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1138000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2讲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张家口高三模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暴动席卷西西伯利亚、坦波夫省和沃罗涅日省、伏尔加河中游地区、顿河流域、库班、乌克兰和中亚等地。到1921年有50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发生,几乎没有一个省份不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所谓的“盗匪”。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面临敌对分子的进攻B苏俄国内战争加剧了社会矛盾C不明真相的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D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 根据材料“农民暴动”“大规模农民起义”可知,苏维埃政权面临农民的起义,属于人民内部矛盾,而不是

2、敌对分子的进攻,故A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1920年末至1921年初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不是群众受到反动派蛊惑,故C项错误;1920年底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推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导致农民起义不断,故D项正确。2(2017武汉高三调研)1921年1月,苏俄政府确立了统一分配市有住房的原则: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如果一套住宅中的人均面积超标,就必须允许其他人搬到这套住宅里共同居住,即“紧凑使用住宅”原则。这一政策( )A

3、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B推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C集中全国力量进行国内战争D通过商品货币关系解决住房问题A 材料“统一分配市有住房”,这一政策强调政府主导分配,深受“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影响,故A项正确;“所有居民不分年龄一律人均8平方米”,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与推动国民经济恢复,故B项错误;1921年苏俄国内战争已经结束,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是通过政府行政手段解决住房问题,故D项错误。3(2017保定高三模拟)列宁提出:“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和中世纪制度、和小生产、和小生产者散漫性联系着的官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则是幸福。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

4、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为此,苏联( )A加快了农业社会改造步伐B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C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飞速发展D形成了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2B 根据材料“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得出苏联无法加快农业社会改造步伐,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苏联一度推行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影响深远的社会发展模式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列宁提出”不符,故D项

5、错误。4(2017烟台高三诊断)一名老俄共(布)党员曾说,之前所建立起来的那种制度是美好的。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觉得十月革命的“大厦”正在摇摇欲坠。这反映出当时的苏俄( )A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B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C经济政策推行遇到阻力D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C 据材料“但当听到要把石油以及其他许多企业都要租让给外国资本家去经营的时候”可以判断当时苏俄实行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行的背景是苏俄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不是经济发展出现衰退迹象,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是对苏俄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而不是根本变革,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新经

6、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恢复了资本主义,有些人不能理解,说明新经济政策推行时遇到阻力,故C项正确;俄国走上工业化道路是在20世纪30年代,故D项错误。5(2017新余市高三二模)斯大林认为,长期执行新经济政策会“扼杀社会主义因素而复活资本主义”。托洛茨基认为:“我们实行新经济政策,目的是在其基础上战胜它。”加米涅夫认为,新经济政策是向小资产阶级的农民的自发势力妥协,小资产阶级是大资产阶级的萌芽。这些观点( )A淡化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B直接推动了斯大林模式的确立C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一致D实质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教条化D 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是强化而非淡化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对立,故A项

7、错误;托洛茨基的观点与斯大林理论是截然对立的,故B项错误;斯大林和加米涅夫的观点都与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而非一致,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三位苏共早期的领导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这实际都是在将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故D项正确。6(2017潮州高三二模)某政治家在其著作中写道:“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反映出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理念是( )A重工业的高速增长 B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3C国民经济

8、协调发展 D注重思想政治说教A 材料“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体现了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理念,这既是一种优先发展,更是一种牺牲其他行业的高速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其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材料不涉及管理方式,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并不协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其注重思想政治说教,但是这并不是本题的重点和主旨所在,故D项错误。7(2017淄博高三诊断)下面表格内容说明苏联农业集体化( )苏联农业集体化资料统计表1918年 1929年 1930年 1934年 1937年集体农庄(单位千个) 1.6 57.0 8

