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五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116250 上传时间:2019-04-29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2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五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五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五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五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六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第五次阶段性过关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武威六中 2018-2019学年度高三一轮复习过关考试(五)历史试卷第 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小题,每小题 2分,共 60分)1.天禧四年(1020 年)正月,宋廷下诏,命令各路提点刑狱司“所至,取民籍视其差等,不如式者惩革之;劝恤农民,以时耕垦,招集逃散,检括陷税,凡农田事悉领焉” 。材料表明A. 北宋监察体系趋于完善B. 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 北宋中央集权得到强化D. 北宋政府重视农业生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宋朝将劝农成效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标准,说明政府重视农业生产,故 D项正确。材料中的提点刑狱司负责督察农事,并未涉及监察体系,故 A项错误;

2、北宋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符合史实,但材料未体现,故 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故 C项错误。2.“克利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限制公民群体的规模,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 ,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该材料说明A. 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B. 雅典公民的利益须得到维护C. 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了D. 基本铲除了旧贵族世袭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外邦人可有条件的获得公民权,可排除 A;通过限制外邦人获得公民权,从而保护雅典公民的利益,故选项 B正确

3、;在题干材料中没有涉及公民大会权力扩2大和旧贵族世袭权力的铲除,可排除 C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3.某同学在研究下列两幅图片后,对该阶段中国古代社会的变化特征得出一些感悟,你认为正确的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从分裂到统一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到秦代的政治制度,最大的变化莫过于郡县制代替了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央集权,这些都是这一变化的表现,从分裂到统一这一说法是错误的,从材料中看不出来,且不符合史实,故此题应选 A项。考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点评:此题为图表型选择题。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出现,较直观的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历史的本质。解题时,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然后再回归课本,寻求正确答案。该题型通常采用排除法。4.有学者认为, “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3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 ”最能体现此“二元性”的分别是A. 元曲和傩戏B. 话本和小说C. 汉赋和唐诗D. 风俗画和文人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元曲和傩戏、话本和小说都体现了文化的世俗性,不能体现高雅文化得倾向,故 AB

5、两项排除;汉赋和唐诗既不能体现文化的世俗性,也不符合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 C项排除;风俗画体现了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文人画体现了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故 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风俗画和文人画5.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 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C. 坊市制度崩溃 D. 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宋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商品经济空前繁荣,与史实不符。宋代坊市界限被打破,但这是商业发

6、展的表现,和材料中土地兼并现象无关。说法与史实不符。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这样的土地政策产生了题中所阐释的现象。因此本题 B选项正确。【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土地兼并一直作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存在着。 所谓土地兼并,即占人口少数的权势阶层,利用政治和经济上的优势地位,通过购买和哄骗、胁迫等手段,大量获取农民手中的土地,造成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宋朝的土地矛盾是各个朝代中较为尖锐的。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确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市场各参与者之间地位的不平等,正常的

7、市场调节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得这项政策4逐步沦为权势阶层攫取私利的工具,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先进的土地政策最终反而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引发的一场悲剧。6.清代外销瓷一文的作者认为:康乾时期大量外销并被西方人作为官窑精品收藏的外销瓷其实并不是官窑产品,而是出自民窑。作者的主要判断依据是A. 产品用途B. 釉色的区别C. 器物纹饰D. 产品质量【答案】A【解析】官窑产品属于官营手工业,而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只供官府和皇室专用,平民不得使用,因此这些外销产品不可能出自官窑;民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民间消费,因此这些外销产品应出自民窑,由此可以知道,其根据是产品用途,故

8、A正确;BCD 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的经营形态,需要掌握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特点,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结合官营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的特点即可得出答案。7.礼记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材料的观点是A. 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B. 统治者必须懂音乐C. 礼和乐反映了周代的社会政治生活D. 乐是古代经济文化的一部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声

9、音之道,哼政通矣”中可以看出,音乐与政治在一定程度上是想通的;B 项说法太绝对,错误;C 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乐是古代政治文化的一部分,故 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音乐和政治是相通的【名师点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5(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

10、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8.李约瑟针对中国古代史书中有关日食的记录指出: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该材料表明在中国古代A. “天人感应”的思想影响深远B. 历代史学家多能秉笔直书C. “君权神授”的观念深入人心D. 日食和统治状况息息相关【答案】A【解析】【详解】天人感应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西汉董仲舒对其作了具体阐述。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如果天

