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卷(六)(含解析).docx

上传人:wealthynice100 文档编号:1099425 上传时间:2019-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卷(六)(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卷(六)(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卷(六)(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卷(六)(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新导学大一轮复习单元过关检测卷(六)(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单元过关检测卷(六)(时间:80 分钟 满分:100 分)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1.下图表示某生物一条正常染色体上依次排列着 M、N、P、Q、R 五个基因,甲、乙、丙、丁表示发生了相应变化,其中未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答案 D解析 甲中缺失了基因 Q 和 R 所在的片段,属于缺失,A 不符合题意;乙中基因 R 和 Q 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倒位,B 不符合题意;丙中多了基因 S,应是易位的结果,C 不符合题意;丁中 N、P、Q、R 基因均变成了等位基因,最可能是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同源染色

2、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D 符合题意。2.(2018浙江五校 9 月联考)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因素可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B.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C.个别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改变生物性状D.DNA 复制和转录的差错都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答案 C解析 基因突变是多方向的,环境因素可诱导基因朝各种方向突变,A 错误;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B 错误;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等,个别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改变生物性状,C 正确;DNA 复制中发生差错会导致基因突变,但转录过程中发生差错不是基因突变,D 错误。3.(2018江苏,

3、4)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群体中近亲繁殖可提高纯合子的比例B.有害突变不能成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C.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D.若没有其他因素影响,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在各代保持不变答案 A解析 群体中近亲个体基因相似度高,所以群体中近亲繁殖会提高纯合子的比例,A 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 错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的出现,产生2新基因并稳定遗传不代表形成了生殖隔离,C 错误;基因频率保持不变的一个前提是种群足够大,一个随机交配小群体的基因频率不一定在各代保持不变,D 错误。4.(2018杭州一模)血红蛋白 珠蛋白基因的碱

4、基序列由 ATT 变成了 GTT,导致 珠蛋白链很容易被破坏,引发慢性溶血,严重时导致机体死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上述材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B.依据对表现型的影响,该基因突变不属于致死突变C.引起溶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细胞中 珠蛋白链增多D.这种基因突变属于碱基对替换引发的序列变化答案 D解析 上述材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有害性,没有说明其具有普遍性,A 错误;由于该突变可以导致机体死亡,所以该突变属于致死突变,B 错误;由题干信息“突变导致 珠蛋白链很容易被破坏,引发慢性溶血”可知,引起溶血现象的直接原因不是细胞内 珠蛋白链增多,C 错误;由题干信息“血红蛋白 珠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由

5、ATT 变成了 GTT”可知,这种基因突变是属于碱基对替换引发的序列变化,D 正确。5.(2018天津,2)芦笋是雌雄异株植物,雄株性染色体为 XY,雌株为 XX;其幼茎可食用,雄株产量高。以下为两种培育雄株的技术路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形成愈伤组织可通过添加植物生长调节剂进行诱导B.幼苗乙和丙的形成均经过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Y、XXD.与雄株甲不同,雄株丁培育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答案 C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用量的比例适中时,可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A 正确;由花粉培养形成幼苗利用的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这一过程需要经过脱分化和

6、再分化,B 正确;雄株丁(XY)的亲本为乙、丙,乙、丙都是由花粉培育的幼苗经染色体加倍形成的,故雄株丁的亲本的性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XX、YY,C 错误;植株乙、丙杂交产生植株丁的过程中发生了减数分裂,故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的基因重组过程,D 正确。6.(2018浙江衢州二中选考模拟)下列关于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显性基因 A 发生突变,只能产生其等位基因 aB.通过人工诱变的方法,人们能培育出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C.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核酸分子上的特定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3D.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定向的变异答案 C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多

7、方向性,染色体某一位置上的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突变成它的等位基因,即基因 A 可突变成基因 a1、a 2、a 3,A 错误;培育生产人胰岛素的大肠杆菌,需要用转基因技术的方法,而非人工诱变的方法,B 错误;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内部的核苷酸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或过程,C 正确;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根本来源,具有多方向性,是不定向的变异,D 错误。7.下列关于可遗传的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 基因可自发突变为 a1或 a2基因,但 a1基因不可回复突变为 A 基因B.杀虫剂作为化学因素诱导害虫产生抗药性突变,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C.有性生殖的生物,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间可以发生基因重组D.

