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110456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9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讲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3讲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 ,导致出现王国问题。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 ”。 (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 得到加强。朝廷解决 问题的条件成熟。 2.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郡国并行,推恩令,中央集权,匈奴边患,藩镇割据,(2)措施 军事: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 ,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 担任地方长官,设 负责监督。 财政:中央掌控地方

2、大部分财政。 (3)特点及影响 、文人治国。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强干弱枝,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中央,文官,通判,重文轻武,分割权力,守内虚外,3.元朝:行省制度。 (1)内容 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 直接管理外,地方设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 进行管理。 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 节制。 (2)作用 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是中国古代地方

3、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中央,行中书省,宣慰司,行省,中央,省制,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 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汉武帝时:设 ,让身边侍从担任 、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 、中书省及门下省三省体制。 3.唐朝:实行 。 (1)内容 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分别负责 、审议和执行。 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 ,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 (3)局限:流程式分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专权问题及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行

4、政,中朝,尚书令,尚书省,三省六部制,决策,相权,4.宋朝 (1)宋初设立 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增设 、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 。 5.元朝 (1) 是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2)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甚至左右皇位继承。,中书门下,参知政事,财权,中书省,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世官制时代(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 。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利用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 2.察举制时代(汉朝)推荐才能品德高尚的人做官 (1)概念:察举是根据

5、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中央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中央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 (2)标准:理论上是 和才能,东汉时,形式和实质背离,渐趋败坏。,世卿世禄制,宗法血缘,军功授爵,德行,3.九品中正制时代(魏晋南北朝)品评官评官授官 (1)含义:中央选择中正官,对其当地人物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成为授官依据。 (2)推行:由于门阀士族势力强大, 成为选官依据,既无从体现民意,也使皇帝用人权旁落到地方士族手中。 4.科举制时代依靠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 (1)演变过程:科举制萌发于隋,以隋炀帝创立进士科为标志,经唐代、五代的发展,至宋走向成熟、完备。之后,科举制在元代遭受打击,明清时

6、期得到恢复,但最终走向僵化衰落。1905年,清廷进行全面改革,科举制度被废除。 (2)两大转变 选官主体变化从世家大族到 。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选官依据变化从 到 。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门第家世,中央政府,血缘门第,学识能力,四、监察制度官僚体系的维护机制 1.演变 (1)秦朝:中央设 ,地方设监御史。 (2)西汉:中央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地方实行 制度,设刺史监察地方。 (3)汉代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 、都察院等。 2.特点 (1)组织独立,自成系统。 (2)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

7、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3) ,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 (4)监察机构的权力来自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以轻制重,皇权,3.评价 (1)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贪污腐败。 (2)局限:专制制度决定了监察制度效能有限。,重理解,1.门阀政治的形成 (1)含义: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

8、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而门阀之外的地主阶层通称庶族,他们政治社会地位低下,只能任低级小官,被排挤在士族上层社会之外。东晋末至南朝,门阀士族衰落,庶族兴起,逐步执掌军政大权。,(2)门阀政治的形成与发展,2.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同时,将尚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又推动了部门牵制与机构运

9、转。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2)评价 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创新,材料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

10、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目的是从根本上消除行省赖以自重的自然地理之险、区域经济之利、一方民众之心,这在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史上具有转折意义。行省制度的创行是我国地方行政体制的重大变革。省的名称一直沿用到当代。元代以前各朝代的地方行政体制,无论是两级制还是三级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央与地方行政区之间空当过大的缺陷。而元代行省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有效地弥补了这一空当,使全国的行政体制基本上做到了上下结合、浑然一体。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元代行省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解析】材料中“以

11、犬牙交错为主导”“既是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本身又具有中央派出机构的特点”说明元代行省遵循犬牙交错的划界原则,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上实行行省制度,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参考答案】特点:行省划分遵循犬牙交错的原则,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行省兼具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派出机构的双重性质;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中央设置机构,加强对行省的监察;省官互迁。 影响: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深化拓展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趋势及其原因,1.演变趋势 (1)逐渐由二

12、级区划演变为三级区划。 (2)地方行政区划面积逐渐变小,数目逐渐增多;南方行政区划数目逐渐增多。 (3)最高行政区划(行省)的边界设置,山川形势和犬牙交错原则并行。 (4)最高行政区划往往由吏治监察区和军务督理区转变而来,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往往由中央官转变而来。 (5)地方权力越来越小,中央集权逐渐加强。 (6)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不同于汉族的行政制度进行管辖。 2.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地区(南方)开发,人口增多;疆域的扩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主题二,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材料一 (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 (曹)魏世,

