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1092508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1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9春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9春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9春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9春高中政治8.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八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一框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识记发展的实质。2理解发展的普遍性。3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荆人袭宋楚国人想袭击宋国,派人先在澭水作标记。澭水突然涨水,楚国人不知道,顺着标记在夜晚徒步过河,淹死的人有一千多,军中惊骇的声音如同大房子倒塌一样。以前他们先在澭水作标记的时候,(标记)可以引导楚国人涉水,现在水已变化并涨了很多,楚国人还顺着标记涉水,这就是他们失败的原因。【自主探究】 (1)荆人夜袭,本是个好主意,为何失败了呢?(2)荆人袭宋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1)因为夜间澭水暴涨,荆人仍按照白天的结果行动,所以失败。(2

2、)荆人袭宋这个故事启示我们:由于客观事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做事情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注意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生变化后,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发生变化。一、发展的普遍性1自然界是发展的(1)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 高级、由简单到 复杂的发展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1 22一个漫长的 前进和 上升过程。3 4(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 相互作用引起的。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互5 6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表明,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7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每个人的认识都经历着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 知之较多的过程

3、,对各种事物的认8识也都有一个 由浅入深的过程。整个人类的认识也是不断发展的。9【想一想】 世界永恒发展是不是意味着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世界永恒发展是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包含的趋势,而并非指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发展之中。4总之,自然界、人类社会和 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的, 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10 11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想一想】 事物的发展是杂乱无章的吗?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普遍的和永恒的,但不是杂乱无章的、毫无秩序的,而是有规律的。二、发展的实质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 前进和 上升,是 新事物的产生和 旧事物的灭亡。12 13 14 152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

4、了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的总趋势是 前进和 上升的。16 17【想一想】 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吗?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的,运动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探究点一 发展的普遍性不用纸巾用手帕、不坐电梯爬楼梯、开汽车不如骑单车如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剧,过低碳生活,减少碳排放的“低碳”生活理念已经悄然走进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这一现象蕴含了什么哲理?提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发展的,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低碳”生活理念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的结果。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

5、物质的反映。 “低碳”生活理念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对客观存在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观反映。31发展的普遍性(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2)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反对:用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2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构成事物的

6、变化和发展,没有联系就没有发展,运动、变化、发展本身就体现了联系,没有运动、变化、发展就没有联系。看不到联系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我国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至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 ”这一观点说明了( )A法、势、事例、风气都是不由人的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B客观事物是随着人的认识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的C龚自珍的观点是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D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解析】 A 项不符合题意;B 项说法错误;C 项错误,龚自珍的观点还不是一个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者的认识;D 项正确揭示了题干的规定性。【答案】 D探究点二 发展的实质1915 年

7、12 月 12 日,袁世凯接受了所谓的民众劝进书,宣布登基,史称洪宪皇帝。1916 年 3 月 22 日,袁被迫下台,当了 83 天皇帝。1949 年 10 月 1 日,北京 30 万群众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问题:袁世凯称帝和新中国成立这两种变化都是发展吗?变化能等同于发展吗?提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只有新中国成立这种变化才是发展。发展应当是指前进、上升趋势的变化。41发展的实质(1)原理内容:发展

8、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3)反对:静止和僵化保守思想。2发展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但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不一定就是发展(1)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发展体现了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2)但并不是一切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都是发展,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有前进的、上升的,也有倒退的、下降的,而只有那些前进的、上升的变化才是发展。反之,则不是发展。下列名句中蕴涵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哲理的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

9、生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A B C D【解析】 是联系的观点,是运动的观点,故不选;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故选 A。【答案】 A一、辨一辨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自然界的发展是由物质世界的相互联系引起的。( )3对事物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就是认识的发展过程。( )4所谓的发展是指前进的、反复的运动。( )5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6事物总是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所以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练一练知识点 1 发展的普遍性1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体现了(

10、)A社会变化是循环往复的B人类社会是变化发展的5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D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解析:材料中的诗句含意是:过去在王公贵族家中的东西,如今进入百姓家,这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选 B;A 本身错误;诗中未涉及人民群众的作用,C 不能体现;诗中的内容不具有客观必然性,不是规律,D 不能体现。答案:B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其中, “普遍性”表现在( )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中 任何事物任何时候都是发展的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A BC D解析:发展的普遍性包括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的发展,说法正确;说法错误,事物是

11、不断发展的,但不是任何时候,因为有时会发生倒退的变化,故排除。答案:D知识点 2 发展的实质3(2018安徽定远期中)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创新B事物的前进、上升运动C事物的状态、性能的彻底改变D仿佛向事物原点的回归解析: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故 B 正确,A、C、D 错误。答案:B4事物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下列诗句或俗语中包含发展的观点有(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江后浪推前浪,江山代有才人出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A BC D解析:

12、根据发展的含义及实质,我们知道事物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和变化是发展,符合题意;表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答案:C5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澳门回归 20 年来,经济持续增长,社会安6定祥和,民众安居乐业。这一事实说明( )A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的B人为事物的联系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促进事物的发展D没有事物的联系,就没有事物的发展解析:澳门的发展离不开大陆的支持,说明联系构成运动、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D 正确;A、B、C 观点均错误。答案:D一、选择题1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识经历了“两个文明” “三位一体”

13、 “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变化。从哲学上看,这主要表明( )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和循环性A BC D解析:材料说明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也说明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符合题意;表述错误,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表述错误,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而非循环性。故本题选 B 项。答案:B2以下各项能说明发展普遍性原理的是( )青藏高原海陆变迁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A BC D

