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1124401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专题05苏轼词两首(第2课时)(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专题 05 苏轼词两首(第 2 课时)1创作背景定风波是一首记事抒怀之作,作于元丰五年(1082)谪居黄州时。据东坡志林卷一记载:“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蛳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这首词及小序虽然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雨打的超然自得的人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是使苏轼得了一场病的。但苏轼不提病事,而直写胸襟。2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故 故垒西边( ) 君安与项伯有故(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 广故数言欲亡(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 )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2)发

2、雄姿英发( ) 早生华发( )兰舟催发( )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 )野芳发而幽香( )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道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沙湖道中遇雨(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策之不以其道( )道芷阳间行( )(4)胜 竹杖芒鞋轻胜马(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2 -何可胜道也哉( )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且 何妨吟啸且徐行( ) 不出,火且尽(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体会与今义的不同之处(1)千古风流人物古义:_今义:有功绩而又有文采

3、的,英俊杰出的;有才学而不拘礼法;跟男女间情爱有关的;轻浮放荡。(2)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_今义:从来,一向。2. (1)形容词,过去的,旧时的/名词,交情/名词,缘故,原因/名词,旧的知识/动词,衰老/副词,故意,存心/副词,仍,还是/连词,因此,所以(2)动词,勃发/名词,头发/动词,出发,上路/动词,征发/动词,花开放/动词,显露,显现(3)动词,说/名词,道路/名词,道义,正义/名词,正确的方法/动词,取道(4)动词,胜过,超过/形容词,优美的/副词,尽/动词,禁得起(5)副词,姑且,暂且/副词,将要/副词,尚且,还/连词,况且/副词,将近3. (1)杰出的 (2)刚才1 “莫听穿林打

4、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莫听” “何妨” “谁怕”三个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 ,其“独不觉” ,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3 -2 “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是如何以小见大的?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

5、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3词的上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形象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定风波上阕刻画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疾风冒骤雨,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超然洒脱、乐观潇洒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在艰难的环境中,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 ,由眼前的风雨推及人生的风雨,一个“任”字表现了作者任你风狂雨骤, “我”自不为所动的听任自然、笑傲江湖、乐观自信、超然洒脱的人生态度;“莫听” “何妨” “谁怕”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 ,其“独不觉” ,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4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自然景象?有怎样的内涵?(1)自然景象:气候变化之快。刚才还是

6、风雨交加,现在已是山头斜照了。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2)内涵: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亦不定,祸福难晓;政治舞台上的晴雨表也是升沉不定,一如自然界的气候变幻莫测。5如何理解定风波下阕“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三句的深刻含意?道出了作者怎样的顿悟和启示?“风雨”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置作者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晴”指的是春风得意的顺境。顿悟和启示: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6下片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饱含着怎样

7、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1)人生哲理: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2) 人 生 态 度 : 句 中 “风 雨 ”二 字 , 一 语 双 关 , 既 指 野 外 途 中 所 遇 风 雨 , 又 暗 指 几 乎将 他 置 于 死 地 的 政 治 风 雨 和 人 生 险 途 。 “归 去 , 也 无 风 雨 也 无 晴 ”, 好 像 什 么 事 也 没 有 发 生过 。 不 管 是 风 吹 雨 打 , 还 是 阳 光 普 照 , 一 旦 过 去 都 成 了 虚 无 。 这 反 映 了 苏 轼 不 以 物 喜 不 以 己悲 的 旷 达

8、胸 襟 , 也 反 映 了 他 超 凡 脱 俗 的 人 生 态 度 。7 定风波一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作者通过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继而雨过天晴,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景象,营造- 4 -了一种紧张急促又转向清冷的意境氛围。8词中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9这首词在表达技巧方面有哪些特点?词人用象征手法,写出在突如其来的政治风雨面前,自己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从历史和磨难中走来,在穿林竹叶声中吟啸徐行,不避崎岖,走入安宁,走入心灵的坦途,在纷扰的世界中寻找自己崭新的

9、位置。10试分析定风波一词中写景与抒情之间的关系。作者借描写疾风穿林、骤雨打叶、春风料峭、夕阳斜照等清冷景象,通过风雨肆虐的恶劣环境更衬托出坦然面对风雨坎坷的旷达洒脱的情怀,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11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

10、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 “山头斜照却相迎” ,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12这首词与念奴娇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情基调是否相同?为什么?不同。前者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积极的心境;后者则反映其消极悲观的人生

