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巩固练(含解析).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111641 上传时间:2019-04-2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巩固练(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巩固练(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巩固练(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巩固练(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通史B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和20世纪以来的重大理论成果第30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巩固练(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30 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眼看世界 1魏源海国图志与洋务运动 2西学东渐推动中国教育转型与近代化 3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推动西学东渐 4严复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 5近代教科书中救亡图存的价值取向 6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近代民族危机推动救亡思潮 7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8近代中国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 9新文化运动的必要性 10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1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五四运动推动个性解放 12综合 13、14一、选择题1.(2018湖北武汉调研)徐继畲在 1844 年瀛环志略手稿中,“英吉利”一节写了 2 429 字,使用

2、了 21 个“夷” 字;而 1849 年最后辑著成的书稿中,这一节长达 7 620 字,却没有使用一个“夷”字。这种情况说明当时的中国 ( )A.鄙视西方的心理转向崇洋 B.朝贡外交转向了近代外交 C.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D.向西方学习已成时代潮流解析:C 材料中没有使用一个“夷”字,不等于崇洋,A 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西学东渐,向西方学习,B 项错误;材料中“夷”字使用情况的前后变化,说明这一时期传统的夷夏之辨观念受到近代观念的冲击,C 项正确;结合所学,当时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已经出现,但没有成为时代潮流,D 项错误。2.(2018广东惠州调研)魏源在海国图志中主张“奏仿钦天监用西洋历官之例

3、,行取弥2利坚、佛兰西、葡萄亚三国各遣头目一二人,赴粤司造船局,而择内地巧匠精兵以传习之”,“并延西洋陀师,司教行船演炮之法工匠习其铸造,精兵习其驾驶攻击” 。据此可知魏源( )A.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 B.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C.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 D.为洋务思想形成奠定基础解析:D 题干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没有提及学习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并没有形成了系统学习西方的思想,故 A 项错误;近代化运动实践的先驱是洋务派,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代表人物,故 B 项错误;魏源书中只能看出学习西方技术,并不能看出他改变了贵华贱夷的传统观念,故 C 项

4、错误;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主要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为后来洋务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故 D 项正确。3.(2018天津和平区一模)恭亲王认为:“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方不受欺蒙。 ”1863年后,京师同文馆、上海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相继成立。以上的主张及做法( )A.对外妥协退让损害国家利益B.为工业化提供了技术人才C.抵制外国入侵收回国家权益D.推动了教育转型与近代化解析:D 根据材料“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 “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言语文字”可知恭亲王认为与外国交往通悉语言文字是前提,因此洋务派建

5、立了有关外语学习的学校,这推动了中国教育转型与近代化,故 D 项正确。4.(2018山西太原二模)1868 年,美籍传教士林乐知创办万国公报,到 1896 年前后,发行量高达 38 400 份。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每期必读;孙中山不但是其忠实读者,还主动投稿;康有为、梁启超以其为精神支柱和理论依据。这表明( )A.西方思想受到各界普遍欢迎B.民族危机刺激国人了解西方C.中美两国文化交流日益密切D.社会精英主张学习西方制度解析:B 从材料“到 1896 年前后,发行量高达 38 400 份” “光绪皇帝和洋务派大臣” “孙中3山” “康有为、梁启超”可以看出,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地主阶

6、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维新派通过报刊渠道,了解西情,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故 B 项正确。A 项说法错误,“普遍”过于绝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美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交流是双向性的,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主张学习西方制度,D 项错误。5.(2018云南昆明一模)严复晚年曾劝谕青年留学生:“学得一宗科学,回来正及壮年,正好为国兴业;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 ”这反映出晚年严复( )A.主张放弃实业救国思想 B.认清了近代科学的本质C.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 D.审视东西文化不同价值解析:D 从材料“然甚愿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而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也”中可以分析出,

7、严复告诫青年学生要努力学习,准备报效祖国挽救民族危亡,但嘱咐其“勿沾太重之洋气”,这表明晚年严复重新审视东西方文化不同的价值,故 D 项正确。材料中强调的是严复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而不是实业救国的思想,故 A 项排除;B 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近代科学的本质;C 项说法错误,严复害怕留学生“将中国旧有教化文明概行抹杀”,不代表“主张恢复旧的传统文化” 。6.(2018湖南岳阳质检)中国第一套系统完整的新式教科书是 1904 年商务印书馆推出的最新教科书 。该教科书不仅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该教科书浓厚的“日本元素”表明( )A.中国已经完全沦