8、Ti 质粒的 TDNA 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 DNA 上,属于染色体畸变答案 C解析 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可逆性,因此 a1基因可以回复突变为 A 基因,A 错误;使用杀虫剂前,害虫就产生了抗药性突变,杀虫剂起到选择作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B 错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C 正确;Ti质粒的 TDNA 片段整合到土壤农杆菌的 DNA 上属于基因重组,D 错误。8.(2018丽水模拟)下列关于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基因内部碱基对替换就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B.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基因重组的结果C.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换属于染色体结

9、构变异D.某些变异可能不涉及遗传物质的变化答案 D解析 基因内部碱基对替换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A 错误;杂合子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是等位基因分离的结果,而不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 错误;同源染色体间片段交换属于基因重组,C 错误;某些变异可能不涉及遗传物质的变化,如环境引起的变异,通常这种变异是不可遗传的,D 正确。9.假设 A、b 代表玉米的优良基因,这两种基因是自由组合的。现有 AABB、aabb 两个品种,为培育出优良品种 AAbb,可采用的方法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4A.由品种 AABB、aabb 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将多种优良性状集中在一

10、个生物体上B.与过程的育种方法相比,过程的优势是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C.图中 A_bb 的类型经过过程,子代中 AAbb 与 aabb 的数量比是 31D.过程在完成目的基因和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答案 D解析 由品种 AABB、aabb 经过过程培育出新品种的育种方式属于杂交育种,优点在于可以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个生物体上,A 正确;过程的育种方式是单倍体育种,与杂交育种相比,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B 正确;图中 A_bb 有 AAbb 和 Aabb两种类型,数量比是 12,经过过程,子代中 AAbb 与 aabb 的数量比是 31,C 正确;过程在完成目

11、的基因和载体的结合时,必须用到的工具酶是 DNA 连接酶,D 错误。10.(2018浙江绿色评估联盟联考)下列关于育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诱变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答案 A解析 用物理因素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A 正确;诱变育种可产生新的基因,杂交育种不能产生新的基因,B 错误;三倍体植株可由三倍体受精卵发育而来,如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植株杂交形成的三倍体受精卵,C 错误;由于突变的多害少利性,突变体大多不能表现出优良性状,D 错误。11.如图表示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个种群中

12、 A 和 a 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环境条件发生变化后,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B.在变化过程中,P 点时 Aa 的基因型频率最小C.Q 点表示环境发生了变化,A 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D.该种群基因库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的变化表示新物种产生答案 C解析 变异是自发产生的,变异发生后,在自然选择下适应性的变异被选择保留下来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 错误;P 点时两曲线相交,此时 A 基因频率a 基因频率50.5,Aa 的基因型频率(20.50.5)最大,B 错误;Q 点后,A 基因频率增大,表明环境发生了变化,A 基因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C 正确;形

13、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 错误。12.(2018嘉兴 3 月选考模拟)西瓜育种流程的某些过程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过程所用试剂一般为秋水仙素B.过程和中品种乙授粉的作用相同C.过程一般只作为育种的中间环节D.过程后一般要经过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出品种 c答案 B解析 过程诱导形成多倍体一般使用秋水仙素,A 正确;过程中品种乙授粉的作用是完成受精作用,中品种乙授粉的作用是刺激三倍体子房发育,B 错误;过程形成单倍体是单倍体育种的中间环节,C 正确;杂交育种一般要经过选择、纯合化等手段培育新品种,D正确。13.(2018稽阳 3 月联考)自然界中桦尺蠖有灰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当

14、树干和岩石呈现深暗颜色时,绝大多数为黑色桦尺蠖;在灰色环境中,绝大多数为灰色桦尺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灰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是两个不同物种B.不同的环境条件中,灰色基因和黑色基因的频率不同C.灰色桦尺蠖全部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D.在深暗的环境中,大多数灰色的桦尺蠖突变成了黑色桦尺蠖答案 B解析 灰色桦尺蠖和黑色桦尺蠖属于同一物种,A 错误;环境对生物进行了定向选择,所以不同的环境中,灰色基因和黑色基因的频率不同,B 正确;一个种群的全部等位基因的总和称为基因库,灰色桦尺蠖不能构成一个种群,C 错误;在深暗的环境中,黑色是有利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被保留下来,D 错误。14.如图为某二倍体植