11、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 古代史书认为日食出现次数的多少与统治者的开明或残暴有密切关系,说明史书作者认为上天会对统治者执政的好坏作出不同的反应,由此可知天人感应思想对其有很大影响,故 A项正确。 题干材料重在突出日食现象与统治者执政状况的关系,仅由题干难以得出“史学家秉笔直书”的推论,故 B项错误。 “君权神授”重在强调君主权力来源的神秘性,不可质疑性,与统治者的治理好坏没有关系,故 C项错误。 日食和统治者的执政状况并没有必然的关系,题干所述的“日食出现次数的多少与统治者的开明或残暴相关”是史书作者在天人感应思想的指导下主观臆

12、造出来的关系,所以此项表述错误,故 D项错误。9.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A. 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B. 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6C. 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D. 秦汉官僚的等级性【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可用排除法。材料信息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不是减弱,B 项排除;秦汉时期血缘世袭制并没有走向终结,C 项排除;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官爵已经分不同的等级,D 项表述不能反映“变化” ,排除。故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秦汉

13、爵秩等级的开放性【名师点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对过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2)对当世: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3)对后世: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 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10.雍正初年设军机房时,仅为处理西北军务,皇帝明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为户部一分支下属,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雍正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这表明军机处A. 可以避免大臣专权B. 逐渐成为中枢机构C. 与内阁的地位相当D. 已失去其绝密特征【答案】B【解析】A材料没有体现

14、,排除;由材料“至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即以文书的形式告知)各省” ,可见军机处的权力在逐渐增大,逐渐成为中枢机构,故选 B;清朝时期,内阁名存实亡,处于有职无权的境地,排除 C;军机处具有保密性好的特点,但本身不是绝密的,排除 D。故选 B。11.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 ”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三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7B.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C.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D

15、.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 A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 B项错误;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 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 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家国同构)【名师点睛】 “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家族、宗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所谓“家国同构” ,是指

16、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宗法制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12.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曾提出“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上述言论反映出当时A. 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B. “共治天下”理念被思想界普遍认同C. 儒家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受到严重削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 “预定奕世之规,置天子于有无

17、之处,以虚静而统天下,则不恃贵戚旧臣以夹辅” , “以法相裁,以义相制,自天子始而天下咸受其裁”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王夫之主张以法和义限制君权,对专制皇权的反思达到新高度。因此选C。A西方君主立宪思想对中国影响深远,错误,当时西方君主立宪思想未在中国传播,8BD都不符合所学知识,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王夫之思想【易错警示】本题学生容易混淆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教师应注意区别不同:明清时期,在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出现了一股要求个性发展、反对宋明理学为主要内容的新的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有明代的李贽、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和清代戴震

18、等。他们反对宋明理学对人的束缚,主张个性的自由等,未能推动社会的转型,影响力有限。启蒙运动是 1718世纪资产阶级性质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主张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宣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反对君主专制,等级制度,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13.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 。 “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同骇人听闻的宗教狂热作斗争,一些人咬住他的耳朵,另一些人踩住他的肚子,还有一些人从远处痛骂他。 ”这一主张的倡导者最有可能是A. 薄伽丘B. 伏尔泰C. 马丁路德D. 莎士比亚【答案】B【解析】【详解】薄伽丘是文艺复兴中最早出现的代表人物,主要宣扬人文主义,

19、肯定人的价值和欲望,矛头没有对向天主教会,故排除 A项;根据“天主教是一些狡猾的人布置的一个最可耻的骗人罗网 ”可知该主张的倡导者激烈的反对天主教,甚至主张打倒天主教,所以这一主张的最早倡导者有可能是启蒙运动思想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故选 B项;马丁路德虽然主张宗教改革,但并不是否定或者是打倒教会,故排除 C项;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中的英国剧作家,主要宣扬人文主义,没有主张打倒天主教会,故排除 D项。14.据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时,道光皇帝要求奕经详问英夷俘虏, “该女主年甫二十二岁,何以推为一国之主?有无匹配?其夫何名何处人?在该国现居何职?”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实质反映了A. 晚清政府的封闭无

