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05278 上传时间:2019-04-1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西省宜丰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四次综合磨合训练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30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140 分)一、选择题(本卷共 3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计 140 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记载了西汉景帝时期朝堂上儒道间的一场争论。黄生认为上下有别,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辕固生的反驳极为有力:照你所说, “高帝(汉高祖)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结果显然是儒生辕固生赢了。据此可知A. 儒学成为汉初的统治思想B. 道家思想不适应现实需要C

2、. 汉初“百家争鸣”仍然持续D. 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答案】D【解析】题干中黄生认为汤武革命,以臣诛君,大逆不道,而儒生辕固生的反驳是指出了如果依照黄生的观点,则汉高祖代秦天子之位是非法的,所以这说明争论触及了政权的合法性,故选D;儒学成为汉代的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故 A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A;题干没有说到道家思想是否适应现实需要,故排除 B;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事情,故 C 不符合史实,排除 C。2.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 ,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B. 导致

3、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答案】C【解析】- 2 -秦以后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变化,隋朝开始才实行科举制,故A 的说法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 A;贵族政治是世卿世禄制,题干中的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没法体现功臣的儿子一定是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故 BD 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由于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只是对夺取皇位中功臣的一种奖励,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的统治,故这种现象会影响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故选 C。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秦朝 三公几卿制西汉汉武帝中(尚书、侍中等)外(三公九卿)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

4、省、门下省、尚书省)宋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元 中书一省制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从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传承和发展,故 B 正确;当时的中央官制并不能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故 A 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能说明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故 C 错误;材料内容也不能说明中央官制的变化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故 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材料反映的秦朝到元朝中央官制的变化的特点,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央官制的传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

5、案。- 3 -4.近代以来。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清末新政废除了满人特权.允许满汉通婚,以同等礼仪和刑罚对待满人汉人;中华民国成立后,废除封建等级制度,见面礼节等习俗发生变化。这说明A. 政府发挥社会变革的主导作用B. 政治变革与社会变革联袂而行C. 突发性是社会变革的主要特征D. 政治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原动力【答案】B【解析】题干中一共包含了三层意思,而“维新派将呼吁社会风俗改良作为其政治宣传的内容之一”不符合 A,故排除 A;题干中的维新派行动、清末新政和中华民国建立都属于政治运动,这一过程中题干都提到了其伴随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故 B 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提到突发性

6、这一特征,故 C 不符合题意;D 的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故排除。5.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 ,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 。据此可知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 民生主义源自剩余价值学说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答案】A【解析】马克思认识到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而马克思从棉布的制成角度来说明,工人和农民等都是社会有用的人士,由此关注到了解决民生问题,来消除贫富两极分

7、化,故 A 符合题意;民权主义才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故 B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借鉴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但同时也使之得到了发展,故 C 不符合史实;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是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思想主张,故没有可比性,所以 D 不符合史实。6.据 1937 年国民政府对农村调查所得资料估计,地主占有大约 4050的耕地。而且,在土地肥沃的东南地区,土地所有权更趋集中,地主约占全部耕地的 6070,而在贫瘠的西北旱地区域.土地所有权反而比较分散。影响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4 -A. 地区间租佃关系发展程度有别B. 不同区域土地政策文施的差异C. 地区间农业商品化程度的差异D. 不同区

8、域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答案】C【解析】题干中体现的是 1937 年,当时土地租佃关系应该是普遍存在的,故排除 A;由于当时是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政策对其影响不应该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B;当时这两个地区的土地集中程度的高低更应该反映的是两个地方的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故选 C;题干中说到农村土地集中程度在东南地区要高于西北地区,虽然在东南与西北两个不同的地区存在自然条件的差异,但是这不是主要因素,故排除 D。7.罗马法中最为完备的是它的私法部分,其中关于妇女的立法主要集巾在监护、婚姻和财产继承上,对后世各国有关妇女地位的立法产生了深远影响。这说明罗马法A. 以保护妇女合法权益为出发点B. 充分

