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4 讲 近代中国的沉沦与转型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一、选择题(本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广东广州调研)道光二十年(1840 年)9 月,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为: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这反映出当时科举制度 ( )A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B表现出关注现实的求变意识C追求社会人才需求的多元化D阻碍了传统教育的转型发展解析:科举考试时务策试题中的“七省海郡” “外洋备考、舟师御敌” “平海综要”等体现了对当时边疆局势的关注,具有关注社会现实的求变意识,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科举考试的内容并未脱离社会发
2、展的实际,A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不是追求人才的多元化,C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科举考试内容有利于推动教育的近代化,D 项错误。答案:B2下表为晚清派驻使臣部分情况表。由此可见,当时中国外交( )国家 设馆时间 派驻使臣情况英国 1877 年 1 月 1878 年兼使法国,1880 年兼使法国与俄国德国 1877 年 11 月 1881 年兼使意大利、奥匈帝国和荷兰日本 1877 年 12 月 专使美国 1878 年 9 月 兼使西班牙和秘鲁A. 艰难开启近代转型 B半殖民地色彩明显C重视睦邻友好关系 D华夷观念没有改变解析:材料表明,在 19 世纪 70 年代出现了驻外使臣,
3、体现出中国外交艰难开启向近代的转型,故 A 项正确。表格中出现的是中国设立使馆和派驻使臣的情况,没有涉及列强侵华,不能体现半殖民地色彩,B 项错误;材料中的英、德、美不是中国邻国,C 项错误;外交使臣的派驻是华夷观念变化的体现,D 项错误。答案:A23(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有研究表明,在 1842 年前,农村的制度、生产情况决定城市的制度、生活情况,是农村领导城市。1842 年以后,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等首先在城市发生,然后扩展到农村,形成城市领导农村的局面。1842年前后城乡经济地位的变化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经济结构的变动 B城市化水平提高C农村经济的凋敝 D城
4、乡差距的扩大解析:材料表明,1842 年以后,城市成为新的生产力、新的生产关系、新的经济组织的集中地,导致了城市领导农村局面的形成,体现出经济结构的变动,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城市化水平、农村经济状况、城乡差距前后对比情况的信息,B、C、D 三项错误。答案:A4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解析:“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 ”体现出鸦片战争后,外贸重心由广东向上海转移的
5、趋势,故 D 项正确。材料能够体现粤商善于把握商机的特征以及中国逐渐沦为列强商品市场的状况,但均不能全面涵盖材料,A、B 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经济形态的信息,C 项错误。答案:D5下表是 19 世纪 4050 年代中国丝、茶出口数据。表格信息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丝(单位:包) 茶(单位:万磅)1843 年 1787 1 772.81856 年 79 196 13 067.7A.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占据优势B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3C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种桑、茶D列强对中国丝、茶十分青睐解析:材料表明,19 世纪 4050 年代中国丝、茶出口大幅度增加,说明中国日益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6、市场,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贸易的比较信息,既不能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中逐渐占据优势,也不能说明列强青睐中国丝、茶,A、D两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村种植结构变化的信息,C 项错误。答案:B6(2018山东日照模拟)有人谈及洋务运动时说:“中国在外交上的一贯的失败也愈使自强运动看来差劲。1860 年间的改革在实践方面很严肃地向前跨步。因其如此,改革者尚要以传统的名目自保。他们小心谨慎,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 ”材料主要强调洋务运动(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B因阶级局限无法突破传统惯性C “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成效甚微D步伐谨小慎微但仍有开拓之功解析
7、:材料表明,中国外交上的一贯失败导致洋务运动过分谨慎而收效甚微,但在突破传统束缚方面迈出了开拓性的一步,故 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运动抵制外来侵略的信息,A 项错误;“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说明洋务运动突破了传统的惯性,B 项错误;材料能够体现“中体西用”的做法导致收效甚微,但 C 项不全面,错误。答案:D71876 年, 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表多篇文章,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 “仿织洋布,定易销售” ,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政府积极推行重商
