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岳麓版.pptx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1087186 上传时间:2019-04-08 格式:PPTX 页数:74 大小:1,017.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岳麓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岳麓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岳麓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岳麓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件岳麓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一部分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2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和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纲要求,1.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汉至元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从 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2.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宰相制度的废除;内阁的出现及特点; 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考点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考纲呈现,考点二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考点一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自主学习,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知识图解 三省六部制的运作流程,易误辨析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制 三省六部制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形式相似,都体现了分权,但是

2、三省六 部制的目的在于加强皇权专制,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是现代意义上的资 产阶级民主制度,目的是防止专制,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教材补遗 政事堂 唐、宋时宰相的总办公处。唐初始有此名,设在门下省,后迁到中书省, 政事堂会议是常设的,是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北宋在中 书内省设政事堂中书门下,简称中书,与枢密院分掌政、军,号称 “二府”。,二、选官制度 1.“世卿世禄”制:西周实行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2.军功爵制:战国时期实行按军功授爵的军功爵制。,3.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察举制是让各郡国每年向国 家推荐人才;征辟制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4.九品中正制:魏

3、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日益把持选官 大权,家世门第的高低日益成为选官的标准,出现“ 累世公卿 ” 的现象。,5.科举制度 (1)发展历程:隋炀帝时设 进士科 ,以试策取士,科举制形成;科举制 到唐代成为中央统一分科、定期举行的考试选官制度;宋代因“重文轻 武”,更为重视科举考试,以致选官过冗过滥;明清时期八股取士的方式 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2)影响: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扩大了统治的社 会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 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轻巧识记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思维启迪 “(唐代)太平君子征文

4、射策,以取禄位,以进士为 士林华选每岁得第之人,不浃辰而周闻天下。”材料中是如何看待 唐代的选官用人制度的? 提示:唐代以学识、考试成绩为标准选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一 面。,教材补遗 八股取士 明清选拔官吏沿用科举制度。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 体严格限于八股文,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见解,故名为八股取士。明清 统治者用“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考中做官的,很多成为 皇帝的忠顺奴仆。,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 (1)秦朝:“三公”之一的 御史大夫 掌管监察。 (2)汉代:中央专设御史府,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地方设立刺史,负责监督 郡国长官。 (3)宋代:通判有监察地方的职责

5、。 (4)明清:在中央,既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 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在地方,专门设有负 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2.谏议 (1)隋唐: 门下省 负责谏议和封驳。 (2)宋代:出现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3)明清:取消专门的谏议机构。,3.影响 (1)消极:古代的监察、谏议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 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2)积极: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 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 重要作用的。,思维启迪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

6、为王畴“素 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 使。这说明了什么问题?,主题一 从汉到元中枢机构的演变 史料呈现 史料1 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 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史料2 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 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 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合作探究,史料3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 “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 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读史指导 (1

7、)史料1中“朕之不逮”指皇帝所不及之处,揭示出汉代丞相的职责是 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有利于避免皇帝决策失误。这也进一步说明当时君 主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2)史料2表明皇帝的诏令必须经过政事堂的决议副署才算是合法的,表 明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约。 (3)史料3反映了汉至唐中枢机构的变化。汉代将政府组织法定的最高 行政决策权力和责任赋予一人承担者,称为首长制;唐代将该权力和责 任赋予委员会议集体承担者,称为委员制。,问题思考 (1)根据史料1、3,分析君主专制的演变趋势。 提示 从汉代开始,皇帝通过削弱、限制、分割宰相的权力,不断强化 皇权,削弱相权。 (2)史料2中的“违

8、制”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什么? 提示 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的制度。,(3)根据史料2、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中央权力机构的基本运行程 序。应如何评价? 提示 程序: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下 设六部分别负责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 评价: 积极方面: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消极 方面: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史论归纳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 步衰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

9、久之逐 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这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 降,宰相不在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对宰相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 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二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史料呈现 史料1 (先秦)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 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史料2 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 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 廉公之行。 续汉书百官志注,史料3 科举制一方面扩大了专制统治的

10、社会基础,冲破了“九品 中正制”造成的“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封闭局面,使出身寒微 的知识分子也有可能通过努力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获得从政机会。另 一方面,使统治集团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缓和了社会矛盾,对社会和政治 产生了相当的稳定作用。 倪峻、姚立建科举制的历史作用,读史指导 (1)史料1中“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说明先秦推行 的是世卿世禄制,这并不能选拔出真正为国所用的人才。 (2)史料2中“德行”“志节”等反映出察举制下选拔官吏把才学、道 德、品行作为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选拔出一批有才能的官员, 但容易出现任人唯亲现象,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 (3)史

