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108343 上传时间:2019-04-21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2019 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 I 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唐人古体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

2、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南朝)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

3、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 ,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 (李攀龙唐选诗序 ) ,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 (古诗选五言诗凡例 ) ,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 ,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

4、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 2 -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杜甫石壕吏 )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杜甫哀江头 ) ,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 (杜甫洗兵马

5、 ) ,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 ,有删改)1. 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 ,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B. 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

6、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C. 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D. 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2. 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B. 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C. 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D. 两者各

7、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 3 -偏颇。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B. 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C. 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D. 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答案】1. A 2. B 3. B【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

8、念,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要求选出的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 项, “因而”错误,选项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 “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另外,原文中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 ,而非“并不严格” 。C 项, “更似绝句律诗”错误,该信息在文中没有依据。D 项, “逐渐走向衰微”错误,该信息无中生有。本题后三个选项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本第一段

9、,但 C 项中的“更似绝句律诗”和 D 项中的“逐渐走向衰微”需结合全文内容来判断,B 项原文中各特点之间是并列关系,不存在因果联系。故选 A 项。【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本题中,B 项, “唐人古诗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错误,原文是说“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

10、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 4 -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 ,可见“反格律化”是受今体诗影响,而非继承汉魏古诗。据此可知选项说“继承汉魏古诗”在文中没有依据。故选 B 项。【3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

11、,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B 项, “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的诗论部分,在于陈述观点,是为了说明后人对唐人古诗的态度,引用诗句是为了说明唐人古体中五言和七言的区别。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A 项信息在文本第二自然段后半部分,B 项信息在文本二、三两段,C 项信息在文本第三段,D 项要求考生用选文文本内的观点解读课本内容,根据选文中“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不管是悲慨还是喜

12、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顿挫,铿锵成韵” ,可判断出 D 项正确。故选 B 项。【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

13、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

14、,- 5 -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

15、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 “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头脑中的旅行彭程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

16、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 ,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

17、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6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 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

18、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

19、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

20、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 7 -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本文有删改)4.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B. 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

21、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C. 第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D.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5. 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6.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 “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

22、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答案】4. D 5. 作家拥有强大的想象力,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作家拥有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艺术的奇迹。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6. 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

23、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 ,感受远方的魅力。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

24、直接体验,而- 8 -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解析】【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 项,文人的贫穷和其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之间并

25、无因果关系;蒲宁的例子说明了想象力是生命中的宝贵奖赏,选项不合文意;B 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 项,不是比拟的修辞手法。【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干中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最后在上下文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搜索。 “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 ,这句话的重点在“这样的作品” , “欣赏灵魂的奇观” 。 “这样的作品”指的是文中作家靠想象创造出的唯美的画面,在这句话的前

26、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 “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 ,“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 。后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 , “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找到这些内容,再根据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即可。【6 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 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 ,这是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一要

27、审题干命题的方向,二要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要审答案的模式。 “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 ,这里需要学生给出选择,是或否或者辩证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 ,这是学生选择的理由。 “谈谈你的看法” ,无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认知,到了这里全是学生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注意表述的角度,应从自身出发。问题有三个答题的方向,比较简单的- 9 -应是顺着本文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样一来,文章里的内容就可以拿来作为答案。如“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作为一种弥补。 ”“文人许多是贫

28、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点睛:探究题是一道论述题,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作答时先要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往往就体现在探究题上,我们不要为思维创新而创新。(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守卫长空的“幕后英雄

29、”不管是零下 30的严寒,还是 40的高温;不管是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上,还是乘风破浪的军舰里,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本水主持研制的导弹在哪里,他就会出现在哪里。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在国庆 50 周年阅兵式上初露峥嵘时,于本水默默地注视着这激动人心的一幕,禁不住泪流满面。只因为青年时代“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于本水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事业。不寻常的英华大辞典于本水的书架上摆着一本英华大辞典 。它可是于本水的“宝贝” ,来历非同寻常。上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 U-2 高空侦察机经常来我国上空偷偷侦查,被我防空导弹击落后,又伺机机动逃逸,即制导雷达一开机,它便