8、为半殖民地社会B.日本侵略势力力图控制中国教育C.中国人希冀国家富强的愿望强烈D.中国与日本的文化教育传统相近解析:C 材料“参考了日本教科书的经验,还聘请参加编写和审订日本教科书的日本人参与编写”反映了 1904 年中国教科书的编订出现了向日本学习的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向西方学习,走上了富强之路,而甲午战争后中国在教育上主张向日本学习,体现了中国人希望学习日本的富强之路,故选 C。中国已经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标志是1901 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排除 A;材料强调中方主动向日方学习,与日本侵略势力无关,排除 B;中国向日本学习是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不是因为文化教育传统相

9、近,排除 D。7.(2018河南安阳一模)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提及王安石顶多说他的诗歌散文,4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1908 年,梁启超撰写王安石传,从此以后,王安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这一变化表明( )A.王安石变法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B.清末的执政理念出现重要变化C.近代危局中求变意识的不断增强D.著名学者能引领学术研究方向解析:C 材料中由“对其变法却讳莫如深”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中无可争议的大改革家,其声望越来越高”的变化,与清末民族危机加深各阶层积极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大背景相符,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在自宋之后到明清数百年间人们“讳莫如深”,A 项

10、错误;清末执政者的执政理念并未改变,仍是以维护专制统治为出发点,B 项错误;题意强调对王安石改革家身份地位的重视所反映的时代变化,与史学研究方向无关,故 D 项错误。8.(2018江西重点中学联考)1912 年,蔡元培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物理、地理、算学、木工等皆在此列)、公民道德素质教育、世界观教育(突出强调积极进取)、美感教育(以美育取代宗教,旨在宣传自由、平等、人权等观念)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 ”就是带着这些教育经验和观念,蔡元培决心将北京大学改造为一所符合世界潮流的大学。这说明( )A.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广泛传播B.蔡元培为资产阶级革命培养人才C.北京大学是当时的一流学府D

11、.蔡元培注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解析:D 根据材料,蔡元培主张五育并举,文武智德各方面的教育都要开展,“皆今日教育所不可偏废”,目的是通过这些教育全方位提升学生素养,D 项正确。A、C 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北京大学奉行“兼容并包”的观念,不仅仅是为培养资产阶级革命人才,B 项错误。9.(2018河北唐山一模)汪鸾翔先生创作于 1923 年前后的清华大学校歌中有一段歌词:“识器为先,文艺其从,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 “无问西东”一语也被用作纪念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同名电影。 “无问西东”主要体现了( )A.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B.救亡图存的时代呼声C.西学东渐的历史潮流5D.教育转型的创新引领

12、解析:A 据材料,“无问西东”是指不管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只要能够有利于立德立言,都要利用,这体现了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错误;既然“无问东西”,就不仅仅是西学东渐,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教育转型的信息,D 项错误。10.(2018河北邯郸一模)陈独秀在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敏锐地意识到“当下的革命阻力已不再是表面上的制度与体制是否与现行的社会政治形势相一致,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 。陈独秀强调的是( )A.辛亥革命完成了政治革命的任务B.民主共和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C.提高国民觉悟是政治变革的前提D.辛亥革命后中国政治生态优化解析

13、:C 由材料“革命阻力而是体制层面的价值体系是否符合民众之心理”可知革命的阻力在于民众思想觉悟水平,说明陈独秀认识到提高国民觉悟的重要性,C 项正确;据材料陈独秀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其并未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A 项错误;B 项与材料主旨和史实均不符,故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民主政治依然艰难曲折,D 项错误。1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1921 年 1 月 1 日起,长沙的新民学会会员在一起连续讨论 3 天,解决学会应以什么做共同目的、达到目的须采用什么方法等问题。结果经过激烈讨论,与会18 人中“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者十二人” 。这种现象在当时普遍存在。这表明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A.反

14、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C.赞同成立先进阶级政党D.选择马克思主义绝非偶然解析:D 据材料,新民学会的多数人赞成布尔什维克主义,而且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这表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慎重考虑的,绝非偶然,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的信息,A、B 两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成立先进阶级政党的信息,C 项错误。12.(2018湖南益阳调研)下表是不同时期不同学者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6评价 学者民国六七年北京大学所提倡的新文化运动,无论形式上如何五花八门,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