11、料3中“扩大”“冲破”指出了科举选官的范围、标准的变化。 “开放性”指的是科举选官原则的变化,也反映了官吏的来源扩大。科 举制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体现了公开、公平的原则。,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官制、察举制选拔人才的弊端。 提示 世官制将官员限定在贵族范围内,察举制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 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难以选拔出真正品学兼优的人才。 (2)依据史料3,分析科举选官的积极作用。 提示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员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家大族手里集中 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和多民族国家的 巩固;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专制统

12、治的社会基础。,史论归纳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1.趋势,2.影响 (1)积极 选官标准从家世门第到才学的变化,有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为 官,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秩序和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制度化的选官标准,提供了高素质的官员队伍,有利于封建统治的长 治久安。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2)消极: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八股取士,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科技思想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统治者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1.(2018课标)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 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

13、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考点集训,C,解析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 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制朝政,故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 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 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项错误。D项中“强化”表述 有误。,2.(2019河南郑州质检)宋神宗元丰年间推行新政,以尚书令的副职左右 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门下长官,右仆射兼中书长官,“则三省互相兼 矣

14、”。这有助于 ( ) A.裁汰官吏冗员 B.促进科学决策 C.推动政务统一 D.规范行政流程,C,解析 以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兼任门下省和中书省长官,借以发 挥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的职能,实际是集权于尚书 省,故有利于推动政务统一,故C项正确。,3.(2016课标)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 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 于 (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D,解析 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两汉察举制采用地方推荐、朝廷考 试任用的方式选拔官吏,具有范围小、任人唯

15、亲的缺陷,魏晋九品中正 制以门第高低为选用标准,会导致官员素质良莠不齐,隋唐“自由投 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既可以扩大选官范围,又有利于打破特权垄 断,鼓励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由此可见科举制有利于提升社 会文化水平,故选D项。最优秀的官吏未必能够由科举制选拔出来,A项 错误;官员道德水平并不能通过科举考试得到鉴别,排除B项;科举制向 社会开放,世家子弟可以通过科考入仕,C项错误。,一、中央集权的加强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中央与封国的矛盾日益激化,出 现“七国之乱”。 (2)集权措施:实行“ 推恩令 ”,强干弱枝,监察地方;设置刺史,代 表中

16、央监察地方;实行“酎金夺爵”,削夺诸侯和列侯的爵位。 易错易混 “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它只是分割了封国的领地, 从而削弱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考点二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2.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1)背景:唐末至五代十国时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2)措施 a.收精兵三衙统兵、枢密院调兵,实现了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 b.削实权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规定所 有州郡直属中央,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 通判 ,通判有权向朝廷直 接奏报;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一小部分外,其余运往京师开封或其他指 定地点,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17、(3)影响 改变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造成了“冗官” “冗兵”“冗费”的现象。,思维启迪 朱子语类:“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 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宋朝是如何实现“一 切收了”的?如何认识朱熹“州郡遂日就困弱”的论断?,知识图解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提示: 实现: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认识:朱熹的论断有道理。宋朝以分 化、并置的方法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从而导致地方缺乏自主性,削弱了 行政效率,州郡陷入困弱境地。,二、皇权的不断强化 1.明代废丞相设内阁 (1)废丞相: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 发展到新的高

18、度。 (2)设内阁:明太祖设 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品级 较低,不参与决策;明成祖正式在文渊阁设立 内阁 ,大学士开始参 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有了“票拟”权。,图中从左至右,皇帝都坐着,而大臣则由坐到站再到跪,反映出皇帝独 尊、君权强化的趋势。,图证历史 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教材补遗 内阁首辅 首辅是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设置于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八月。 明中期后,大学士又称之为“辅臣”,称首席大学士为“首辅”,或称 “首揆”“元辅”。嘉靖、隆庆和万历初期,首辅、次辅界限严格,首 辅职权最重,主持内阁大政,权力最大,次辅不敢与较。,2.清代军机处的设立 (1)原因

19、: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而设立。 (2)职权:由最初只参与处理军务到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 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机要政务。 (3)地位: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 笔录。 (4)作用: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军 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是专制皇权高度发 展的重要标志。,巧记乐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的三个“两”,图证历史 太和殿图中太和殿高大雄伟,象征着皇权至上。,主题一 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 史料呈现 史料1 (汉)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 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

