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2018 年秋四川省宜宾县一中高一 12 月考试历史试题试题满分: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 50 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据史料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西周时期A. 推行宗法制B. 推行分封制C. 推行郡县制D. 推行行省制【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隶分封给亲属和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建立诸侯国,故 B 正确;“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
2、五十三人”说明分封制具有鲜明的宗法色彩,材料并非反映宗法制,A 排除;西周实行分封制,郡县制与“立七十一国”不符,排除 C;元朝实行行省制,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结合所学西周的分封制分析解答。2. 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A. 分封制 B. 宗法制 C. 郡县制 D. 三省六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为了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去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周王先后分封的重要诸侯国有:鲁、齐、燕、卫、宋、晋等。A 不对
3、,分封制是“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的原因,而不是引起题干所说变化的原因。B 不对,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放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 2 -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D 不对,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下封国被取消,因此“齐人” 、 “鲁人” 、 “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考点:本题考查郡县制。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把握郡县制和分封制的联系和区别。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
4、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3.睢中高一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A. 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B. 唐太宗:“我朝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C. 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D. 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明代内阁。秦始皇开创了以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
5、县制为主要内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并且为后世所继承,成为绵延了 2000 多年的政治制度;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相当于宰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雍正皇帝设置军机处,实现了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成祖设立内阁。所以 A、B、D 项与史实相符,故排除。C 项与史实不符,故选 C。4.寻找历史地图中的关键词是阅读历史地图重要方法。所谓“关键词”就是能够识别地图的关键信息点。某同学在查阅地图时找出了“匈奴” “北海郡” “胶东国”等关键词。他查阅的地图应该是A. 秦朝时期B. 西汉初期C. 北朝初期D. 蒙元帝国【答案】B【解析】- 3 -【详解】根据“匈奴” “北海郡
6、” “胶东国” ,结合所学,汉朝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并且受到匈奴的威胁,在地图上可以同时出现这种信息,故 B 正确;秦朝废除了分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 ,排除 A;北朝初期没有实行郡国并行,排除 C;蒙元帝国时期,实行行省制,不可能出现“胶东国” ,排除 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匈奴” “北海郡” “胶东国” ,联系所学西汉初期的郡国并行制分析解答。5.明洪武三十年,科举制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革。从此明朝的科举录取,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 ,相反分成了“南北榜” ,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式。这表明在明代A. 科举制度更加公正公平B. 更
7、能有效选拔人才C. 推动了教育的协调发展D. 平衡南北方的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在统一参加殿试”可知, “南北线”的实行有助于平衡南北方的利益,故 D 正确;由材料“不再是全国统一划线 ,相反分成了南北线 ”可知,科举制的变化并不是为了全面的公平公正,故 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明代科举制实行“南北线”的选拔方式,没有体现更能有效选拔人才的信息,故 B 错误;材料反映实行“南北线”的内容,没有反映出推动教育发展的信息,故 C 错误。6.1842 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鸦片外,棉货占绝对
8、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销售份额棉布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 10%,棉纱的 3%其主要原因是中国A. 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 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C. 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D. 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答案】B【解析】- 4 -材料反映了由于中国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导致了英国商品在中国无法畅销,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不是主要原因,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当时中国不存在民众内敛式消费观,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传统手工业已经没有优势,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7.2014 年重庆学者在荷兰发现签订于民国 34 年 5
9、 月的中荷关于放弃荷兰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条约原件。该条约签订时,中国正处于A. 北伐战争时期B.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C. 抗日战争时期D. 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民国 34 年 5 月,换成公元纪年则是 1945 年 5 月,处于抗战胜利前夕,故 C 正确;北伐战争是1926 至 1927 年春,国共十年对峙是 1927 至 1936 年,解放战争是 1946 至 1949 年,故A、B、D 时间均不符合题意,排除。【名师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民国纪年换算成公元纪年。 8.有学者指出: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以中国(实际上是以华北、东北甚至是以京津一隅)对抗各国,致成了一个小
10、型的“世界大战” 。结果京师再陷,朝廷狼狈出亡。该“事变”是A. 义和团运动 B. 九一八事变C. 一二九运动 D. 卢沟桥事变【答案】A【解析】依据“某事变无洋不反,凡外皆仇” ,说明该“事变”具有盲目排外的特征,发生地点又主要集中在华北、京津地区,导致的结果是京师沦陷,朝廷狼狈出逃。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引发了八国联军侵华的小型“世界大战” ,最终的结局是慈禧太后带领着光绪皇帝出逃,故 A 正确;九一八事变、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均发生于民国期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9.有学者在评论某纲领时说:“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它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 5 -彩的精神火花,
