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1116177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河南省永城市实验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书 斋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 ,所以别名称作 “文房” 。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

2、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往往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 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

3、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周易古占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

4、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 - 2 -进入 21 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 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1根据文意,下列对中国传统“书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A书斋是文人读书、藏书、书写的地方,也是常常是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的地方

5、。 B书斋是主人和密友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它姓“文” ,别名又称作“文房” 。C书斋空间一般较小,大多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环境优雅,明朗清净。 D书斋是私人讲学的地方,白天是课堂,晚上便是书房。 2下列对“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这句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A书斋是私人空间,置身其中,可以充分展示个性,施展才华,并且从学问中得到快乐。 B书斋的格局、布置和装饰大多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也正是中国文人一直追求的精神境界。 C书斋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已深入到中国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并将永远存在。 D书斋往往是传统民宅

6、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历代文人在这里辛勤耕耘,研究学问,优秀的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 分)A书斋发源于春秋,兴起于汉代,成熟于盛唐,杜甫草堂就是成熟时期文人书斋的典型。 B汉代是书斋的形成期,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的文化艺术活动都在自己的书斋中进行。 C21 世纪是信息时代,作者担心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 D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使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和书斋的普及成为必然趋势。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 题。 (15 分)挺立的椿树- 3 -文/郭军平上下班路上,总要经过那

7、条街道,而在那条街路上,总能看到一棵独立挺拔的椿树,在繁华的街道路旁,尚没有花草树木,因而这棵椿树格外显眼,每次抬头望去,总是看到椿树挺拔在蓝天白云中,显得辽阔而壮观。只要驻足一下,椿树挺立的姿势似乎让你忘怀街道的喧闹和汽笛,一种宁静的澄澈的悠远的心思也许会升腾你的心空,让你不由得畅想远方,远方是什么?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群山,还是奔腾的江水,欢唱的小河,亦或是一望无垠的麦田和鸡鸣狗吠的乡间村落?可以想见,椿树是唯一一个幸存者,在它的周围以前也是树木林立,百草丰茂,然而随着街道的开辟拓展它们一个个都随风而逝,悄然泯灭。椿树是孤独的,在孤独中它还能挺立多久,也许剪伐命运的斧钺随时都会降临到它的身

8、上。然而椿树依然在固守着自己的家园,而且枝叶茂盛,温暖着着那一片街道,让路过的每一个人不至于感到城市街道的干枯。这种挺立不是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的挺立,这种挺立总让人想到一种野性的挺立。也许这棵椿树不是人工栽植,是在某一年某一月的某一天随风飘落而降生,或是从某一个鸟嘴里幸运的逃脱而降生,也许有很多原因,但都促使了它的生长。它的躯干很直,很挺,也很粗壮,显得高大而坚强。想想多少次寒风呼啸,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让你不由不感叹着这种野性的坚韧和顽强。这使我不由的不想起柳嘉的野性的林中的句子:“我在这里看到了力的素描和写生。野性不就是力的象征!” “它的铁

9、画银钩倔强而刚劲。没有这亘古如一的精神,便不可能有万物的滋生。每一粒种子落入土里便是力的萌芽,然后便有你瞧那每一颗树木都挺拔而昂扬,没有丝毫悠游的逸致,也没有一点儿踌躇犹豫的迹象。它们只是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朝着晴空,朝着雨露,朝着阳光。 ”这真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挺立的椿树就是这样的歌者。我听见了它心灵的呐喊,我听见了它与苦难搏斗的声音,我听见了它追逐天空的足音;它奔跑着,趔趄着,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头,趟过一条又一条小河。固然前行的路永无终期它不知道它走到何时,它也无需知道;它心里也许只有一个方向那辽阔的天空;天空飞翔过鸟儿,也曾停留在它的肩头,为它歌唱,为他祈福;但陪伴它的更多的是孤独,它忍

10、受着孤独,在孤独里它听清风的吟唱;在孤独里,它与狂风暴雨作战;在孤独里,它迎朝霞,饮霜露,看着辉煌的落日一次又一次沉下山头。- 4 -它“具有最纯真、最朴素的美。它毫不做作,既没有病态,也没有畸形。它是这样浑厚、丰满而斑斓。因为它包罗、积累并融合了从古至今林中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和品性。 ”用这样的话为它作注是最好的结语。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4. 下列对以上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用“挺立”来写椿树,既写出椿树的高大,又突出其内涵,形神兼备。B “多少次雷击雨打,多少次风霜雪雹,都没有催弯它的躯干,摧毁他的生命” ,作者托

11、物言志,意在告诉我们应该学习椿树不怕艰难的精神,乐观地生活。C作者引用柳嘉的话,富有感染力,饱含着对椿树的浓浓的赞美。D椿树不同于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因为街道旁那些栽植的树木缺少野性的力。5. 椿树,挺立的椿树,到底有哪些特点?(6 分)6.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椿树,挺立的椿树,在繁华的闹市里站成一种风景,一尊雕塑,一种象征”的理解。 (6 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材料一【本报北京 2 月 14 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官网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情况评估报告。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