13、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材料二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 材料三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问题】材料一体现了汉至唐中枢机构怎样的演

14、变?从材料二、三中可以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解析】第一小问材料一体现了汉设中朝及三省制的演变。第二小问最大限度提取材料有效信息,从现象和本质两方面加以概括。,【参考答案】演变:汉代内外朝制度、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信息: 武则天时期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将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将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弱化;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宋代君主专制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史官“秉笔直书”,遵照事实来记载 历史。,深化拓展,一、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二、唐宋时期中央行政体制变迁 1.唐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机构。三省长

15、官共议国政,执宰相之职。三省议政场所叫政事堂。 2.唐太宗时期: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加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3.唐玄宗后: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取代三省体制,成为新的中枢体制。中书门下体制建立后,使职差遣体制逐渐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职差遣体制。 4.宋代:唐中期以来形成的中书门下体制逐渐形成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对掌文武的二府体制,在二府体制下,户部、盐铁、度支在唐代财政使职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主题三,文官政治中国古代官僚政治的特点,材料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契合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应运而生的,或者说是与其相适应的,它随着封建集权政治的发

16、展而不断演变,并经历了发端、成熟、衰败等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在秦汉时期完成了基本轮廓的构建,到隋唐时期,文官制度日臻完善,走向成熟,而到了明清时期,文官制度却逐步趋向了腐败与衰落之势 。中国古代文官制度是在皇权至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活动组织管理的制度设计,这种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行政体制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 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问题】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特点,并分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特点,并分

17、析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如何“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的功能”。,【参考答案】趋势:从重视门第到重视才能,选官标准更加公平、公正、客观。 主要特点:服务于封建集权统治的需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历程,在管理上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在国家管理中发挥独特功能。 功能: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持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进一步巩固了儒家思想的长期独尊地位;制度化的选官标准和多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和促进了社会公平;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深化拓展,一、唯物史观辩证分析科举制的影响,二、宋代的文官政治 1.条件 (1)阶级条件:宋代传统的门阀士族势力退出历

18、史舞台,庶族地主取而代之,平民社会的因素开始显现,社会流动性空前加强,这为宋代士大夫阶层登上政治舞台准备了条件。 (2)政策条件:宋朝建立后,吸取前代武人拥兵自重而皇权式微的教训,确定以文治国的方针和“右文”“重文”的价值取向,这种“以儒立国”的政治格局,为宋代士大夫政治的确立提供了保障。 (3)人才条件:两宋时期,科举制得到了较大发展,大批知识分子进入官僚机构,促使官僚集团的结构由贵族士族型向文人学士型转变,以科举起家的官僚取代世家大族成为社会新贵。 (4)教育条件:宋代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官学、私学的数量和规模都超过了前代,这既提高了社会整体文化水平,也为文官政治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19、。,2.评价:改变了自汉代以来官僚集团的结构,进而改变了代表士族门阀利益的政权性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酝酿出独树一帜的政治文化,培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使宋代官僚政治展现出区别于各代的特色。 三、宋代官僚制度的完善 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到宋代已经进入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皇帝与“士大夫治天下”成为宋代政治的基础。 1.完备的首要表现是考试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备。宋代形成了严格的三级考试、三年一考的制度,并辅之以搜身、糊名、誉录、锁院等措施,尽可能体现公平竞争和高素质选拔(王安石变法中尤其注重唯才用人)。,2.人事管理制度的严密、复杂。在“制衡”原则下,实行官、职、

20、差遣的分离。“官”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仅用于确定待遇;“职”指较高文臣的虚衔,以彰显其清贵地位;“差遣”是指担任的实际职务,以“所任之事”为中心,体现了比较浓厚的务实色彩。 3.宗室、外戚、宦官等各种非理性政治因素得到了比较成功的抑制。 4.士大夫集团与皇权之间形成了相对合理的制衡关系。士大夫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抱负,通过经筵、台谏制度,牵制皇权。士大夫在思想上鼓吹无条件的忠君观念,皇帝对臣下的基本人格和尊严也保留了一份尊重。,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汉朝官僚体制的特点 【典例1】 (2015全国卷,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

21、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试题分析】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A项“抑制相权”是目的,而非背景;“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强调父系血缘关系,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答案:C,【教材补缺】 汉朝政治的特点

