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二单元 传记(时间:150 分钟 分值: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刺客列传与游侠列传写的都是侠肝义胆、急人所难、为知己者死的侠义之士。他们最为可贵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为权贵而放弃操守,在他们的心目中, “义”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本着“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为人准则,坚守自己的独立意志,即使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无怨无悔。刺客列传中以荆轲为代表的义士,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2、“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的优秀品质令司马迁大加赞扬。豫让宁可让自己承受涂厕之辱、漆身吞炭之苦,也要采取他认为最正当的方式,不惜牺牲生命为智伯报仇;聂政为完成严仲子所托,最后竟“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而使自己走上了不归路。司马迁在游侠列传中这样表现朱家的侠义:“终不伐其能,歆其德,诸所尝施,唯恐见之。振人不赡,先从贫贱始。家无余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 ”他“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精神已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为了体现郭解的侠义,司马迁则不厌其烦地列举了数例。郭解姐姐的儿子被杀害的事例,说明了郭解明善恶、辨是非的正直;邻里从傲视他到“肉袒
3、谢罪”的改变,说明了郭解以德服人的豁达史记中的侠义之士是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的。 刺客列传中的义士,所作所为均是为报答知遇之恩。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与行为准则。专诸与公子光、豫让与智伯、聂政与严仲子、荆轲与燕太子丹他们不是仆与主、臣与君的隶属或等级关系,也不是雇佣或利益交换关系,他们是平等的。专诸、豫让、聂政、荆轲等的壮举不是为了获利,也不是为了谋权,完全是因为他们得到了一份信任、一份赏识、一份重托,就因为这份厚重的情谊,他们愿意赴汤蹈火,他们明知走上的是一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视死如归。游侠列传中的游侠,就是在社会底层的平民中敢于坚持自我、敢于对抗
4、强权、敢于对抗卑鄙与丑恶的侠士与义士,他们因为不代表统治者,所以没有名分,故而被称作“游侠”。正因为如此,他们的意志不受名分与职责所限,当然也就没有了统治者意志的羁绊;他们的行为不因权势而改变,因为他们既不弄权也不接受权势的约束;他们的操守不因利益的诱惑而改变,因为他们“急人之难,甚己之私” 。侠义之士的人格是独立的、高尚的,但在那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因此而注定成为悲剧。刺客列传中的刺客,为报知遇之恩,便心甘情愿地去冒险。专诸受公子光所托去刺杀吴2王僚。专诸的行刺行动是他高尚人格的悲壮表现。豫让、聂政、荆轲的刺杀行动无一不是如此,他们的人生选择又是惊人的相同,原因就在于他们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悲
5、剧人格。游侠列传中的游侠,他们没有显赫的权势,甚至所为有悖统治者的规矩,但却比为官者更坦荡磊落、重情重义。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是与传统的礼法、虚伪的道德相对抗的表现;“义不苟合当世” ,是绝不为了官爵俸禄而改变个人的品格、操行的坚守。而这样的游侠,其所作所为却偏偏是违犯当时的法律法规的。可见,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也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郭解为御史大夫公孙弘所害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选自史记侠义之士的独立意志与悲剧人格 ,有删改)1下列关于史记中对“侠义之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侠义之士具有侠肝义胆、急人所难、
6、能为知己者死的精神。他们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奋斗,坚持操守,不改志节。B侠义之士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不惜死的为人准则。他们有着真正作为“人”的意义上的独立意志与高尚人格。C在义士眼里,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 “士为知己者死”是他们最高的道德标准。他们为报答知遇之恩视死如归。D游侠们高尚的人格、独立的意志与统治者的专制统治相违背,这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其人格注定是悲剧人格。答案 C解析 “道义和生命都一样珍贵”一句错,原文第二段说“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但他们视道义高于生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 )A 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没有权势,但他们坦荡磊落,重情