15、胡适“从思想上看,五四的建设就是人的发现和个性的解放 ”“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即个人主义,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的主要目标”茅盾五四运动最大的成功,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郁达夫“五四”在中国思想史上曾发生重大作用的是个性解放 王元化A.以个性解放为中心 B.以新文学为目标C.竭力宣扬个人主义 D.深受启蒙思想影响解析:A 根据材料信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 “人的发现,即发展个性” “第一要算个人的发现” “重大作用的是个性解放”中可以分析出材料指向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个性解放的作用,故 A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近代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第一

16、次鸦片战争前后的官方文书中,动辄出现“夷性犬养”的说法,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清朝割地赔款,已是大失颜面,却也依旧自居“天朝”,弄得英国人在南京条约里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并且依旧声明“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 。曹南屏“夷”与“洋”:偏远的“他者”近代中国观念与物质的双重变奏材料二 近代中外文化交流是在冲突中进行的,并且中国文化处于劣势。中西文化之间的这种落差,影响了一些中国人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以上一

17、方趋于保守,另一方又过于盲目,他们对中西方文化优劣问题的评价都过于偏激。张腾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冲突及其作用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清王朝的“夷狄”观有何变化?分析其变化的原因。7(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人对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认识,结合相关史实加以说明。(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视角分析近代国人由“自居天朝”到“醉心欧化”的主要因素。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甚至不将这些远来的夷狄视作人类” “1858 年,中英天津条约首次明文规定中国人在称呼英国人时不准出现夷这个字眼与中国平等”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据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以

18、后,清朝割地赔款义正辞严地表示要寻求双方地位的平等”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需结合材料二中“出现了两种极端的倾向:一是保存国粹,一是醉心欧化 ”得出两种不同的认识;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分析,“保存国粹”的例子是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醉心欧化”的事例有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后实行民主共和,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科学。第(3)问,综合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态度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在近代中西文化的碰撞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和西方文明的先进。答案:(1)夷狄观变化:从称洋人为“夷狄”,蔑视洋人到不再使用“夷”,认同英国的平

19、等地位;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和英国的据理力争。(2)认识:“保存国粹”,固守中国传统文化;“醉心欧化”,全面学习西方文化。史实:封建顽固派因循守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3)因素: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逐步认识到西方文明的先进。14.(2018河北石家庄一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文艺复兴运动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倡导者呼吁作家应该面向“一般没有文化教养的人民大众” 。文学作品“所用的题材就应该是一般人民大众所能懂的而且懂了就快乐的那种事物”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但丁用意大利托斯堪纳方言写成的神曲 。由于

20、文艺复兴的倡导者高举“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的旗帜,因此,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称:“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但丁兴奋地高呼:“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的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陈小川主编文艺复兴史纲等材料二 胡适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曾经有过伟大的昨天,但后来逐渐被封建统治阶级加以僵化和教条,把它引进了死胡同。因此,当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刚一拉开,他就指出:“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即评判的态度” 。孔教的讨论只是要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文学的8评论只是要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只有经过这种“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

21、的抉择,才能正确地区分“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 。他“反对盲从”,也“反对调和” 。所以,胡适在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是“没有生气”的“死文学”的同时,又高扬民间白话文学,挖掘和梳理出一条有别于正统士大夫文学史的民间“白话文学史”线索。除此之外,新文化运动的先贤们呼吁:“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勿令僵尸枯骨,束缚现在活泼泼地之我。 ”他们还愤怒地指责:“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值,至多不过是奴隶。 ”胡适新思潮的意义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

22、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说明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在影响方面的相同之处。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是从文学领域提倡世俗文学和现世艺术开始的”得出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据材料“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于我就足够了” “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得出肯定人的价值。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阶级(市民阶层壮大)、现实(中世纪教会力量强大、教会思想束缚)、历史渊源(受古典文化影响)等方面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中“重新估定孔教的价值” “重新估定旧文学的价值”得出批判继承;据材料“严厉批评正统文言文学”“高扬民间白

23、话文学”得出批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革命;据材料“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 “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它自由发展”得出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第二小问,由材料一“人的高贵超过了天使的高贵” 、材料二“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得出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结合所学,文艺复兴使更多的人从封建愚昧中解放出来,新文化运动使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的解放,得出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由材料一“欧洲的民众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材料二“高扬民间白话文学”得出促进了文化转型。答案:(1)特点:首先从文学艺术领域展开;提倡世俗文学;肯定人的价值。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中世纪教会的思想束缚;意大利的文化积淀。(2)态度:批判继承;批评文言文,提倡白话文革命;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相同: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促进了文化转型。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