20、知状态B. 两国政治制度的根本差异C. 道光皇帝的天朝上国观念9D. 统治者对战争形势的关注【答案】B【解析】【详解】题干材料反映了道光皇帝询问的“内容”是英国女王的私人信息,由此可知,当时道光皇帝持人治观念,而英国当时是君主立宪制,故选 B。A 项不符合设问限定信息“实质” ,排除。C 项不能体现道光问话的内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道光皇帝对战争形势的关注,D 排除。15.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打算各写一篇中国古代经济史方面的小论文,他们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内容、过程。其中,步骤最合理、论证最严谨的是第一步 第二步甲阅读战国策 ,发现秦国“以牛田”记载提出“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牛耕”的观点乙参观

21、“中国船文化博物馆” ,了解宋代越洋航船的制造工艺、规模得出宋朝时中国海外贸易臻于鼎盛的结论丙翻阅论述黄道婆革新、推广织造工艺的史书提出“元代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的观点丁查阅明清时期皇帝的诏书、上谕等档案得出“海禁政策曾间断实行”的结论A. 甲B. 乙C. 丙D. 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 项,甲同学的结论“开始使用牛耕” ,没有依据;B 项,乙同学的“海外贸易” ,与材料内容不相关;C 项,丙同学的“棉布成为10民众主要衣料”与材料衔接有问题,具有片面性。D 项表述客观,本题正确答案选 D。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经济政策明清“海禁”政策及其认识;史

22、学素养历史认识与研究“论从史出”【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角度新颖,涉及的是学生史学理论与素养相关内容“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论从史出” 。近年来高考比较注重历史研究的方法,要有意识地给予学生此方面理论与素养的补充,并加强训练,做到灵活运用。历史研究中“史实”和“史论”要做到有机结合,不能够凭空产生毫无依据的结论,要做到准确地把握“史实”和“史论”二者的关系。16.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论及政府的建制原则时认为,行政官身上具有三种不同意志:个人意志、行政官团体的意志与公意。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和个人意志结合,此时的政府是最活跃的;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政府的活跃度

23、最低。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手中时,团体意志离公意最遥远,政府越有可能滥用权力。据此可判断卢梭认为A. 民主制是完美的政体形式,能更好地提高政府效率B. 君主制导致政府效率低下,不适应现实政治的需要C. 民主制反映了时代的进步,能更好地体现公共意志D. 君主制集中体现公共意志,也有其存在的实际价值【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卢梭的政府建制原则分为三类, “当政府权力完全掌握在一个人手中”时建立的属于民主制, “当政府权力掌握在每一个公民自己手上时”属于原始民主, “当政府权力完全集中于一个人”属于君主制。由此依据材料判断,A 项,在原始民主制下,政府效率最低;B 项,材料没有提及

24、;D 项与材料不符。故选 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起源和发展启蒙运动。17. “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人文精神强调人的价值要受到尊重,即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下列观点与此相符的是( )A. 人是会说话的工具 B. 存天理,灭人欲C. 人是万物的尺度 D. 信奉圣经,献身上帝【答案】C【解析】11题目要求的是主张人文精神,B 是理学,是压制人人欲的表现 C强调人的核心作用 D是强调宗教之上。18.马克思说:“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

25、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这些“革命因素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作用是A.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B. 初步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D. 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联系所学史实可知,新航路开辟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加速了西欧封建主义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故 C项正确;A 项包含在 C项之中;B 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说法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持续发展。19.“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

26、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 ”这说明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具有A. 侵略性B. 世界性C. 反动性D. 民族性【答案】B【解析】【详解】资本主义经济本质上是建立在世界市场上的,他天然需要以世界为活动舞台,民族性的或国家性的范畴均是对资本主义本质要求的限制,联系题目中“本质上”限定即可得出 B项。A 项不是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强调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故排除 A项;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反动性的信息,故 C项错误;民族性与材料中“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信息不符,故排除 D项。20.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指出:“六国的欧洲无疑是不完整的。西部还有重要的空白,12向东则遇到铁幕这

27、一障碍,它(铁幕)后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 “另一个共同市场”建立的目的是A. 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相对抗B. 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对抗苏联C. 促进欧洲各国的合作和发展D. 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自由贸易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它(指铁幕)东面实际上正在形成另一个共同市场” ,据此可知是指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B 不对,这是指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C 不对,这是指西欧走向联合;D不对,这是指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因此选 A。考点:冷战点评:雅尔体制及其作用下的“冷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重要的切人点如从雅尔塔体制形成到表现“冷战” 、美苏争霸,直到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起的国际格局