22、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绝大多数“起自布衣”,这些人大都没有贵族头衔,称之为“布衣将相”。这既是对秦末农民起义结果的承认,也是削弱贵族势力的必然产物。 2.重视母族亲属关系:汉代皇室的母族势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视,西汉出现了吕后暴政和窦太后的专权,东汉出现了外戚干政的局面,这些都是母族势力强大的表现。 3.宦官专权:东汉后期宦官的政治影响力提升,皇帝利用宦官对抗外戚争夺大权。 4.儒士受到重用:汉初,重视黄老之学,但是,并不排挤儒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士受到了重用,几乎垄断了汉代官僚体系。 5.地方势力强大:汉初,王国是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王国问题解决后,豪强地主逐渐成为威胁

23、中央集权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东汉的灭亡和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角度二 唐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典例2】 (2018全国卷,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试题分析】从材料可知,武则天通过改革中书、门下二省官制,使得低品级官员也取得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的资格,从而使“宰相数量大增”,再通过频繁的更替,来分散和削弱相权

24、、加强皇权,从而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C项正确。据前面分析可知,实际上中书、门下的权力被分化,A项错误。统治者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B项错误。由材料中“宰相数量大增”“更替频繁”可知,宰相权力被削弱,但其参政议政的职能没有变化,D项错误。,答案:C,角度三 宋代重史传统对君主专制的影响 【典例3】 (2016全国卷,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试题分析】中国古代

25、实行君主专制制度,重史的传统有利于封建皇帝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史官有秉笔直书的,也有寡廉鲜耻之徒,所撰史书并不一定全部真实可信,因此,B项的“全都真实可信”,C项的“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都是绝对化的表述,B、C两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宋太祖“不乐”是因为不“容易行事”,并非史书记录其真实的言行,D项错误。 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重史传统,不仅仅宋代独有,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设立史官,系统整理前朝历史,也负责记录本朝的大事,作为皇帝治国的参考,因此,中国形成了系统的史学体系,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变迁,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答案:A,【教材补缺】 史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史官是文化的记载者与

26、传承者,通过记录史实,采用“史”本身的明鉴作用,去告诫后人,特别是“史”本身的惩戒作用,来制约当朝的政治,将政治与文化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 史官们通过手中的笔来惩恶扬善,点评朝政,使君权和史官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与微妙。史官的设置是王权的需要,是服从于王权利益之下的对皇帝言行的记录。然而,随着史官意识的进一步加强,独立客观地记录历史逐渐成为史官的职业自觉,从而使得史官对王权的规范与制约起到的作用也逐渐显现出来,这对古代的君主政治产生了长期性的影响。,角度四 唐代藩镇割据的作用 【典例4】 (2018全国卷,25)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

27、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试题分析】分析题表可知,政治上,大部分藩镇的官员由“朝廷任命”,接受朝廷的政治统治。经济上,大部分藩镇把地方赋税上供朝廷(或多或少),特别是唐朝中后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东南9个藩镇把地方赋税上供朝廷,为唐朝后期的统治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军事上,大部分藩镇在为中央政府履行地方官府的责任,如“防骄藩”“守边疆”“防盗贼”。这些客观上“延续了唐朝的统治”,D项正确。题干表格只是介绍了藩镇向朝廷交纳赋税的三种情况,没有介绍“朝廷财政收入”的支配、使用

28、情况,不能得出“藩镇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的结论,A项错误。材料中只有河朔型和中原型藩镇互防,但也并未反映出其相互攻伐,B项错误。“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C项错误。,答案:D,【教材补缺】 唐代藩镇割据的类型及影响 1.四种类型:割据型:主要是安史旧部所在的河朔三镇。防遏型:主要集中于中原一带,为朝廷制遏骄藩的屏障。御边型: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边疆,尤以西北地区为典型。财源型:主要在东南地区,是唐廷的“赋税之地”。 2.影响 (1)各类型藩镇构成了一个制衡结构,从而维系唐王朝稳定统治了一百多年。 (2)藩镇具有军事职能,有利于中央平定地方叛乱包括藩镇叛乱,有利于抵御

29、外族的进攻。藩镇在相当时间里阻挡了正在兴起的北方势力,保护了中原千万百姓和整个汉文明延续。 (3)藩镇化导致经济制度的变革,为保障政府财政收入,政府实行两税法,推动赋税制度改革。 (4)藩镇化时期,唐朝的商业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5)导致唐朝的衰落和灭亡,给中国历史造成极大的灾难。,角度五 科举制影响社会阶层流动 【典例5】 (2018全国卷,25)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试题分析】据题干材料“高级官员”“中级官员”“低级官员”