30、机动逃出防空导弹杀伤区。空军司令部要求国防部五院帮助解决这一难题。于本水作为课题负责人,带领研究小组昼夜攻关。最终,他们拿出了一套被空军指战员称为“近快战法”的有效方案。他清晰地记得,1963 年 11 月 1 日,地空导弹二营首次用“近快战法”击落一架美 U-2飞机。此次战斗后, “近快战法”便向地空导弹部队推广。于本水也因此荣立三等功,奖品就是这本英华大辞典 。八年磨一剑1980 年,于本水被任命为主任设计师,开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 10 -面对新型号研制任务,他参考国内外经验,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制定了一系列的研究方案。他主张飞行试验是防空导弹研制阶段的重要环节,试验状态多

31、、周期长、费用高。因而,从 1982 年开始,就在某试验基地开展各阶段飞行试验。“没有到过茫茫戈壁的人,恐怕很难想象季节交替之时黄沙漫天的恶劣天气,也难以体会到生活在这里的艰辛。 ”于本水说,那是他人生中难得的记忆。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试验队的同志们远离京城和亲人,来到荒漠戈壁,相互之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感情。 ”在长达 8 年的研制过程中,于本水带领设计师队伍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1992 年 11 月,该型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自己养“鸡”下“蛋”1991 年的海湾战争震动了中国高层。他们意识到,中国军队的作战思想、军事装备与先进国家存在巨大差距,国防重点必须放到发

32、展航天事业上。于本水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大国,靠进口外国武器并不现实。为研制适应现代国防需求的第三代导弹,经验丰富的于本水再次挑起大梁,承担起型号总设计师的重任。他带领队伍,通过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型号,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完成了我国首套“单车集成”设计。2002 年,68 岁的于本水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担任该导弹型号顾问。不过,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靶场飞行试验,他亲临现场,帮助把关分析问题;飞行试验故障,他花了大量心血,帮助团队进行故障分析最终,该型号导弹研制成功并交付相关用户,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评价,增强了国威和军威。“中国是个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 ,

33、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母鸡 ,下鸡蛋 。”于本水希望,我国能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认真研究国情,实现防空导弹“弹族化+智能化”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技术的发展道路。目前,我国已建立覆盖“空海陆” “远中近” “高中低”的防空导弹体系。问及当年的选择时,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中国科学报2016 年 1 月 16 日,有改动)【相关链接】对于个人名利,于本水看得很淡,他将成功的秘诀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 。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技术攻关,于本水也总不忘将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排在“成果完成人”的前面。(内蒙古日报2015 年 6 月 5 日)- 11 -19

34、48 年,于本水离开家乡,60 多年来他从没忘记养育他的热土。于本水捐了 9 万,帮家乡 4000 多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为他的母校大营城子小学捐款 2 万元,为 100 多名师生换了新桌椅。每次回家乡,总要到母校看看,他说:“饮水思源,我感谢家乡教育的启蒙,希望家乡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 ”(人民日报2015 年 6 月 6 日)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激励着于本水攻破了无数难关,从而确立了中国导弹事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B. 首次使用“近快战法”击落美 U-2 飞机,于本水为此被奖励一本英华大辞典 ,这是他践行守卫祖

35、国领空理想的珍贵纪念。C. 68 岁的于本水将总设计师的接力棒交给了其他人,自己则担任该型号顾问,不过,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总设计师”的称号。D. “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 ”,于本水认为不能只购买外国的武器,要立足国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防御武器发展之路。8.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在国庆 50 周年阅兵式上,当堪称防空“杀手锏”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初露峥嵘时,于本水默默注视着这一切,心情却异常平静。B. 从一穷二白起步,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覆盖“空海陆” “远中近”“高中低”的防空导弹体系,于本水功不可没。C. 海湾战争也让于本水意识到,中国军队的