11、态度。1下面加线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樯橹(qing) 酹(li) 吟啸(xio) 羽扇纶巾(gun)B笺注(qin) 赤鼻矶(j) 蓑衣(su) 料峭(qio)- 5 -C针砭(bin) 粗糙(co) 差别(ch) 创伤(chung)D战栗(zhn) 炽烈(ch) 对称(chng) 万箭攒心(cun)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萧瑟 桅杆 淘气 永葆生机B已而 凭吊 纶巾 繁冗拖沓C赤壁 风姿 樯橹 绘声绘色D故垒 酒樽 罗网 安份守己3下列语句中加线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江东去(长江) 卷起千堆雪(比喻浪花)B樯橹灰飞烟灭(代指曹操的水军) 酹江月(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C一

12、蓑烟雨任平生(沙湖道中雨) 已而遂晴(过一会儿)D回首向来萧瑟处(风吹雨落的声音) 故国神游(古战场)4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为借代用法的几项是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5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而在苏轼看来,一般知识分子恰恰好走这两个极端。苏轼提出“不必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仕则忘其身”。苏轼提出“不必不仕”,是因为他认为“必不仕则忘其君”。仕与隐,是古代知识分子所面临的人生首要课题,从而也构成了古典诗文中的永恒主题之一。个人如果永远悠游燕息于山林风月之中,固然可以全身远祸,陶情冶性,但却丢开了为君王效力的义务,没有负起对国家、社会的责任。

13、个人如果一心追求功名爵禄,不顾政局的好坏、执政者是否贤明,就会入迷途而不知返,临危境而不知止,必然招来杀身之祸。_6下列对定风波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6 -A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之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B词末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摆脱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归隐田园的决心。C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见解到体现词人的襟怀、个性,都紧密围绕着旅途中遇雨一事。D 词 人 以 曲 笔 抒 写 胸 臆 , 把 日 常 生 活 的 形 象 和 深 邃 的 生 活 哲 理 , 有 机

14、地 融 合 在 一 起 , 读 来令 人 深 受 启 迪 。7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词风分类正确的一项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A/ B/ C/ D/8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苏轼定风波)(2)欲把西湖比西子,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3)不识庐山真面目,_。(苏轼题西林壁)(4)_,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送安惊落第诗)(5)我欲乘风归去,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15、(6)_,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7)_,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8)竹外桃花三两枝,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9我们学习古典诗歌,我们徜徉在诗歌长廊中,感受魏晋风骨,领略大唐气象我们鉴赏诗歌,解读人品,体验真情。请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例句:苏轼在赤鼻矶头的浪涛前,慷慨高歌,用豪放解读了如梦的人生。(1)_(2)_- 7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定风波苏 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16、。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1开头“莫听”“何妨”两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篇借眼前景抒胸中情,诗中的“风雨”是实指,也是隐喻。联系诗人的政治处境,分析“风雨”的喻义,并概括诗歌所表现出的作者的生活态度。(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 题。鹧鸪天 苏 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 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注:本词是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被贬黄州所作。红蕖,红荷花的别名。1这首词上片写景,词人可谓一个妙手的大画家,短短几句就画出了多种景物。你认为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请举例分析。2这首词下

17、片写人,你从中看到的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2 题。南乡子苏 轼回首乱山横,不见居人 只见城。谁似临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来送客行。 归路晚风清,一枕初寒梦不成。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秋雨晴时泪不晴。【注】居人:苏轼的好友陈述古,两人都曾因反对新法被贬,后一起在杭州任职。1词的上阕中“谁似临平山上塔”一句包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 -2有人评价这首词的下阕说:“虚实结合,凄恻动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说明理由。【2015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 题。醉翁操 【1】苏 轼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

18、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2】 。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 【3】 ,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

19、的空寂。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2词作开篇几句运用了以声写声的手法,用玉声形容泉声的清亮圆润。按照要求,完成下列各题。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A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李颀听安万善吹觱篥歌)B商声寥亮羽声苦,江天寂历江枫秋。(刘长卿听笛声留别郑协律)C蜂簇野花吟细韵,蝉移高柳迸残声。(韦庄听赵秀才弹琴)D寒敲白玉声偏婉,暖逼黄莺语自娇。(王仁裕荆南席上咏胡琴妓)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白居易琵

20、琶行同样运用了这种手法来写琵琶声:“_,_。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3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古代文人常常喜欢“啸咏”,除了本词中的醉翁,陶渊明写曾写道:- 9 -“_,_。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这首词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密切关联。词中“唯醉翁中知其天”“醉翁啸咏,声和流泉”,呼应了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_,_”等寄情山水的名句。4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1A2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字形的能力。安份守己安分守己。3C【解析】 “烟雨