30、比例越来越低,“无官职记录”的比例越来越高,南宋达半数以上,可知“世家大族影响巨大”说法错误,A项不正确。宋代社会流动性加强,宋代“朝廷无世臣”,士庶界限趋于瓦解,官民之间身份可以转化,这与科举制关系较大,B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宰相职责、权限变化,C项排除。,答案:B,【教材补缺】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迁 1.唐代:科举考试在唐代虽有较大发展,但在面向社会、公平竞争等方面还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它保留了察举制的残余,推荐在科举考试中仍然占有突出地位。门荫和科举的同时并举,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各个阶层的权力地位和矛盾,而科举制主要是为中下层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提供了一条途径。 2.宋代:科举考试

31、制度比唐代严格,范围和规模有所扩大,如增加由皇帝主持的殿试,实行“糊名”“誊录”,官员不得推荐考生。权贵子弟另设考场和考官实行“锁院”减少作弊,注重维护考试的公开、公平性。向全社会各阶层广泛开放,一般士人与有官人、工商有奇才异行者、宗室子弟均可应考,科举成为当时获取功名的主要途径。,角度六 历史叙述与历史解释 【典例6】 (2017全国卷,2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 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 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试题分析】 四段材料是关于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能

32、够得出的基本历史事实是“唐军曾经与薛举战于泾州,结果唐军战败”。四段材料的不同点是对唐军战败原因的描述不同,比较于旧唐书,新唐书则有美化李世民之嫌,因此,C项正确。A、B两项新唐书旧唐书中说法矛盾,排除。李世民“患病”只有第四段材料提及,这也可能是作者美化李世民的托词,不能认定为历史事实,D项错误。,答案:C,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王国势力 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 D.

33、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B 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刺史制度。材料反映了刺史可以举报不守法的诸侯国国王,使其受到相应惩罚,这表明中央加强了对地方的管控,B项正确。刺史制度主要监察地方官员和封国官吏,不只是针对王国势力,A项表述绝对化;题干“据此推知”中“此”是指刺史有考察封国国王的权力,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御史大夫、在地方设刺史负责监察百官,中央和地方同时设监察机关,但“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无法据材料得出,D项排除。,2.宋朝“州”的地方行政长官称“知州”。“知”是兼任、代理的意思,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 A.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地方割据的现象严重

34、 C.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解析:A 结合题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知州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体现了“反唐之弊”、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的特点,A项正确。B、D两项是唐末出现的现象,与宋代不符,排除。宋代以后,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故C项错误。,3.(2018黑龙江哈尔滨三中一模)南朝的要藩重镇,大抵委以皇子镇守;中央三省长官人选,出现了士族比例下降、宗室外戚比例上升的情况,二者权势互为消长。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 B.彰显皇室地位 C.防止大权旁落于异姓 D.加强皇权专制,解析:D 材料反映两方面信息,一是皇子镇守重要藩镇

35、,有利于防止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二是中央三省长官人选重用宗室外戚,削弱士族势力。两方面信息合起来分析可知,主要目的是加强皇权专制,故D项正确。“彰显皇室地位”也是为加强皇权服务的,故B项应排除;材料中措施不可能达到抑制统治层争权夺势的目的,故A项错误;题干“宗室外戚”包括异姓,故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4.(2018湖北七市联考)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官、职、差遣的分离。这种体制( ) A.显示出理性精神 B.结束了藩镇割据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文人治国,解析:A 由材料可以看出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制约,体现出设

36、官分职体制中的理性化精神,A项正确;结束藩镇割据是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B项错误;材料与中央集权无关,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文人治国的信息,D项错误。,5.(2018河北衡水调研)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 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 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解析:B 本题考查东汉察举制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说明东汉察举制荐举

37、的是那些熟悉儒家经典和道德声望高的人,而这些往往掌握在社会上层人士手中,其他学派及社会下层的人就被排除在外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社会阶层的固化,故B项正确。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是在西汉汉武帝时期,故A项错误;察举制由于缺乏客观的评价标准,很容易被世家大族和地方官僚垄断,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郡县制,故D项错误。,6.(2018河北衡水二调)两汉和魏晋时期,士子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才能参加考试。而唐代规定,士子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地方政府不能压制。这一变化反映了唐代( ) A.选官不受身份限制 B.宗法关系仍受重视 C.人才选拔渐趋开放 D.官僚政治逐步形成,解析:C 本题考查唐朝选官制度的变化。材料中士子考试从“必须获得地方官员及世族豪门的推荐”到“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反映唐朝考试资格限制放宽,由地方权贵控制到士人自由报考说明人才选拔渐趋开放,故C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自带一种叫作牒的身份证明即可直接报名参加考试”,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表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D项错误。,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