 段,显示火灾后植物群落的演替情况,该演替类型属于_。三类植物在bf 段的增长方式近似于_型曲线。 (4)演替过程中,乔木在幼苗阶段为了尽快生长,突破灌木层的遮挡,会表现出顶端优势,这与生长素的_有关。(5)与 cd 段相比,ef 段的动物分层现象较为_,原因是_(6)种间关系、森林的范围和边界如何分别是 、 水平上研究的问题。49图 1 为
28、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几个营养级的示意图(其中字母表示能量值,数字表示生理过程)。图 2 表示该生态系统中某种群的增长速率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0)(1)图 1 中和表示的生理过程是_,其中过程释放的能量用字母和符号表示为_。(2)图 1 中能量 g 属于_同化的能量,初级消费者到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传递效率可表示为_。(3)若在一段时间研究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情况下图 1 中 c_(填“大- 13 -于” 、 “小于”或“等于” ) (d+h) ,原因是_。生态系统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4)根据能量流动特点确定草场载畜量,从能量流动的意义分析,这样做的好处是 。(5)图
29、2 中所示的种群数量增长方式为“_”型。如果曲线表示人工鱼塘中所养殖的某种鱼的增长速率,则该鱼塘中该鱼的现存量最好维持在时间_对应的数量- 14 -生物参考答案1D(改编,出自课本 3 页)D 淋巴细胞生活的环境是淋巴和血浆2C【解析】结构 1 是毛细血管壁,发生过敏反应,人体的毛细血管壁通透性会升高,A 错误;图中丙液是组织液,丁液是淋巴,结构 2 是毛细淋巴管壁,组织液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进入淋巴,而淋巴不能进入组织液,B 错误;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进而导致组织液增多,C 正确;3 是组织细胞,甲液是血浆,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因此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不会导致血浆的
30、 pH 明显下降,D 错误。3B【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蛋白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C 项错误;血浆蛋白、抗体、激素、H 2O 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 项正确;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D 项错误。4D【解析】分析可知是血浆,是淋巴,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构成内环境,A 错误;是血浆,是组织液,血浆的总量较组织液少而蛋白质含量较组织液高,B 错误;是组织液,是细胞内液,二者的渗透压相当,C 错误;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会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造成组织水肿,D 正确。5B细胞的代谢过程是由细胞内众多复杂的化学反应组成的,完成这
31、些反应需要各种物质和条件,而维持内环境稳态可以提供反应所需的物质与条件,如温度,酸碱度等,所以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细胞代谢紊乱,A 正确;在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动态平衡中,B 错误;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实现需要消化、循环、呼吸等系统的共同参与,C 正确;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D 正确。6B【解析】内环境的稳态体现在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变,A 正确;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
32、,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B 错误;改编自课本 7 页 C 正确;改编自课本 9- 15 -页 D 正确。7A【解析】病人不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说明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大脑皮层言语区的 H 区,故选 A。8A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中 A 为感受器,E 为效应器,A 正确;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所以乙中的兴奋不一定能够传递到甲,B 错误;未被尖锐的物体刺痛时,神经纤维 A 处的电位为静息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C 错误;神经递质一般可分为兴奋和抑制两大类,因此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可能引起乙的兴奋或抑制,D 错误。9D图 A 中,丁区域的膜电位为外正内负,一
33、定是静息电位,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A 正确;乙区域的膜电位是外负内正,是动作电位,主要是由 Na+内流形成的,B 正确;甲区或丙区的膜电位都为外正内负,可能刚恢复为静息状态,C 正确;图 A 神经纤维置于低钠离子环境中,静息电位主要是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的,与钠离子的浓度无关,所以静息电位将不变,D 错误。10Ca 点位于传出神经,骨骼肌接受到刺激会引起骨骼肌收缩,但是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所以不是属于反射活动,A 正确;b 点位于传入神经上,所以刺激 b 点,甲、乙两电位计都可记录到电位变化,B 正确;若刺激 a 点,乙电位计不能记录到电位变化,原因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 错
34、误;由于感受器 E 不能产生效应,所以刺激 b 点,兴奋传到骨骼肌 A 会出现收缩反应,但 E 不会发生反应,D 正确。11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是由斯他林和贝丽斯发现并命名的,A 错误;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去质疑、探索和创新,B 正确;斯他林和贝丽斯能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具有大胆质疑、探索和创新的精神,C 正确;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粘膜产生的,进入血液,由血液传送到胰腺,使胰腺分泌胰液,D 正确。12A【解析】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是内分泌的枢纽,又是神经中枢,- 16 -但受大脑皮层控制,A
