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含解析).docx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093446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湘教考苑)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2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练习(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1.(2019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A.旨在削弱王国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答案 B 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是为了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王国势力,故 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B项正确;汉武帝设置刺史是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对地方官员进行监察,故 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刺史考察封国国王的

2、一条规定,不能说明汉武帝设置刺史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故 D项错误。2.(2019广东六校一模)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 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答案 C 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时,分别派遣御史、丞相史监察地方官员。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

3、吏的管理加强,故选 C项。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故 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故 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故 D项错误。23.(2018课标)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 C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以大大降低宰相专权乱政的风险,有利于皇帝更全面地控

4、制朝政,故 C项正确。武则天改变了中书、门下二省的名称,并未扩大其职权,故 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枢机构名称的变化,与为官员晋升提供机会无关,B 项错误;D 项中“强化”表述有误。 4.(2018课标)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

5、已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 D 本题主要考查对唐代后期中央集权统治特点和影响的理解。观察表格,从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类型、数量、官员任免、赋税供纳、兵额与功能等基本情况看,除河朔型藩镇公开与唐中央对抗外,其他几类藩镇至少在表面上仍服从唐中央的政令,说明唐朝“安史之乱”后,虽然藩镇割据林立,但唐朝的政治统治并未结束,这表明唐后期的藩镇割据延续了唐朝的政治统治,故选 D项。从材料看,不上供或少上供的藩镇占大多数,但并不能据此得出这一时期的藩镇控制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 A项;材料未体现藩镇之间的争战,B 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了唐朝中央集权统治,C 项错误。5.

6、(2018课标)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3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少,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 B项。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 A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 C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

7、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D项。6.(2019河南八市一测)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据此可推知宋代( )A.用人源于立国传统 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 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 A 宋代治国,重文轻武。材料信息反映了宋代重视文臣,故选 A项。B 项中的“均是”表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自主权如何,故 C项错误;宋代冗官是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结果,并非源于文官制度,故 D项错误。7.(2018四川乐山调研)史学家徐中约曾说:“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

8、卿,可以参政的机会。于是而有政治上社会对流的可能性。政治获得了非常大的弹性。”该“制度”最有可能是(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皇帝制 D.科举制答案 D 该制度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世官制”“皇帝制”是世袭的,故A、C 两项错误;察举制是推荐做官的制度,选官权在地方官员手中,科举制是通过考试做官,更有利于不同阶层的人们参与政权,故 B项错误,D 项正确。48.(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考试)在糊名法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士族门第不再有吸收力 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9、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答案 B 据材料“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科举考试”说明科举取士比门荫入仕更有吸收力,进一步说明科举制的地位日益巩固,故 B项正确。9.(2019湖南长郡中学、雅礼中学、长沙一中、师大附中联考)明代中后期地方上设立巡抚30余处,但设置尚未完全固定,辖区大小不均,如内地巡抚通常兼治一省之事,而边地巡抚辖区却小于一省,“三司”则处于巡抚下属地位。上述举措有助于( )A.统一协调地方权力 B.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C.削弱地方行政权力 D.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官制答案 A 巡抚最初是临时差遣机构,属中央派遣到地方的督察机构,材料中对巡抚掌管的权力和

10、地位不同可以看出,巡抚的设置主要是统一协调地方权力,故 A项正确。10.(2018湖北黄石调研)“惧宰官之不修,立监牧以董之,畏督监之容曲,设司察以纠之”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某种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宗旨是( )A.巩固皇权 B.监视官吏 C.治理百姓 D.服务社会答案 A 立监牧、设司察,都是为了监督官员,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皇权统治,故 A项正确;监视官吏,是立监牧、设司察的直接目的,故 B项错误;材料仅涉及官僚管理体制,治理百姓材料未体现,故 C项错误;D 项与家天下理念不符,故 D项错误。11.(2018河南八市联考)下列是某著作中的部分目录,请拟定一个合适的研究主题( )一、内阁与议政王大

11、臣会议二、内阁与南书房三、内阁与军机处A.内阁制逐渐走向消亡 B.清代地方行政体制的演变C.清代中央体制的演变 D.康熙皇帝加强皇权的措施5答案 C 材料中目录都有内阁存在,故 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机构都是中央机构,故 B项错误;从材料中的中央机构的变化,可知反映的是清朝中央制度的演变,故 C项正确;目录中只有南书房的设立是康熙皇帝的措施,故 D项错误。12.(2018福建福州质检)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强化

12、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 D.适应了军务需要答案 B 根据材料“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强化了专制皇权,故 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2018课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

13、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材料二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 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三 20 世纪 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 1997年底,全国共有 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 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4、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 分)6(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 分)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

15、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14.(2018山西六校高三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一览表(部分)中央官制 地方管理 选官制度秦朝 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授爵制汉朝 中外朝制 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察举制唐朝 三省六部制 藩镇割据 科举制宋朝 二府三司制集中军、政、财设通判、转运使科举制元朝 中书省 行省制 明朝 废丞相、设内阁 八股取士清朝 设南书房、军机处 八股取士从表中提取相关信息,从一个角度自拟题目, 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 分)答案 示例题目:中央集权逐步强化。阐述: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央集权制度。自秦朝全面推行郡县制,开始形成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体系,到元朝设置省制,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强化。期间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引发“七国之乱”、唐中期设立节度使造成“藩镇割据”,出现了地方对抗中央的局面。但经过汉武帝实行“推恩令”以及北宋初年“尽收钱、权、兵”,极大地削弱了地方权力。因此,中央集权制经历了逐步强化的过程,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