9、体现了法律的公平正义性C. 已经兼顾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D. 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探索【答案】D【解析】题干说到罗马法对妇女问题的关注,这些成果对后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妇女地位立法产生了积极影响,可见其对妇女法律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故选 D;罗马法的出发点是维护罗马的奴隶制度或者说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 A 不符合史实;古代罗马法规定中,奴隶和公民之间是有严格界限的,没法保证奴隶的利益,故 B 不符合史实;题干只体现了妇女的法律地位和条文,故不能说兼顾了各个群体,故排除 C。8.15 世纪以来,英国农村中出现了圈地运动,新贵族力量逐步壮大;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的海外贸易获得极大发展,商业资产阶级力

10、量壮大。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却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为此,他们A. 发动光荣革命,获取政治权利B.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权力C. 发动工业革命,提高经济地位- 5 -D. 进行议会改革,更多参与政治【答案】A【解析】题干中提到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阻碍了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的发展,所以新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就联合发动了光荣革命,最终获得政治权力,以满足自身发展,故选 A;BCD 都是在斯图亚特王朝覆灭之后很久才发生的,故排除。9.一首流行于 17 世纪末的英国民歌呢绒商的快乐 , “我们聚积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织工的工资本已廉,还须找茬扣工钱。生意不好马上就发表,好时就不让他们知分晓,只说:呢绒海

11、外不好销,我们不想再干这行了” 。歌中反映的现象A. 揭示了工业革命时期工人的处境B. 说明英国国际贸易遭遇严重挑战C. 客观上加速了英国的近代化进程D. 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答案】C【解析】“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体现的是 17 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内容,由于对织工的工资不断进行克扣,所以资本更快的聚集在呢绒商手中,这对资本主义发展是极为有利的,故选 C 而排除 D;题干所述时间还没有发生工业革命,故 A 不符合史实;17 世纪末英国的国际贸易正处于繁荣时期,故 B 的说法也不符合史实。点睛:时间和空间是历史学习中面临的重要历史要素。任何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一定的

12、时间(年代)和一定的空间(地点或者区域) ,学习历史,如果没有时间和空间观念,则无从分析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无从掌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因此,标志历史发展的重要年代(包括朝代)以及空间(或者地图)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恰恰是目前模块学习中同学们不容易掌握的薄弱之处,这一题提醒大家,要关注历史事件发生的时空因素。这一题体现的是 17 世纪末的英国,根据这一时空因素,就可以排除 AB;然后根据“我们聚集金银千千万,都是榨自穷光蛋”可以知道体现的是 17 世纪末的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答案就迎刃而解了。10.近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将人从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促进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但自然科学的发

13、展,一方面验证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人类在自然界地位的不断降低。这主要反映出- 6 -A. 自然科学发展制约人文主义发展B. 自然科学彻底摆脱了神学束缚C. 自然科学发展有助于“认识人自己”D. 宗教神学束缚了人文主义发展【答案】C【解析】这一题的题干是“虽然但是”结构,题意强调的是后者,即“但”后面的意思,所以强调的是自然科学发展的作用,而其作用材料用了两方面的信息,所以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自身的价值和地位,故选 C;ABD 在题干中没有直接体现,故排除。11.下表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 。据此判断(注:西欧共同市场为法、德、意、比、卢、荷六国)A.

14、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相对衰落B. 日本逐渐处于出超地位C. 西欧共同市场出口增长速度最快D. 世贸组织推动国际贸易快速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表对比,美国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对比,优势不再明显,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日本的进出口信息,故 B 项错误;西欧共同市场在世界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较的数值,不能表明自身出口速度的快慢,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 1995 年,时间不符,故 D 项错误。12.二战后形成的“冷战”格局在 20 世纪 50、60 年代逐渐发生了一些新变化:社会主义阵营分裂、资本主义阵营分化、第三世界的