7、重义,不为名利而改变志节,不受权势约束,如专诸、豫让等。B从朱家的急人所难而不矜其功的处世方式,足可以看出朱家是一位“专趋人之急,甚己之私”的助人为乐的侠士典型。C侠士、义士的人格是独立的,也是高尚的,有着相同的人格基础,但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却注定了他们的人生悲剧。D荆轲为捍卫自己的尊严帮助燕太子丹刺杀秦王,他明知走上的是条不归路,却无怨无悔,在死亡面前大义凛然。答案 A解析 结合原文第二、四段内容可知, “专诸、豫让”是刺客列传中的刺客,而不是游侠列传中的游侠。注意两部书“侠义之士”的区别,不能混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A “济穷救急”是游侠之“
8、义” , “报答知遇之恩”是刺客之“义” 。他们对道义的尊崇得到了司马迁的极力赞扬。B游侠没有显赫的社会地位,没有名分,但他们却坚持自我,敢于对抗现实中的卑鄙与丑恶,他们不代表统治者,代表的是社会底层的平民。C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 “义不苟合当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统治阶级的法律法规是相违背的,这是他们不受统治阶级欢迎的原因。D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朱家等人对当时社会的道德风尚,以及现代人的思想觉悟都有很大的影响。答案 D解析 “侠义之士的思想境界都非常高”一句说法错误,文中第二段有“思想境界虽有高下、阔狭之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打工仔杨崇德小岩村出了个深圳打工仔,那是发爷的满崽阿贵。阿贵春节回来的时候,花格子西装,棕色牛皮鞋,还戴着个乌黑墨镜,像个流氓似的。招得村里人议论纷纷。好在初一孩子们到发爷家拜年,阿贵给每个娃儿一块钱,人们才意识到阿贵不是流氓,倒像个老板。于是,村里的老老少少开始向阿贵靠近。阿贵,你在深圳干什么?有人想探听阿贵有钱的原因。阿贵只是笑而不答。就连阿贵的老子发爷也不知道。但是,人们百分之二百地肯定:阿贵这小子发了。人们的猜测百分之二百正确。正月初五,阿贵就要发爷跟他去深圳看世界,发爷不肯去。阿贵就死缠,说:“爹,你就去吧,这把年纪了,再不去看看那里的热闹世界就
10、没有机会了。”发爷还是不肯去。阿贵就说:“爹,跟我去一趟吧,反正我在那边又不干坏事。 ”发爷听了阿贵这句话,心里亮堂了几分。最后,在乡邻们的劝说下,发爷跟阿贵到了深圳。深圳这个五彩缤纷的城市,在发爷眼里就是天堂。阿贵陪父亲逛了深圳的几个风景点,最后告诉父亲怎么过马路、怎么回家就自个儿上班去了。头两天,发爷不敢离开阿贵的房间。至多是在他房门口看行人,看车辆,看他从未看到过的热闹景象。过了几天,发爷的胆子就大了。能够远离阿贵的住房,沿街去瞧去望。阿贵很忙,除了按时给发爷准备三餐外,整天早出晚归。这天,发爷转到了一个比较繁华的地方,发现有个胖女人坐在那里,双眼微闭,她的双脚被一个人抱着。发爷很好奇,
11、走到旁边看热闹。抱脚的人很投入,正在用小刀给女人修脚趾甲。趾甲被修整得圆圆的,抱脚人又用小刀将趾甲刮了一遍又一遍,然后涂上红油,很好看,也很新鲜。发爷在这里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胖女人给抱脚人付了 20 块钱,抱脚人躬4腰连说谢谢。抱脚人转过身,发爷的脑神经被重重地刺了一下: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阿贵!发爷不等阿贵喊出半个“爹”字,就给了阿贵一耳光,脖筋如蚯蚓般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想不到你干的竟是这等活!跟我老老实实回家种田去!”这一晚发爷半粒米都没吞下。第二天,不管阿贵怎么求,发爷还是回到他的小岩村。乡邻们很高兴地围着发爷讲深圳,发爷就说深圳的车子好看房子好看。有人问阿贵在那好吗?发爷说:“
12、好好。 ”但是,发爷从此就病倒了,病得让人越来越为他惋惜:放着好日子不过,就要走了。阿贵从深圳赶回来的时候,发爷已经咽了气。阿贵跪在发爷的灵床边不愿起来。发爷快入殓的时候,阿贵用小刀给发爷修了脚趾甲,圆圆的,然后用指甲油涂了一遍又一遍,很好看,也很新鲜。小岩村的人都说发爷的脚趾甲很好看,很新鲜。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这篇小说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推进情节,阿贵从深圳回家过年,不啻“天堂”来客。发爷到那里一看,果然是个“天堂” 。陡笔一转,发现儿子原来在“天堂”里替人修脚,如五雷轰顶,气病而死。B这篇小说深沉凝重,发人深省,反映了两种思想观念的冲突。作者对阿
13、贵是批评讽刺的,对发爷是赞美同情的。C发爷看阿贵替人修脚的一幕,颇有讽刺意味,他先是“好奇” , “出神地站了近十分钟” ,觉得脚趾甲涂上红油, “很好看,也很新鲜” ;后来发现抱脚人竟是自己的儿子,就对儿子又打又骂。D发爷死后,阿贵在众乡亲面前为他修脚,这表明阿贵在向发爷忏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答案 C解析 A 项应是“先扬后抑” 。B 项“对阿贵是批评讽刺的,对发爷是赞美同情的”错误。D项“阿贵在向发爷忏悔,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错误。5小说开头写阿贵回村过春节的情景,有三个作用,请写出来。(每条不超过 10 个字)(6分)答: 答案 表现阿贵气度不凡。制造悬念,他怎么“发”的。与