15、物单倍体育种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6A.中发生了染色体数目变异B.一般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C.中秋水仙素抑制着丝粒分裂D.中选到的植株中 1/4 为纯合子答案 B解析 中发生了基因重组,A 错误;一般采用花药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B正确;中秋水仙素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形成,C 错误;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 AABB、AAbb、aaBB、aabb,所以中选择的宽叶、抗病植株都是纯合子,D 错误。15.(2018嘉兴模拟)簇毛麦(二倍体)具有许多普通小麦(六倍体)不具有的优良基因,如抗白粉病基因。为了改良小麦品种,育种工作者将簇毛麦与普通小麦杂交,过程如下。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16、 )普通小麦(AABBDD)簇毛麦(VV) F1诱导处理可育植株注:A、B、D、V 分别表示相应植物的一个染色体组。A.杂交产生的 F1是四倍体,其染色体组成为 ABDVB.对 F1的配子进行花药离体培养可得若干种单倍体植株C.某可育植株来自簇毛麦 1 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移到普通小麦染色体上,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D.可育植株某些细胞的特定时期会出现 16 个染色体组答案 B解析 六倍体普通小麦和二倍体簇毛麦杂交产生的 F1是四倍体,其染色体组成为 ABDV,A正确;F 1在产生配子时,来自簇毛麦和普通小麦的染色体几乎无法配对,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进行花药离体培养不能获得单倍体植株

17、,B 错误;某可育植株来自簇毛麦 1 条染色体上的抗白粉病基因移到普通小麦染色体上,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C 正确;可育植株含有 8 个染色体组,其中某些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时,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7暂时加倍,所以细胞中会出现 16 个染色体组,D 正确。16.(2018西湖区校级模拟)下列有关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年栽种年年制种推广的杂交水稻一定能稳定遗传B.利用诱变育种可增大突变频率,利于获得新基因C.单倍体育种相对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更易得到隐性纯合子D.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过程产生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答案 B解析 年年栽种年年制种推广说明所育的品种不是纯合子,不能

18、稳定遗传,A 错误;诱变育种是通过人工辐射、化学诱导等增大了基因突变的频率,基因突变能产生新基因,B 正确;单倍体育种相对于杂交育种的优势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能排除显隐性干扰,提高效率,C错误;三倍体无籽西瓜培育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属于可遗传的变异,D 错误。17.某果蝇中,与正常酶 1 比较,失去活性的酶 1 氨基酸序列有两个突变位点,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失活酶 1 的产生是控制酶 1 合成的基因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B.处是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导致的C.处是发生碱基对的缺失导致的D.若失活酶 1 的相对分子质量明显小于正常酶 1,则其原因可能是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了答案 C解

19、析 分析图示可知,11 的位置氨基酸 T 变成了 N,其前后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变化,可推知处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对应的 mRNA 上改变 1 个遗传密码,B 项正确;28 位置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相应 mRNA 分子上突变位点以后的遗传密码均改变了,这是由相应的基因中碱基对发生了增加或缺失引起的,C 项错误。18.(2018宁波鄞州中学 3 月月考)下图表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黏着素和分离酶的相关作用,研究还发现 S 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黏着素存在时,基因重组仍可发生B.S 蛋白可能导致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C.S 蛋白在细胞分裂间期合成,在姐妹染色单体

20、分离后降解D.过程 1 表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过程 2 表示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8答案 C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分离酶的作用下,两条染色体分开,且靠近的两条染色单体已发生了互换,即发生了基因重组,A 正确;根据题干信息“S 蛋白可以抑制分离酶的活性”可知,S 蛋白使染色体或染色单体不易分离从而使子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发生异常,B 正确;图中无法判断 S 蛋白合成的时期,C 错误;过程 1 体现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离的现象,过程 2 体现着丝粒分裂,染色单体分离的现象,D 正确。19.下图是利用玉米(2n20)的幼苗芽尖细胞(基因型 BbTt)进行实验的流程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基因重组发

