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 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习目标课程标准 重点难点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理解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2掌握“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分析“斯大林模式”的历史作用及弊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 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2)1925 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2方针1925 年 12 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3建设(1)19261928 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
2、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2)19281932 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4成就2(1)1937 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 1937 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3)工业总产值到 1937 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误区警示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二、农业全盘集体化1方针: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2实施:从 1929 年
3、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1932 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余粮收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4、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 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2特征(1)经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3)思想文化方面: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经济方面: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3失去动力。(2)政治方面
5、: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3)思想文化方面:这种模式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易混易错 “斯大林模式”是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种探索和创新。它在斯大林领导苏联的前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到了后期,该模式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主题 斯大林模式1苏联的工业化道
6、路史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解读史料一说明外部环境决定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史料二说明苏联通过税收、价格剪刀差等方式剥夺农民,满足工业化的条件。问题思考(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提示 (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
7、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2)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2特点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4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史料解读注意中信息“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中信息“指令性计划”归纳概括“斯大林模式”的特点。问题思考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8、53影响史料一史料二 在苏联,1928 年的 1 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 35 米印花布、75 公斤砂糖,到 1952 年只能分别交换 1.5 米印花布、0.9 公斤砂糖;1953 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中学历史教学史料解读注意不同行业之间横向与纵向的对比。注意“备注”通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强制剥削。问题思考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1)原因根本原因: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
9、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客观原因: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主观原因: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历史原因: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2)特征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6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3)教训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农
10、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1过渡方式的区别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2过渡思想的对比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1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
11、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考点】【题点】答案 D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国有企业,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所以选 D。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A、B说法不符合史实。C 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的内容。2(2017山西学业水平测试)斯大林曾强调:“苏维埃的国家工业化方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方法根本不同。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都是从轻工业开始。而(我国)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工业化。 ”这种思想给苏联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
12、是( )7A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B国内农业生产停滞C货币和商品贸易消失D重工业发展缓慢考点 “斯大林模式”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功过答案 A解析 苏联的工业化建设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故 A 项正确。3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A新经济政策 B管理权下放原则C物质利益原则 D农业集体化政策【考点】【题点】答案 D解析 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 A 项错误;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 B 项错误;物
13、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 C 项错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 D 项正确。4有学者说:“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D否定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 A、B 两项;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 C 项。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
14、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8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当然
15、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A、B、D 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基础达标1(2017福州一模)1923 年,苏联的农产品批发价只有 1913 年的一半多,而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这说明了( )A新经济政策的过时性B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C计划经济体制的优越性D工业化建设的迫切性考点 新经济政策题点 新经济政策的评价答案 D解析 题干中提到“工业品的相应价格却高出战前水平的一倍” ,说明这一时期苏联的工业急需发展,故 D 项正确。2下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
16、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9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B “一五”计划实行时期C “二五”计划完成时期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从题目所给图例中可以看出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经居于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新经济政策实施虽然取得不错的效果,但苏联远没有超越欧洲传统工业强国,故 A 项错误;“一五”计划虽然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也只是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基础,还未能超越传统工业强国,故 B 项错误;“二五”计划取得巨大成绩,使苏联最终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故 C 项正确;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后期,苏联经济几乎崩溃,故 D 项错误。3下面是关于苏联