28、的变化等。从命题的形式上看与当今重大时政问题相联系是命题的重要方式。21.列宁四月提纲出现后,普列汉诺夫评价为“梦话” ,并称“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这表明A. 他正确地分析了俄国的社会矛盾B. 他为俄国革命实现向第二阶段过渡指明方向C. 他认为俄国现阶段的任务是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 他认为俄国还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俄国的历史还没有磨出能烤制社会主义馅饼的面粉” ,说明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经济条件还不成熟,故答案为 D项。题干中的“梦话”所体现的含义及其情感,说明普列汉诺夫反对四月提纲 ,AB 项是四月提

29、纲的内容,不是普列汉诺夫的观点,排除 AB项;C 项不是材料表达的观点,排除。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条件22.根据国内学者计算,中国工业增长率在 1912年到 1920年达到 13.4%,符合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情况的是13A. 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B. 第一大工业是面粉业,第二大工业是纺织业C. 重工业超过了外国资本D. 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解题时紧扣“1912 年到 1920年达到 134%”等时间信息,据所学可知民国初期纺织业由长江下游的上海等地向北向西发展,天津、青岛、武汉成为新的纺织业中心,故 A项

30、正确;据所学可知民国初期第一大工业是纺织业,第二大是面粉业,故 B项排除;民国初期重工业基础薄弱,外国资本超过民族资本,故 C项排除;民国初期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其发展主要是在轻工业方面,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故 D项排除。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初年的经济发展23.19世纪末至 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迅猛发展,世界贸易总额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见下图) 。这一变化的实质是A. 世界各地间的贸易额增长迅速B.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C. 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 资本主义

31、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答案】D【解析】【详解】A 项为该示意图反映的现象,不是实质,可以排除;19 世纪末至 20世纪初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故排除 BC;该统计图反映出世界贸易总额的不断增加,这反映出 19世纪末 20世纪初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 项正确。1424.下列符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 版) 中“是中国人民郁积多年反抗列强侵略义愤的总爆发,其英勇斗争客观上打乱了列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的典型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新文化运动D. 五四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王朝,且当时列强也没有联合瓜分中国,排除A;题干中的“打乱了列

32、强企图瓜分中国的步骤”描述的是义和团运动的意义。1895 年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义和团运动应运而生,以“扶清灭洋”为口号,斗争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虽然义和团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国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瓜分中国的政策是不可能实现的,转而调整了对华政策。义和团运动客观上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故选 B;新文化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并非把矛头指向列强,排除 C;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但不是针对列强瓜分中国,排除 D。2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

33、指出:“90 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这“三件大事”不包括A. 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B.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C. 进行了改革开放D. 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要求选出错误的选项。材料中胡锦涛所说的第一件大事指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故 A正确,但不符合所学,排除;第二件大事指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故 B正确,但不符合所学,排除;第三件大事指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

34、15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故 C正确,但不符合所学,排除。我国目前尚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故 D错误,但符合题意,故选 D。26.导致下表中工厂和资本数字呈现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时期 工厂数 资本(千元)18701894 16 482918941913 136 103153A. 中国通商口岸的大幅增加B.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C. 国民政府奖励实业政策的推动D.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答案】B【解析】中国通商口岸大幅增加是在 1858年的天津条约 ,与材料

35、时间不符,故 A项错误;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是在 19121919年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B项错误;国民政府是对1925年国民党政府的称呼,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C项错误;19 世纪末清政府为支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 D项正确。【名师点睛】本题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注意题中的时间信息“1894-1913”即甲午战后到一战前。27.1930年 3月,闽西工农兵代表大会强调:各级政府办事人员每月伙食不得超过 4元 5角,零用钱暂定大洋 2元,5 人以上的政府方可另设伙夫编制,5 人以下的政府工作人员的津贴伙食,由其自己设法解决。这些规定A.

36、体现了党“精兵简政”的要求B. 适应了革命根据地斗争的需要16C. 借鉴了苏联无产阶级政权建设经验D. 有利于红军粉碎国民党的“围剿”【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体现不出“精兵简政” ,且“精兵简政”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克服物资困难的举措,排除 A;据“1930 年” “闽西” “各级政府办事人员”可知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央苏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采取的政权建设措施。当时因国民党的封锁,革命根据地采取措施克服困难,建设根据地,故选 B;C 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始于 1930年 10月,排除 D。28.1962年,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 (苏联)发表了计划利润奖金一文,

