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137913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周测 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夏商时期,都、邑的数量很少,到了周朝则数量大增,呈现出星罗棋布的状态。商代的甲骨文目前仅集中出现于殷墟一地,而周朝的青铜器铭文则遍布四面八方。材料可反映出周朝文明的特点是( )A开放扩散 B等级森严C贵贱有序 D自成体系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朝都邑数量大增且分布分散,青铜器铭文遍布四面八方,可知周朝文明呈现出开放扩散的特点,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周朝社会等级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贵贱有序的礼制,故 C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周朝文明自成体系,故 D 项错误。答案:A2(2018湖南协作体联考

2、)周代等级层次纷繁,社会统治权力亦层层相叠压,周王的地位虽然至高无上,但直接臣属于他的仅限于诸侯及周王朝的公卿一级,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这表明周代( )A权力体系内部蕴含分裂的因素B天子尚未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C家国同构促进周代稳定与发展D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解析:材料信息“各国诸侯虽然不敢觊觎周王之位,但很少有与周王同心同德者” ,说明各国诸侯存在离心倾向,故 A 项正确。B 项与材料信息“周王的地位至高无上”不符。材料描述的是分封制下的分裂因素,故 C 项错误。D 项材料未体现。答案:A3战国时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

3、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商鞅本是魏相国公叔痤的家臣,入秦后说动了秦孝公,当上了秦的大良造(相国)。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转型加速 B贵族政治没落C改革变法兴起 D诸侯争霸激烈解析:根据材料“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不能得出社会转型加速,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庶民要求参政的呼声很高” “一个很平凡的士,通过游说,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擢拔为执政大臣”得出贵族政治没落,故 B 项正确;改革变法兴起与战国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诸侯争霸激烈,故 D 项错误。- 2 -答案:B4 “黔首”一词在上古时指战俘奴隶;战国时被广泛使用,含义与“

4、庶民”相同;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反映了( )A君主专制的建立 B奴隶制度的废除C百姓地位的下降 D “大一统”的加强解析:根据材料“秦始皇下令将天下百姓统称为黔首 ”,可知对百姓的称呼统一可以巩固政治统一。君主专制是针对决策方式而言,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奴隶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瓦解,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黔首”含义与“庶民”相同,因而无法体现百姓地位的下降,故 C 项错误;D 项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答案:D5(2018福建省南平市模拟)“万岁”是古代中国皇帝的代称,始于汉武帝,后来礼颂皇帝时,都要用“万岁万岁万万岁”的敬辞。这反映了

5、统治阶级意在( )A突出君主独尊地位 B彰显帝王丰功伟业C强化皇权主义思想 D固化君臣等级秩序解析:突出君主独尊地位是在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时,故 A 项错误;彰显帝王丰功伟业要突出皇帝的功绩,材料没有涉及,故 B 项错误;从“万岁”到“万岁万岁万万岁”突出强化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故 C 项正确;固化君臣等级秩序是指把君臣的等级秩序固定化,材料没有涉及,故 D 项错误。答案:C6秦代以后,大臣给皇帝的上书大都在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上书一般都以“臣等昧死” “臣诚愚鄙”等开头。这说明( )A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B “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C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D儒学强

6、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解析:孔孟礼的观念全面传承,错在“全面” ,故 A 项错误;“三纲五常”成为社会的普遍信条,错在“普遍” ,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歌颂君主圣明的同时,千方百计地贬损自己”“臣等昧死” “臣诚愚鄙”得出尊君卑臣成为官场常态,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君臣关系,没有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修养,故 D 项错误。答案:C7公元前 74 年,汉昭帝驾崩,膝下无子嗣,汉武帝之孙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 27 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隶属豫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3 -解析:中国

7、古代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故 A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斗争对象,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海昏侯” “隶属豫章郡” ,侯国在“推恩令”后归郡管辖,故 C 项正确;根据材料“隶属豫章郡” ,郡国并行弊端得到较好的解决,故 D 项错误。答案:C8(2018德阳市诊断考试)北宋政府允许儒家经典大量刻印,而对于天文图谶、明教经像、边机时务、法令、历书、会要、实录等图书则明令禁止出版。北宋政府此举旨在( )A引导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展B垄断印刷行业的新技术C完善科举考试的内容体系D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解析:儒学复兴运动于唐代开始出现,故 A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政府禁止民间印刷书籍,故 B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