35、 项错误;图中下丘脑、垂体也能分泌激素,如下丘脑分泌多种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使垂体分泌相应的促激素,B 项正确;甲状腺激素过多时会抑制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活动,C 项正确;当人体饮水不足或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会导致下丘脑分泌并由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减少尿液量,D 项正确。13C【详解】成年后仍然能够分泌生长激素,A 错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血糖的激素,B 错误;神经调节比较迅速、短暂,而体液调节通常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C 正确;神经中枢也可以通过分泌激素的方式调节相关器官的生理活动,若下丘脑可以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D 错误。14DA. 改编自课本
36、 24 页正确;B. 反射弧是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B 正确;C. 特异性免疫主要通过淋巴细胞发挥作用,C 正确;D. 草履虫无神经系统,不能完成反射,D 错误。15CHIV 侵入人体后与 T 细胞相结合,破坏 T 细胞,A 正确;艾滋病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需要逆转录酶将 RNA 逆转录成 DNA,然后整合到宿主细胞的 DNA 上潜伏起来,因此逆转录酶抑制剂有可能用于治疗艾滋病,B 正确;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C 错误;由于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 T 淋巴细胞,故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因此艾滋病患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受到流感病毒的攻击而患流感病
37、,D正确。16C甲过程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有的,丙过程有浆细胞的参与,A 错误;乙过程为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 B 细胞,随后 B 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再由浆细胞分泌抗体,B错误;丁过程只属于体液调节,不属于体液免疫,C 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哮喘发生的过程只有体液免疫,没有细胞免疫,D 错误。17D下列有关特异性免疫说法正确的是体液免疫中淋巴因子可以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吞噬细胞在细胞免疫中可以吞噬处理裂解的靶细胞,A 错误。- 17 -体液免疫中由 T 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淋巴因子,但细胞免疫中没有 B 细胞参与,B 错误。结核杆菌为胞内寄生菌,机体依赖细胞免疫使靶细胞
38、裂解死亡从而使之失去藏身之所,C 错误。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记忆细胞都可以增殖分化发生二次免疫,D正确。18A【解析】达尔文根据实验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物质,这种物质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A 错误;鲍森詹森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B 正确;拜尔的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C 正确;温特的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的刺激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温特认为这种化学物质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D 正确。19D
39、【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除顶端 2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空白琼脂块(如甲图) ,同时设置乙图中的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检测空白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如果要探究生长素的极性运输是否受重力的影响,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除顶端 2mm,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放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空白琼脂块(如甲图) ,同时设置乙图中的进行对照,一段时间后,检测空白琼脂块中生长素的含量,故选 D。20D【解析】图中胚芽鞘随着盆转一起转,所以胚芽鞘直立生长,A 正确;图中盆转、
40、胚芽鞘不转,所以胚芽鞘向光生长,B 正确;图中整个装置都转,所以胚芽鞘向小孔生长,C正确;图中胚芽鞘的生长,只能说明生长素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D 错误。21B【解析】图甲中胚芽鞘尖端的背光侧生长素浓度大于向光侧是由于左侧光照射尖端,使尖端左侧生长素横向运输到右侧造成的,A 错误;图甲中茎的向光生长的原因是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一侧运输,背光一侧下面一段含量高生长快;由于受重力作用,图乙根 1 处的生长素浓度小于根 2 处,根 1 处促进生长,根 2 处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生长,故体现了生长素- 18 -作用的两重性,B 正确;由于重力作用,图乙茎 3 处生长素浓度小
