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黑龙江省实验中学 2017-2018 学年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四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150 分钟 总分:150 分第卷(共 70 分)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盛玉雷“双 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准备。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 ,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 “双 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
2、商户仅有 20 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以“双 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理层面发生的变迁。当“双 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 ,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
3、,对消费陷阱强化监管过去 8 年的“双 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 5000 万元到 1200 多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如果说“双 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从一定意义上讲,“双 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 ,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重用- 2 -户的个性化需求。 “双
4、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 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其实, “双 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影。以“双 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选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双 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准备, “购物狂欢”有条不紊、社会从容自信的局面已经形成。B. “双 11”初创就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
5、第二年却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反映了社会心态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C. “双 11“成为现象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考验着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对经营水平、承载能力、管理绩效、社会诚信的综合大考。D. 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 11”的发展潜能,使其度过了廉价促销的发展阶段,进入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阶段。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双 11”的发展演变,点明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B. 文章列举“天猫”平台交易额的增长数据,证明了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对“双 11“发展具有积极作用。C. 第段强调新时代要
6、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谋划,携手加强社会治理,把论述引向深入。D. 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的是沟通生产与消费,做大市场、完善服务。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造成了“双 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 、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产生。B. 虽然快递瘫痪等情形在现在的“双 11”期间也会发生,但社会各方面应对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3 -C. 提高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能够使“双 11“更加有条不紊。D. “双 11”表现了中国经济
7、社会发展活力,要激发更多增长活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答案】1. C 2. D 3. A【解析】【1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双 11”概念初创之时,各方面就表现得有条不紊理解不当;原文是“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 20 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 ”,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B 项“主要是政府职能部门管理不到位。 ”理解错误,应该是“这说明线上购物节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 ”;D 项“完全依靠商家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说法绝对,原文是“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