37、史称“利别尔曼建议” 。提出加强利润刺激两个基本准则:“(一)赢利率越高,奖金就越多” ;“(二)企业自己编制的赢利计划越高,奖金也就越多” 。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A. 强调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B. 借鉴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C. 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做法D. 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这个建议理论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实践上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但并没有提出利用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也没有完全突破斯大林模式,A、C 项说法不符合材料;中国改革开放开始于 1978年底,B 项说法不正确;依据材料可知,

38、 “利别尔曼建议”实质就是要给企业部分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所以 D项理解符合题意。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名师点睛】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中得到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2)改革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违背客观发展规律。(3)改革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原则和方向。17(4)社会主义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的特点。(5)在我国的改革中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要走符合我国国情的道路。(6)改革要符合人民利益,调动

39、人民积极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7)改革要协调好国民经济的比例、中央与地方的关系。29.有学者指出,二战以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被称为“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二战后,两者之间的关系逐渐演变为“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B. 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出现C.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D. 新兴工业国家战略调整【答案】A【解析】【详解】二战以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是“世界城市”与“世界农村”的对立,这说明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冲击下,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从属于发达国家,表现为“城乡”的关系。二战以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经

40、济全球化迅速发展,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扩大,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北方”技术和“南方”劳动的对立,故 A正确;地区性经济集团的出现有利于经济集团的整体发展,不一定会导致“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排除 B;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体的对立,排除 C;个别新兴工业国家战略调整不会造成“北方”技术与“南方”劳动的对立,排除 D。30.“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对以下图片解释错误的是A. 亚太经合组织反映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18B. 欧共体的建立,促进了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出现C. 柏林墙的修建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D. 中国重返联合国,是

41、世界政治格局趋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亚太经合组织是经济区域集团,它反映出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的趋势,故 A正确,不符合题意;1967 年欧共体的建立,是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表现之一,故 B正确,不符合题意;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故 C错误,符合题意;1971 年中国重返联合国,说明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是世界格局趋于多极化的表现之一,故 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 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明确 “左图右史”的研究方法,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图片信息出发,对选项逐一分析,即可认识到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的标志并不是 1961年柏林

42、墙的修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第 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 3小题,第 31题 16分;第 32题 12分;第 33题 12分,共 40分)3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 ,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 ”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1933 年 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 ,成立了联邦紧急

43、救济署。1935年 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 ,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9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举措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美国和英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英两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答案】 (1)措施:减省诸司进奉(戒奢从简) ;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

44、临灾区了解灾情。原因: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2)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由材料中的关键词“减省” “ 停废” “ 赐帛” “ 亲自马坂以观之” ,归纳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第二小问,结合贞观之治的知识,从隋亡的教训和他自身的认识去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2)第一小问,美英应对社会问题的方法和结果,都是利用国家的力量,加大社会救助,从材料四“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和“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可从两部法令和慈善团体可归纳出措施;第

45、二小问,积极影响即罗斯福新政的积极作用,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归纳。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王夫之认为封建论者是搞无益的争论:“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一如柳宗元所论,王夫之认为秦是行了大公, “秦之所灭”者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王夫之认为,事物都有两面性,但郡县制与封建制相比要好得多, “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万昌华郡县制度评价理论述评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

46、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一 论题: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20阐述: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直接任免,从面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很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裂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示例二: 论题:人才选拔有利于社会的平稳运行。 阐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第之风盛行,豪强左右政局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才能的下层平民得不到重用,社会平等性没有体现,政权持续的腐败。唐朝开始全面推行科举取士,通过考试和才能来选拔人才,一定程度满足了下层民众的政治需

47、求,推动了唐初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论证和阐述问题的能力。材料中王夫之反对对分封制的讨论与争鸣,认为郡县制的实行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且实现了天下的“大公” ,提出郡县制尽管有一定的弊端,但相对于分封制总体上是历史的进步。解题时首先理解上述材料信息所包含的主要观点;其次,通过审题明确试题的具体要求,即依据材料信息或其他古代政治制度相关知识,围绕“制度创断与实践”的中心问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创新性政治制度及实践作用的主题,如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或科举制有效地稳定了社会秩序等,并结合相关所学知识对上述主题加以分析阐释;再次,表述成文,先概述任一论题,后结合相关知识对该

48、论题具体阐释,如分析郡县制的问题,包括郡县制的进步性和以往分封制的局限性等。本题是历史小论文类型的试题,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学科语言准确等,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

49、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 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 1/4到 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21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 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 世纪末中西医粹 、 中西骨骼辨正 、 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 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 “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