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永城实验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历史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8 分)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与清明节习俗相关联的制度是A. 禅让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礼乐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清明节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说明清明节是和血缘有关的节日,故与清明节相关的制度是宗法制度;禅让制是中国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分封制度是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礼乐制度是
2、西周时期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度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 ”这一论述说明西周时期A. 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B. 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为基础C. 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D. 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周时期分封制度以宗法关系的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故 B 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宗法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 A 排除。材料不能- 2
3、 -说明分封制度凸显中央集权,且分封制后期不利于中央集权,故 C 排除。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在秦朝,材料未涉及,故 D 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3.“(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封神农之后于焦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这表明西周实行A. 分封制B. 郡县制C. 井田制D. 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叙述可以看出,材料叙述的是周武王分封神农氏后代、姜子牙以及周公旦,因此本题选择 A 选项;B 选项是秦朝才出现;C 选项是经济制度不是政治制度;D 选项是秦朝建立才确立。4.“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从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
4、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那么,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A. 丞相B. 太尉C. 御史大夫D. 枢密使【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秦朝确立了三公九卿制中,御史大夫掌管君臣奏章,协助丞相,负责监察事务,故 C 符合题意;丞相负责协助皇帝自理政事,太尉协助皇帝负责管理军事,与监察无关,排除 A、B;枢密使最早在唐后期才出现,秦朝不存在这一官职,故 D 排除;故选 C。【名师点睛】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主要考查对三公九卿制度的职能的了解。三公职责主要协助皇帝处理事务,其设置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专制皇权。5.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
5、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 3 -A. 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 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D. 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答案】A【解析】从题干信息“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以及“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出,该学者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中央到地方的官吏全部由皇帝任免。B 项属于经济方面;C 项和 D 项中的“分权” 、“军功”等表述均与材料不符,故 A 项正确。6.下列关于三公九卿制的表述正确的是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
6、太尉秦始皇建立三公九卿制的目的是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分权于三公九卿三公中的太尉负责监察百官汉朝继续沿用秦代的三公九卿制A. B. C. D.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指的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九卿是一个泛指。三公九卿制是一种君主专制的体现,所以错误;选项错误,太尉主管军事,监察百官的是丞相;选项说法正确,本题选择 D 选项。7.一位教师教授中国近代史时要求学生为如图的漫画写一句主题词。下列分别为四位同学的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4 -A. 甲:洋人的朝廷B. 乙:傀儡政府C. 丙: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 丁:相互提携共同发展【答案】D【解析】从材
7、料中可以看出,清政府称为帝国主义的木偶傀儡,也就说明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 ,因此 A、B 选项正确。C 选项是当时的大时代背景;D 选项不符合史实,两者的关系有明显差异。8.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 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 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 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 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答案】D【解析】“其操纵由一己,其
8、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 ”可见县邑制的出现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故正确;A 不对,县邑制的出现,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而非完成统一;B 不对,作者是打比喻,并非真的是指君臣间有宗法血缘关系;C 表述绝对化,不能说消除了这种情况。9.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答案】A- 5 -【解析】试题分析:A 项,如材料所述,宋太祖之所以闷闷不乐,是因为“偶有误失,史
9、官必书之” 。此一点,也正体现了宋太祖重视史书的记载、重视后人的评说,故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符合题意。故 A 项正确。B 项,由于史书为史官所撰,而史官在撰史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个人主观色彩以及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故全部真实可信表述错误。故 B 项错误。C 项,材料主要阐述了宋太祖由于其重视史书记载而闷闷不乐的状况,对于史官与君主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并没有展开论述。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中宋太祖闷闷不乐的原因是“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 ,表达的是宋太祖对史书记载的惧惮,而非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故 D 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 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
10、制时代的重史传统10.“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A. 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B. 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 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 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将传统时代政治体制的弊端归根于君主专制的存在是不合理的,君主专制存在两千余年的条件是复杂的和特定的,材料