21、生在图中过程,过程中能够在显微镜下看到染色单体的时期是前期和中期B.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C.植株 a 为二倍体,其体细胞内最多有 4 个染色体组,植株 c 属于单倍体,其发育起点为配子D.利用幼苗 2 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植株 b 纯合的概率为 25%答案 D解析 图中过程为花药的形成,减数分裂过程会发生基因重组;过程为有丝分裂,染色体在间期复制,使 1 条染色体含有 2 条染色单体,染色单体在后期分离,后期无染色单体,故 A 项正确;秋水仙素用于培育多倍体的原理是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引起染色体数目加倍,故 B

22、项正确;植株 a 为二倍体,其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组加倍,最多有 4 个染色体组;植株 c 由配子直接发育而来,为单倍体,故C 项正确;利用幼苗 2 进行育种的最大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得到的个体全部为纯合子,故 D 错误。20.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子,将基因型为 Aa 的小麦逐代自交,且逐代淘汰 aa 的个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较长B.此过程中 F1出现 aa 个体的基础是等位基因分离C.育种过程中若不发生突变,则该种群没有进化D.该育种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答案 C解析 为获得优良性状的纯合子,将基因型为 Aa 的小麦逐代自交

23、,且逐代淘汰 aa 的个体,这种育种方式与单倍体育种相比所需育种年限较长,A 正确;F 1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的原9因是 F1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分离,B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育种过程中逐代淘汰 aa 的个体,使 a 基因频率逐渐降低,因此该种群发生了进化,C 错误;由于 Aa 自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逐代淘汰 aa 的个体,所以该育种过程中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D 正确。第卷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共 40 分)21.(9 分)以一个有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为材料,进行辐射处理。处理后将种子单独隔离种植,发现其中有两株(甲、乙)的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且正

24、常株与突变株的分离比例均接近 31,这些叶舌突变型都能真实遗传。请回答:(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_。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_和稀有性。甲和乙的后代均出现 31 的分离比,表明辐射处理最可能导致甲、乙中各有_(填“一”“二”或“多”)个基因发生突变。(2)无叶舌突变基因在表达时,与基因启动部位结合的酶是_。如图是正常叶舌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序列,其编码的蛋白质中部分氨基酸序列为“甲硫氨酸丝氨酸谷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的密码子是 AUG,丝氨酸的密码子是 UCU、UCC、UCA、UCG,酪氨酸的密码子是 UAC、

25、UAU,终止密码子是UAA、UAG、UGA)。研究发现,某突变株的形成是由于该片段方框中两处的 CG 替换成了AT,结果导致基因表达时_。(3)现要研究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还是分别发生在独立遗传的两对基因上,可选甲、乙后代的无叶舌突变株进行单株杂交,统计 F1的表现型及比例进行判断:若_,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若_,则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请用遗传图解说明第种情况(基因符号用 A/a、B/b 表示,要求写出配子)。答案 (1)诱变育种 多方向性 一 (2)RNA 聚合酶 提早出现终止密码 (3)F 1全为无叶舌突变株 F 1全为正常叶舌植株

26、遗传图解如图所示10解析 (1)辐射处理正常叶舌的小麦纯系种子,其后代分离出无叶舌突变株,该育种方式是诱变育种。该过程需要用到大量的种子,其原因是基因突变具有多方向性和稀有性。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例均为 31,说明符合一对等位基因的分离定律,表明辐射诱变处理均导致甲、乙中各有一个基因发生突变。(2)由分析可知,1 处碱基对 CG 替换成了 AT,密码子由UCC 变成 UCA,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发生改变,2 处碱基对 CG 替换变成了 AT,则转录后密码子由 UAC 变成 UAA,UAA 是终止密码,翻译会提前结束。(3)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一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叶舌的基因型均是 a

27、a,杂交后代都是 aa,表现为无叶舌。如果甲、乙两株叶舌突变是发生在两对基因上,则甲、乙后代中无叶舌的基因型是 aaBB、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是 AaBb,都表现为有叶舌,遗传图解见答案。22.(9 分)番茄是二倍体植物(2n24),番茄的红果(R)对黄果(r)为显性,高茎(H)对矮茎(h)为显性。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表示用基因型为 RrHh 的番茄植株的花粉进行育种实验的过程。植株 X 为_倍体,其基因型种类及比例为_。(2)图乙表示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 A 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A 的基因型是_,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_定律。(3)番茄的正常叶(T)对马铃薯叶(t)为显性。科学家发现一