41、于茎 4 处,3、4 处都会促进茎的生长,4 处促进作用更强,若图乙茎 4 处的生长素浓度对应图丙中 c 点,则 3 处对应浓度在 a 点以前,C 错误;若图丙中 b 点表示图甲胚芽鞘背光侧的情况,向光一侧生长素浓度小于背光一侧,故向光侧的可用 a 点表示,不能用 c 点表示,D 错误,所以选 B。22A【解析】对沙柳掐尖留芽,去除了植物的顶端优势,顶端优势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逐渐向下运输,枝条上部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较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浓度比较敏感, 所以顶芽部位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其生长,而侧芽部位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侧芽的生长,可见,顶端优势体现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A 正确
42、;成熟叶片产生的生长素极少,对沙柳摘除一定量成熟叶片,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的消耗,有利于沙柳的成活,B 错误;沙柳的正常生长,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光照、温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会引起植物体内产生包括植物激素合成在内的多种变化,进而对基因组的表达进行调控,C 错误;掐尖留芽可使侧芽部位的生长素浓度降低,促进侧芽的生长,但侧芽合成的生长素能运输到茎的接近根的基部,不能运输到根尖,生长素在根部的极性运输方向为由“根尖端”(形态学上端),运往“根近茎端”(形态学下端),D 错误。23A分析曲线图可知,在乳熟期,生长素的浓度增加,脱落酸的浓度也增加,所以图
43、中曲线不能反映出生长素抑制脱落酸的合成,A 错误;在乳熟期,生长素和脱落酸含量的快速增加早于有机物总量的快速增加,说明生长素、脱落酸对水稻种子有机物总量增加的促进作用最明显,B 正确;水稻种子中的有机物,主要由植物的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合成,C 正确;水稻种子成熟过程中生长素、脱落酸参与了其调节过程,说明植物的生长发育是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结果,D 正确。24D改编自课本 54 页 A 正确;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调节植物生命活动的激素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的,B 正确;根据人们的意愿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促进或抑制植物的生命活动,以满足生产实践的需要,C 正确;光照、温度等环
44、境因子不能改变植物激素的作用,只能影响植物激素的调节作用,D 错误。25C乙烯是植物体自身合成的激素,具有促进果实成熟的作用。而乙烯利是人工合成的植物调节- 19 -剂,在一定条件下会分解释放乙烯,进而促进果实成熟。因此,木瓜释放的“气”是乙烯,并不是乙烯利,A 错误;细胞分裂素可促进细分裂,不会增加芦苇纤维长度,B 错误;高温使脱落酸分解,从而解除对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加上雨天为穗上的种子提供了萌发所需的水分,因此种子能够在穗上发芽,C 正确;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D 错误。故选 C。26D【解析】适时摘除棉花的顶芽,可以解除除顶端优势,减少
45、生长素向侧芽运输,促进侧芽生长,进而提高了结实率,A 正确;细胞分裂素可以促进细胞分裂,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 正确;生长素类似物可以促进果实发育,不能用于促进香蕉成熟,C 正确;赤霉素能解除休眠,促进萌发,不利于储存,D 错误。27BA. 在做预实验必须要设置不含生长素的空白对照,正式实验不需设置空白对照,A 错误;B. 浸泡法处理插条时,应在遮荫且空气湿度较高的环境中处理,B 正确;C. 处理时间属于无关变量,该实验中各组处理时间应相同,C 错误;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类似物的浓度,扦插枝条上芽的数量是无关变量,D 错误。28D种群是某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具有种群密度、出生率
46、和死亡率、迁出率和迁入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四个基本特征,其中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群落的空间结构:(1)垂直结构: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动物的垂直分层;(2)水平结构: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2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表示种群密度,蚜虫、跳蝻等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用标志重捕法,A 正确;春运期间北京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流动人口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不是出生
47、率和死亡率,B 错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C 错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根据是年龄组成,D 错误。30C种群存活率越高种群的增长越快,图 3 所示曲线种群数量达到 K/2 时增长最快,达到 K 时增- 20 -长最慢,符合曲线 II 条件下种群的存活率,A 错误。图 1 的 f 点、图 2 的 h 点和图 3 的 i 点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但种群密度不是最大,不能获得最大日捕捞量,B 错误。实验条件下培养酵母菌,早期种群数量增长呈 J 型曲线增长,而酿酒时,要使酒精大量积累则种群数量应较长时间保持 K 值,所以 C 正确。种群密度越大,个体间因食物和空间等资源的斗争越激烈,图 3 曲线的 i 点并没有达到最大种群数量,所以 D 错误。31C【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先增加后维持稳定,表现为 S 型增长,而“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可用数学模型 Nt=N0 t表示”指的是 J 型曲线,A 错误;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数量太少,且对环境有一个适应的过程,B 错误;可用抽样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