21、”指江湖上烟波浩渺,雨丝风片的景象。4AB【 解 析 】 AB 中 “丝 竹 ”“管 弦 ”借 代 音 乐 。5【解析】这是一段结构上采用了“总分总”的议论性文段。句总提观点;,分别从苏轼的两句话正反对比;句总结收束。6B【解析】并没有表现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7D【解析】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8 (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6)但愿人长久(7)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 10 -9示例:(1)白居易在琵琶声的呜咽里,泪湿青衫,

22、用真情感悟了迁谪的无奈。 (2)李清照在凄楚孤苦的守望中,把盏啜饮,用闲愁涂满了生命的黄昏。【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以古代诗歌为内容;仿照例句续写两个句子,与例句构成排比;既然给出了例句,仿句要做到与例句的句式尽量一致,即“X X 在的,用了” 。(一)1 “莫听”表现了作者在风雨面前毫不在乎的心态,从而反映出作者旷达的处世态度:“何妨”写出作者在风雨面前还吟诵着诗句悠然信步的姿态,更隐含了作者坦然面对自然风雨和生活厄运的挑战。【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莫听”领起,既是劝免同道,也是自我激励。 “何妨”是我行我素。从中不难发现作者部位外物所扰的性情以及乐观而敢于挑战的情怀。2作

23、者借自然界的风雨比喻和象征人生的坎坷,反映了作者超脱的人生态度:在遭受挫折时,不悲观失意;在境遇顺达时,不沾沾自喜,而是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二)1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林、山;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 ,有俯瞰,如“照水红蕖” ,有听觉,如“乱蝉” ,还有嗅觉,如“细细香” 。这样多角度的写景就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二是在景中含情,如“乱蝉” “衰草”就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而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解析】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景物描写。词作开头就直接写到“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连续用了七种典型意象林、山、竹

24、、墙、蝉、草、池塘,这些景物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描写了乡村夏日雨后的景象,给读者留下了密不透风的感觉。而就在上片结束的时候又将“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照,一个诉诸视觉,一个诉诸嗅觉,充满了诗情画意。2这首词中的苏轼是一个得过且过、日复一日消磨着岁月而又无可奈何的形象,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闲人形象。从“杖藜徐步转斜阳”和“又得浮生一日凉”等诗句中可以看出。【解析】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前三句,是写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 11 -道上徐徐漫步的动作,可以看出词人百无聊赖、消磨时光的失意情绪。最后两句,在“殷勤”两字中隐藏着词人的无限感慨。 “又得浮生一日凉”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

25、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三)1词人为自己不能像亭亭耸立的塔,目送友人远去而深感遗憾;词人不像临平塔那样无动于衷地对待来往过客,而在为友人离去陷入深深的哀伤之中。【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在赏析诗歌时,不管是赏析语言艺术还是表达技巧,归根结底都离不开诗歌的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因为语言和技巧等均为诗歌的外在形式,而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读懂诗歌内容、中心主旨是答题的前提,概莫能外。本诗主要是抒情,表达了对患难朋友惜别之情和别后的孤独之感, (山上送别走远不见羡慕高塔能远送朋友塔无情,人有情归路孤单想象回家的思念孤独)如果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思路,赏析这一句就不难了, “

26、既羡慕高塔能目送朋友远行,又说明塔是无情的” ,含蓄地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之情。2虚实结合。词的下阕写词人在友人离去之后,返程路上的孤独,是实写;想象归家后因思念友人而难以成眠,面对残灯冷雨不禁落泪的情景,是虚写。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将词人离别的伤感和两人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本题主要赏析的是表现方法,只要读懂了诗歌的内容,明白了作者的意图和思路,赏析起来也是很简单的,首先要肯定地回答,然后具体写出哪些是实,哪些是虚,最后结合作者的思想情感作答即可。1C2B 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解析】A 项,用龙吟虎啸的声音和万籁百泉的秋音来写觱篥声;

27、C 项,用蜂和蝉来写琴声;D 项,用白玉和黄莺写琴声。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 12 -【名师点睛】回答此题第一问,要抓住题干中“以声写声”一语,准确体会其含义,再据之分析各选项表述,答案不难得到。要答好第二问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生僻字,要加倍注意。3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山水之乐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解析】此题容易写错的字有:皋、舒啸、赋、寓等。【名师点睛】要答好名句默写类试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句子和记准字形,尤其是对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同音字和形近字以及生僻字,要加倍注意。4醉翁操的上阕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阕写鸣泉虽不复存,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