14、后文形成对比。6这篇小说反映出当前的一些社会实际,例如:有人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兢兢业业做好就行;有人认为,职业其实是有差别的,一个人应该选择智力程度高、能发挥出更大才华、做出更大贡献的职业。对这两种看法,你怎样看?请联系本文谈谈你的看法。(6 分)答: 答案 (提示)可以同意前者,也可以同意后者,也可以将两者辩证地联系起来。同意前者可5以从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一个社会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来谈。同意后者可以从怎样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知识经济时代的工作特点、当代青年的使命来谈。无论哪种观点都要结合小说内容来谈。(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15、。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的“青蒿素之母”2015 年 10 月 5 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家分享了 2015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屠呦呦 1930 年 12 月生于浙江宁波,1951 年考入当时的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屠呦呦在 1970 年参与了一个大规模的研究项目,该项目主要是源于当时战争的需要。越南战争期间,疟疾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四五倍,这使得军队战斗力严重受挫。越南方面求助于我国。在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关心下
16、,1967 年 5 月 23 日,解放军总后勤部商请国家科委,并会同卫生部等部门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 ,此后, “523”就用以指代此次疟疾防治研究项目。按照当时的部署, “523”项目分了几个研究组,其中临床研究组赴疟疾疫区,观察先期研发出的疟疾预防药的效果;中医药组一方面查阅文献,一方面深入民间,寻找治疗疟疾的秘方和验方,采集中草药样品,有时还在疫区就地试用观察;还有化学合成药组,与药厂合作,进行合成、筛选新药的工作。 1970 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实习研究员的屠呦呦加入了中医药组。她与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一同查阅历代医药记载,从大量的文献资料中精心挑选其
17、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抗疟疾药方,并实验这些药方的效果。根据她 2009 年出版的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一书记载,当时他们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药,并终于在 1971 年 10 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 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 年 11 月 8 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1973 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 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 19
18、78 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人们一度认为,抗疟药物的结构中必须有含氮元素的环才能有效,但青蒿素却完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这种新结构的抗疟药,解决了长期困扰医学界的对喹啉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疟疾的治疗问题,并在过去 30 年里挽救了无数疟疾患者的生命。在非洲,由屠呦呦主持研发的新一代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商品名“科泰新”),广泛用于抗疟治疗,被誉为6“神药” 。当时在大多数学术权威都被打倒的情况下,38 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她虽身患结核等慢性疾病,还曾经因为在条件较差的实验室工作,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仍坚持工作,无论到野外采集标本,还是在室内进行实验
19、研究,都积极主动地完成。当年的科研人员们的献身精神,在屠呦呦和她团队人员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为了确定药物对人类的有效性,屠呦呦和研究组的成员甚至充当了第一批志愿者, “以身试药”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做极有可能对自己的肝肾功能造成伤害,但是她们依然义无反顾。 “我们需要尽可能快地证明这种好不容易发现的治疟药物的临床效果。 ”回忆起当年的行为,屠呦呦说。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科研条件极为艰苦的环境下,屠呦呦团队与国内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中医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世界数亿人因此受益。