15、兴起。这些新变化推动A. 多极化格局逐步形成B. 国际政治新秩序建立C. 美苏关系走向妥协- 7 -D. 美国战略重心转移【答案】C【解析】多极化格局至今还没有形成,国际政治新秩序也没有建立,故 AB 的说法不符合史实;虽然冷战格局发生了些新变化,但是总态势并没有根本变化,所以美国战略重心并没有发生转移,故排除 D。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都有分化,第三世界兴起也会冲击两极格局,所以美苏关系有些妥协的迹象产生,故选 C。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60 分)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3641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 4246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一)必考题

16、(6 题,共 135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贱讼”的传统由来已久,在当今中国仍不乏其例。法律只不过是“必要的邪恶” ,因而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代法律“出于礼则入于刑”“德主而刑辅” ,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儒家的“视法为器”的法律工具主义及“贤人政治”思想.形成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人治主义传统。 唐律十二篇,虽有职制、户婚、厩库等篇。但要找到违者不以刑罚相待的条款是很难的,这里亲属、婚姻、继承、物权之类的民事关系统统被纳入刑罚体系中去了。中国古代法律所及之处,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罗马法学家西塞罗提出, “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

17、一回事。前者是私人契书、协议和要式口约等,后者是指公共法律、元老院决议和盟约” 。法学家关于公私法的分类。使罗马统治者能够分别制定了旨在保护以皇帝为首的国家利益的公法和旨在保护自由民个人利益的私法。据梁治平法辨 、张锐智罗马法学家关于公法私法划分的意义与启示等整理材料二 随着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过程中,对待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无疑存在过多的矫枉过正的现象,然而对本民族文化的抛弃,并没有给我们带来相应的辉煌,相反却使法律与文化脱节,给国人带来巨大精神苦闷和导致信仰的虚无。随着中国经济现代化,中国的法律建设也将走向现

18、代化,在这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如何看待儒家法律文化,则是我们无法逃避的课题。在中国多元法律文化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法律的现代化,不能无视本土的儒家法律文化,无视它在民众心理间强大的存在,否则就可能会产生“国家法”和“民间法”- 8 -之间的文化阻碍。摘编自张天舒儒家法律价值观及其文化背景的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同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答案】 (1)差异:古代中国:有“贱讼”的传统,故重息讼、调解;过分强调统治阶级利益,忽视了对私人利益的保护;重人治,轻法治。古罗

19、马:重视私法,强调对私权的保护;视法为保障权利的一种手段。(2)解读:中国步人近代以后,带有浓厚儒家色彩的中国古代法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随着列强的入侵,西方法制传入中国,要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西方法律的移植,一定要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这才是法律移植的正确途径;同时要对儒家法律文化重新整合、改造,将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使之符合中国现代法制建设。【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一“息讼、重调解便成了中国法律文化的一大特色浸染了浓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没有纯粹的私人事务,一切都与国家有关私法是一回事,公法是另一回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中国息讼、调解;过分强调统治阶级

20、利益;重人治,轻法治;古罗马重视私法;视法为保障权利的一种手段等方面指出古代中国法律及法律文化与古罗马的差异。(2)本题根据材料二“清末西方列强的入侵,儒家法律文化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接受西方法制便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西方法制传入中国、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相结合、传统法律文化现代化等方面对“中国近现代法制建设”的历史演变进行解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对文化的阐释,历来众说纷纭,但文化主要有下表中的三个特性。历史性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 9 -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及精神信仰的差异

21、和影响,而产生出不同民族之间的互有区别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心理阶级性社会中阶级的矛盾和对立,不仅表现在经济和政治上,还表现在文化中。摘编自刘明翰人类文明之火:世界文化史话阅读材料,提出观点,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论证。 (要求: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或结合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史论结合)【答案】观点: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或阶级性。史实: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变迁来论证历史性;以古代希腊文化的形成来论证民族性;从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文化来论证阶级性。【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世界历史上文化的不同特征。表格中材料信息反映了关于世界历史上文化特征的三种观点:第一种是历史性,即文化是某