8、到科举考试的相关信息,故 C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只允许刻印儒家经典,而儒家思想是政府维护统治的思想保障,说明其目的是使出版业贯彻国家意志,故 D 项正确。答案:D9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统治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解析:尚书、侍中等近官本来就属于官僚统治集团,统治基础并未扩大,故 A 项错误;皇帝身边的近官“外化”为国家重要官职,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故 D

9、项错误。答案:B10(2018江苏名校联盟联考)清代曾侍从三个皇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多次被皇帝称赞,但他仍时刻小心谨慎,从不留片稿于家中,很少结交外官,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这可用来说明军机处( )A导致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借鉴了欧美民主制度C对皇权有一定的约束力D仅是君主专制的工具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君主专制的加强。张廷玉作为军机大臣, “从不留片稿于家中” “从政多年无一字与督抚外吏接 ”。军机处官员小心谨慎说明其仅仅是君主集权的工具,需要时时- 4 -提防君主的猜忌,故 D 项正确。答案:D11(2018烟台市高三诊断)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

10、 、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 B有利于建立高效政府C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解析:使皇帝权力受到约束与材料中“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相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高效政府,故 B 项错误;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与材料中“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 C 项错误;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军机处设立于雍正帝时期不符,故 D 项错误。答案:A12下表为明清两代进士家庭出身情况统计表。相对于明代,清代( )区分前三代

11、无任何功名者前三代有生员功名者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明代进士总数 47.5% 2.3% 50.2%清代进士总数 19.1% 18.1% 62.8%A血缘关系是士人晋升上流阶层主要阶梯B累世公卿局面逐渐形成C家族积淀更能为人才向上流动提供助力D科举考试更加公平客观解析:材料没有提到士人晋升完全依靠血缘关系,故 A 项错误;累世公卿在魏晋时期最为明显,故 B 项错误;由材料可以看出家族中“前三代有高于生员功名者”的比重在明清时期家族有明显的优势,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证据说明考试的公平,故 D 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

12、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家政统于家长”的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不忠不孝是十恶之首。家长对子女不仅有主婚权,而且大清律例有关惩治“子孙违反教令”罪的条例中,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直到解放前,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家庭又把向国家交纳田税赋税以及服差役当作重要的责任,宗法制家庭成为维护封建国家的有利因素。随着一体化结构的强化,封建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强宗法制度。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 5 -到这种地步,以至于在结构形态上也和国家社会组织一样由三个子系统组成。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材料二 直到晚清时期,传统的中国家庭同一个微型

13、王国一样,家长拥有君主之权威,他有权实施家法并操纵家庭成员的生死大权。政府承认家庭的这种全能作用,而且不干涉家庭内部的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许多研究西学的学者开始推行这样一些基本观念:家长的权利逻辑上隶属于国家,个人拥有不可剥夺的、不受家长控制的权利;男女作为国家的基本分子,是平等的。这些观点,动摇着家庭关系的根基,在年轻人中间广为流行。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家族制呈现出的基本特点。(12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13 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由“在家政统于家长的

14、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可知,以宗法制为依托;由“已把处死权赋予封建家长了” “还有家族对不贞女子执行死刑的情况”可知,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由“宋明以后,宗法制度的家族组织同构作用强化到这种地步”可知,宋明时期空前强化。(2)中国家庭中家长地位受到冲击的原因,外部从材料二“随着外国学说和政治哲学的传入”,西学东渐的影响;内部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政治改革的推动、思想解放的潮流等方面分析。答案:(1)特点:以宗法制为依托;与封建等级制、伦理道德观紧密联系;宋明时期空前强化。(12 分)(2)原因:近代中国国门洞开,西方民主、平等和自由思想的传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兴起与发

15、展,传统儒学遭受越来越严峻的挑战;政治变革的推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13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称“皇帝”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都按照皇帝的律令和意志办事。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公九卿制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善。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即郡县两级制度。郡县的

16、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升迁,地方官僚之间没有战乱、兼并之事。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年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摘编自袁行霈、张传玺等中华文明史- 6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材料核心强调秦朝创建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后世所沿用,观点提取可从制度产生的背景、制度的演变趋势和制度的影响等角度入手。以示例二为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和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过程中分朝代按“史实结论”的方式进行论述即可,最后总结。答案:准确提炼出材料蕴含的一个观点。如: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