36、作战思想、军事装备与先进国家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他认为国防建设的重点是航空航天事业。D. “守卫长空的幕后英雄 ”,题目简洁醒目,既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又表现传主的品质,同时也自然流露出作者对传主的赞美之情。E. 材料主要通过正面描述来展现于本水的突出成就,或客观描述,或传主自述,既有概括介绍,又有细致的描写,真实性和可读性都很强。9. 有人说“于本水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 ,你认为所选材料体现出于本水哪些情怀?【答案】7. B 8. AC 9. (1)顾全大局,心怀天下的爱国情怀,如“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2)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坚守情怀,如一生甘做“幕后英雄” ,将自己的成

37、就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 ;- 12 -(3)热爱事业、执著理想的奉献情怀,如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事业;(4)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战斗情怀,如文中有多次环境描写,突出于本水在恶劣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5)知恩图报,饮水思源的家乡情怀,如多次为家乡捐款捐物,探访母校,帮助家乡发展。 (6)大胆创新,敢于挑战的英雄情怀,如面对国家落后的局面,美国的挑战,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要求选

38、出“最恰当的一项” ,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A 项, “确立了中国导弹事业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错误,结论过度拔高,文章只是说“只因为青年时代一定要为国家研制先进的武器装备的梦想,于本水将全部身心都献给了我国的导弹事业” 。C 项,“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总设计师的称号”错误,文中只说“他的心从未离开这个凝结着他多年心血的型号” ,并非是“总设计师的称号” 。D 项, “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 错误,选项的理解太片面,这里的“买外国的鸡蛋” 也指买外国的武器,不只是指“只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故选 B 项。【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

39、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 “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 ,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A 项, “心情异常平静”错误,选项的理解与原文内容“禁不住泪流满面”相悖,从“泪流满面”来看,此时的心情应该是很激动。C 项, “也让于本水他认为”错误,从材料来看,应该是“中国高层” ;“存在有一定差距”错误,应该是“存在巨大差距” 。故选 AC 两项。【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传主形象,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

40、如本题“有人说于本水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情怀 ,你认为所选材料体现出于本水哪些情怀” ,然后到文中圈出于本水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还可以圈出作者或他人的评价。从“问及当年的选择时,不善豪言壮语的于本水平静地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可以看出与本水同志心怀国- 13 -家社稷的情怀;从链接中“对于个人名利,于本水看得很淡,他将成功的秘诀归功于有一支好的队伍 。开展的每一项重大技术攻关,于本水也总不忘将各个专业的技术骨干排在成果完成人的前面”可以看出于本水同志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从链接中“1948 年,于本水离开家乡,60 多年来他从没忘记养育他的热土。于本水捐了

41、 9 万,帮家乡 4000 多户人家安装了自来水,为他的母校大营城子小学捐款 2 万元,为 100 多名师生换了新桌椅。每次回家乡,总要到母校看看”可以读出于本水同志回馈故乡,知恩图报的人生情怀;如于本水在恶劣的条件下带领团队攻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试验队的同志们远离京城和亲人,来到荒漠戈壁” “在长达 8 年的研制过程中,于本水带领设计师队伍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难题” ,这表现出于本水不畏艰难以苦为乐的战斗情怀;如面对国家落后的局面,美国的挑战,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他带领团队,埋头苦干,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为研制适应现代国防需求的第三代导弹,经验丰富的于本水再次挑起大梁,

42、承担起型号总设计师的重任。他带领队伍,通过充分研究国内外相关型号,结合中国自身特点,完成了我国首套单车集成设计” ,这表现出于本水大胆创新,敢于挑战的英雄情怀。考生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点睛】传主的形象或性格特点是传记文学常考的题目。传主的特点主要通过传记中的有关传主的具体事例来体现。通过对传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来刻画专注的性格;通过细节描写:和(材料)是细节描写,真实准确的刻画出传主的性格,或通过对传主细节的描写,使传主的性格特点更加鲜明;通过侧面描写,即借助他人来对传主进行衬托;通过环境描写:通常是传主生活的社会环境。(传主)当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这是造成传主(哪