22、一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历史发展而演进,且具有连续性;第二种是民族性,即文化是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和精神信仰的产物;第三种是阶级性,即文化是不同的阶级矛盾与斗争的反映。依据所学知识可见,第一种观点在以儒学为主导的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迁中体现出来;第二种观点在古代希腊文化形成中得以反映;第三种观点在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及立场的文化中反映出来,如文艺复兴、新文化运动等。在理解上述材料信息及观点解读的基础上,根据试题要求,概括总结出任一主题性观点,结合中外历史上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分析阐释,并表述成文。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观点鲜明、史论结合、史实准确、层次清晰等,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请考生

23、在第 45、46、47 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 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15.【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 西晋武帝登基时,谷贱而布帛贵,晋武帝欲立平籴法,用布帛市谷,以为粮储。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泰始二年,晋武帝又下诏曰:“今宜通籴,以充俭乏。- 10 -”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竞未行。是时江南未平,朝廷厉精于稼穑。泰始四年正月丁亥,晋武帝亲耕籍田。庚寅,诏曰:“使四海之内,弃末反本,竞农务功,能奉宣朕志,令百姓劝事乐业者,其唯郡县长吏乎!先之劳之,在于不倦。每念其经营职事,亦为勤矣。其以中左

24、典牧种草马,赐县令长相及郡国丞各一匹。 ”是岁,乃立常平仓,农民粮食丰收国家则大量购买以不使粮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整理自晋书食货志(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及启示。【答案】 (1)目的:保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维护农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2)过程:晋武帝曾两次试图设立平籴法,在朝廷大臣的反对下两次努力均未成功,直到第三次努力,国家才设置了常平仓。启示:改革要有适当的时机;改革需要坚持不懈;改革要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不使粮

25、价过低伤害农民利益,且国家也有大量粮食储备,歉收则国家大量出售,以利百姓”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保持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维护农民利益、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目的。(2)本题根据材料“朝中重臣谓军资尚少,不宜以贵易贱然朝中大臣并不认同晋武帝的观点,事竟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两次试图设立平籴法均未成功等方面简析晋武帝设立常平仓的曲折过程。再从改革时机、坚持不懈、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等方面回答启示。16.【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战后,一些国家都秘密地加速建造潜水艇。休斯在建议中提出,英、美可各拥有潜水艇的吨位为 9 万吨,日

26、本可拥有 5.4 万吨。这些限额,实际上已高于当时三国潜水艇的吨位。英国对限制潜水艇的态度最积极。 五国条约是现代史上帝国主义国家就局部裁军问题达成的唯一协议。英美同意在太平洋岛屿之防御设施维持现状。会后,按照条约的具体规定,缔约各国都拆除了一批正在建造和服役的主力舰,并在 10 年内相对缓和了主力舰的造舰竞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积极支持限制各国潜水艇提议的原因。- 11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五国条约签汀的背景和日本的得失之处。【答案】 (1)原因:英国是一个岛国,大量物资全靠海外进口供应,同时商品运销世界也要求有强大的海军保护其航路和殖民利益;第一次世界大

27、战中,同盟国的潜艇战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量的建造潜水艇不利于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2)背景:一战时期,日本海军实力的膨胀危及美英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限制日本的扩张成为美国的目标;各国海军军备竞赛激烈日本得失之处:英美无法在日本附近建立作战基地,这对日本有利。但日本潜水艇吨位低于英美两国,这不利于日本海军的扩张【解析】(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潜水艇的建造主要对国家的海军实力有所提升,英国是一个岛国,大量物资全靠海外进口供应,同时商品运销世界也要求有强大的海军保护其航路和殖民利益;此外,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潜水艇曾大显神威”得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潜艇战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大量

28、的建造潜水艇不利于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一战刚刚结束。一战时期,日本海军实力的膨胀危及美英两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限制日本的扩张成为美国的目标;各国海军军备竞赛激烈。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这一问题,一方面,英美无法在日本附近建立作战基地,这对日本有利。但日本潜水艇吨位低于英美两国,这不利于日本海军的扩张17.【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在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以某种历史的经验和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这种多重维度的民族意识支撑了鲁迅一生的思想。鲁迅的民族意识通过对“立人”

