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02431 上传时间:2019-04-17 格式:PPTX 页数:35 大小:7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广西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1单元第34课时“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十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3-,第34课时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5-,思维导图,知识清单,-6-,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上,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

2、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7-,思维导图,知识清单,微点拨“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和万事万物作出解释。,-8-,思维导图,知识清单,二、主要流派 1.早期儒学,-9-,思维导图,知识清单,2.其他学派,-10-,思维导图,知识清单,-11-,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自主探究 想一想易中天在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中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

3、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救世之策”包含哪些内容,并说明孔子的“救世之策”在当时的处境。 提示:(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当时的社会正处于大变革时期,而儒家思想不适应各诸侯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因此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12-,思维导图,知识清单,辨一辨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的不同 提示:两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较窄,主张“克己复礼”和“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仍然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平民百姓的利益。 串一串“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

4、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13-,主题一,主题二,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 图片说史孔子讲学图 解读 孔子讲学图中,孔子盘坐于台席,弟子跪坐于四周。众弟子年龄悬殊,衣着各异。图片反映了孔子重视“礼”,同时体现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14-,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 (2018海南单科,21)材料 孔子认为,

5、礼乐制度的松弛、崩坏,导致社会动荡,极力主张“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曾把重建礼乐秩序的希望寄托在统治者身上,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他一度入仕为官,以求实现其治国理想。他还提倡“学而优则仕”,其弟子亦多有入仕者。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成为完美的人,必须用礼乐规范个人的言行举止。个人“不学礼,无以立”,在言行上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摘编自王钧林中国儒学史,-15-,主题一,主题二,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关于礼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 提示:背景:礼乐传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思想活跃。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6、识,概括孔子关于礼的主张。 提示:主张:重建礼制社会;希望主政者能担当重建礼乐秩序的大任;积极入仕,以礼治国;人人都践行周礼。,-16-,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先秦儒学的基本特征 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 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 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同时,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要重义轻利。 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7、。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17-,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 1.(2016海南单科,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 )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18-,主题一,主题二,-19-,主题一,主题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材料解读 材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8、 老子 解读 根据材料出处,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道家的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强调只要做到清静无为,不扰民,就能治理好社会。,-20-,主题一,主题二,真题溯源 2015课标全国,40(节选)材料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思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9、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提示: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21-,主题一,主题二,论从史出诸子百家中针锋相对的观点 (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而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 (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 (3)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老子主张“顺自然”。 (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而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22-,主题一,主题二,高考例析 2.(2015课标全国,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

10、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 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23-,主题一,主题二,-24-,主题一,主题二,-25-,教材补遗,史著赏析,1.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崛起 (1)起源:士的起源很早,但直到春秋时期,士大多数还都是有公职的,属于低级贵族,有一定量的“食田”,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教育,能文能武,有权参与政治活动,也是国家军事力量的中坚。士阶层的人数大体固定,规模也很小。 (2)兴起:战国时期,随着经济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尤其是民间聚徒讲学风气的兴起,社会上涌现出大批知识分子,士的定义和范围也发

11、生了巨大变化。这时的士成为一种关于个人能力和人格的称谓,而不受国家、宗族以及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的限制。当时的各诸侯国君主为了富国强兵,也都积极延揽士人,这样就为士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使之成为当时社会、政治舞台上非常重要的角色。,-26-,教材补遗,史著赏析,(3)分类 吏士:司法官的属吏(乡士、遂士);基层临民的官吏;泛指各种属吏。 技艺之士:指有一技之长和专门技能的人,即手工业者。 商贾之士:指经营工商业之士。 方术之士:指卜、巫、相面、看风水、求仙药之类的士人。 其他:勇士、国士、秀士、俊士、烈士(志向高远的人)、豪士、豪杰之士、厮养士、车士、都士。,-27-,教材补遗,

12、史著赏析,2.孔子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 大概从16世纪开始,孔子思想通过西方传教士传播到西方。几百年来,由于观察者的角度不同,孔子在西方历史上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形象。 第一种形象是“哲人”。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教史中说:“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他所说的(话)和他的生活态度,绝不逊于我们古代的哲学家;许多西方哲学家无法与他相提并论。故此,他所说的或所写的,没有一个中国人不奉为金科玉律;直到现在,所有的帝王都尊敬孔子,并感激他留下的遗产。”,-28-,教材补遗,史著赏析,第二种形象是“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他认为

13、“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黑格尔的理由如下:孔子只注重常识道德,或者说是“一些善良的、老练的、道德教训”;孔子不懂思辨哲学。因此,“为了保持孔子的名声,假使他的书从来不曾有过翻译,那倒是更好的事”。 第三种形象是“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赞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孔子常说仁义,若使人们实行此种道德,地上就不会有什么战争了”。,-29-,教材补遗,史著赏析,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

14、大支柱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的公共舆论。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王思睿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30-,教材补遗,史著赏析,解读作者论述了春秋战国时期

15、“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作者认为“百家争鸣”促进了春秋战国时期民间势力的兴起,冲击了商周时期的宗法贵族社会秩序,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的公共舆论,从而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百家争鸣”对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1-,1,2,3,4,5,一、考查关照现实的历史价值引领 1.史记中记载,战国时期申子“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子“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这说明 ( ) A.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 B.道、法两家主张一致 C.道家和法家学说最为流行 D.思想领域实现大一统,A,解析:史记中的记载认为,法家代表人

16、物申不害、韩非子的思想均来源于道家的黄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战国时期不同学派间互相融汇吸收,故A项正确;道、法两家主张并不一致,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领域尚未实现大一统,故D项错误。,-32-,1,2,3,4,5,2.有位学者这样评价我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时期,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的是( ) A.“兼相爱,交相利” 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该思想家的观点符合法家思想。A项是

17、墨家的“兼爱”思想,故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来治理国家,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33-,1,2,3,4,5,二、考查求真求实的历史证据意识 3.现代学者对老子生活的时代有不同主张,胡适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纪,早于孔子;钱穆等学者认为老子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前后,晚于孔子。下列关于此问题的叙述最合理的是 ( ) A.此问题只能通过发掘老子的墓葬才能解决 B.史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胡适的观点正确 C.研究老子的语言风格有助于推测时代 D.应该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C,解析:老子的墓葬无法确

18、知,故A项错误;史载也是后人的记载,不能说明胡适的观点正确,故B项错误;老子一书的语言风格能够帮助我们推测他所生活的时期,故C项正确;由国内外学者通过民主表决加以确定并不合理,主观性太强,故D项错误。,-34-,1,2,3,4,5,三、考查合乎逻辑的历史推理意识 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 ( ) A.在理论上求同存异 B.有相互融合的特点 C.均为稳定统治服务 D.最终达到殊途同归,B,解析:诸子百家在理论上“辟犹水火”,相互批驳对立,不存在找到共同点,保留不同意见,故A项错误;诸子百家“相生”,有相互融合的特点,故B项正确;诸子百家不都为稳定统治服务,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最终达到同归,故D项错误。,-35-,1,2,3,4,5,5.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D,解析:根据材料“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可知这位思想家主张维护西周确立的等级秩序,倡导礼乐制度。这符合儒家的主张,故D项符合题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