17、的漫画军转民飞机锯木 ,它揭示出苏联(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B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持久和平到来C农业经济迅速发展D工业建设成就突出【考点】【题点】答案 A解析 材料中“飞机锯木”突出了苏联轻工业产品短缺,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的状况,故选A。4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10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考点】【题点】答案 A解析 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5
18、 “(苏联)为了实现工业化,应用牵制手段实现工农经济的理想结合,其途径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 ”下列对这一举措理解正确的是( )A实现工农经济协调发展B牺牲农业,优先发展重工业C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建立农庄,调动农民积极性考点 “斯大林模式”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答案 B解析 材料中苏联实现工业化的手段是把分散的小农户变为以公共耕种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即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建立集体农庄,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生产的落后,故 B 项正确。6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 1927 年到 1933 年间,高等教育招生
19、(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 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 l/4 增加到了 1/2。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考点 “斯大林模式”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答案 B解析 根据材料“1927 年到 1933 年” “技术学院” ,斯大林执政期间,推行工业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 B 项正确。7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 )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大规模垦荒答案 C11
20、解析 苏联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牺牲了农业、农民的利益。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在苏俄时期,工业化还未起步,故 A 错误;实行固定粮食税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B 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故 C 正确;D 项与材料无关。820 世纪 30 年代,十万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 )A美苏形成了战时的同盟B美国人口多导致生存艰难C苏联国民经济发展迅速D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考点 “斯大林模式”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功过答案 C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到 1937 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
21、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而此时美国正在经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故出现了大量美国人申请向苏联移民的现象,所以 C 项正确。9苏联工程师在接到经斯大林审批后的早年莫斯科地铁修筑方案时,发现图纸上不仅有斯大林的签字,还多了一个圆形的茶杯印,于是莫斯科地铁就多了一条环形线。这则苏联笑话最能说明的是( )A斯大林亲自过问民生问题B工程师没有主见C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D苏联改善交通解决城市拥堵问题【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体现了斯大林在苏联具有绝对的权威,这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体现。A、B、D 三项与题干内容无关。10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
22、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材料中的“独特实验”是指(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斯大林模式 D罗斯福新政【考点】【题点】答案 C12解析 “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指的是西方 1929 年至 1933 年的经济大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的时间为 1918 年至 1921 年,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的时间为 1921 年至 1928 年,故 B 项错误;斯大林模式开始的时间为 1925 年,故 C 项正确;D 项与苏联无关,可直接排除。能力提升11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从美国进口包括拖拉机、汽车、电力设备、金属加工机器、挖掘机等,约有 2/3 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援助下建成的。这
23、表明该时期的苏联( )A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迅速实现B得到“马歇尔计划”的大力援助C利用西方经济危机推动工业化建设D鼓励外国资本家租借经营工业企业【考点】【题点】答案 C解析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恰逢西方国家爆发了经济大危机,苏联利用西方国家资源过剩的机会,从美国进口相关设备,推动本国工业化建设,故 C 项正确。12下表是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几项重要指标的完成情况。该表反映了苏联( )1928年“一五”计划初步方案“一五”计划最佳方案实际完成数煤(万吨) 3 550 6 800 7 500 6 440石油(万吨) 1 160 1 900 2 200 2 140生铁(万吨) 338 800 1
24、000 616钢(万吨) 430 830 1 040 592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忽视商品价值规律 C经济发展很缓慢 D实行单一的公有制考点 “斯大林模式”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答案 A解析 与 1928 年相比, “一五”计划期间煤、石油等重工业的实际完成数均大幅增长,而棉织品增幅很小,这反映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A 项正确。13斯大林在 1929 年宣称:“大约在三年之内,我们的国家将成为全世界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之一,甚至就是粮食产量最高的地区。 ”这里实现“粮食产量最高”的途径是指( )13A实行余粮收集制 B征收固定的粮食税C
25、开展农业集体化 D扩大农场的自主权考点 “斯大林模式”题点 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及内容答案 C解析 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内容,在当时实行的最初阶段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故 C 项正确。14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 1/10 到 1/5,因而被 28 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 1980 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 ”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考点】【题点】答案 B解析 20 世纪 50 至 80 年代,苏联处于
26、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 B 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 A 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 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 D 项错误。15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想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
27、途径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考点】【题点】答案 B解析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材料肯定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太绝对。16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28、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的态度转变的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效果如何?(3)有学者认为,政府执政理念一般分为“执政为民”和“执政为国”两类。从美苏 20 世纪30 年代的主要举措看,两国执政理念分别属于哪一类?并说明理由。【考点】【题点】答案 (1)原因:一方面严重的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另一方面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工业化。(2)措施: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效果: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3)美国:“执政为民” 。苏联:“执政为国” 。理由:美国罗斯福新政关注民生;苏联斯大林模式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强大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