12、喜忧参半。2011 年 6 月 1 日,非遗法正式实施。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 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 2016 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报告显示,截至 2016 年 8 月 31 日,全国有 24 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 72 部。其中,17 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 7 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评估报告显示,2

13、011 年至 2015 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 163731 万元,有 10 省(市)累计投入 5000 万元以上。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 5 -需要,各省普遍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截至 2016 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 1986 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 14928 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 70 周岁的已达 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还有一些传承人年事

14、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 年 2 月 15 日第 9 版)材料二 “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 年 2月 15

15、日 19 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 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策划与播出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圈粉。我们应该做好“非遗+互联网”这个加法,让非遗的文化魅力在互联网靓丽起来,普及起来,传播起来。可以采用动画开发、趣味知识比拼、全国非遗知识接龙等方式。非遗在互联网火了,关注的人就多了。(摘编自南方网落实“非遗法”还需做加法2017 年 2 月 16 日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材料一显示,非遗法实施后,多省颁布了地方性法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这是可喜的现象。B.材料二认为

16、,非遗传承人面临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窘境是大众不接受传统文化造成的。C.材料三提出,非遗文化要吸引大众,就要在内涵和形式上做出改变以符合现代时尚,成为网红。D.三则材料表明,非遗保护需要非遗传承人有创新能力,更需要他们有不计报酬的无私奉献精神。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材料一提出了立法工作有待推进、保护经费不足、非遗面临失传等问题,旨在引起地方政府对非遗保护的重视。- 6 -B.材料二肯定了非遗传承人在面临困境时自寻出路的精神,也严厉批评了大众对非遗保护工作的不重视。C.三则材料都直面非遗保护的现实困境,材料二、材料三针对材料一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给出了具体的

17、解决办法。D.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报纸,有网站,但遣词造句都很规范,语言朴实通俗,三者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9.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请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 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18、!”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19、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 7 -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

20、节选自荆轲刺秦王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B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C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D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足下,是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 。称对方也

21、可以称作“子” 。B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 “竖子” ,对人的蔑称。C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D祖,临行时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A樊於期因为家境贫困受到太子丹的接济,所以当太子丹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以便完成刺秦计划时,樊於期毫不犹豫地答应了。B荆轲对樊於期说,刺秦王的目的是“解燕国之患” , “报将军之仇” ,除“燕国见陵之耻” ,表现了荆轲为国分忧的思想品质。C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早点动身

22、,这一情节表现了太子丹生性多疑的性格特点。D易水诀别的场面,作者通过“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等细节描写,渲染了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译文: - 8 -(2)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译文: (二)诗歌阅读(9 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试题。短 歌 行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

23、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月明星稀,鸟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14对短歌行中典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是一首女子思念男子的情诗,曹操用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B“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原诗表现的是天子宴请群臣的盛况和宾主之间融洽的温情。C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的话,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山”“海”表明了自己远大的志向。D“周公吐哺”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曹

24、操在这里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15.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在三国演义中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 ,你觉得是选“何”好还是“无”好?为什么?(6 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每空 1 分)(1)氓中直接表现她已不再相信爱情,并直接劝告女子不要沉溺于爱情的句子是:, 。- 9 -(2)赤壁赋中写曹操破荆州后率领军队沿江而下的盛况的句子是: _ _ _ , _ _ _ _。(3)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 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17

25、-19 题。这两项工作使狄更斯年纪轻轻就对社会、人生有了丰富的认识,其深刻程度是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还练就了 、 的写作本领。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 )由于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他终于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二十三岁时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客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一生共创作了十四部半长篇小说和大量其他作品。他创造了许多人物,其中有 的匹克威客,有儿童教唆犯费金17. 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

26、级地位悬殊而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B、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奋力上进。 C、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因而更加奋力上进。D、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的他,因阶级地位悬殊很大而遭拒绝。他没有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奋力上进。18. 在括号了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3 分) A. 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矛盾纠纷、音容笑貌、生活习性都是他仔细观察、研究的对象。B. 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仔细研究、观察的对象。C. 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矛

27、盾纠纷、音容笑貌、生活习性都是他仔细研究、观察的对象。D. 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音容笑貌、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仔细观察、- 10 -研究的对象。19.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3 分)A. 秉笔直书 一蹴而就 一往无前 喜闻乐见B. 奋笔疾书 一挥而就 一帆风顺 乐善好施C. 秉笔直书 一挥而就 一往无前 乐善好施D. 奋笔疾书 一蹴而就 一帆风顺 喜闻乐见20. 下面是某校的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你找出来并作修改。(5 分)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 2019 届高三毕业典礼。此时此刻,请允

