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docx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1093472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6.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精练(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6 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一、选择题1.(2017 课标)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答案 B 本题以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 (时为晋王)的活动为切入点 ,旨在考查学生辨析历史事实与历史叙述的能力。从材料信息看,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的活动,不同的文献有不同的记载,这说明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的历史记

2、载,故 B 项正确。历史叙述是历史事实的呈现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呈现方式,A 项错误;有的历史叙述也可以客观准确地再现历史事实,C 项错误;历史事实的确认需要经过多种手段的验证,如古迹考证、史书辨伪等,综合多种历史叙述是确认历史事实的可能条件,D 项错误。2.(2019 山东青岛模拟)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据此可推知宋代( )A.政治源于立国传统 B.官员均是文臣出身C.地方基本没有自主权 D.冗官源于文官制度答案 A 结合所学可知, 宋代国策为重文轻武,材料“ 宋代用人,大率以文词进”符合重文轻武主旨

3、,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大率”为大多数之意,与 B 项中“均是”相矛盾,故 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宋代官员大多是文臣,与地方有无自主权无关,故 C 项错误;冗官源于文官制度,此结论错误,宋代冗官根源应为君主专制制度,故 D 项错误。3.(2018 课标)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宰相人数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北宋(71) 南宋(62)高级官员 20 8中级官员 15 102低级官员 12 8无官职记录 24 36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答案 B 从材料信息看, 出身于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减

4、少 ,出自无官职记录家庭担任宰相的人数增加,说明社会阶层流动加强,故选 B 项。从材料信息看,出身于高级官员家庭的宰相人数明显减少,说明世家大族影响力下降,排除 A 项;材料无法说明宰相权力的变化,排除C 项;许多寒门子弟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担任高官的,因此科举制度功能弱化的表述错误,排除 D 项。4.(2019 江西南昌模拟)南宋宁宗时屡降内批,强迫臣下执行,但谏诤者仍相继不断。游仲鸿上疏说:“陛下御批数出,不由中书(此指宰相机构)。自古未有舍宰相、谏官、讲官,而能自为聪明者也。”由此可知( )A.当时君臣矛盾激烈B.皇权专制加强C.皇权受到制度制约D.理学影响深远答案 C “谏诤者仍相继不

5、断 ”“自古未有自为聪明者也 ”反映了皇帝权力受到制度约束,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皇帝避开宰相为首的中央机构自行发布命令,并非强调君臣矛盾,故 A 项错误;“谏诤者仍相继不断”反映了皇权受到约束,故 B 项错误;材料与理学讲求气节等没有关系,故 D 项错误。5.(2019 河北保定模拟)“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裂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从中可以得出( )A.宋朝的宗室地位急剧下降B.宋朝宗室实力强大,威胁中央C.宋朝宗室有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D.宋朝皇帝注意扶植同姓以巩固统治3答案 C 由材料中“宗王襁褓即裂土

6、而爵之 ”“郊祀、明堂 ,遇国庆典,皆有禄秩”,可见宋朝的宗室仍然享有较优厚的政治、经济待遇,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根据材料中“名存实亡,无补于事”等可知宋朝宗室无法对中央构成威胁,故 B 项错误;材料未反映 D 项。6.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地方官吏的选用主要由中书省和吏部负责,调动行省所属军队须皇帝批准。这表明元朝( )A.地方拥有适度权力 B.地方缺乏实际权力C.行省权力集中专断 D.君主专制得以加强答案 A 元朝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 ,但地方官吏的选用由中央负责 ,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元朝地方

7、拥有适度权力,而非缺乏实际权力,A 项正确,B 项错误;地方官吏由中央负责选用,军队调动须皇帝批准,说明行省权力没有集中专断,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不能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D 项错误。7.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洁、刚直不阿,民间尊称他为“包相爷”。他曾担任过转运使、兵部员外郎、开封府知府和枢密副使等职务,其中“位同宰相”的是( )A.转运使 B.兵部员外郎C.知府 D.枢密副使答案 D 本题考查宋代的集权措施。转运使和知府都属于地方官员,排除 A、C 两项;兵部是尚书省的下属机构,兵部员外郎属于六部官员,是宰相的下属,由此排除 B 项。宋代为了加强皇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