11、是中国近代化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 ”该纲领是A. 南京条约B. 资政新篇C. 天朝田亩制度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近代民主色彩” “中国近代化的先声”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具有近代民主色彩,故 B 正确;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无法体现“近代民主色彩” ,排除 A;天朝田亩制度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无法体现“近代民主色彩” “ 中国近代化的先声” ,排除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我国近代第一部资产
12、阶级民主宪法,不符合“第一次闪烁着具有近代民主色彩的精神火花” ,排除 D。10.“这文件之所以鼓舞人民,是因为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这一“文件”是A. 天朝田亩制度B. 资政新篇C. 民报发刊词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A【解析】材料“人民希望一劳永逸地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反映了农民阶级废除清朝封建地主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理想社会的愿望,这属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特点,故 A 正确;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农民阶级运动的产物,故 B 错误;民报发刊词提出三民主义,追求
13、民主共和,不符合题意,故 C 错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故 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消灭清朝农村社会无情的经济竞争和剥削,而代之以真正的公有制秩序”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出发,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6 -11.毛泽东曾说, “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到 1938 年 10 月武汉失守这一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国民政府在这一时期组织了淞沪会战徐州会战长城抗战百团大战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淞沪会战是 1937 年 8 月到 11 月,徐州
14、会战是 1938 年上半年,正确;长城抗战是 1933 年,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百团大战是八路军 1940 年下半年组织的战役,排除;故选 A。12.据汉书记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元光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九品中正制C. 察举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基本史实的再认和在现能力。依据“举贤良” “举孝、廉各一人”可判断该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故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13.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 唐代三省六部制
15、的运行机制 、 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 、 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考辨 ,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7 -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答案】B【解析】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 A 错误;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 B 正确;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与中央、地方权力的消长无关,故 C 错误;“古代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片面,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的区分君主专制和
16、中央集权两个概念,学生要结合所学知识将题干所出现的史实进行分类,即可得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的结论。14.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依据关键信息“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解答。君主专制下,君主是世袭的终身的;实行官僚政治,中央与地方官员一概由皇帝任免,而封建社会是
17、家国同构的,B 项正确。ABD 三项无从体现。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宗法制度15.中国近代某条约规定: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 ,在外国人“被虐” “遇害”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为被害外国人的坟茔建立碑碣,以示“昭涤垢雪” 。这些条款导致的严重后果是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C. 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D. 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8 -【答案】D【解析】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 ,这属于辛丑条约内容。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后,故 A 错误;中国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也在鸦片战争后,故B 错误
18、;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属于马关条约影响,故 C 错误;辛丑条约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 D 正确。故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判断材料关键信息所反映的条约,抓住“清政府惩办祸首诸臣将”即可结合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内容做出进一步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答案。16.1932 年,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发表开发西北为我国当前要政 ,认为“西北为中华民族摇篮,又是中国大陆之屏蔽” 。这年 3 月,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通过决议,决定“以长安为陪都,定名为西京” 。何应钦的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A. 复兴西北政治中心和国防基地的地位B. 建设西北以便利剿灭共产党和红军C. 加强西部
19、开发以促进全国整体发展D. 为应对日本侵略深入作持久抗战准备【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观点是要加强开发西北地区,理由是西北地区是中华民族摇篮,大陆的屏蔽。结合所学知识,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为主要矛盾,此后日本不断发动事变,蚕食鲸吞我国领土。故何应钦言论和国民党决议的着眼点是 D 项;1932 年红军还没有进行长征,故排除;A、C 两项与时代背景无关。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17.1919 年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第一要提起公诉,不公诉不足以维持民国初年刚建立的法治;第二要当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下列哪项
20、与其观点一致A. 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B. 要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C. 要维护北洋政府的专制统治D. 要用法律阻止学生开展爱国运动【答案】A- 9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题干信息包括两层意思:既要捍卫民国初年的法治,也要维护学生的爱国热情,即要在法律框架内理性表达爱国情感,故 A 项正确。B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CD 两项说法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18.2015 年 11 月 7 日下午 3 点,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会面,这是两岸领导人 66 年来首次直接会面。早在 1992 年 10 月,海峡两岸的民间团