14、解析:属于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不符合题意;均体现了发展的普遍性。故C 选项入选。答案:C3有人把西藏近年来的巨大变化浓缩成 5 句话:从黑暗走向光明,从专制走向民主,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过程是( )一种连续且不间断的过程 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过程A BC D7解析:从西藏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发展的过程是从低级到高级的前进和上升的过程,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符合题意;认为发展过程是一种连续且不间断的过程说法错误;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不是新形式代替旧形式的过程,说法错误。正

15、确选项为 D。答案:D4下列成语或俗语中,能够同时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的是( )唇亡齿寒 吐故纳新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A BC D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观与发展观,符合题意;只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故选 B。答案:B5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这说明( )A事物是永恒发展的B部分有时对整体起决定作用C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需要实践的检验D事物的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解析:某市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中,提出创建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说明事物是永恒发

16、展的,故 A 入选;B 表述错误,整体决定部分;C 表述与题意无关;D 错误,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答案:A6 “在静止状态无论怎么解决公正的问题,贫困的人口总不可能摆脱拮据的状况,只有在发展的状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 ”这是因为( )A静止状态下不可能发生任何变化B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C只有发展才是前进上升性的运动D任何事物都处于永恒的变化之中解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没有发展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困难,C 符合题意;静止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运动,因此,静止状态并不意味着不发生任何变化,A观点错误;B、D 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不符合题意。答案:C7一颗

17、恒星自诞生之日起,就被向内积压的引力与氢聚变产生的扩张力长期支配着。8当核聚变耗尽所有氢,引力会瞬间战胜扩张力,把恒星带入一个又一个新的更重元素的核聚变阶段,直至恒星爆炸,要么消亡,要么变为白矮星、中子星甚至黑洞。恒星的演变表明( )物质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 联系是矛盾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重要动力 发展是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 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性联系的过程A BC D解析:材料中恒星的演变表明物质条件的变化会引起事物之间关系的变化,发展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历史性联系的过程,故符合题意;说法错误,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发展的根本动力;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18、B。答案:B8(2018太原五中阶段性检测)2017 年 7 月 1 日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 20 周年纪念日。作为在中国首个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特别行政区,香港在全球竞争中屡创佳绩,但也面临着内外环境变化和深层次矛盾激发的种种难题。由此可见( )A “一国两制”正在发生质的变化B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C事物发展往往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D人们对“一国两制”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解析: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符合我国的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 “但也面临着由内外环境变化和深层次矛盾激发的种种难题” ,说明事物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曲折的过程

19、,C 项符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事物的发展过程, “发生质的变化”不符合事实,A 项观点错误;材料主旨不涉及发展的实质,B 项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一国两制作为新事物发展道路不是一帆风顺,与人们对一国两制的认识过程无关,D 项不合题意。答案:C9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句话表明( )A发展的实质是运动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C质变是不显著的变化 D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解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这句话表明发展的普遍性,世界是永恒发展的,B正确且符合题意;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说法错误;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C 说法错误;D

20、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答案:B910(2018河北涞水波峰中学月考)2017 年 7 月 1 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 96 周年。96年来,我们获得过成功,尤其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中国社会已开始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实践证明( )A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新事物的成长一般是缓慢的C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社会形态的更替D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基础解析:材料表明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A 正确;B、D 错误;C 不符合题意。答案:A11产能过剩、重复建设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突出问题。不仅传统产业中存在产能严重过剩,部分新兴产业也存在过剩倾向。我

21、国强调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要按客观规律办事情C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D物质决定意识,从实际出发解析:我国强调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型战略产业,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体现了发展的实质,A 正确且符合题意;B、D 都属于唯物论,与设问的知识范围不符;C 说法正确但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A。答案:A12(2018福建三明一中)工业 1.0 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 2.0 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 3.0 是电子信息化时代, “工业 4.0”则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

22、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 1.0 到工业4.0 的发展历程表明( )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肯定中实现飞跃 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体内成长的A BC D解析:从工业 1.0 到工业 4.0 的发展历程表明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新事物在旧事物体内成长的,故正确;新事物在对旧事物的辩证否定中实现飞跃,错误;与材料无关。答案为 C。答案:C13最初人们把文盲定义为“不识字的人” ;后来又把文盲确定为“看不懂现代信息符号、图表的人” ;而现在联合国把文盲确定为“不能用计算机交流的人” 。从哲学上看这说10明( )A人在确定事物的标准上

23、起决定作用B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C人的认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D人的认识是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解析:从材料中可看出,人们对文盲的界定是根据人类认识的不断发展而变化的,故选 C;A 错误;B 不符合题意;D 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4材料一:地球经历了天文演化和地质演化阶段,形成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条件。生命起源和演化又经历了从化学进化到生物学进化的上升过程,最后产生了人类。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的一次巨大飞跃。材料二:1900 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中华民族蒙受巨大屈辱,中国濒临灭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2000 年,中国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进入小康社会,大踏步走向繁荣富

24、强。材料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台风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强度的预测会越来越准确,台风引起的伤亡人数、财产损失会因此而迅速减少。(1)三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答案:(1)材料一说明自然界是发展的。自然界总是处在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过程中,整个自然界经历了一个从无机物到有机物、从无生命物质到生命物质、从生命物质到人的漫长的前进和上升过程。材料二说明人类社会是发展的。百年中国的沧桑变化说明中国社会发展是巨大的,不仅中国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就是整个人类社会也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材料三说明人的认识是发展的。人的认识都会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

25、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2)三则材料共同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认识,都是永恒发展的,都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15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一味地靠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要不断创新?答案: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它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当今世界正逐渐步入11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和产品更新加快,如果只靠引进,将逐渐拉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只有提倡创新精神,才能给我国的各项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