8、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因此,宋代的枢密副使“位同宰相”。本题选 D 项。8.(2018 河北衡水二调)宋代从乾德元年(963 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知,即兼理、兼管之意)馆陶县,监察御史王佑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C.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D.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答案 C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材料中中央委派官员到地方,是中央政府针对地方政府采取的措施,以此加强中央集权,C 项正确;其他三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A、B、D 三项。49.(2018

9、 山西太原联考)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转运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在宋朝( )A.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B.政府重视完善地方军政体系C.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D.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宋朝政府对转运使实行监督 ,并不是利用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排除 A。材料涉及的是地方财政,并非军政,排除 B。转运使掌管地方财政,中央政府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说明了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故选 C。材料所述是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并非支持,D 错误。1

10、0.(2018 河南安阳调研)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B.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加强C.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D.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答案 A 根据材料“北宋立国之初 ,建立了中书门下、枢密院 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可知,宋太宗时三分相权,专制皇权得到了加强,故 A 项正确;相权分割加强的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故 B 项错误;宋代的冗官现象造成了行政效能

11、的降低而非提升,故 C 项错误;多相设置,完整的相权被分割,有利于皇权的加强而非削弱,故 D 项错误。11.(2018 安徽合肥模拟)宋孝宗是一个围棋爱好者,他在内廷中供养着一名叫做赵鄂的围棋国手。赵鄂自恃得宠,向皇帝跑官要官,孝宗说:“降旨不妨,恐外廷不肯放行。”由此反映出( )A.宋代皇权受到一定制约 B.朝政混乱大权旁落C.赵鄂自恃得宠失去信任 D.外廷权力急剧膨胀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 宋孝宗并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轻易授人官职 ,其受到“外廷”的约束,故 A 项符合题意。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朝政混乱大权旁落,故 B 项排除;C 项中“失去信5任”表述不当,排除;材料信息只能说明外廷制约皇权,

12、并不能说明外廷权力急剧膨胀,故 D项排除。12.(2018 广东广州一模)南宋时,合并中书、门下为一省,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枢密院实际上只设办事机构。这种做法( )A.提高了行政效率 B.扩大了地方权力C.加强了君主专制 D.导致了冗官局面答案 A 从材料信息看, 南宋时将中书、门下合并为一省 ,宰相、执政、枢密院长官合署办公,这有利于中枢机构协调处理政事,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 A 项。材料信息强调中枢机构的调整,无法体现地方权力的变化,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错误;合并机构可以减少官员设置,有利于改善冗官局面,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

13、.(2019 福建三明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祖宗以来,军国大事,三省议定,面奏获旨。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此所以立政之大体,总权之大纲。端拱于上而天下自治,用此道也。南宋陈亮中兴论材料二 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世祖即位,登用老成(老儒),大新制作(大规模地修改典章制度)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

14、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行中书省,凡十一,秩从一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明宋濂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9 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8 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到元政治制度演进的趋势并分析其成因。(8 分)答案 (1)中枢权力(君之大臣 )分工明确,各有职掌;行政体系与监察体系 (台谏机构)并立;对前朝制度予以适当修改、发展。6(2)设置行省掌管地方军国政事,权力极大;地方行政层级复杂

15、(省之下设路、府、州、县四级);蒙古人掌握地方行政实权,汉人辅佐;注重吸收中原王朝的治国理政经验。(3)趋势:以宰相为首的中枢行政权力不断增强(相权的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加强。成因:借鉴宋代教训,宋代分化事权,行政效率低下;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蒙古族传统制度的影响。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宋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 (1)问, 根据材料中“军国大事,三省议定”“差除(人事任命)即以熟状(宰相意见书)进入,获可,始下中书造命,门下审读。有未当者,在中书则舍人封驳之,在门下则给事封驳之,始过尚书奉行。有未当者,侍从论思之,台谏劾举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分工明确、行政和监督体系并立、在前

16、朝制度基础上予以适当修改和发展。第(2)问,根据材料中“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即可。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得出其演进趋势是中枢行政权力不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加强;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主要从借鉴宋代教训、元代疆域辽阔和蒙古族政治传统方面分析原因。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扩张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扩张性政治目

17、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12 分)答案 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 ,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