17、物。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中央集权制度促使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历史发展的进步。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等。示例 1:观点: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论述:战国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增长、局部统一的出现,为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创造了社会条件。为适应新兴地主加强专政和保护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各诸侯国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的政治体制,为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成功的经验。韩非子提出了中央集权和“以法治国”的思想,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

18、的成果,实践了韩非子的理论,中央集权制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综上,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能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诸侯国的实践、韩非子的理论等多角度论述,至少 3 个方面,每个层面 2分。论证充分,语言表述清楚,非单纯地知识点的罗列。)示例 2:观点: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论述: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论基础。内外朝制度的形成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刺史制度的实施则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把丞相的权力一分为三,

19、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科举制度则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宋代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进一步分化相权,加强皇权。派文官担任地方最高长官,把地方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制度适应了对辽阔疆域管辖的要求,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明朝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进一步削弱地方势力。明朝设厂卫特务组织,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等,使中央集权发展达到顶峰。- 7 -(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

20、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纵向发展角度说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不必拘泥于全部答出所列出的几个朝代,能够任意答出三个时期(其中必须包含隋唐时期)即可,但是答出的三个时期要能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论证充分,每一个时期的论述应能说明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非单纯地罗列史实。)示例 3:观点: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导致暴政和腐败等现象,不利于调动个人、地方发展的主动性。(或答“权力过分集中易导致暴政和腐败”亦可。)论述:政治上,权力过分集中容易形成皇权专制,导致暴政现象,如秦末暴政,隋末暴政。权力过分集中,导致权力者身边的人欺下瞒上、贪污腐败,且极力扩充势力范围,成为社会政治不稳定的根源,如历史上的党争、

21、外戚干政、宦官专权等。思想上,中央集权强调思想控制,钳制了人们思想,压抑了人们的创造力,如“焚书坑儒” 、八股取士、文字狱等,导致人们思想僵化,社会文化的发展受到抑制,创新乏力。经济上,中央集权的高度加强导致地方自由度和主动性的丧失,不利于地方因地制宜地发展适合本地方的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论据与史实引用应围绕自己提炼的观点组织。论述能从不同的方面,如政治上、思想上等,说明权力过分集中导致的危害。史论结合,不同的方面都能举出历史上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论点。)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3 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须为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6 分)论证充分,逻辑严

22、密,表述清楚。(3 分)能 力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2018榆林模拟)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认为,(西周)所有新建的封国人都是少数周族的贵族统治多数被征服族人,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这表明( )A分封具有武装殖民性质B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C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D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解析:根据材料“其土既非周人所有,其民也与周人不类这些新来者的统治地位,如果没有坚强的武力作其后盾是支持不住的” ,故 A 项正确;血缘关系是分封制基础符合史实,但材料不体现,故 B 项错误;新来统治者遭坚决反对错在“

23、坚决” ,故 C 项错误;周朝军事实力非常强大符合史实,但材料不体现,故 D 项错误。答案:A2战国文献中出现了“九州”的地理概念,豫州、并州、冀州等皆属中原,而如北方之幽州、南方之荆州、东南之扬州都已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 “九州”的出现( )- 8 -A加速了统一局面的到来B表明原有封国不复存在C适应了“尊王攘夷”的需要D是华夏文明扩展的结果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国是通过灭六国实现统一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不体现原有封国,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尊王攘夷是春秋时期的口号,与材料中“战国文献中出现”不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皆属中原” “覆盖了传统上的四夷居地”得出中原

24、华夏族的影响范围扩大,故 D 项正确。答案:D3(2018抚顺模拟)周人的金文材料中经常可以见到“膺受天命” “受天有大命”等字样。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周人认为政权合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天命”B以德配天的观念是这一认识的体现C周人治国理念无视现实社会生活D周人政权中宗教色彩浓厚解析:“天命”是政权合理性的唯一标准表述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出周王因其德行彰显受到上天的承认,是“君权神授”思想, “以德配天”是这一认识的体现,故 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周人治国无视现实生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宗教内容,故 D 项错误。答案:B4(2018石家庄检测)据史记记载,秦“立石刻