8、政策B工业文明的优势被普遍认同C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D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解析:“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 “仿织洋布,定易销售”的主张由应者寥寥到得到社4会舆论的广泛支持,表明国人的市场意识逐步形成,C 项正确。材料表明,倡导重视工商业的是媒体,不是政府,A 项错误;材料表明, 申报主笔仿行机器织布的主张由应者寥寥到得到社会舆论广泛支持,这一变化不能说明工业文明的优势得到普遍认同,B 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中日战争后,D 项错误。答案:C81891 年,南洋巨商张弼士应洋务派的盛宣怀之邀,前往烟台商谈办理矿务、铁路事宜。1895 年 9 月,张弼士独资的张裕酿酒公司在烟台成立,
9、并获准在奉天、直隶、山东三省专营 15 年,免税 3 年。这表明 ( )A洋务派热衷于投资民族工业B铁路修筑推动酿酒业的兴起C民族工业经营环境有所改善D洋务运动对民族资本的依赖解析:材料表明,洋务派支持民族资本家创办厂矿企业、参与铁路修筑事务,张裕酿酒公司成立并取得专营权、免税权,表明民族工业的经营环境有所改善,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派投资民族工业、铁路修筑与酿酒业兴起的关系、洋务运动依赖民族资本的信息,A、B、D 三项错误。答案:C9魏源认为:“时务莫切于当代,万事莫备于六官。 ”“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近,势愈切。 ”这表明魏源主张( )A效仿西
10、方,改革时政 B因时变革,奋发图强C废旧布新全面变革 D健全官制稳步发展解析:魏源强调“时务莫切于当代” “然昨岁之历今岁而不可用,高、曾器物不如祖、父之适宜。时愈近,势愈切” ,体现出顺应时代变化进行变革、奋发图强的迫切愿望,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是否效仿西方进行变革和变革是否全面的信息,A、C 两项错误;“万事莫备于六官”强调的是政府机构的作用,并非主张健全官制,D 项错误。答案:B10(2018安徽五校高三联考)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以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
11、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师夷”的思想主张5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具有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解析:材料表明,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长久利益,故 A 项正确。“师夷智以造炮制船”说明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B 项错误;曾国藩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不能说明其具有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体”的主张,D 项错误。答案:A111866 年,恭亲王奕在奏折中指出:“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犹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性情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
12、 ”这一主张( )A准确概括了中西学间的关系B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的影响D有助于减少西学传播的阻力解析:奕表达的核心理念是“西学中源” ,这在当时有利于减少顽固派对西学的敌视,减轻西学传播的压力,故 D 项正确。奕对中西学关系的概括是不准确的,A 项错误;得到了守旧势力的一致认可表述绝对化,B 项错误;奕的思想冲击了传统夷夏观念,但未摆脱,C 项错误。答案:D1218961898 年,国人办报出现第一次高潮。这一时期的报刊主要强调效法西方的民主政治和国家制度,并提出开议会的主张,宣传民主思想。由此可见(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潮B推翻清朝统治具有社会基础C国人民族民
13、主意识觉醒D民主革命思潮尚未出现解析:材料表明,18961898 年出现创办报刊的高潮,并以宣传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为主要内容,说明国人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 C 项正确。材料所述内容不能体现维新派的基本主张,不能说明维新思想成为社会主导思潮,A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推翻清朝统治的信息,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民主革命思潮的信息,不能判定民主革命思潮6是否出现,D 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2018浙江衢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所谓“西学中源” ,亦称“中源西流” ,即西方文化源出中国,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古
14、已有之” 。这是中国人早期认知西方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明清之际,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滞与落后,希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乃至制度,但是,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盾当中加之时人昧于世界,只能将新生事物与自己熟知的知识相比较,从中寻求认识的依据,所以, “西学中源”说的出现也就顺理成章了。摘自中华书局清史资料材料二 “中体西用”是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保守派和务实派都认可的“自强”方式,是对“西学中源”的继承与超越“中体西用”解决了保守派只看到“百年变局”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收拾人心、重修政治却轻视外部威胁的问题上。“中体西用