20、“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这是刚刚摘取 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屠呦呦通过前往看望她的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向外界表达的获奖感言。(取材自林晓娜同名报道)7下列不属于屠呦呦取得成就的原因的一项是(3 分)( )A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怀。B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中医研究所工作。C中国传统医药思想丰富。D屠呦呦团队正确的研制思路及奉献精神。答案 B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
21、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对世界的重要贡献。B科学研究只有基于现实的直接需要才会有价值,青蒿素等的研制就证明了这种说法。C青蒿素解决了以往抗疟药的耐药性问题,是因为青蒿素有不同于以往药物的化学结构。D在屠呦呦看来,自己获得诺奖才能证明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答案 C解析 A 项“青蒿素的研制完全依靠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的说法过于绝对。B 项科学研究不是“只有基于现实的直接需要才会有价值” ,青蒿素的研制也不能证明这种说法。D 项“中医中药的伟大意义能为世界各国人民所认可”并不是只有靠屠呦呦获得诺奖才能证明。9屠呦呦女士曾被戏称为“三无院士” ,即无博士学位、无留洋
22、背景和无院士头衔,对此社7会各界有不同看法。请简要阐释你的看法。(6 分)答: 答案 (提示)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作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的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具体略。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虞谦,字伯益,金坛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擢刑部郎中
23、,出知杭州府。建文中请限僧道田,人无过十亩,余以均给贫民。从之。永乐初召为大理寺少卿。时有诏,建文中上言改旧制者悉面陈。谦乃言前事请罪。帝见谦怖,笑曰:“此秀才辟老、佛耳。 ”释弗问。而僧道限田制竟罢。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天津卫仓灾,焚粮数十万石。御史言主者盗用多,纵火自盖。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八年,偕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凤,抵陈州灾伤,免田租,赎民所鬻子女。明年,谦请振,太子谕之曰:“军民困极,而卿等从容请启,彼汲黯何如人也。 ”寻命督两浙、苏、松诸府粮,输南、北京及徐州、淮安。富民赂有司,率得近地,而贫民多远运。谦
24、建议分四等:丁多粮最少者运北京,次少者运徐州,丁粮等者运南京、淮安,丁少粮多者存留本土。民利赖之。仁宗即位,召还,改大理寺卿。帝方矜慎刑狱,谦等亦悉心奏当。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尝语人曰:“彼无憾,斯我无憾矣。 ”尝应诏上言七事,皆切中时务。有言其奏事不密,市恩于外者。帝怒,降少卿。一日,杨士奇奏事毕,不退。帝问:“欲何言,得非为虞谦乎?”士奇因具白其诬,且言谦历事三朝,得大臣体。帝曰:“吾亦悔之。 ”遂命复职。宣宗立,谦言:“旧制,犯死罪者,罚役终身。今所犯不等,宜依轻重分年限。 ”报可。宣德二年三月卒于官。(节选自明史虞谦传 ,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25、,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B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C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8/帝从之/D都察院论诓骗罪准/洪武榜例/枭首以徇/谦奏比奉诏准律/断罪/诓骗当杖流/枭首非诏书意/帝从之/答案 C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国子生” ,即国子监学生。国子监是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构和最高学府。晋时始设,与太学并立。B “出”
26、,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 “改”指改任官职。C “大理寺” ,官署名,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明时与刑部、都察院并称为“三法司” 。D “秀才” ,是汉以来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唐初置秀才科,后亦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文中虞谦上言改旧制时就被举荐为秀才。答案 D解析 文中的“秀才”泛指读书人。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虞谦深受三朝皇帝倚重。他因曾上奏改革旧制而向永乐帝请罪,永乐帝没有追究他的过错。即使他因奏事不密而被贬,经杨士奇稍加劝谏,仁宗就将他官复原职。B虞谦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前往灾区赈灾,安抚灾民。为便利百姓,还根