11、主要强调君主专制制度有其客观存在的条件性,故 D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并未强调君主专制的根深蒂固,只是在强调其存在的原因,排除 B 项;C 项与材料“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不符,故排除;故本题选 D 项。【考点定位】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君主专制存在的条件【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以君主专制存在的原因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历史研究的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唯物史观的理- 6 -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在备考中还要注意基本的史观、史法。1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2、的标志是A.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B. 瓦窑堡会议的召开C.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D. “国共合作宣言”的公布【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937 年 9 月,国民党公布了共产党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故选 D。A 项是在 1924 年,当时抗日战争尚未全面爆发;B 项是在 1935 年,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C 项是 1936 年 12 月,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因此 ABC 均错误。考点:抗日战争点评: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御外敌,最终取得了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雪洗了近百
13、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1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在一次会战中,国民革命第十八集团军某部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这次会战是A. 淞沪会战B. 太原会战C. 徐州会战D. 枣宜会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八路军115 师取得了平型关大捷,这是全面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故 B 项正确;AC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太原会战13.“晴天霹雳太行头,万里阴霾一鼓收。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14、。 ”这首诗歌描- 7 -述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发动的A. 百团大战B. 淮海战役C. 平型关大捷D. 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 晴天霹雳太行头 ”、 “ 英帅朱彭筹此役,竟扶危局定神州 ”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后,国共再次合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抗战后期,为了振奋人心,争取抗战的胜利,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组织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进行了百团大战,歼敌四万多人,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所以 BCD 不对,故选 A。14.下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副漫画。该漫画表明A. 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B. 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15、C. 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D. 日本企图从中国大陆战场撤离【答案】B【解析】据材料漫画可知,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身陷中国战场,无法抽调大批军力前往太平洋地区,这说明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故 B 项正确;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是在 1938 年,故 A 项错误;材料漫画也无法体现日本通过战争不断壮大自己,故 C 项错误;1941 年日本身陷中国大陆战场,没有撤离,故 D 项错误。故选 B。- 8 -15.无产阶级革命家吴玉章为纪念辛亥革命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廿世纪初零五年,东京盛会集群贤。 ”诗句描述的事件应是A. 中国同盟会成立B. 武昌起义爆发C. 中华民国诞生D.
16、清帝下诏退位【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这首诗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而写的,其中这件事件的时间是 1905 年,结合所学知识,中国同盟会是 1905 年成立的,武昌起义是 1911 年,中华民国诞生是 1912 年,清帝下诏退位也是 1912 年。因此排除其他选项,本题选择 A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国同盟会16.辛亥革命 10 周年之际,梁启超撰文写道:“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简单说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他主要肯定辛亥革命A. 增强了民族意识B. 推翻了封建帝制C.
17、 确立了共和政体D. 实现了民族独立【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民族意识的觉醒,即肯定辛亥革命增强了民族意识,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封建帝制的信息,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也不涉及共和政体,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未实现民族独立,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17.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革命主要领导人中,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这说明他们认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认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已经改变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9 -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本
18、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的说法是错误的,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的,它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说法有误,当时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改变,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材料现象说明这些人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也没有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故正确,故 B 正确,AC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未看到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未认清中外反动派的本质,所以在革命后有的准备功成身退,有的转移实业,有的醉心于议会政治。18.“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而市民之加入者亦甚众,当时群众义愤填膺,急欲得卖国贼而一泄之。于是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 ”这段回忆描述的事件
19、是A. 新文化运动B. 五四运动C. 八一三事变D. 一二九运动【答案】B【解析】材料“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 “时群众义愤填膺” “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运动是指五四运动,故 B 项正确;A 项是思想文化运动,不符合“群众义愤填膺” ;C 项是日本法西斯发动;D 项是要求国民政府抗日。点睛:材料“学生既在使馆口鹄立两小时之久” “时群众义愤填膺” “议定先寻曹氏,次寻章、陆”是解题的关键。19.2007 年 8 月 1 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 80 周年纪念日。下列重大历史事件与这一节日有关的是A. 武昌起义- 10 -B. 北伐战争C. 南昌起义D. 遵
20、义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昌起义。南昌起义,是 1927 年 8 月 1 日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故选 C。A 项是在 1910 年辛亥革命;B 项是在 1926 到 1927 年北伐战争;D 项是1935 年 1 月在长征途中的重要会议。ABD 均不符合题意。考点:南昌起义点评:南昌起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发动的第一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起义,以攻打大城市南昌作为目标,最终受挫。但是却是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的开