25、,颂秦德,明得意” ,称颂秦始皇仁、义、圣、德, “端平法度,万物之纪”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使“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这反映出秦朝( )A重视人伦秩序和社会教化B注重维护官僚政治体制C借法家思想建立君主专制D以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解析:材料中“以明人事,合同父子” “尊卑贵贱,不逾次行” ,体现出秦朝借法家思想强化人伦秩序,达到社会教化的目的,故 A 项正确;材料规定针对民众,而非职业官员,没有涉及秦朝官僚政治体制,故 B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整个社会人伦秩序,而不仅仅是君主专制,故 C 项错误;“端平法度” ,秦朝是以法家思想而非儒家仁义道德来遏制人欲,故 D 项错误。答案:A5秦始

26、皇宣称:“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际所致,无不臣者。 ”汉高祖即位后为他父亲祝寿时说:“始大人尝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刘邦的二哥刘仲)力。今某产业,- 9 -所就孰与仲多?”殿上群臣皆呼万岁。这反映了( )A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B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C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D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解析:刘邦开创的伟大基业远超秦帝国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秦汉为中国广袤疆域奠定了基础不是材料主旨,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六合之内,皇帝之土”及材料中刘邦所说的“产业”得出统治者把全国土地看作是其私产,故 C 项正确;西汉继承并扩大了秦帝国的疆域材料未体现,

27、故 D 项错误。答案:C6(2018河南安阳调研)公元前 127 年,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诸子都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这一规定( )A意在恢复西周的分封制B使中央与地方矛盾激化C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D增强了地方封国的实力解析:本题考查推恩令的作用。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了削弱地方诸侯国的势力,从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正确。答案:C7(2018合肥质量检测)唐律疏议规定:来自同一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依该国法律处理;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这表明唐律疏议( )A坚持传统夷夏观念B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C阻碍中西文

28、化交流D奠定了封建国家立法原则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律疏议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并未体现出夷夏观念,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来自不同国家的外国人在中国发生法律纠纷时,则依据唐律处理”说明唐朝维护国家的司法主权,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中西文化交流,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我国的司法主权,不是立法原则,故 D 项错误。答案:B8内史省(后改为中书省),魏曹丕始设,掌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门下省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 10 -驳之权。

29、这种演变表明( )A隋唐君主权力不断加强B国家行政机构日益庞大C皇权专制下的权力转移D中央官吏权力过度集中解析:材料反映中书省逐渐由内侍机构演变为国家正式行政机构,反映出魏晋至隋唐君主权力强化和中央官员权力削弱的趋势,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材料未能体现国家整体行政机构的规模,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问题,故 D 项错误。答案:C9唐代科举考试礼部录取后,还需经过吏部考试合格后才能做官,岁取不过三十人。宋代增加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 ,通过后即可入仕,每次录取五百人以上,甚至达千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科举制度更加客观公正B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C削弱六部职权强化皇权

30、D皇帝开始掌握选官权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科举制标准的变化,不能体现出更加客观公正,故 A 项错误;宋代科举取士的人数增加,权贵依靠特权入仕的人数减少,贵族政治影响日益减弱,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宋代皇帝主持的“殿试”削弱六部职权,故 C 项错误;隋朝科举制创立,皇帝已经开始掌握选官主动权,故 D 项错误。答案:B10(2018泉州市质量检查)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 。这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D政

31、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解析:明朝初年朱元璋已经废除相权,故 A 项错误;“万历怠政” ,皇帝因为个人原因不理朝政,不能反映出君主权力的削弱,故 B 项错误;内阁权力来自皇帝,是皇权强化的产物,故C 项错误;“万历怠政”带来朝政的混乱,暴露出专制政体下人治的弊端,故 D 项正确。答案:D11雍正八年,添设军机章京协助军机大臣处理机务;五年后,裁军机处,将军机事务移交总理事务王大臣处理;乾隆三年,裁撤总理事务王大臣,恢复军机处。这一演变反映( )- 11 -A军机处成为法定的中央一级机构B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尖锐C军机处逐渐成为加强君权的利器D清朝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解析:根据所学,军机处与明代内阁制一样

32、,始终不是法定中央机构,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叙述了皇帝如何加强自身权力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添设军机章京” “恢复军机处” ,军机处是皇帝加强权力的重要工具,故 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间的关系,故 D项错误。答案:C12明清总督是兼管两省或三省事务的高级地方官, “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其意图是( )A扩大地方的权力B提高地方的行政效率C整饬地方的吏治D协调地方和中央关系解析:明清总督是设立于原地方长官之上直接隶属于中央的机构,其设置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明清总督的职能“掌厘治军民,综制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可