27、据丁粮的多寡制定了运粮远近的具体措施。C虞谦执法公正。处理案件时谨慎得当,依罪定刑。他向宣宗建议改变过去犯了死罪都要终身服役的做法,主张根据犯人所犯罪行的轻重划分服役年限。D虞谦敢于直言,善于说理。多次向皇帝进言,因他所奏之言有理有据,又能切中时务,因此被皇帝采纳。答案 A解析 虞谦“奏事不密”系他人诬告,而非事实,由后文杨士奇“具白其诬”可知。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1)逮几八百人,应死者百。谦白其滥,得论减。译文: (2)凡法司及四方所上狱,谦等再四参复,必求其平。译文: 答案 (1)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2)凡
28、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参考译文9虞谦,字伯益,金坛人。虞谦在洪武年间,由国子监学生升为刑部郎中,出任杭州知府。建文年间,虞谦奏请限制僧道占田数量,规定每人不能超过十亩,多余部分便平均分给贫民。朱允炆听从了他的建议。永乐初年,虞谦被召为大理寺少卿。当时有诏书说,建文年间曾上奏改革旧制的人,现在都要当面向皇上陈述清楚。虞谦于是陈述上述这件事,并请罪。皇上见虞谦害怕,便笑着说:“这不过是秀才批判道、佛而已。 ”不再过问此事。但僧道限田的规定还是被废除了。都察院讨论欺骗之罪,请准予照洪武年间公布的条例枭首示众。虞谦上奏说:“近来奉诏书要依律断罪,欺骗之罪应判杖打
29、流放,枭首不是诏书之意。 ”朱棣听从了。天津卫仓库失火,烧掉粮食数十万石。御史说主管官员盗用了许多粮食,自己放火来掩盖。逮捕了近八百人,有一百人应判死罪。虞谦说处罚得过重,使得他们得以减罪。永乐八年,虞谦与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和凤阳,到达陈州灾区,免除该地田租,赎回百姓所卖的子女。第二年,虞谦请求赈灾,太子对他说:“军民极度困敝,而卿等还从容陈请,那汲黯算什么人?”不久,命虞谦督管两浙、苏州、松江等府粮米,输运到南、北两京和徐州、淮安。富民贿赂有关官员,他们都得运到近地,而贫民多要输运到远地。虞谦建议分为四等:丁多粮最少的运到北京,次少的运到徐州,人丁和租粮相当的运到南京和淮安,丁少粮多的就存留
30、本土。百姓因此得享便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将虞谦召回,改任大理寺卿。皇上正慎重于用刑,虞谦等人也都悉心奏请,依罪定刑。凡是法司和各地上报的案件,虞谦等人都再三审查,必定力求公平公正。他曾对人说:“他们无憾,我也就无憾了。 ”虞谦曾响应诏令,上书议论七个事项,都切中时务。有人说他上奏言事不密,向外人示恩买好。皇上因此生气,把他降为少卿。有一天,杨士奇奏事完毕后,还不想退下。皇上问:“你还想说什么?不是为了虞谦吧?”杨士奇便从头到尾论说虞谦冤枉,并说虞谦历事三朝,很得大臣之体。皇上说:“我也后悔那么做。 ”于是命令他复职。明宣宗即位后,虞谦说:“按照旧制,犯了死罪的人,要罚终身服役。现在犯人所犯
31、罪行不等,应依罪行轻重划分服役年限。 ”宣宗回书给虞谦说此事可行。宣德二年三月,虞谦在任上去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 题。蓦山溪汪莘 注金风玉露,洗出乾坤体。乘兴到前村,见一片、清溪无底。竹篱茅舍,鸡犬两三家,寻渔父,问湘灵,拄杖斜阳里。青春误我,白发今如此。幸自识方壶,有个人、神通游戏。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倾浊酒,对黄花,又似东篱子。注 汪莘:南宋人。布衣,隐居黄山。他曾三次上书朝廷,陈述时弊,没有得到答复。徐10谊想把他作为遁世隐士向朝廷荐举,但未成。14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金风玉露”
32、指秋天的景象,常用来比喻人世间可贵且短暂的事物。B “渔父”作为古代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常出现在古诗中,成为隐逸情感的载体。C “涧边野鹤,岩上忽孤云”将个人情感融入对鹤的描写之中,突出了鹤的沉稳和意气风发。D词的上、下片都运用了典故,上片运用了屈原渔父中的典故,下片运用了陶渊明诗歌中的典故。答案 C解析 “沉稳和意气风发”错, “沉稳”与“岩上忽孤云”不符, “意气风发”与词的整体格调不符。15有人认为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矛盾的心理,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6 分)答:_答案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既向往自由、自在、无为的田园生活,又感叹自己青春已去、年事已高、功业无成的矛盾心理。词人在金秋时节乘兴徜
33、徉于蓦山溪水边,陶醉于竹篱茅舍、鸡犬相鸣的乡野之间,满足于清静无为、远离世俗的高洁之中,然而,在这大好秋光之中,词人却又感到自己美好的年华已逝去,徒生白发,一事无成,突生孤独愁绪。(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感召志士仁人为正义事业而英勇献身且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_?_!”(2)陶渊明饮酒中表明“而无车马喧”原因的一句是“_” ,诗中“_”一句写出了山中傍晚景色的美好。(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以“_,_”表明了自己对不合礼义的高官厚禄的否定态度。答案 (1)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2)心远地自偏 山