20、。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合作探究,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 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史料2 宋代地方行政机构示意图,史料3 元史载:“(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 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读史指导 (1)史料1中“私恩裂地”是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汉武帝实行 “推恩令”,解决了汉初郡国并行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 (2)史料2中“路”“通判”说明宋代地方行政进一步细化。宋代在地 方军、政、财等方面设置官员,分化事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 地方割据的威胁。,(3)史料3中“凡钱粮、兵甲无

21、不领之”反映出行省具有地方上财 政、军事、行政等事权;“与都省为表里”表明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 央的节制。元朝通过创设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 家的统一。,问题思考 (1)依据史料1、2,分析封建国家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特点。 提示 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并集权于中央。 (2)综合三则史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演变的认识。,提示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地方完全失去独立性,绝对服从中央,不利于 地方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史论归纳 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与影响 1.特点 (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 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

22、终存在。 (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 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2.影响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 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封建 经济的发展。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 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主题二 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 史料呈现 史料1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 阁学士也只是

23、皇帝的内廷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 理上,便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史料2 军机处撰拟的谕旨诏令不经过内阁,而直接由军机处密封, 经驿马递送给各地方督抚称为“廷寄”,直接交给中央各部院的称为 “交片”,各地方的奏折也不经内阁而直接交军机处。 摘自白寿彝中国通史史料3 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当时中 国的君主专制:“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 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的。” “专制政体是既无法律又无规章,由单独一个人按照一己的意志与 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读史指导 (1)史料1中“私人办公厅”

24、体现了内阁的性质;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 府里的“真正领袖”说明内阁制强化了皇权。 (2)史料2中“谕旨诏令”“直接由军机处密封”等关键信息,反映出皇 权得到空前加强。 (3)史料3中最后一句话说明了中国君主专制具有独断性、随意性,易出 现决策失误。,问题思考 (1)据史料1及所学知识,说明内阁的性质及作用。 提示 性质: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内侍机构。作用:加强了皇权。 (2)根据史料2概括军机处的职权。其本质上说明了什么? 提示 职权:负责撰拟皇帝的谕旨诏令;将皇帝的诏令传达给中央各部 和地方政府;负责保管地方奏折。说明: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3)据上述史料

25、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 发展产生的影响。 提示 明清时期我国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采用高压恐怖手段维护统 治,显示了封建制度的腐朽和衰落。君主专制的强化严重扼杀了社会的 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 因之一。,史论归纳 明清强化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 1.特点 (1)废除宰相制度和设置军机处说明政治决策日益封闭。 (2)增设机构、设立“厂卫”、实行八股取士和“文字狱”说明手段多 元化。 (3)内阁、军机处的设置说明强化皇权方式极端化。,2.影响 (1)积极影响: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稳定社会秩序,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影响:缺少了

26、制约君权的机制,容易出现决策失误、社会混乱与 政治黑暗。,1.(2017课标),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 )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考点集训,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C,解析 本题考查对西汉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理解。观察表格,西汉 中央政府对地方郡国直接管辖的数量越来越多,表明汉代中央集权不断 加强,这有利于朝廷调动地方力量解决匈奴威胁等边患问题,故选C项。,2.(2017课标)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 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 以推

27、知,明代中后期 (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A,解析 本题考查明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从明初严禁宦官读书识字 到明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反映出明代中后期宦官在中枢决 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出宦官地位提高, 其实质是皇权的加强,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阁,C项错误;材料没有 涉及宦官是否掌握决策权,D项错误。,3.(2019湖南衡阳一联)下表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丞相(宰相、副相)的人 数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 A.中国古代宰相权力持续削弱 B.宰相人数变化反映君主专制加强 C.唐宋时

28、期宰相增多威胁皇权 D.明代宰相人数减少行政效率提高,B,解析 依据表格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至明朝前的主要朝代,丞 相的人数总体不断增多,体现了历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本质特点; 明初到清朝丞相人数由有到无,反映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由此可见 宰相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B项。元朝时期宰相的权 势一度膨胀,且明初以后丞相制度被废除,故A项错误;唐宋时期宰相增 多使相权被分割、削弱,减轻了对皇权的威胁,故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 料主旨,故排除。,记知识纲要,本讲小结,背史论术语 (1)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同时,完整的相权被分割,

29、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2)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为皇帝提供咨询服务的内侍机构内阁,进 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清朝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3)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原则。但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是围绕 皇权强化、中央集权加强的目的而变化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 的一种手段。,单元优化提升,知识框架,一、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中央机构:秦汉三公九卿制;隋唐三省六部制;明朝废丞相,以六部 分理全国政务,设立内阁;清朝时设立南书房,后增设军机处。中央机构 的设立和其职权的转变完全服

