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1130866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语文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13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2、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从不同的角度劝说的同时反驳对方的言论教学难点:文言色彩浓厚教学时间 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台湾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由于历史的原因,国民党蒋介石占领台湾,一直到今天,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怀抱。海峡两岸人民一直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很多仁人志士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30 年前廖承志先生给蒋经国先生的公开信。二、作者作品1、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市人),1908 年 9 月 25 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1

2、925 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 年赴日本,留学于早稻田大学第一高等学院;1928 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 年任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秘书长;1938 年初至 1942 年初,在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5 年 6 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后历任中共南方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社社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政务院(国务院)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主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院长,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外交部顾问,外交部党组副书记,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国务院港澳事务办

3、公室主任,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十、十一、十二届中共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一、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第六届人大主席团成员(并获国家副主席提名)。第一届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2、廖仲恺 廖仲恺(1877 年1925 年),广东惠阳人,原名恩煦、又名夷白,字仲恺; 国民党革命元勋之一,党内重要左派人物。1925 年被暗杀。 廖仲恺生于美国三藩市旅美华工家庭。1893 年回国。1902 年留学日本,先入读早稻田大学预科,后在中央大学政治经济学毕业。1905 年加入同盟会,任执行部外务科负责人。21911 年辛亥革命后,到广东任都督总参议。1913 年随

4、孙中山逃亡日本。1914 年任中华革命党财政部副部长,之后随孙中山反对袁世凯,参加护法运动;并在国民党刊物内发表文章,赞扬十月革命。1921 年孙中山到广州任非常大总统,廖为财政部次长。之后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财政部长,工人部长,农民部长,黄埔军校党代表等职。1925 年 8 月 20 日于广州中央党部门前被暗杀。经调查后相信暗杀是国民党右派所为,当中胡汉民被认为有重大嫌疑。 廖仲恺 1897 年与何香凝结緍。何香凝同为国民党左派。廖梦醒为廖仲恺之女。廖承志为廖仲恺之子,廖晖为其孙,二人皆在中共负责统战工作。3、写作背景 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中共逐渐调整了对

5、台方针政策,由过去强调武力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并大力倡导加强两岸人民往来,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国家统一,在岛内和海外产生了空前热烈的反响,对国民党僵化的大陆政策形成强大冲击。 1982 年 7 月,蒋经国在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中,写到“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 ,还表示自己“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 ” 很快,中共方面就作出了反应。1982 年 7 月 24 日,廖承志给蒋经国发出公开信,刊发在 7 月 25 日人民日报上,出乎台湾当局的意料,引起海内外瞩目。这封公开信的发表,引起海内外极大震动,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

6、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1982 年 7 月,身为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的邓颖超看到蒋经国在台湾发表的一篇悼念父亲蒋介石的文章,文中思乡之情浓浓。邓颖超立即召集对台小组开会研究,建议由副组长廖承志给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窗蒋经国先生写一封公开信。 蒋经国 1925 年 10 月去苏联莫斯科学习,先后在孙逸仙大学(亦称中山大学)、红军军政学校读书,并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和共产党,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时期的蒋经国因为身受红色赤都洗礼,还是比较倾向中国共产党的,对国民党右派势力排挤中共的那套做法深

7、为不满。 “中山舰事件”和“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发生时,蒋经国都曾挥泪写信给蒋介石,并发表公开声明,反对蒋介石的反共、反革命举动,要求国民党回到与中共团结合作的正确路线上来。 然而,毕竟是道不同,蒋经国最后成为在台湾的国民党政权的继承者。台湾海峡是国民党凭借的天堑,加上美国军舰的驶入,他们可以与中共暂时不再往来,像驼鸟一样,自顾而无视世界潮流,然而,毕竟是血脉同根,政治歧见难道一直能够让台湾海峡成为阻隔民族来往的天堑吗?中共决定将统一祖国提上议事日程,作为八十年代要完成的三大任务,那么,怎么向对岸沟通呢?自 1949 年以来,国民党坚持不接触,中共与国民党的公开“交往” ,只是炮击金门和福建前线

8、的“对敌”广播。 3世事沧桑,在中共党内,能自然而然地与蒋经国称兄道弟的人不多了。这份兄弟情,当然也包含了复杂的纠葛和豆萁相煎成份在内,但不管怎么说,渡尽劫波兄弟在嘛! 廖承志之父廖仲恺是蒋经国之父蒋介石之“同志” ,廖家与蒋家的渊源深厚。黄埔军校成立时,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则为党代表,母亲何香凝为国民党中央委员,蒋介石与廖仲恺同为孙中山手下的重要干部。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出现思想路线上的严重分裂,左右两派一时水火难容,国民党亲共的左派代表人物廖仲恺惨遭右翼分子杀害。何香凝相信杀廖乃蒋介石幕后指使,但苦于拿不到证据,而蒋介石当然也不会明目张胆这么干,所以,两家关系依然没变,党内还是同志,但实存