21、体“海协会”和“海基会”就达成了“九二共识” 。 “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A. 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B. 用“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台湾C. 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D【解析】“九二共识”的主要内容是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海峡两岸均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故 D 正确;停止对金门等地方的炮击,与九二共识无关,故 A 错误;台湾当局并未承认“一国两制”的方针,故 B 错误;2008 年两岸实行通商、通邮、通航,不符合题意,故 C 错误。故选 D。19.梭伦改革宣布,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由国家出钱把因无力还债而被卖到异邦为
22、奴的人赎回。这一措施主要是为了A. 缓和奴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B. 废除奴隶制,让奴隶获得自由C. 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D. 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答案】C【解析】梭伦废除债奴制,禁止雅典公民再以人身作抵押借债,这有利于保证雅典公民群体的稳定,其目的是扩大雅典公民的基础,故 C 正确;废除债奴并不能缓和所有奴隶和贵族之间的矛盾,故 A 错误;废除债奴制不等于废除奴隶制,故 B 错误;废除债奴制与铲除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无关,故 D 错误。故选 C。- 10 -20.“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这一规定属于哪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A. 马关条
23、约B. 南京条约C. 辛丑条约D. 天津条约【答案】C【解析】根据“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结合所学可知,符合 1901 年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 C;1899 年爆发义和团运动,1895 年签订马关条约 ,1842 年签订南京条约 ,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惩办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官员” ,结合义和团运动的时间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解答即可。21.遵义之所以成为一个红色城市,主要是因为遵义会议的召开,这次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上述材料中的“转折” ,主要是指A.
24、 由“左”倾错误路线转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路线B. 博古与李德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C.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D.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1935 年,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正确领导,把党的路线转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轨道上来,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 A 正确;遵义会议的转折意义主要体现在确立了正确的革命路线,而不是博古与李德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排除 B;C 是 1931 年在瑞金,井冈山革命
25、根据地在湘赣边,时间和地点不符合题意,排除 CD。点睛:本题容易错选 B,应该明确,遵义会议的重要意义是确立了革命的正确路线,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而不仅仅是结束了博古与李德被取消了军事指挥权。- 11 -22.中共十九大提出了“四个自信” ,其中,理论自信主要是指我们对指导思想-马列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自信。请问,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B.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C. 巴黎公社的成立D. 共产党宣言的问世【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D 正确;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
26、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表现,排除 ABC。23.二战后,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B. “北约”的成立C. 越南战争的爆发D. 朝鲜战争的爆发【答案】A【解析】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开始,A 正确;1949 年“北约”的成立,是美苏“冷战”在军事上的措施,排除 B;越南战争的爆发、朝鲜战争的爆发是美苏“冷战”造成的局部“热战” ,排除 CD。点睛:本题考查美苏“冷战” ,属于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的考查,结合所学,1947 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
27、”开始。24. 1825 年,在美国的印第安纳州,英国人欧文建立了一个名为“新和谐公社”的社会组织。这里有工厂、农场和学校,每个成员都参加劳动,人人都享有充分的、平等的民主权利。“新和谐公社”的出现表明A. 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得到发展B. 马克思主义促进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C. 无产阶级开始尝试建立政权D. 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对社会制度的新探索- 12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对空想社会主义出现的背景的理解。根据所学资本主义福利制度应该是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资产阶级对于生产关系的调整,而欧文尝试是要创建新的社会制度故应排除 A;无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应该是巴黎公社故应排除
28、 C;马克思主义诞生于 1848年 2 月也应排除 B;只有 D 项才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故此题应该选择 D。考点:解放人类的阳关大道巴黎公社对新制度的探索25.1930 年 6 月,中共党内有人在新的革命高潮前面的诸问题一文中写到:“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但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表明当时A. 中共尚未找到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B. 他基本认清了中国的国情C. 他看到工农力量的伟大D. 他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旨在考查正确评述相关
29、史实的能力。1927 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部分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的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30 年” ,故 A项的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致他的最后的死命”可知此应为“城市中心论” ,它未认识到农民阶级的伟大,反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国情不符。故排除与此表述不符的 BC 两项,故选 D。第 II 卷(非选择题 50 分)二、材
30、料题(本大题共 3 个大题,共 50 分)26.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 (1842 年 8 月 29 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 13 -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 (1895 年 4 月 17 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
