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338715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4高中历史:中国的变革与转型 两次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前的中国(带解析) 选择题 “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华文明第一次遇到了一个优于自己的外来文明的挑战。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之所以如此艰难曲折,不仅因为它是外来、强迫、后发的,更是因为当时的大清王朝,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这个挑战竟毫无认识,因此不知所措。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鸦片战争是中国走向屈辱史的开端 B列强侵略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C清朝没有把握住走向近代化的机遇 D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始 答案: C 1870年清朝大臣崇厚出访法国。他受邀参观巴黎下水道工程后,觉得曾被无数法国人踩在脚下,这是法国政

2、府的蓄意羞辱。事实上,法方为了展示城市建设成果,只安排各国皇室的贵宾参观此工程。同一天还有两位来自巴西的王子也同样进入下水道进行了参观。对此,今人解读最接近史实的是 ( ) A崇厚没有理解法国政府的用意 B崇厚希望 “师夷长技以制夷 ” C崇厚对外情茫然无知 D崇厚自认为受了 “胯下之辱 ”,有失身份 答案: C 抵抗外侮实现民族独立离不开民族的觉醒,中国近代一思想家有感于此率先大声疾呼: “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 ”该思想家可能是指 ( ) A魏源 B李鸿章 C严复 D陈独秀 答案: A “自同光以迄宣统,妇女服饰,以上海人最入时,流

3、风所被,几及全国。富贵之家,莫不尤而效之,其人辄顾影自怜,私心窃喜,贫贱者亦步趋恐后。 ”上述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近代社会发生了剧烈变革 B女性审美观念发生变化 C上海开近代风气之先 D外来文化被广泛接受 答案: A 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 “从工场到工厂 ”“火烧圆明园 ”“洋务运动 ”“逐渐缩小的世界 ”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 ) 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 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答案: D 图 1与图 2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是 ( ) 图 1 上海发昌机器厂 图 2 江南制造总局 两者都推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

4、两者都促使了新阶级的诞生 两者都实现了富国强兵 两者都促进了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 A B C D 答案: D 下面是英国输华货物统计表。造成该表所反映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农民穷困,购买力低 B鸦片走私泛滥,白银外流 C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低 D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作用 答案: D 孙中山在 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说: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其意在 ( ) A拓展洋务

5、领域,推进洋务运动 B否定洋务运动,主张全盘西化 C用西方生产技术来维护封建统治 D希望李鸿章支持资产阶级革命派 答案: A “该夷除贩运洋货外,兼运洋布、洋棉,其物充积于厦口,内地之商贩皆在厦运入各府销 变,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以上材料主要说明 ( ) A中国外向型农业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B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 D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答案: B 昨天 中英鸦片战争纪实中写道: “如果以为沿海和长江的炮声与白旗,已经在国民中掀起了多么巨大的

6、精神波澜和情绪风涛,那便是属于今人想当然的自作多情。 ”由此可见 ( ) A鸦片战争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后人夸大了鸦片战争的历史影响 C鸦片战争没有唤起中国人的觉醒 D清军在鸦片战争中孤军奋战 答案: C “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 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与 “转折点 ”直接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广州等五港口英商 或不时来往,均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背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

7、该地方民人捉孥,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伤害,致伤和好。 ”(虎门条约 )该条款充分表明签约的中方代表 ( ) A精明强干 B软弱无能 C不顾自身利益 D不谙近代外交 答案: D 综合题 材料一 时间 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 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 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年 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年 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年 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8、 1886年 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年 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 (李鸿章 )书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 (9分 )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 王韬 |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中的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5分 ) 材料三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 王韬纪英国政治 (3)

9、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原因。 (6分 ) 答案 : (1)背景:民族危机严重;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学东渐。贡献:传播西方思想,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社会变革。 (2)观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评价: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但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 (3)变化:由主张中体西用到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原因:对西方社会的了解,使王韬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制度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以炮舰外交叩开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依条约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商埠 (广州、厦门、上海、福州、宁波 ),这些对外通商商埠之开放

10、即为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历史之开端。随着对外战争失败与不平等条约缔订,中国被迫开放更多沿海港口与内陆城市作为条约口岸, 1840年起至 1930年间,中国共开放 77个城市作为通商口岸。这些通商口岸与其他中国城市有两个不同处 摘编自周子峰 20世纪中西学界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研究述评 材料二 1943年 1月 11日,中国和英国、中国和美国分别在重庆、华盛顿签订中英新约和中美新约。中美新约废除辛丑条约,美国 “放弃在中国治外法权及其有关特权之条约 ”,交还在中国的租界,放弃在中 国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等。新约宣布废除英国和美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但关于香港问题,英国坚持在战后方得考虑。 材料三 中

11、美贸易状况表 时间 美对华出口 (百万美元 ) 中国对美出口 (百万美元 )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 755 1 059 1985年 3 855 3 840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外国人在华享有特权的角度简析 “通商口岸与其他中国城市有两个不同处 ”的具体表现及原因。 (8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外交上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背景。(6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贸易状况并简析其原因。根据上述材料,概述你对条约体系的认识。 (6分 ) 答案: (1)通商口岸是在华外

12、国人的主要集中地,其原因是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规定英国可在通商口岸享有居留权 (答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及中法黄埔条约更准许外国人在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医院等设施 ”也可 );通商口岸的外国人享受与华人截然不同的待遇,其原因是 1843年南京条约附件规定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从而给了外国 人在中国免受中国司法制度审判之特权。 (2)成就:中国收回了 “治外法权 ”。背景:中国人民的长期斗争,并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重大贡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3)状况:中美贸易逐年增长,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增速更快;中美贸易额差距缩小。原因: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回升,之后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认识:不平等条约损害了中国主权,但客观上促使中国走向世界;平等条约有利于中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