9、心结。廖、蒋两家后代虽有往来,恩怨情仇却是深深难解。 1949 年,新中国建立,廖承志之母何香凝出任第一任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委员,廖承志任副主任委员。 “文革”结束后的 1978 年,中央华侨事务委员会恢复工作,更名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廖承志出任主任。 由于这层家族关系,廖承志与蒋经国既是儿时好友,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学同学。与蒋经国同时在中山大学就读的同学中,有一批人后来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包括邓小平、林祖涵、乌兰夫等。 此时,廖承志站出来写信,从个人角度,显示了廖家的大度,杀父之仇是上辈人的事,可以暂时不论,民族大义却是不可隐藏的,此情此意多么宏阔!此信写得文采斐然,古风扑面,温润感人

10、,丝丝入扣,确实令人印象极深。在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白话文一统天下,廖承志的这篇浅近文言公开信,对于尚屡屡使用文言文的台湾,无异有着较强的亲和力,显示了特殊年代沟通海峡两岸的特殊文字力量。不仅如此,廖承志的行文不但展现了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力量,也以同窗兄长的口吻对蒋经国予以鼓励和劝慰,甚至训诫,有相当程度不可替代的私谊力量。 当然,廖承志致蒋经国的公开信虽是个人名义,实际上代表的是中共中央。国家统一是中国历代政府的大要,也是中国亿万百姓的恒愿。现今,中国大陆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台湾问题便摆上了桌面,是时,廖承志负责台港澳事务,深感责任重大,听了邓颖超的意见,他亦感到,现在出面利用自己与蒋家的

11、世交关系,采取多种形式先与台湾当局沟通,为日后两党坐下来商讨统一之事创造条件是切实可行的。 邓颖超与廖承志一起推敲公开信文句,文中引用了周总理当年在张治中给台湾故旧公开信中增加的“寥寥海天,不归何待”的话,稍加变动,又引用了鲁迅的著名诗句“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既极为感人,又道理铿锵,这都是邓颖超的妙思。正是在邓颖超领导的有情有义的对台工作推动下,海峡对岸的国民党当局终于放弃了“三不”政策,开放了对祖国大陆的探亲旅游,迈出了打破两岸阻隔的第一步。 廖承志公开信发表之后五年,一个突出的回应是蒋经国终于开放了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这是蒋经国晚年最大的历史功绩之一。在岛内,大陆籍人士大都

12、是国民党 1949 年退守4台湾的军政人员,他们一代而亡的危险是存在的。因为他们的后代不得回大陆,就只有向四海走散,留在台湾的并不多,就是留在台湾的,也日渐本土化,失去了与大陆的气息相应。台湾的国民党军政传统势力日渐凋零,国民党政权的本土化已不可避免。晚年的蒋经国,在大陆发出的强有力的统一声音和台湾岛内党外运动的呼声及“台独”声浪的夹击下,感到形势严峻,不能不考虑与大陆的联系了。因为对于一贯支持“中国必须统一”的蒋经国和赴台的老一代国民党统治集团来说,台湾今后往何处去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严肃课题,蒋经国为此作出了有限度开放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的重大决策。具体分两步实行,自 1987年 7 月 28

13、 日起,解除赴港澳观光限制,允许台湾民众以港澳为出境第一站;自 1987 年 11月 2 日起,允许民众除现役军人和公职人员外,凡血亲、姻亲均可申请到大陆探亲,从而迈出台湾当局调整大陆政策的可喜步伐。此后,台湾当局又逐渐开放大陆非政治性出版物的进口和翻译,有限度开放大陆中药材和农产品进口,放宽对两岸通邮和经贸往来的限制。海峡毕竟有了春水涌动,作为对台湾当局的善意回应,1987 年 10 月 14 日,国务院有关部门立即发表谈话表示欢迎,保证台胞来去自由,尽力提供方便和照顾,并进一步敦促台湾当局取消不合理的限制,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10 月 16 日,国务院办公厅又公布了对台胞来大陆的接待办法,

14、祖国大陆各地相继建立了台胞接待站。这样一来,以廖承志公开信为切入点,在中共和平统一政策的推动下,经过两岸的共同努力,海峡两岸持续了 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了。三、初读感知1、生字 把晤 w 咫尺 zh 悖谬 bimi 东隅 y 苟同 gu 珍摄 sh 毋庸赘言 wyngzhu 未雨绸缪 chumu 难辞其咎 ji 同捐前嫌 xin 2、字词积累咫 zh 尺:比喻距离很近。幼时同袍:形容当年很亲密。政躬违和:文中指蒋经国患病。政躬,对对方身体的尊称。违和,不平和,即生病。珍摄:保重身体。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诠 qun 察:明察真理。诠,事理,真理。悖 bi 谬:荒谬,不合道理。难辞