8、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 ”。【2 题详解】试题分析:“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是双 11稳步发展的先决条件”错,应该是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为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这一理念,同样适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发展。从原文倒数第 2 段可以推断出。【3 题详解】试题分析:A 项,条件关系不成立,原文是“从促销日到狂欢节 ,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 双 11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嬗变。 ”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 “因果倒置” “混
9、淆范围” “无中生有” “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 A 是对原文第 2 段内容的转述,原文并不存在选项所说的条件关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五尺道的回声尹汉胤- 4 -走进盐津豆沙关,两山陡然收紧,深谷一线,壁立森严,好个一夫御万敌的关隘。沿秦汉五尺道攀登,落满沧桑的石阶,崎岖而破碎。然而被踩踏得光可鉴人的岩石,却一律高傲地昂起头,斜睨着喘息不已的人们。它们有理由睥睨一切,因为在它们伤痕累累的肌体中,蕴藉着两千多年绵延不息的厚重足音。在这南方丝绸古道上行进,你会发现较为完整的石阶上,深嵌
10、着一个个马蹄踏出的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此刻,你一定对脚下的每块石头充满敬意。它们恪尽职守,雄踞于此千年,坚实的肌体不知承载了多少行旅脚步,目睹了多少世纪风雨。在它们的记忆中,一定有当年大唐命官袁滋一行,不畏艰险,肩负使命从戎州行至此地,踯躅于古道的情形。站在五尺道上,仰望袁滋当年的摩崖题记。其笔画线条有如血脉般充满张力,依然可以感觉到袁滋当年持笔时涌动于心的情感。少年便才华出众的工部员外郎袁滋,被朝廷委以持书修好与大唐隔绝已久的南诏的关
11、系的重任。这无疑是一个影响历史的重大使命。然而在朝廷派遣往谕官吏时,竟有多位官员以西南遐远而拒绝前往,唯有袁滋欣然赴命。烟瘴蛮荒的云南边地,路途遥远,险阻万端。袁滋一行历经数月艰难跋渉,终结了南诏与唐朝对抗 40多年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西南的重大使命。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举头眺望对面如削的崖壁,只见其凹陷处,摆放着几具一睡至今的神秘僰人的悬棺。相传 2500 年前,曾参加过周武王伐纣的牧野大战的僰人便在这片高山峡谷中繁衍生息。勇武善战的僰人去世后的丧葬方式,充满着独特无畏的惊险。他们让逝者聆听着奔流不息的涛声安眠,希望其灵魂如
12、同岩石般永远凝固在那里,与日月一同守望着故乡,倏忽间便千年已逝。当岁月演进到了又一个新世纪,沉睡瞩望在高山岩壁之上的僰人,突然被车水马龙的喧嚣声惊醒了。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 30 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 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登上豆沙关,走过一道“僰道春深”牌坊,一座古朴繁华的
13、古镇出现在眼前。谁能想到,眼前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十年春秋,从灾难中站起来的僰人后裔,- 5 -以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不弃故土,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古老血脉再次焕发出不朽辉煌。在盐津牛寨乡桢楠保护区,挺拔着一片郁郁苍苍的古桢楠林。桢楠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树种,自古就被誉为高雅君子。在一处村落旁,几株笔直高大的桢楠树冠如云,自成一片天地。穿行其间,忽见一株不知何时被砍伐的桢楠,以其不离故土的巨大树根托起两间屋宇。有朗朗书声盈耳,走近一看,竟然是由两间陋室组成的一所小学。十几个孩子正全神贯注地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望着眼前的景象,我顿时觉得一股力量从地下升腾而起。那株被砍伐的桢
14、楠残木虽已没有了躯干,却仍以深扎于大地的根系,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思绪间,五尺道上的猎猎长风掠过耳边,石阶蹄窝中回响着马的嘶鸣声“轰”的一声,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那株枯守在侧,坚如磐石的桢楠树墩,消失在那片风姿千古的桢楠树林中。栉风沐雨的千年豆沙关,后人又将在这里听到什么样的回声呢?(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五尺道又称“僰道” ,是南方丝绸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近 40 年来,古道已退出了沟通蜀、滇交通的历史舞台。B. 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
15、得伟大成就的明证。C.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移步换景,层次分明地将古老豆沙关的情景展现在读者的眼前。D. 作者行进在五尺道上,思古览今,虚实交织,使文章既具有深邃的历史厚重感,又不乏现代气息,自有一种动人的力量。5. 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6. 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1)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人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2)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答案】4. B 5. 袁滋一行古道踟蹰与摩崖题记述说的民族融合的历史回声。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的交响乐与豆沙关将郁
16、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的面貌改写之声。村落小学教室里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与欢笑声。 6. (1)比喻,将“蹄窝”比作“省略号”和”眼睛” ,形象地写出了静默的古道历史悠久,- 6 -见证了千年风雨,引人遐思。(2)比拟(拟人) ,形象地写出了豆沙关由过去的险阻难行变成现在的通途的情形。【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是“正确”还是“错误” ,是“一项”还是“两项” 。本题中,B 项, “古道天堑峡谷中的壮阔五线谱,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