33、知总督将行政权、军事权、监察权集于一体,以改变各省权力分散的局面,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故 B 项正确;整饬地方的吏治仅为总督职权的一项,具有片面性,故 C 项错误;材料中总督的职能未体现出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协调,故 D 项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任何国家的管理都需要一批善于管理的官吏,因此,各国都重视官吏的选拔,官吏选拔也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类的政治智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历代都非常重视对官吏的选拔,制定了许多种不同的人事选拔方式,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富有特点的选拔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所谓“天子之子

34、为天子,公之子为公,卿之子为卿,大夫之子为大夫”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 ,廉则是为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自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形成制度化,每岁必举;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 607 年)下诏分科举士,所设十种科目,显然其中最主要的是品德内容。唐朝时科目分为常科和制科,以秀才、进士和明经三科最为重要,武则天当政时首设武举。宋朝时把进士以外的其它科目合并“诸科” ,明清时则取消“诸科” ,只设进士一科。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最早起源于英国,是随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不断发展而逐步建立- 12 -和发展起来的。1833

35、 年英国政府各部开始实行官职的考试补缺制度。1853 年英国议会派遣麦克莱等 3 人组成委员会调查东印度公司的用人制度。该委员会在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摒弃用人制度上的“恩赐”主义,实行考试任用制度。1854 年,英国财政部高级官员查里斯屈威廉和斯坦福洛斯克特对英国文官进行了全面调查,提出了著名的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 。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1870 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第 2 号枢密院令,对文官的考试、录用、等级结构等重要原则做了进一步的确定和完善。至此,世界近代史上的第一个文官制度在英国正式确立。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经

36、历了和英国大体相同的情况。马桦英国文官制度研究(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沿革历程,并分析最终用考试的办法选官的原因。(15 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文官制的特征,并分析文官制度的作用。(10 分)解析:(1)第一小问“沿革历程” ,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按顺序归纳即可。第二小问“原因” ,可以从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士族衰落,庶族上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特征” ,据材料二“报告建议设立常任文官制度,包括考试、录用文官、重视文官的专业水平、提拔优秀文官等等”得出公开考试,择优录用;据所学知识得出严格考核

37、,晋升唯功;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官纪严明,待遇优厚。第二小问“作用” ,可以从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等角度回答。答案:(1)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以禅让制为特点的原始社会的选拔制度;以世官制为核心的奴隶社会的选拔制度;以察举征辟制为代表的两汉期间的选拔制度;以九品中正制为主流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拔制度;以科举制为主体的隋唐到明清时期的选拔制度。(每个阶段概括 2 分,任意概括出其中 4 个阶段即可,共 8 分)原因: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扩大统治基础;士族衰落,庶族上升;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每点 2 分,3 点 6 分

38、,4 点 7 分)(2)特征: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晋升唯功;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官纪严明,待遇优厚。(每点 2 分,3 点 6 分,任意 3 点即可)作用:稳定政局和社会管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扩大选材范围,提高行政效率。(每点 2 分,2 点 4 分,任意 2 点即可)14(2018邯郸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 13 -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的升沉演变,跟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正是同步的。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对贵族倾

39、向的排斥,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都相当接近于近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摘编自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根据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根据材料“唐、宋时期,科举制度正当发展成熟之初,当时的政治环境也比较宽松,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以及它所体现的对教育的重视、对知识文化的崇尚”得出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平等竞争的科举考试对贵族倾向的排斥,

40、它所促成的政治组织的完善等等”得出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结合史实加以论述。根据材料“然而,这一切又与封建专制政治和封建经济基础完满地互相适应,从而保持了整个社会形态的凝固式长期稳定”得出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结合史实加以论述。答案:评分要求:所提炼观点合理、明确,必须源于材料;(3 分)史实引用合理、准确;阐述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9 分)示例一观点: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阐述:唐代取士重诗赋,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推动了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宋代取士重策论经义,对于宋代文化的繁荣有举足轻重

41、的作用;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试卷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用程、朱理学的观点作答,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推动了理学的发展。综上所述,科举制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示例二观点: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阐述: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相结合,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主要标准,组织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使人才选举逐渐制度化;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抑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综上所述,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示例三观点: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阐述:科举制成为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尤其是明清时期,由于考八股文,使一些知识- 14 -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由于知识分子致力于科考,致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不利于社会进步。综上所述,科举制阻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