15、其咎:难以推卸责任。咎,罪过。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令,美好。经纬万端:指形势错综复杂。5苟 gu 同:随便地同意。毋庸赘 zhu 言:无须说多余的话。旨哉斯言:这话说得对呀。旨哉,赞美之词。斯言,这番话。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指要抓紧时间。未雨绸缪 mu:原指趁着天还没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做好准备。束装就道:整装上路。3、分析课文结构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问候蒋经国,表达挂念之情。 第二部分:(2)点明写信目的,劝说蒋经国为实现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第三部分:(3-6)分别从民族利益、历史、蒋经国的个人抱负三个角度加以劝说。 第四部分:(7)再次

16、表达挂念之情,并提出如有可能,可赴台探望。 四、指导练习本文是一封用文言写的信,内容微言大义,语短情长,而且全文气质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1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含义:居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2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含义:如若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3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含义: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4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含义:远望南方的

17、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专诚等候回音。五、课堂小结本书信写的是作者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与蒋经国进行的推心置腹的恳谈。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美读吟诵二、研读课文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做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6的?讨论并归纳:主要从三个角度来劝说的:从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及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角度来劝说;从回顾国共两党的合作历史,希望两党再次合作,共图振兴中华大业的角度来劝说;从忠孝角度劝说。2、作者反驳了哪能些不利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讨论并归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三不政策;“罪人” “投降

18、” “屈事” “吃亏” “上当”“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3、课文中“愿弟慎思” “愿弟再思” “愿弟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第三段:作者认为祖国和平统一是千秋功业,如果顺应历史面动,将受世人推崇,名留青史;如果逆历史潮流则将难辞其咎。何去何从希望经国谨慎思考。第四段:作者认为国共两党曾有过两次成功的合作,都给国家民族做出巨大的贡献,希望经国先生负起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大任。这也是事关国民党的兴亡绝续,希望经国先生审时度势,作出正确的选择。第五段:作者肯定蒋经国先生的一片孝心,希望能扩大为民族,实践于统一大业,做个忠孝两全之人。作者从两岸,及亚太局势谈起,再

19、谈国共合作的历史及国民党的前途,最后谈到有关忠孝的问题。从大久落笔,最后落到个人,句句是为对方设想,内容上环环想扣,结构是以此作结,结构严谨。三、主题探究本文围绕和平统一祖国,解劝蒋经国为此做出贡献为中心进行阐述。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信旨,接着从不同角度,采用说理与反驳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劝说。感情强烈,推心置腹。论证灵活、逻辑严密,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不失为一篇好文章。四、品读赏析1、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如:信旨“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 。首先树立正面观点,从国内、国际角度,通过鲜明的事实来劝说,又用“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的道理,再次正面劝说,最后用引用所谓“罪人”之说反驳对

20、方。本文运用说理与驳论相结合的表达方法,实质就是先阐述正面观点,再批判错误的思想行为,即先说后驳。这样既可以把正确的观点阐述得更加深透,又可以加强议论的针对7性,使文章更有说服力。运用先说后驳的表达方法,只要把正面的观点阐述的较为清楚,错误的观点或行为只要点出其要害就可以了。2、文章中有明显的先说理后反驳的表达方式。如:本文第二点劝说,国共“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就是通过两次合作的有利因素和三次合作的必然,进行说理,然后从所谓“投降” 、 “屈事” 、 “吃亏” 、 “上当”之说进行反驳。从内容上说,上段第一点的劝说,已从国家、民族利益角度说明,本段又从国民党的兴亡利益来阐明信旨。这种一方面申明

21、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反驳错误言论,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有利于对方接受。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如遇到此类需解劝的事情,在写信中注意学习这种方法。五、指导练习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首先从民族利益角度进行劝说;其次从历史责任的角度进行劝说;再次,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此外,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 “与先人同在” 。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2、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 ,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22、则是“罪人” 、 “投降” 、 “屈事” 、“吃亏” 、 “上当” ,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3、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利益而至个人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话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剖析:俗话说“三思而后行” ,一方面这三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为贡献的殷切希望;另一方面,文章没有这三句话内容照样是完整的,但表达效果上就不太一样,所以本题设计意在让我们体会这三句话在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六、课堂总结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和讲解,学生基本能够掌握比较阅读的方法和书信浓缩人生精华的思想。教师在讲解和引导的过程中应当与学生一样,始终处在爱国主义者的角度,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各抒己见,畅谈他们对这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书信的内容短小精悍,抓住细微处,是理解这篇文章的关键所在。 七、板书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的信 廖承志 蒋经国追忆历史一谆谆劝诲展望未来慰问语 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