29、及“改造国民性”等问题呈现出来。他不能通过一种体系化的政治建构来阐述他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相反,他更喜欢用自己的理性态度和人生经验来与“黑暗捣乱” 。鲁迅关注的不是将来的“大同社会” ,而是坚守现实世界,并固执地追问国民个体在现世的生存状态。这一点也成为鲁迅与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陈独秀、胡适等政治知识分子的最大不同之处。摘编自矛盾与困境:鲁迅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特点。【答案】 (1)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社会大众的民族意识增强;西- 12 -方

30、启蒙思想的传入;传统文化对知识分子的影响。(2)特点:受西方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立足社会现状,突出体现“个体”命运,挖掘“国民性” ;对民族意识概念的多维度理解;但缺乏体系化的政治建构。【解析】(1)本题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及其后续耻辱的触发之下,民族意识与国家观念开始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思维视野”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族危机、民族意识增强、西方启蒙思想的传入、传统文化的影响等方面分析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形成的背景。(2)本题根据材料“以某种历史的经验和自我的体察方式来寻求答案喜欢用自己的理性态度和人生经验坚守现实世界,并固执地追问国民个体在现世的生存状态”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启蒙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突出体现“个体”命运、民族意识概念的多维度等方面概括鲁迅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特点。- 1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60264-3-1-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1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 Basic dimensions (IEC 60264-3-1 1999 + A1 2003) German version EN 60264-3-1 2000 + A1 .pdf DIN EN 60264-3-1-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1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 Basic dimensions (IEC 60264-3-1 1999 + A1 2003) German version EN 60264-3-1 2000 + A1 .pdf
  • DIN EN 60264-3-2-2000 Packaging of windings wires - Part 3-2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specification for returnable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IEC 60264-3-2 19.pdf DIN EN 60264-3-2-2000 Packaging of windings wires - Part 3-2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specification for returnable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IEC 60264-3-2 19.pdf
  • DIN EN 60264-3-3-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3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 Specification for non-returnable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IEC 60264-3-.pdf DIN EN 60264-3-3-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3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 Specification for non-returnable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IEC 60264-3-.pdf
  • DIN EN 60264-3-4-2000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4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basic dimensions of containers for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IEC 60264-3-4 1999) .pdf DIN EN 60264-3-4-2000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4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basic dimensions of containers for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IEC 60264-3-4 1999) .pdf
  • DIN EN 60264-3-5-2000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5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 Specification for spool container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IEC 60264-3-5 199.pdf DIN EN 60264-3-5-2000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3-5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 Specification for spool container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IEC 60264-3-5 199.pdf
  • DIN EN 60264-4-1-2011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4-1 Methods of test - Delivery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IEC 60264-4-1 1997 + A1 2009) German version EN 602.pdf DIN EN 60264-4-1-2011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4-1 Methods of test - Delivery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s (IEC 60264-4-1 1997 + A1 2009) German version EN 602.pdf
  • DIN EN 60264-4-2-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4-2 Methods of test - Container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for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IEC 60264-4-2 1992 + .pdf DIN EN 60264-4-2-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4-2 Methods of test - Container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terial for taper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IEC 60264-4-2 1992 + .pdf
  • DIN EN 60264-5-1-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5-1 Cylindrical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with conical flanges - Basic dimensions (IEC 60264-5-1 1997 + A1 2003) German vers.pdf DIN EN 60264-5-1-2004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5-1 Cylindrical barrelled delivery spools with conical flanges - Basic dimensions (IEC 60264-5-1 1997 + A1 2003) German vers.pdf
  • DIN EN 60264-5-2-2002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5-2 Cylindrical barelled delivery spools with conical flanges Specification for returnable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pdf DIN EN 60264-5-2-2002 Packaging of winding wires - Part 5-2 Cylindrical barelled delivery spools with conical flanges Specification for returnable spool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ma.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