28、株正常叶但 6 号染色体为三体(6号染色体有 3 条)的植株 B(纯合子,植株能正常发育并繁殖后代),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时,第 3 条染色体随机移入一极。植株 B 所发生的变异属于_。用 B 作母本,马铃薯叶二倍体作父本进行杂交,理论上说 F1中三体植株(C)和二倍体植株的比例为_。为探究 T、t 基因是否位于 6 号染色体上,某课外活动小组同学设计了两组实验,请根据假设预测各组的实验结果:第一组:假设 T、t 基因不在 6 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 C 自交,子代正常叶植株和马铃薯叶植株的比例为_。11第二组:假设 T、t 基因位于 6 号染色体上,则用植株 C 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杂交,子代的

29、基因型有_种,其中正常叶植株所占比例为_。答案 (1)单 RHRhrHrh1111(2)RrHH 自由组合定律 (3)染色体畸变(或染色体数目变异) 11 31 4 56解析 (1)植株 X 是用花粉离体培养得到的,为单倍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即花粉中所含配子的基因型及种类为 RHRhrHrh1111。(2)据题意,用红果高茎番茄植株 A 连续测交两代的结果为图乙,本题用分解思想,倒推法:第二次测交的结果,黄果红果为31,高茎矮茎为 11,则第一次测交的结果应为 Rrrr11,而另一种性状的基因型为 Hh,进一步推出开始其基因型为 RrHH。从结果来看,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3)6

30、 号染色体多一条属于染色体畸变中的染色体数目变异,三体植株染色体数为25 条,该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最多为 50 条,三体植株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第三条染色体随机进入一极,所以产生正常配子的概率是 。(4)若 T、t 基因不在 6 号染色12体上,则植株 C 基因型为 Tt,自交子代正常叶植株和马铃薯叶植株的比例为 31,若 T、t基因位于 6 号染色体上,则植株 C 基因型为 TTt,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杂交,植株 C 配子类型及种类为 TTTtTt1221,它们子代的基因型有 4 种,只有 t 配子与马铃薯叶二倍体植株的 t 配子结合才为马铃薯叶,为 1/6,正常叶所占比例为 。

31、5623.(8 分)(2018嘉兴五中期中)现有两株纯种小麦,一株小麦的性状是高秆(D)抗锈病(T),另一株小麦的性状是矮秆(d)易染锈病(t),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育种专家提出了如图所示的、两种育种方法以获得小麦新品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方法的主要育种原理是_;方法的育种名称是_。(2)过程(二)中,D 和 d 的分离发生在_;过程(三)常用的方法为_。(3)方法中配子的基因型为_,获得的植株的基因型为_。(4)过程(五)产生的矮秆抗锈病植株中的纯合子占_;如果按过程(六)自交 1 次,则12中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_。答案 (1)染色体畸变 杂交育种 (2)减数第一次分裂后

32、期 花药离体培养 (3)DT ddTT (4) 13 12解析 (1)方法为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畸变;方法是杂交育种。(2)过程(二)是减数分裂,D 和 d 等位基因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过程(三)常用的方法为花药离体培养。(3)由于配子发育形成的单倍体植株经染色体加倍后基因型为 DDTT,则配子的基因型为 DT;配子的基因型为 dT,所以染色体加倍后,的基因型为 ddTT。(4)过程(五)是F1植株 DdTt 自交,产生的矮秆抗锈病植株基因型为 ddT_,其中的纯合子(ddTT)占 ,杂合13子(ddTt)占 ;ddT_自交一代后,符合生产要求的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dTT)所占

33、的比例为 23 13 。23 14 1224.(6 分)“蝴蝶泉头蝴蝶树,蝴蝶飞来千万数。首尾连接数公尺,自树下垂疑花序。 ”每年的 4、5 月间,大理蝴蝶泉一带有一数量庞大的大丽王蝶种群,它们的翅色有黄翅黑斑和橙黄翅黑斑两种。研究得知,黄翅黑斑(A)对橙黄翅黑斑(a)是显性,且亲代基因型比例是AA(30%)、Aa(60%)、aa(10%)。若它们随机交配,请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并回答下列问题:(1)子代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别是_、_。(2)若要使蝴蝶后代的等位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该种群还应具备的条件有_。(3)近年发现该种群出现了突变型的白翅蝶,专家分