21、始。八月一日又被成为建军节。与此相关的秋收起义和八七会议等内容也需要掌握。20.近代史上,有一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是A. 1921 年上海B. 1935 年遵义C. 1945 年延安D. 1949 年北平【答案】B【解析】1935 年的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故答案为B 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21. 一名日本商人在
22、重庆拿到了清政府准许其开办工厂的营业执照,并免除内地税收,这一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A. 1840 年 B. 1860 年C. 1895 年 D. 1901 年- 11 -【答案】C【解析】略22.20 世纪初,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某外国公使说: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不像他的前任府台,老是同我们作对;从此任接手以后,我们的铁路已经扩长了好几百里,还肯把潍县城外一块地方借给我们的军队做操场。这段谈论的背景最可能是A. 南京条约签订后B. 北京条约签订后C. 马关条约签订后D. 辛丑条约签订后【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题的关键一是“20 世纪初”这一时间信息;二是“现任的山东巡抚人很好” 。体现了 2
23、0 世纪初中外反动势力间的密切关系。这印证了 1901 年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因此 D 项说法正确,ABC 项说法可以排除。23. 下列不平等条约中,其内容与今天浙江直接有关的是南京条约“二十一条”马关条约辛丑条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南京条约中涉及到的五口通商中宁波就是浙江省的城市,所以与之有关。 “二十一条”与浙江省无关系。 马关条约中涉及到了杭州,杭州是浙江省的城市,所以与之有关。 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割地问题,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1840-1900 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24、斗争不平等条约24. 近代中国最终没有被列强“吃”掉的根本原因是( )A. 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12 -B.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 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D.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兴起【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此题可用排除法。 “根本原因”应考虑内因,B 项排除;近代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士都进行了抗争与探索,并不是只有清朝统治阶级,也不仅仅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还有资产阶级维新派、农民阶级等,CD 两项均排除;只有 A 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A。25. 某年某月某日,国民政府宣布:“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已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该声明发表于( )A. 西安事变后 B
25、.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C. 八一三事变后 D. 南京大屠杀后【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材料中是国民政府对日的作战宣言。国民政府第一次明确提出作战宣言就是在七七事变之后。A 选项时间过早;B 选项时间过晚,这个时期国民政府早就开始作战,而第一次正面对抗就是淞沪会战。淞沪会战导火索就是八一三事变,所以 C 选项正确。D 选项发生在八一三事变之后。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反抗八一三事变【名师点睛】八一三事变,是中日战争中淞沪会战的开端和导火线。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为了占领中国的经济中心,迫使国民政府投降,于 8 月 13 日大举
26、进攻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淞沪抗战爆发。国民政府下达全国总动员令,调集七十万大军投入淞沪战场。日军兵力也增至三十万。11 月 5 日,日军一部从杭州湾登陆,迂回守军侧后,中国守军被迫撤退。12 日,淞沪陷落。中国军队展开长达 3 个月的淞沪战役,共计毙伤日军 5 万人,粉碎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叫嚣。26. 中央电视台欲制作一个“纪念红军三大主力回师”的节目,你认为地点最好选在那个地方才最有意义?A. 贵州遵义 B. 陕西延安 C. 甘肃会宁 D. 陕北洛川【答案】C- 13 -【解析】试题分析:甘肃会宁是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地点,欲制作一个“纪念红军三大主力回师”的节目的话,最好选在会宁。
27、故选 C。A 项是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之前;B 项是抗战时期党中央所在地;D 项是在 1937 年 8 月召开了重要的会议,决定深入到敌后去,建立抗日根据地,打击敌人。因此 ABD 三项均与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无关。考点:长征点评:由于王明、李德等错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在 1936 年甘肃会宁成功的三大主力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长征过程中虽然损失很大,但是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27.在某次战役中,中共中央军委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报提出:“现在不是让敌人退至淮河以南或长江以南的问题,而是第一步歼敌
28、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国局面亦可基本上解决” 。据此判断,这一战役是A. 辽沈战役B. 平津战役C. 渡江战役D. 淮海战役【答案】D【解析】材料“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战役是指淮海战役,故 D 项正确;A 项是解放了东北;B 项解放了华北;C 项不符合“长江以北局面大定” 。点睛:材料“第一步歼敌于淮河以北,第二步歼敌于长江以北的问题” “此战胜利,不但长江以北局面大定”是解题的关键。28.“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
29、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毛泽东写这首诗的背景是( )A. 北伐战争胜利进军 B. 平津战役取得胜利C. 国民党统治被推翻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答案】C- 14 -【解析】“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出自毛泽东同志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所写的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整首诗描述了渡江战役取得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党统治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时刻,C 符合题意,排除 ABD。29.下图所示文献是在下列哪一会议上制定通过的?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C
30、.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 中共八大【答案】C【解析】图中展现的是 1954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A 是 1949 年召开 B 是 1949 年春 C 正确 D 是 1956 年。30. 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是A. 内蒙古自治区 B.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C. 宁夏回族自治区 D. 西藏自治区【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我国最早的省级自治区是 1947 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57年 7 月 15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 年 10 月 1 日;西藏自治区:1965 年 9 月 1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1957 年
31、12 月 11 日。故选 A。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 15 -五大民族自治区。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需要掌握。第二卷材料题(共 40 分)31.古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存在着强化君主专制与官僚群体分权制约、强化中央集权与分权弱化地方自主权的矛盾统一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体系。阅读以下观点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始皇专注于政治运行机制建设,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秦代建