17、伟大成就的明证”错误;文章第五段“在这古老关隘的天堑峡谷中,呈阶梯状层次分明地分布着河道、五尺道、铁路、325 省道、渝昆高速公路。凌空飞架的大跨度高速公路大桥,彩虹般将两山衔接起来。站在袁滋摩崖题记处望去,那图景就像是天地间的一部壮阔五线谱,汽车、火车、船只、人影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这是写古老的豆沙关,在短短 30 多年间被彻底改写了面貌;而能成为“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是第六段那座“古朴繁华的古镇” ,这座古镇,十年前因一场强烈地震毁于一旦,从灾难中站起来的
18、僰人后裔,不弃故土,以十年春秋在这里重建起了新的家园,这才是僰人后裔继承先人血液中的豪迈气魄在新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明证。【5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五尺道的回声为题,作者在古道上听到了哪些回声 ,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筛选信息的能力。 “哪些”说明答案不止一点, “在古道上听到的回声” ,说明应到文中圈出有关“声音”的内容。文章第二段最后说“踏上它时,感觉有幽远的回声透出;登上高处,那声音渐渐雄浑起来,飒然撞击着岩壁,动人心魄” ,可见答题区域应在下文,第四段“这块历经磨难的摩崖石刻,穿越时空,与空谷的风声、水声、足音一起,述说着民族融合的历史” ,第五段“汽车、火车、船只、人影
19、如同音符般游动于其间,在古老的峡谷中鸣响着一曲交响乐。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第七段“有朗朗书声盈耳,托举着我们民族的未来” ,第八段“天真活泼的少年们从教室冲出,欢声笑语地跑过” ,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言的能力。首先明确鉴赏的角度,然后分析句子所写的内容。 “蹄窝,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入遐思,- 7 -又像是凝重的眼睛,虽已老迈昏花,却潜藏着无尽故事” , “像”是比喻词, “蹄窝”是本体,“省略号” “眼睛”是喻体,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借助省略号的引人遐思
20、和眼睛的凝重来写静默古道的悠久历史见证了千年的风雨。 “扼守着历史咽喉的古老豆沙关,而今将郁积于心的块垒一吐为快” ,这句话是写“豆沙关” ,作者使用“扼守咽喉” “郁积于心”“一吐为快”等词语赋予豆沙关以人的特点,这是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豆沙关的变化之大,由原来的难行到现在的通途。点睛:鉴赏表达特色题,须从三方面建立起模式:构建起关于表达特色(表达技巧、艺术表现)的知识网络系统模式。如常见的描写技巧、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每一方向下的任何一种手法技巧的辨认及表达效果,都应在头脑中建立并储存起来。把握思维模式,从五个角度切入思考。修辞手法(优先) ;表现手法(次之) ;表达方式(其次) ; 文
21、章章法;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考查时,一般有明确的提示) 。思考分析时的两个结合。解答任何表达特色题必须与文章的中心相结合。没有纯客观的艺术技巧,任何艺术技巧都是为文章中心服务的。解答表达特色题应该和语言相结合。比如本题,所给的两个句子都属于描写性的文字,描写的对象非常明确,使用的手法也非常明确,如“像是钤印在五尺道上的省略号引入遐思,又像是凝重的眼睛” ,如“扼守历史咽喉” “一吐为快”等,明确了这些,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即可。(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10 月 29 日在北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
22、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全会及其通过的建议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首次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描绘出新蓝图。 “十三五规划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后的首个五年规划,公报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并用很重的篇幅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释放出党中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和信心。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白重恩说。(摘编自新华网)材料二:8 月 4 日,中央电视台开始在新闻联播节目推出塞罕坝生态文明建设范例启示录系列报道。报道称,塞罕坝主动修复生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23、,是生态文明建- 8 -设的一个活标本。三代人用了 55 年的时间,将昔日飞乌不栖、黄沙遮天的荒原,变成百万亩人工林海。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加到目前的 112 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森林覆盖率由 12%提高到 80%。今天的塞罕坝,绿水青山带来真金白银,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摘自人民日报)材料三:中新网北京 8 月 8 日电(记者张尼)日前,第四批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全面启动,督察组将分别进驻吉林、浙江、山东等 8 省份,这也标志着中央环保督察将实现对 31 省份的全覆盖。此前