34、气日夕佳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梁启超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内忧外患,乱象毕现,用形象的话来描述就是“堕入地狱的底层” 。然而,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底层的地狱而不自知。11梁氏师从康有为,率先睁开了眼睛看世界。( ),达到了其政治生涯的顶峰。_的身躯里流淌着变革的热血,潜藏着过人的智慧,虽没有_的超凡本领,却有着忠君报国的赤子情怀。他凭着_的阅历和卓识,开启了大清维新变法之旅。最终由于光绪帝手无寸柄,处事_, “戊戌变法”方行百日即为
35、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势力所扼杀。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B最可悲的是道德的堕落、民智的固陋、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堕入底层的地狱而不自知,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C最可悲的是民智的固陋、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D最可悲的是民智的固陋、道德的堕落、思想的颠倒,愚昧的掌权者面临着死亡而不觉醒,堕入地狱的底层而不自知。答案 C解析 原句“道德的堕落”和“民智的固陋”位置颠倒;应是先“堕入地狱”再“面
36、临着死亡” ;“底层的地狱”修饰不当,和前文“堕入地狱的底层”的描述不一致。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他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为挽狂澜于既倒B他发动戊戌变法,为挽狂澜于既倒,创学会,办报纸C他为挽狂澜于既倒,创学会,办报纸,发动戊戌变法D他为挽狂澜于既倒,发动戊戌变法,创学会,办报纸答案 D解析 “为挽狂澜于既倒”是变法的目的,应放在“发动”前面作状语;“创学会,办报纸”属于变法中的措施,应放在“发动变法”后。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短小精悍 呼风唤雨 见多识广 瞻前顾后B五短身材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瞻前顾
37、后C短小精悍 叱咤风云 博闻强记 左顾右盼D五短身材 呼风唤雨 见多识广 左顾右盼答案 A解析 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五短身材:四肢和躯干短小的身材。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有时也比喻进行煽动性的活动。叱咤风云:形容声势威力很大。见多识广:见过的多,知道的广。形容阅12历深、经验多、知识广博。博闻强记:见闻广博,记忆力强。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再看看后面,形容做事以前考虑周密谨慎,也形容顾虑过多,犹豫不决。左顾右盼:向左右两边看,形容得意、犹豫等神态。20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在表达上有四处不妥当,请指出并修改。(5 分)非常感谢您
38、在百忙之中呈阅我的求职信。我是职业技术学校的一名应届毕业生,所学专业为计算机应用。我来自农村,农村生活养成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挫折,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我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在校期间努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我还十分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利用暑假参与了公司的局域网组建与维护工作。由于这一实践活动,使我巩固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锻炼了常用局域网的组建与维护能力。贵公司若能录用我,我一定能使贵公司的事业如日中天!答:_答案 (1)将“呈阅”改为“阅读” ;(2)将“养成性格和精神”改为“培养性格和精神” ;(3)将“由于”去掉;(4)
39、将“能使贵公司的事业如日中天”改为“尽力为贵公司的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是否得体的能力。这是一封求职信,故应注意用词和语气。 “呈阅” ,送上审阅,主语不能是对方,不能说“您在百忙之中呈阅” 。 “农村生活养成了我淳朴、诚实、善良的性格和不怕困难、挫折,不服输的奋斗精神”搭配不当, “养成”不能与“性格”搭配。 “由于这一实践活动,使我巩固了计算机方面的基础知识”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我一定能使贵公司的事业如日中天” ,过于夸大。21下图是某市住房公积金信息修改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 130 个字。(6 分)13答:_答案 (示例)信息修改包括单位、个人信息修改。前者须填写住房公积金缴存单位信息表,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批文或法人登记证书或营业执照、法人代表和经办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后者只要提供公积金对账簿和身份证原件复印件,最后都到中心信息科修改即可。四、写作(60 分)22回忆一下进入高中阶段的生活经历,以“我所认识的”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记叙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答案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