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6 讲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师备用题库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1.(2015 山东文综,5,4 分)“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答案 C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形成是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附近交错带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地下水由交错带流向绿洲区,C 项正确。“生态裂谷”为环境退化现象,即自然植被恶
2、化、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为流动沙丘。2.(2015 山东文综,6,4 分)“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答案 D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由题干信息可知,“生态裂谷”的出现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所致,即水资源利用不当所致,故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3.(2014 广东文综,3,4 分)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
3、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答案 D 本题考查沙漠中植被对沙丘的影响机制。沙漠中的植被能降低风速进而减小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A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会减少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B 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使风速下降,导致携沙能力减弱,C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会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D 项正确。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据此回答下面三题。24.(2013 重庆文综,9,4 分)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 )A.气温分布图 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 D.旅游景点分布图答案 B 本题考查区域研究的方法,以及地
4、图的应用能力。以小流域水土流失问题为切入点,是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热点。水土流失与地形、降水量、植被、土壤关系密切,因此调查水土流失问题,要优先收集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B 项正确。5.(2013 重庆文综,10,4 分)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 )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答案 D 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以流域产沙量为切入点,
5、考查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理解流域产沙量的概念。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才能获得泥沙总量。D 项正确。6.(2013 重庆文综,11,4 分)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 )A. B. C. D.答案 A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正确理解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之间的关系是关键。一般来说,在坡度较小时,坡度越大,单位面积产沙量越大,由此判断 A 项正确。7.2016 浙江 10 月选考,29(1)(3),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 3 196
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 1 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 2 为图 1 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 3 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3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 19772010 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类型 1977 年 1987 年 2000 年 2010 年耕地 302 419 451 454草地 7 286 7 144 7 098 7 096建设用地 7 13 20 36水域 4 678 4 568 4 533 4 575(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8 分)(2)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
7、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4 分)答案 (1)沙源地:河谷及三角洲;湖岸。成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2)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加;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解析 本题以青海湖流域图为背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类型与成因。(1)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
8、来源于湖岸和对面的河河谷及三角洲地区。主要是因为河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2)特别注意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类型,主要是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等。该地区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破坏严重;且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加;再加上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导致该地区该自然灾害加重。8.(2016 江苏单科,30D,1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图为库布齐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位置示意图。4图材料二 库布齐沙漠东北部分布着大面
9、积的裸岩,这种岩石成岩程度低,沙粒较大,沙粒间胶结程度差,结构强度低,遇雨即溃,逢风即散。材料三 在 2015 年巴黎气候大会上,内蒙古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引起了世界关注。图为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示意图。图(1)裸岩对当地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影响有 、 。(2 分) (2)与巴丹吉林沙漠相比,库布齐沙漠治理的有利条件有 、 。(2 分) (3)库布齐沙漠生态治沙模式的核心环节是 ,该模式在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有 、 、 。(4 分) (4)适合当地开发利用的新能源是 、 。(2 分) 答案 (1)岩石容易风化侵蚀,成为沙漠形成的物质来源 易发沙尘暴 沿河地带易产生水土流失(2)降水量略
10、多,植被易成活 离黄河近,引水灌溉方便(3)甘草种植 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当地经济(制药业、农牧业、旅游业)的发展 带动就业,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4)风能 太阳能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的开发利用。(1)裸岩在环境中“遇雨即溃、逢风即散”,在大气、温度变化的情况下,容易风化,易发生沙尘暴;沿河地区,还会造成水土流失。(2)库布齐沙漠离海洋近,靠近河流,降水略多,引水灌溉方便,植被易生长。(3)读图可知种植甘草可以固氮固沙,提高土壤肥力,进而可以种植蔬菜、瓜果,种植牧草养牛羊,发展特色旅游等,核心是甘草种植。通过沙漠化的治理,农牧业、加工工业及旅游业发展,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
11、,又可以促进当地经济5发展,消除贫困,促进和谐社会发展,意义重大。(4)当地能源资源有风能、太阳能、水能、煤炭等,风能和太阳能是新能源。9.(2016 上海单科,3135,18 分)撒哈拉沙漠南缘的 11 个国家正联手打造一条横穿非洲大陆的绿化带。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这条被称为“绿色长城”的绿化带,计划总长度为 7 100 千米,宽 15 千米。材料二 绿化带沿线地区的天然树木旱季落叶。新建的绿化带要求树木种植的密度比较大,且树木旱季不落叶。沿线国家计划在毛里塔尼亚建立一个植物园。为“绿色长城”项目筛选、引进适应性树种。(1)图示的非洲“绿色长城”大致是沿着哪两种气候类型区的交界带延
12、伸?(2 分)(2)解释“绿色长城”沿线荒漠分布的自然原因。(6 分)(3)为遏制荒漠化发展,除建设“绿色长城”外,沿线国家还可以采取什么措施?(2 分)(4)从气候的角度,分析 11 个国家研究选择适应性强的树种的原因,并说明该类树种的基本特性。(4 分)(5)对 11 个国家采取的合作行动做出评价。(4 分)答案 (1)热带沙漠气候区与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2)地处热带,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来自大陆内部的东北信风带交替影响,终年高温,蒸发量大,降水稀少,不利于植被生长;北面是面积广大的撒哈拉沙漠区,在东北信风驱动下,风沙易向南移动。因此,“绿色长城”沿线分布有荒漠。(3)防止过度的开垦与放牧
13、;控制过快的人口增长。(任答一点即可)(4)原因:绿化带地处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北缘,这里旱季干旱,土壤水分含量低,本地原有树种无法密集生长,且旱季落叶,起不到遏制荒漠化发展的作用。特性:比本地原来树种更加耐旱,且旱季不落叶,以利密集种植,有效抵御风沙。(5)荒漠化问题是“绿色长城”沿线国家面对的共同问题,只有大家共同行动,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的蔓延。因此,这一项目体现了相关国家面对共同问题时的国际合作精神。解析 (1)本题考查气候类型分布,结合图中北回归线位置可判断绿化带大致位于 18N 左右,为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区和热带沙漠气候区的交界处。(2)本题考查荒漠景观形成的自然原因,应从气候成因方面以及附近地表物质的影响方面去分析。6(3)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应结合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过垦、过牧、过樵、巨大的人口压力等几方面)分析。(4)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和植被状况并认真分析材料二中“密度比较大”“旱季不落叶”等信息去分析。(5)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的共同性原则,面对国际性的环境问题,相关国家应共同面对,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