24、批次的督察中,已有上万人被问责。新一轮督察风暴又将揪出哪些环保“顽疾”引发外界关注。从另一组数字上也能看出中央环保督察取得的成效。环保部副部长黄润秋近日透露,此前的中央环保督察中,初步罚款约 8.8 亿元,立案侦查 1183 件,拘留 1103 人,约谈 13593 人,问责 11390 人,切实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环境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摘编自中国新闻网)材料四: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5、。或许个人的力量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的,但聚沙成塔、积土成山,众人汇聚起来的力量就是磅礴伟力,唯此方能绘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幽静宜人”的美丽中国图景,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摘录自南方网)- 9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B.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堪称“风暴” ,并将实现对全国 31 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C. 塞罕坝践行“绿水青山就
26、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 55 年时间植树造林 112 万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范例。D. 建设美丽家园,保护生态环境,政府有责,人人有责,面对这一项神圣伟大的工程,每一个公民都不能缺位,没有谁是旁观者。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材料一说明,从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到生态文明的总体规划,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为美丽中国建设描绘出了一幅宏伟蓝图。B. 材料二和材料三报道的角度有所不同:材料二着重树立生态文明的正面典型,提供示范;材料三着重呈现环境保护的具体问题,发出警示。C.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塞罕坝带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27、释放氧气等,创造了超过 120 元的生态服务价值。D. 每个公民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 2005 年下降 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E. 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严厉的法治作有力的保障,材料三的一系列数字既展示了中央环保督察的成效,也反映出当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9.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答案】7. C 8. AE 9. 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
28、文明建设的力度;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解析】【7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对文中内容- 10 -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阅读相关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选答案,找到与材料的表述有出入的就是答案。C 项错在“建场后林场三代人用了 55 年时间植树造林 112 万亩” 。属于偷换内容。材料二的第二节说“塞罕坝林场的林地面积,由建场前的 24 万亩增加到目前的 112 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 ”故选 C 项。【8 题详
29、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阅读相关材料,找到有效答题区间,比对各个备选答案,找到与材料的表述完全一致的两项就是答案,不一致的就不是要找的答案。B 项中“具体问题”不对。材料三并没有谈到“具体问题” 。本材料着重讲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并将实现对全国 31 省份的全覆盖。C 项错在“创造了超过120 万的生态服务价值” ,根据材料二中的表格内容可知:“120 亿”是每年创造的生态服务价值。D 项“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2005 年下降 40%45%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就指日可待” ,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内容可知此说法绝对。故选 A 项
30、、E 项。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说法太绝对或偷换概念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分析推理类题目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对照。【9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概括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 ”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原因分析与概括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内容,筛选有效答题区间是。材料一讲的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人国家“十三五”规划,并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
31、会的新目标。材料三讲的是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力度空前,并将实现对全国 31 省份的全覆盖。此前各批次的督察取得了显著成效,第四批督察又已全面启动。这些政策的实施表明党中央对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作出了科学决策,制定了具体目标,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坚定的决心。材料二以塞罕坝为例,讲述了塞罕坝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郁郁葱葱的林海,成为林场生产发展、职工生活改善、周边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 。它成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活标本。这说明了地方政府切实贯彻了中央部署,加大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材料三中介绍了问责多人,这些举措说明国家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对环境污染实行严厉的法治。材料四说