15、”解决了务实派只看到“千年变局”而没有意识到在缺乏对传统文化自信心基础上学习西方也可能引起对传统文化冲击,以及由此引起大一统内部涣散的问题。摘自陆勇从“西学中源”到“中体西用”:传统“中国”观念的调适(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学说产生的不同历史背景,并指出“中体西用”对“西学中源”有何超越。(14 分)(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学中源”和“中体西用”对中国产生的共同影响,并谈谈你对“中学”和“西学”的认识。(11 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 “西学中源”的背景根据材料“是西学东渐过程的产物传统文明的强大惯性却使他们的心理处在一种矛
16、盾当中时人昧于世界” ,得出背景有“西学东渐”的影响、传统文明的影响、导致时人昧于世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再结合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补充回答。 “中体西用”的背景,结合材料“在保持文化优越感的前提下的自强方式”可得出,文化优越感、求自强的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求自强的方式(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第二小问,“中体西用”的超越性,在于具体的实践性洋务运动中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第(2)问的第一小问, “西学中源”7“中体西用”的提出,表明对中学、西学的认识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看到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停
17、滞与落后”表明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在近代,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第二小问,材料中呈现的中西学关系,建立在西学对中学的冲击和影响的基础上,即不同文明的碰撞和融合,相互借鉴,共同进步。补充中学、西学是不同性质文明体现的内容。答案:(1)“西学中源”的背景:明清之际出现“西学东渐”现象;“海禁”及闭关锁国导致国人保守愚昧,助长国人妄自尊大的心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商品经济高度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经世致用学说的兴起。(任答三点即可)“中体西用”的背景: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18、,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先进的军事、生产技术被认可;传统文化的优越感得到传承。(任答两点即可)超越:学习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借鉴西方近代教育制度;创立近代海军。(任答两点即可)(2)影响:承认西学的“合法”地位,打破了“华夷秩序” ,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打破中西文化对立,融会中西,反思传统文化的不足;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近代化进程。但这些学说,没有冲破“中体”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纲常色彩。认识:中学与西学体现不同性质的文明;中学与西学可以相互吸收、借鉴;中学与西学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言之成理、符合题意即可)14(2018山东德州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19、要求。材料 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主要依据市场需要和价值规律的支配。洋务官僚缺乏近代经济知识,他们谈得最多的企业创办理由主要是两条:一是直接服务于洋务军工企业的需要;二是与洋人争利。基本都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而不是着眼于国计民生需要。这种从政治需要出发的做法常常掩盖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与要求。摘自朱师君中国近现代开放制度与经济发展研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的观点。(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首先确定一个观点。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如果赞成,则主要论述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统治能力而创办的,其政治8目的性最终使洋务运动以破产
20、而告终。如果反对,则主要论述洋务运动中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不自觉地遵循了市场和经济规律,也取得一定成效。任选一种观点作答,言之有理即可。答案:观点一:材料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正确。说明:洋务运动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出现危机的情况下,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洋务运动中无论是军事企业还是民用企业,其设立都是为了增强清政府的统治能力;民用企业中虽有些涉及国计民生,但也是为了服务于军事企业或出于与洋人争利的政治目的;因而尽管洋务运动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但并没有使中国完成近代化转型;由于其政治目的性,最终洋务运动以破产而告终。观点二:材料中认为洋务运动完全出于政治需要而不是经济规律,此观点不正确。说明:尽管洋务运动是出于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但其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也不自觉地遵循市场和经济规律,尤其是洋务运动中在创办民用企业时所采取的股份制,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近代管理制度,体现了对市场和价值规律的遵循;同时尽管洋务运动是从实用和政治角度考虑问题的,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如果没有经济实体的独立运行,也不会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