30、从于专制皇权的需要。,纵横拓展,2.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秦汉时期的郡县制;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北宋削 弱地方实力;元朝实行行省制;明朝在地方废行省,设立三司。,3.注重对官吏的监察:秦朝设置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汉代设置 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北宋设置通判监督知州;明朝设置 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事务。,4.注重官员的选拔:汉朝实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元实行科举制;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5.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独尊儒术”,明清“八 股取士”和清朝“文字狱”,从控制对象的范围看,由镇压儒生,到控制 官员选拔,再到控制全体人民。,跟

31、踪训练1 (2018河南安阳高三第一次调研)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 书门下、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 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 反映了宋代 ( )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加强 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A,解析 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对持 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 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可知,宋太宗时三分相权,专制皇权 得到了加强,故A项正确;相权分割加强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故B 项错误;

32、宋代的冗官现象造成了行政效能的降低而非提升,故C项错误; 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二、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跟踪训练2 (2019广西五市联考)汤其领在西汉郡国并行论一文中 指出,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后,国家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溥天之下,莫 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表明郡县制 ( ) A.确立了皇权至上 B.避免了地方割据 C.有利于中央集权 D.建立了官僚政治,C,解析 秦朝皇帝制度建立确立了皇权至上的原则,故A项错误;郡县 制不能从根本上避免地方割据,地方割据的根源是自然经济的分散性, 故B项错误;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直接管辖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故C 项正确;秦朝在全国废分封、推行郡县制后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 治,故D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ISO 2425-2010 Hydrometry Measurement of liquid flow in open channels under tidal conditions《水文观测 潮汐条件下明渠液流的测量 n》.pdf BS ISO 2425-2010 Hydrometry Measurement of liquid flow in open channels under tidal conditions《水文观测 潮汐条件下明渠液流的测量 n》.pdf
  • BS ISO 24253-1-2015 Crop protection equipment Spray deposition test for field crop Measurement in a horizontal plane《作物保护设备 田间作物的喷射沉积试验 水平面上的测量》.pdf BS ISO 24253-1-2015 Crop protection equipment Spray deposition test for field crop Measurement in a horizontal plane《作物保护设备 田间作物的喷射沉积试验 水平面上的测量》.pdf
  • BS ISO 24253-2-2015 Crop protection equipment Spray deposition test for field crop Measurement in a crop《作物保护设备 田间作物的喷射沉积试验 作物间的测量》.pdf BS ISO 24253-2-2015 Crop protection equipment Spray deposition test for field crop Measurement in a crop《作物保护设备 田间作物的喷射沉积试验 作物间的测量》.pdf
  • BS ISO 24254-2007 Lubricants industrial oils and related products (class L) Family 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ils) Specifications for oils for use in four-stroke cycle motorcycc.pdf BS ISO 24254-2007 Lubricants industrial oils and related products (class L) Family E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oils) Specifications for oils for use in four-stroke cycle motorcycc.pdf
  • BS ISO 24293-2009 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individual isomers of nonylphenol - Method us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 MS)《水质.pdf BS ISO 24293-2009 Water quality - Determination of individual isomers of nonylphenol - Method using 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 and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GC MS)《水质.pdf
  • BS ISO 243-2014 Turning tools with carbide tips External tools《硬质合金车刀 外表面车刀》.pdf BS ISO 243-2014 Turning tools with carbide tips External tools《硬质合金车刀 外表面车刀》.pdf
  • BS ISO 24334-2014 Laminate floor coverings Determination of locking strength for mechanically assembled panels《叠层板材覆盖物 测定机械装配板的结合强度》.pdf BS ISO 24334-2014 Laminate floor coverings Determination of locking strength for mechanically assembled panels《叠层板材覆盖物 测定机械装配板的结合强度》.pdf
  • BS ISO 24335-2006 Laminate floor coverings - Determination of impact resistance《层压地板覆面层 抗冲击测定》.pdf BS ISO 24335-2006 Laminate floor coverings - Determination of impact resistance《层压地板覆面层 抗冲击测定》.pdf
  • BS ISO 24336-2005 Laminate floor coverings - Determination of thickness swelling after partial immersion in water《层压地板覆盖物 部分浸水后的厚度膨胀测定》.pdf BS ISO 24336-2005 Laminate floor coverings - Determination of thickness swelling after partial immersion in water《层压地板覆盖物 部分浸水后的厚度膨胀测定》.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