43、方面性格、特征)的原因,这是导致传主(人生轨迹)的原因。答题思路:从文中找出总共写了几件有关传主的事例,把事例按表现传主不同的方面分类,写出关键词(如坚韧、刻苦努力) ,再把几件事概括地写出,加上总结其相应形象的句子。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种谔字子正,以父任累官左藏库副使,延帅陆诜荐知青涧城。夏酋令内附,诜恐生事,欲弗纳,谔请纳之。夏人来索。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乃止。询者,中国亡命至彼者也。夏将嵬名山部落在故绥州,其弟夷山先降,谔使人因夷山以诱之,赂以金盂,名山小吏李文喜受而许降,而名山未之

44、知也。谔即以闻,诏转运使薛向及陆诜委谔招纳。谔不待报,悉起所部兵长驱而前,围其帐。名山惊,援枪欲斗,夷山呼曰:“兄已- 14 -约降,何为如是?”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得酋领三百、户万五千、兵万人。从李宪出塞,收洮州,下东宜诸城,掩击至大河,斩首七千级。迁东上阁门使、文州刺史、知泾州,徒鄜延副总管。上言:“夏主秉常为其母所囚,可急因本路官捣其巢穴。 ”遂入对,大言曰:“夏国无人,秉常孺子,臣往持其臂以来耳。 ”帝壮之,决意西讨,以为经略安抚副使,诸将悉听节制。敌屯兵夏州,谔率本路并畿内七将兵攻米脂,三日未下。夏兵八万来援,谔御之无定川,伏兵发,断其首尾,大破之。捷书

45、闻,帝大喜,群臣称贺。迁凤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敌亦畏其敢战,故数有功。尝渡河,猝遇敌,绐门下客曰:“事急矣,可衣我衣,乘我马,从旗鼓千骑,亟趋大军。 ”客信之,敌以为谔,追之,几不免。自熙宁首开绥州,后再举西征,皆其兆谋,卒致永乐之祸。议者谓谔不死,边事不已。(选自宋史种谔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B.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

46、/谔饮食自若/C.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D. 谔善驭士卒/临敌出奇/战必胜/然诈诞残忍/左右有犯立斩/或先刳肺肝/坐者掩面/谔饮食自若/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B. 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C. “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 “字”与“名”

47、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D. “畿”指我国古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 “畿内” “畿辅” “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15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种谔屡立战功。他跟从李宪出兵边塞,收复失地,攻占城池,斩首七千;攻打米脂时,面对增援的八万西夏军队,他巧设伏兵,大破敌军。B. 种谔备受重用。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就委以重任,让他节制众将;他的官秩一路升迁,一直做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C. 种谔为人狡诈,他曾在渡黄河时,突然遇上敌人,为使自己脱险,就欺骗门下客,让他扮成自己去追赶大军,门下

48、客差点儿丢掉性命。D. 种谔富有智谋。西夏人前来索要归附宋朝的酋长令,种谔巧妙回应,让敌人无言以对;后来他又巧施计谋,迫降了西夏将领嵬名山。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诜问所以报,谔曰:“必欲令,当以景询来易。 ” (2)文喜因出所受金盂示之,名山投枪哭,遂举众从谔而南。【答案】10. D 11. C 12. B 13. (1)陆诜询问种谔用什么话来答复,种谔说:“(如果)一定要讨还令,就应当用景询来交换。 ”(2)李文喜于是拿出所接受的金盂给嵬名山看,嵬名山丢掉枪哭泣,于是率领众人跟从种谔南归。【解析】【10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