34、析该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将会发生改变。请分析白翅基因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_。答案 (1)AA36%、Aa48%、aa16% A60%、a40% (2)没有突变,没有迁入和迁出,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等 (3)如果该性状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增大;若该性状不适应环境,则白翅基因频率会减小解析 (1)由分析可知,A 和 a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60%、40%,因随机交配,故子代的三种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A60%60%36%,Aa60%40%248%,aa40%40%16%,A 和 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60%、40%。(2)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突变、迁入、迁出及自然选择等,所以若要使蝴

35、蝶后代的基因频率维持在这一理想状态,除题干给出的特点外,该种群还应具备没有迁入和迁出、没有突变、自然选择对翅色这一性状没有作用等。(3)基因突变具13有多方向性,突变性状可能更适应环境,使突变个体的生活力增强,有更多的机会繁殖后代,这样该突变基因的频率会增加;突变性状也可能不适应环境,使突变个体的生活力减弱,繁殖后代的机会少,这样该突变基因的基因频率会逐渐降低。25.(8 分)某科研小组利用植物染色体杂交技术,将携带 R(抗倒伏基因)和 A(抗虫基因)的豌豆染色质片段直接导入玉米体细胞,两种染色质片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将杂交细胞筛选分化培育成既抗虫又抗倒伏性状的可育植株(F

36、1),然后从 F1自交的后代寻找目标。其过程如下图,据图回答问题:(1)杂交细胞发生的可遗传变异类型是_。杂交细胞培育成 F1植株的原理是_。杂交植物在 F2中首次出现性状分离,其中既抗虫又抗倒伏个体所占比例为_。(2)植物染色体杂交育种的优点是_(要求写两点)。(3)另一个科研小组利用相同技术进行了同样的育种过程,却发现 F2出现了不同情况,只出现 3 种表现型:只抗虫不抗倒伏、只抗倒伏不抗虫、既抗虫又抗倒伏;他们推测这是 R 基因和 A 基因整合在杂交细胞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造成的,请用图示说明,用()在染色体上表示相关基因位置,并标上基因符号。请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上述推测,并用遗传图解

37、说明(遗传图解的基因型:染色体上有抗倒伏基因用 R 表示,没有用 R 表示,染色体上有抗虫基因用 A 表示,没有用 A 表示)。答案 (1)易位(或染色体结构变异或染色体畸变) 植物细胞的全能性 9/16 (2)实现种间遗传物质的交换(或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克服物种间生殖隔离的障碍),目的性强(或针对性强),可同时导入多个目的基因(3)如图所示14实验方案:用 F1植株与野生型玉米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与比例。遗传图解:P 抗虫抗倒伏 不抗虫不抗倒伏A A R R A A R RF1 A A R R A A R R抗虫不抗倒伏 不抗虫抗倒伏1 1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两种染色质片

38、段可随机与玉米染色质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可知,杂交细胞发生的是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杂交细胞培育成 F1植株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F 1相当于双杂合子,则该杂交植物在 F2中首次出现性状分离,其中既抗虫又抗倒伏个体(A_R_)所占比例为 3/43/49/16。(2)植物染色体杂交育种的优点是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障碍,缩短育种时间,可同时导入多个目的基因,目的性强等。(3)若 R(抗倒伏基因)和 A(抗虫基因)导入到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上,则 F2会有 4 种表现型:只抗虫不抗倒伏、只抗倒伏不抗虫、既抗虫又抗倒伏、既不抗虫又不抗倒伏,可是科研小组利用相同技术进行了同样的育种过程,却发现 F2出现了不同情况,只出现 3 种表现型:只抗虫不抗倒伏、只抗倒伏不抗虫、既抗虫又抗倒伏,说明 R(抗倒伏基因)和 A(抗虫基因)导入到了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图示见答案。一般验证某一个体的基因型用该个体和隐性表现型的个体杂交,即测交,故实验方案:用 F1植株与野生型玉米杂交,观察并统计后代的表现型与比例,遗传图解见答案。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