31、弹压惩办。辛丑条约 (1901 年 9 月 7 日)(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2)请结合材料三,说明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转到中国北方,主要通过控制清政府来侵华。 (3)趋势:列强在华享有的特权逐步扩大,从以经济侵略为主逐步转向控制中国政府,实行“以华治华”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近代前期的三个不平等条约内
32、容所反映的列强侵华方式的异同为主题,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1)回答此问题需要对条约相当的熟悉,找到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就相同点来说,性质上是一样的,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就不同点来说,反映了列强不同阶段的侵略要求。 (2)从辛丑条约的内容可以看出,清政府已经成为列强侵略的代理人,成为了列强侵略的工具。 (3)回答列强侵华的趋势,回答时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角度入手组织答案。经济上在华的特权不断地加大,在政治上开始实行通过控制中国政府来扩大对华的侵略。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法制是
33、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自古至今,法律都起着保障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材料一 唐律疏议名例在其开篇中说:“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 14 -者犹昏晓春秋阴阳相须而成者也。 ”从概念上讲, “德礼”是儒家的, “刑罚”是法家的, “昏晓春秋阴阳”是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自西汉以降中国法律发展到唐代逐渐“臻于完善” ,并成为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的法律原理结构(如下图示) 。中华法系强调效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有趣的是,罗马法系也多次出现“自然界”一词,这似乎提醒我们,两者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中华法系与罗马法系的原理及哲学材料二 十二铜表法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
34、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孟子说:杀人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蒙古人带有原始草原部落的传统入主中原,因此元朝法律还有,子殴死杀父仇人,不但无罪,还能得到仇家五十两丧葬费的赔偿。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材料三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3)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思
35、想?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答案】 (1)以德为主,以刑为辅;儒、法、道三家思想的融合;逐步完善;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2)都强调“自然” ;都有习惯法的痕迹(“同态复仇” ) 。(3)思想: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实践:1982 年通过经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97 年在中共十五大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历史任务;1999 年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宪法。- 15 -【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儒家的法家的道家的,诸多思想在国家法典中融为一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德主刑辅、儒法道的融合
36、、逐步完善、影响整个儒家文化圈等方面概括中国古代法律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以习惯法为基础,有原始的同态复仇等条款,这是古代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即可从强调“自然” 、有习惯法的痕迹等方面指出中西方法律的相同点。 (3)本题据材料三“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即可从以法制保障人民民主的角度回答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再从年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等史实具体史实说明我国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的近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百年屈辱史,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实现救亡图存,中国的无产阶级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受到
37、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反抗压迫的愿望非常强烈;再加上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事着大机器生产,所以其革命具有彻底性;特别是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广大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的胜利!材料二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因为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代长达 270 多年的腐败屈辱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并且,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
38、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与统一,反而在辛亥革命后,中国不久就进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军阀混战,社会大动荡,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请分析中国的无产阶级能够领导广大人民取得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请你对辛亥革命的成功或失败发表自己的看法。 (任选材料中的一种说法即可,也可以一分为二、辩证分析,亦可以
39、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答案】 (1)原因:压迫沉重,反抗愿望强烈;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具有彻底性;- 16 -中共的领导;广大群众的支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2)看法:第一种:成功了。原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无产阶级壮大;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第二种:失败了。原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与统一。【解析】(1)原因:根据“中国的无产阶级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反抗压迫的愿望非常强烈”得出压迫沉重,反抗愿望强烈;根据“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从事着大机器生产,所以其革命具有彻底性”得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革命具有彻底性;根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中国广大人民”得出中共的领导,广大群众的支持;结合所学,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领导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原因之一。(2)看法:第一种:成功了。原因:根据材料和所学回答辛亥革命的积极影响。第二种:失败了。原因:根据“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与统一”概括得出。- 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