32、立的行政、军事、监察、运行机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材料二 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材料三 “中国疆土辽阔,民族冗杂,文化深厚,实行中央集权制有其必然性。 ”中国历史表明,中央集权制的一个好处是避免内战。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宋以后就不再打内战。近代以来,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在 1911 年辛亥革命后被废除。结果是,从 1912 年到 1925 年孙中
33、山去世的 13 年间,其间有 14 省宣布独立,根据统计,大小战争约有四百多场。毛泽东打倒蒋介石,让中国 38 年战乱之后重归中央集权。新中国成立 63 年来,我们没打过一次内战,历史证明,只要丢了中央集权,立刻就进入纷争的内战状态。摘编自中国政治文明运行机制路径与选择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结合秦朝中央官制,你如何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3)结合材料三,说一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答案】 (1)举措: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理解:丞相
34、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2)制度变化: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 16 -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一“把最高领导人冠以皇帝称谓,建立了三公九卿的官僚制度,创设了郡县式的管理模式”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指出秦始皇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举措。再结合秦朝中央官制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如何
35、理解它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三权分立制衡管理机制”: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御史大夫掌律令,管监察;太尉负责管军务,三者相互牵制、彼此制约,共同对皇帝负责,可有效减少决策失误,有利于皇权专制。(2)根据材料二“唐朝在政治运行机制的继承与创新方面做的比较好,通过制度变化,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唐代的中央政治制度在牵制管理的基础上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说明唐朝变化了哪些制度使政务运行更加合理:完善中央三省六部制度,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约,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皇权。完善了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中央集权。(3)结合材料三“中国历史上,凡是中央集权有力的,就是国泰民安,凡
36、是朝廷羸弱,必是内乱不断” ,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全国统一、文化发展、多民族之间的融合,可有效避免内战,有利于国泰民安。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内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4 年 7 月,日本帝国主义在英美等国列强的默认下,寻找借口,悍然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战争,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 “投降派”的干扰,历时 8 个月的甲午之战终于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结束。强弩之末的庞大封建帝国在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中国在甲午战
37、争中的惨败及随后马关条约的签订,给中国近代社会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影响。韦建新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材料二 抗战胜利,是全体中华儿女对日本侵略者的胜利。在这场持续十四年的战争中,中国付出了 3500 万人伤亡的代价,迎来了近代以来对外族入侵势力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争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可以说,抗战的胜利,- 17 -也是中国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真正起点。但抗战胜利的意义并不局限于此。放眼世界,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牵制了日本,使其无法“北进”攻打苏联或“南进”太平洋
38、群岛,在同盟国的作战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作用。(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日甲午战争与抗日战争的不同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场战争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答案】 (1)特点:甲午中日战争:历时较短;单纯依靠政府力量;统治腐朽,对外妥协;局限于东亚地区。抗日战争,历时长;全民族团结一致,形成统一战线;坚持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相联系。(2)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加速中国社会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挽救民族危亡,实业救国,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等成为中国新生力量为之奋斗的目标
39、。中国成为任人宰割的对象,中国国际地位下降。 (言之成理即可)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洗雪耻辱,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中共军队和革命力量在抗战中壮大,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成为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中国革命的坚强领导核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抗战的胜利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复兴的转折点。国际上,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反对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40、中国人民的抗战,对欧洲和亚洲其他地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战略配合作用。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废除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成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创始成员国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使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奠定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解析】(1)根据材料一、二中甲午中日战争经历了 8 个月,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 8 得出时间长短的不同;根据材料一中“由于中国清政府腐朽无能和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主和派 投降派的干扰”得出甲午战争主要是由政府进行抵抗且暴露了政府的腐败无能,根据 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告别了孙中山先生曾喟叹的一盘散
41、沙、四分五裂的状态,重新在战 争- 18 -中凝聚成一个整体,无论民族、不分地域、各个阶级,全员投入到这场战争中”得出抗日 战争中中华民族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根据所学可知甲午战争主要是东亚地区而中国的抗日战 争则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2)甲午战争的影响结合马关条约可知,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其后, 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 的地位。点睛:第(1)题根据材料一、二中甲午中日战争历时 8 个月,而中国的抗日战争,历经十四年,得出时间长短的不同等。第(2)题甲午战争的影响结合马关条约可知,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其后,列强看到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则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