32、“地球是你我共同的家园,建设美丽家园离不开我们每个人的一起参与、共同行动。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只当坐而论道的旁观者,而应成为躬身践行的- 11 -参与者,从自己做起、从生活中一点一滴做起,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这些报道说明百姓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深人理解、对美丽环境的热切期待,对生态保护的积极行动。二、古代诗文阅读 (本 35 分)(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举会试第一,廷试第二,授编修。累迁至祭酒。万历五年,以詹事掌翰林院。张居正夺情,将廷杖吴中行、赵用贤等。锡爵要同馆十余人诣居正求解,居正不纳。锡爵独造丧次
33、,切言之,居正径入不顾。中行等既受杖,锡爵持之大恸。明年,进礼部右侍郎。居正甫归治丧,九卿急请召还,锡爵独不署名。旋乞省亲去。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 十二年冬,即家拜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机务。还朝,请禁谄谀、抑奔竞、戒虚浮、节侈靡、辟横议、简工作。帝咸褒纳。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相构,以锡爵负时望,且与居正贰,力推之。比锡爵至,与时行合,反出疏力排植等,植等遂去。时时行为首辅,许国次之,三人皆南畿人,而锡爵与时行同举会试,且同郡,政丵府相得甚。然时行柔和,而锡爵性刚负气。十六年,子衡举顺天试第一,郎官高桂、饶伸论之。锡爵连章辨讦,语过忿,伸坐下诏狱除名,桂谪
34、边方。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以是积与廷论忤。时群臣请建储者众,帝皆不听。十八年,锡爵疏请豫教元子,录用言官姜应麟等,且求宥故巡抚李材,不报。尝因旱灾,自陈乞罢。帝优诏留之。火落赤、真相犯西陲,议者争请用兵,锡爵主款,与时行合。未几,偕同列争册立不得,杜门乞归。寻以母老,连乞归省。乃赐道里费,遣官护行。归二年,时行、国及王家屏相继去位,有诏趣召锡爵。二十一年正月,还朝,遂为首辅。锡爵在阁时,尝请罢江南织造,停江西陶器,减云南贡金,出内帑振河南饥,帝皆无忤,眷礼逾前后诸辅臣。其救李沂,力争不宜用廷杖,尤为世所称。特以阿并封指被物议。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
35、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锡爵遂屡疏引疾乞休。帝不欲其去,为出内帑钱建醮祈愈。锡爵力辞,疏八上乃允。先累加太子太保,至是命改吏部尚书,进建极殿,赐道里费,乘传,行人护归。归七年,东宫建,- 12 -遣官赐敕存问,赉银币羊酒。三十五年,廷推阁臣。帝既用于慎行、叶向高、李廷机,还念锡爵,特加少保,遗官召之。三辞,锡爵亦自阖门养重,竟辞不赴。又三年,卒于家,年七十七。赠太保,谥文肃。(选自明史列传二十四王锡爵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
36、B. 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C. 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D. 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会试,古代科举制度中的中央考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称为“状元” 。B. 夺情,古代丁忧制度的延伸,意思是为国家夺去了孝亲之情,可以素服办公。C. 首辅,明代对首席大学士的习称,或称“元辅”主持内阁大政,职权最
37、重。D. 元子,指天子或诸侯的嫡长子。中国古代社会的承袭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王锡爵不仅科考成绩优秀,而且仗义执言。由于所作所为得罪了违背丧制的首辅张居正而被压制,但是也因与张居正不和,后被人极力推举进入内阁任职。B. 王锡爵爱惜名誉,有时显得心胸不够宽广,被人视为没有涵养,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遭到言官议论,王锡爵上奏辩驳,言辞激愤,议论者受到惩罚。C. 在边疆的问题上,王锡爵有真知灼见。西部边疆遭受到少数民族侵犯,王锡爵力排众议,反对出兵抗击,主张和平解决,建议未被采纳,不久接连奏请回乡探亲。D. 在首辅任上,王锡爵有得
38、有失,世人也有褒有贬。他提出了很多合理化建议,受到皇帝的宠爱;但一些行为受到人们非议,于是王锡爵屡次上奏称病请求退休。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居正以锡爵形己短,益衔之,锡爵遂不出。(2)御史乔璧星请帝戒谕锡爵,务扩其量,为有容之臣,锡爵疏辨。- 13 -【答案】10. D 11. A 12. C 13. (1)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2)御史乔璧星请皇帝告诫王锡爵,要他提升气量,成为宽容而有气量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
39、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根据名词“郎中赵南星” “侍郎赵用贤” “论救者” “众” “锡爵” “人” , “郎中赵南星斥”与“侍郎赵用贤放归”结构相似,再结合本句意思:不久,郎中赵南星遭贬斥,侍郎赵用贤被放逐回乡,上疏救助的人都遭谴责或贬职,众人都认为是王锡爵所为。虽然他接连上奏自我表白并援救众人,人们最终不能谅解他。句子可以断开为:既而郎中赵南星斥/侍郎赵用贤放归/论救者咸遭谴谪/众指锡爵为之/虽连章自明/且申救/人卒莫能谅也/故选 D。【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
40、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 A 项, “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第一名称为状元 ”说法错误,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是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会试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第一名称为“殿元” 。故选 A。【12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言文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