28、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1)将 改为 ;(2)将 改为 ;(3)将 改为 ;(4)将 改为 ;(5)将 改为 。21.用简略的文字表述下列图表中的过程。 (6 分)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80 个字。基础背诵 阅读分析 综合试题 弱点强化第一阶段:专项复习写 作第二阶段:综

29、合复习高三复习- 11 -四、写作(60 分)22.写作表达(60 分)阅读下面这个片段。我 6 岁时,母亲和别人打架,很凶。为了给母亲报仇,晚上,趁着月光,我拔光了仇人家已经开了花的辣椒秧。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一向和善的奶奶抓过一根棍子,劈头给我一顿猛打,直打到我答应每次见到仇家的人,该叫爷的就叫爷,该叫婶的就叫婶,奶奶这才住了手。秋后我家盖房子,父亲给石头砸了脚,可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看到母亲一脸愧疚,他们说:“娃儿平日喊人喊得可好,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哩。 ”读过上面的文字你有何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谈感想,也可以叙述你联想到的事情。

30、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 (2)不少于 800 字。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12 -高一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参考答案1.D (作者推测认为是书斋的雏形;往往) 2.C (“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 3.A (B 书斋兴起的时期,少了“往往” ;C 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看;D“必然趋势”判断武断) 4.B ( 解析:椿树是健康城市的代表,健康城市的发展才具有蓬勃的生命力)5. 独立挺拔,坚韧顽强;孤独,亘古如一,拼命向上;野性,震撼人心;最纯真,最朴素,最美好的种属、质地、品性。 (评分标准:共 6 分。每点 2 分,答对其中任意 3 点即可)6. 挺立的椿树,是城市的

31、象征,它的“挺立”与“粗壮”正是城市健康发展的象征。不娇贵、不媚俗,只看那种野性便足以看出城市的未来健康的,充满生机的。这种健康的城市才是最美的风景,才是诗意的栖居,才能生机勃勃,亘古不灭,令人景仰。 (6 分) 。7.【答案】A(解析 B 项,材料二说“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并非不接受;C 项,材料三只是说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而不是说要改变非遗文化的内涵;D 项,从材料二可见非遗传承人也需要增加收入,三段材料皆未有要非遗传承人不计报酬之意.)8.【答案】答案 A(解析 B 项,材料二没有批评大众的意思;C 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较多,材料二和材料三只是从一个角度探寻出路,没有给出

32、所有问题的解决办法;D 项,材料三用了一些网络语言,如“网红” “圈粉”等,不能说风格与其他两则材料一致。 )9.政府推进立法工作,增加保护经费;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非遗传承人也要坚守传统文化,并创新传统手艺及经营方式;借助现代传播手段,吸引大众关注;需要有更多社会力量投入非遗保护中。 (答对一点 2 分,答对两点 3 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10C11D(祖:临行祭路神) 12A(“穷困” ,不是家境贫困,而是“不得志,走投无路”的意思) 13 (1)如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 - 13 -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 (“诚” “说” “

33、乃” “有以”各 1 分, 句意 1 分) (2)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 (“把” “揕” “然则” “见陵”被动句式各 1 分,句意 1 分) (必修一教材 p18 页)14.C(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15. “何”好。 (2 分)“无”字,展现的是往南去的人才没有枝可依,即没有接纳他们的地方,即使投靠曹操,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2 分)而“何枝可依” ,展现的是乱世当中,往南而去的人才在徘徊、犹豫中进行一种选择,而此时的曹操,恰似那谦虚的山、博大的海、求贤若渴的周公,成为那些贤才可供依托的一枝。 (2 分) (必修

34、二教材 p26 页)16.(1)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2)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必修二)17.B 18.D 19.B (必修一 p88)20. (1) “莅临”改为“参加” ;(2) “同仁”改为“同学” ;(3) “忝列”改为“荣列” ;4) “不吝赐教”改为“竭诚服务” ;(5) “惠赠”改为“敬赠” 。21. 高三语文复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项复习,需要落实基础背诵,强化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第二阶段是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训练。22.写作提示:(必修一 p59)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包含着两个“出人意料”:一是“拔光仇人家的辣椒秧后,我回来向奶奶表功”时,竟遭到“一向和善的奶奶”的棍棒教训;二是“上梁的那天,很多和我家有仇的人前来帮忙” ,而且他们的理由竟是“不看大人面,也看娃儿面” 。由此看来,本则材料的整体意蕴在于“没必要记一辈子仇、老死不相往来” “生活中我们应怀一份友善之心,善于化干戈为玉帛” “人与人之间当和睦相处,有时一句问候、一张笑脸,就能消解所有的仇怨,赢得他人的帮助”之类。本题也可从奶奶教育“我”的角度展开联想或畅谈感想。参考拟题如下:冤冤相报何时了 相逢一笑 友善的力量 播种爱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