49、,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本段话的大意为:种谔善于驾驭士兵,每当遇敌能出奇计,每战必胜,但为人狡诈残忍,身边的人有犯法的立即斩首,有时先剖取肺肝,同坐的人掩面不忍看,种谔饮酒吃饭如故。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本句中注意根据一些名词,如“士卒” “坐者” “谔”等即可作出判断。【11 题详解】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C 项, “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不全面, “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反的,如曾点,字晳,点为黑污,晳为白色。【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带着选项- 16 -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再作出判定。B 项, “皇帝认为种谔正值壮年,有征讨西夏的决心”错,文中“帝壮之,决意西讨”意思是“皇帝认为他豪壮,决意西征”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15876-1-2016 en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Evaluation of on-board and roadside equipment for conformity to EN 15509 - Part 1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电子收费系统-符合EN1.pdf EN 15876-1-2016 en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Evaluation of on-board and roadside equipment for conformity to EN 15509 - Part 1 Test suite structure and test purposes《电子收费系统-符合EN1.pdf
  • EN 15876-2-2011 7500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Evaluation of on-board and roadside equipment for conformity to EN 15509 - Part 2 Abstract test suite《冷热水装置用塑料管道设备 聚丁烯(PB) 第2部分 管道 .pdf EN 15876-2-2011 7500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Evaluation of on-board and roadside equipment for conformity to EN 15509 - Part 2 Abstract test suite《冷热水装置用塑料管道设备 聚丁烯(PB) 第2部分 管道 .pdf
  • EN 15876-2-2016 en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Evaluation of on-board and roadside equipment for conformity to EN 15509 - Part 2 Abstract test suite《电子收费系统-符合EN15509标准的车载和路边设备评估-第2.pdf EN 15876-2-2016 en Electronic fee collection - Evaluation of on-board and roadside equipment for conformity to EN 15509 - Part 2 Abstract test suite《电子收费系统-符合EN15509标准的车载和路边设备评估-第2.pdf
  • EN 15877-1-2012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Marking on railway vehicles - Part 1 Freight wagons《铁路应用设施 铁路车辆划线 货运车辆》.pdf EN 15877-1-2012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Marking on railway vehicles - Part 1 Freight wagons《铁路应用设施 铁路车辆划线 货运车辆》.pdf
  • EN 15877-2-2013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Markings of railway vehicles - Part 2 External markings on coaches motive power units locomotives and on track machines《铁路应用设施 铁路车辆标记 第2部分.pdf EN 15877-2-2013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Markings of railway vehicles - Part 2 External markings on coaches motive power units locomotives and on track machines《铁路应用设施 铁路车辆标记 第2部分.pdf
  • EN 15878-2010 en Steel static storage systems - Terms and definitions《钢制静态存储设备 术语和定义》.pdf EN 15878-2010 en Steel static storage systems - Terms and definitions《钢制静态存储设备 术语和定义》.pdf
  • EN 15879-1-2011 en Testing and rating of direct exchange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s with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s for space heating and or cooling - Part 1 Direct exchange-to.pdf EN 15879-1-2011 en Testing and rating of direct exchange ground coupled heat pumps with electrically driven compressors for space heating and or cooling - Part 1 Direct exchange-to.pdf
  • EN 15882-1-2011 en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fire resistance tests for service installations - Part 1 Ducts《服务设备的耐火试验的结果的扩展应用 第1部分 导管 》.pdf EN 15882-1-2011 en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fire resistance tests for service installations - Part 1 Ducts《服务设备的耐火试验的结果的扩展应用 第1部分 导管 》.pdf
  • EN 15882-2-2015 en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fire resistance tests for service installations - Part 2 Fire dampers《用于服务安装的防火性测试结果的拓展性应用 第2部分 防火挡板》.pdf EN 15882-2-2015 en Extended application of results from fire resistance tests for service installations - Part 2 Fire dampers《用于服务安装的防火性测试结果的拓展性应用 第2部分 防火挡板》.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