41、括。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较。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建议未被采纳”于文无据。原文是“锡爵主款,与时行合” ,并未提及建议是否被采纳。故选 C。【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句中:“形”译为“揭露” , “衔”译为- 14 -“怀恨” 。 (2)句中:“扩”译为“提升” , “休休”译意思为“美善” , “疏” ,动词,译为“上疏,上奏”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
42、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王锡爵,字元驭,太仓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在京师会试中获第一名,廷试又得第二名,授职为编修。逐渐官至国子监祭酒。万历五年(1577),以詹事身份负责翰林院。张居正服丧期限未满,即出仕为官,准备对吴中行、赵用
43、贤等人施以廷杖。王锡爵邀集同馆的十多人到张居正处请求宽免,张居正径直入内而不理他。吴中行等人既已受到杖罚,王锡爵扶着他们大哭。第二年他晋升礼部右侍郎。张居正才回乡处理丧葬,九卿急忙请求召他回京,唯独王锡爵不签名。不久,他请求探亲而离职。张居正因为王锡爵揭露自己的短处,更加怀恨他,王锡爵因此不出任官职。万历二十年(1584)冬季,王锡爵在家中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事务。返回朝廷,他奏请禁止谄谀、抑制钻营角逐、戒除虚浮、节制侈靡、鼓励议政风气、精简工作。皇帝都加以褒扬、接纳。起初,李植、江东之与大臣申时行、杨巍等人产生矛盾,因为王锡爵负有重望,并且与张居正不和,就极力推举他。等到
44、王锡爵入朝,与申时行结合,他们反而上奏极力排斥李植等人,于是李植等人全部离去。当时申时行任首辅、许国任次辅,三个人都是南畿人,而王锡爵与申时行同时在会试中举,并且在同一郡,在内阁中相处很好。因为申时行性格柔和,而王锡爵性格刚直气盛。万历十六年(1588),他的儿子王衡考取顺天试的第一名,郎官高桂、饶伸议论此事。王锡爵接连上奏辩驳,话语过于愤恨,饶伸被投入诏狱并从官籍除名,高桂被贬责到边疆。御史乔璧星奏请皇帝告诫王锡爵,务必扩展他的气量,成为美善有涵养的大臣,王锡爵上奏辩解。因此逐渐与朝廷议论抵触。当时群臣奏请建立皇储的人很多,皇帝都不听。万历十八年(1590),王锡爵奏请预先教导太子,录用言官
45、姜应麟等人,并请求宽恕以前的巡抚李材,没有答复。曾经因为旱灾,自己陈奏请求罢免官职。皇帝下诏好言挽留。火落赤、真相侵犯西部边疆,议论的人争相请求出动军队,王锡爵主张和平解决,与申时行的意见相合。不久,他与同列争请册立皇储也不- 15 -成,他关门闭户请求回乡。不久因为母亲年迈,接连奏请回乡探亲。于是皇帝赐给他路费,派遣官员护送。回乡两年,申时行、许国和王家屏相继离开职位,有诏书催促、召见王锡爵。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他返回朝廷,于是成为首辅。王锡爵在内阁的时候,曾经请求罢除江南的织造,停止江西的陶器贡奉,减少云南的贡金,拨出内府的钱财赈济河南的饥荒。皇帝都没有反对,宠爱之情超过前后的诸位辅臣。他营
46、救李沂,极力争辩不应该施行廷杖,尤其受世人称道。只因为阿谀二王并封之旨意被众人议论。不久,郎中赵南星遭贬斥,侍郎赵用贤放逐回乡,上疏救助的人都遭谴责或贬职,众人都认为是王锡爵所为。虽然他接连上奏自我表白并援救众人,人们最终不能谅解他。于是王锡爵屡次上奏称病请求退休。皇帝不想他离去,为他拨出内库的钱修建斋戒之所,祷祈他痊愈。王锡爵极力推辞,八次上奏皇帝才同意。万历三十五年(1607),朝廷推举内阁大臣。皇帝还想念王锡爵,特意加封他为少保,派遣官员去召唤他。他多次推辞,皇帝不同意。王锡爵也自己关门自养,最终推辞而不赴京。又过了三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赠封为太保,谥号文肃。(二)古代诗歌阅
47、读(本题共 2 小题,11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长安秋夜罗隐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灯欹 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注】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还是铩羽而归。欹,倾斜,歪向一边。14. 下列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达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B. 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冷遇与打击。C. 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D. 这首诗以“长安秋夜”为题,
48、通过在长安秋夜的所见所闻来抒发自己的情感。E. 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15. 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答案】14. DE 15. 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苍黑夜色,寄寓自己年华已老、羁旅思乡和一事无成的凄凉、绝望和愤恨之情;照应首联,表现报效朝廷的理想破灭后对黑暗现实的- 16 -觉悟;象征,以“双阙夜苍苍”象征朝廷的黑暗。【解析】【14 题详解】试题分析:D 项, “所见所闻”有误。本诗的情感主要是通过诗人对长安秋夜的感受与联想来抒发的。E 项, “相互映衬”赏析有误。本诗通过对过去岁月的追忆来映衬眼前悲凉的境况,并没有
49、“相互映衬” 。【15 题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市局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明确诗句的内容是景物描写,应该是以景结情,结尾一般和情感有关,同时注意结尾和首联的照应。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以景结情、照等角度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琵琶行中用“_”来含蓄表达聆听琵琶女演奏后的悲伤之情,它在后世成了表达悲伤凄切的代名词。(2)杜甫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诗人借落花立意,倾吐心曲,表现崇高的献身精神,传达爱国之情的两句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