9、5.9 233.3 243.7集体化比重(占农户总数百分比) 0.1 3.9 23.6 71.4 93.0占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比 不详 4.9 33.6 87.4 99.1A.解决了苏联的粮食危机 B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C存在着急躁冒进的现象 D有效地巩固了工农联盟C 材料中强调集体农庄的个数与集体化程度,并未说明解决了粮食危机的问题,故A项错误;集体农庄下,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呈现的数据中,集体化程度在19181937年时间段中迅速提升,说明存在急于求成的特点,故C项正确;农业集体化中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巩固工农联盟,故D项错误。8(201

10、7安徽“皖南八校”联考)“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以政府为集体农庄生产的农产品制定的低价格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因此,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3%到5%,却生产了25%到30%的苏联农产品。”以上现象客观上反映了( )A余粮收集制的废除 B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C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D集体农庄自主权扩大C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以后,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与材料中“农民们宁愿在自己私人的土地上辛勤劳作,而不是低价出售他们的任何商品”相符,故C项正确。9(2017昆明高三检测)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

11、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A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B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C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D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D “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可知,4计划要实现重、轻工业的比重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D项正确。没有涉及农业的发展计划,故B项错误;该计划不能体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意图,故C项错误。10(2017济南高三针对性训练)1933年,苏联开始推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规定集

12、体农庄和个体农户按固定价格给国家缴纳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赫鲁晓夫上台后取消了义务交售制,代之以国家采购制,即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这一制度的转变( )A为工业化提供更多资金B完全突破斯大林体制C注重了调整工农业比例D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D 根据题意可知,利用国家采购制并非是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是解决因农业集体化造成的农民积极性降低的问题,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改革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是对其进行的小修小补,故B项错误;题干强调的是农业方面的措施,并未牵涉工业方面或者工农比例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中“利用商业系统对农户剩余农产品实行统一采购”是部分承认市场的作用的体现

13、,故D项正确。11(2017龙岩高三质检)下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的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的体制弊端日益严重B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农业C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D“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A 20世纪70年代,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导致国家经济下滑,改革失败,故A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是工业,故B项错误;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C项错误;“冷战”对峙消耗了苏联国力是影响苏联经济发展的原因,但不是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苏联工业产值的增速急剧下滑的主要原因,故

14、D项错误。12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前瞻性、科学性很强的设计和规划。但不幸的是,从习惯于以华丽空洞政治概念和口号标榜政绩、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此材料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方案不够成熟,推行改革过于轻率B进程缺乏规制,导致改革混乱失控C立场摇摆不定,丧失改革的主导权D指导思想错误,导致改革失败A 5“以政治口号落实政治概念的空喊社会主义官员中脱颖而出的戈尔巴乔夫,没有能够做出这样的设计规划”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没有前瞻性,方案不够成熟,过于轻率,故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题干中无法得出,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

15、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到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1949年产量的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694个工业项目,其中的156个工厂将在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讯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虽然增长步伐在1957年慢了下来,但根据“1952年的固定物价”,第一个五年计划仍超额完成了原有目标

16、的17%。钢产量达530万吨,生铁产量达580万吨,电力产量达190.3亿千瓦各项产量均比原有指标增长了25%。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 1928年,斯大林开始实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制定的一系列五年计划中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在农业方面虽然苏联政府成功地消灭了几乎所有的私人农场,但集体化农业的产量却被证明是非常令人失望的。苏联农场用多出50%的土地耕种,用多出10倍的人力劳动,但其产量却只有美国农场产量的四分之三。这里应该强调指出的一点是,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尽管苏联取

17、得了五年计划的成就,但苏联社会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不过另一方面,大多数西方人也都要承认,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苏两国开始实施五年计划的相似历史背景,并指出两国实施计划过程中各自的特点。(15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完成“一五”、苏联完成“二五”计划的不同影响。(10分)【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当时两国国内的工业、农业发展状况,政权需要巩固的史实、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等角度分析作答。第

18、二小问,中国实行的“一五计划”是在苏联援助下,实行“一化三改”,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且中国吸取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教训,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措施。苏联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中“苏联经济的发展是在不顾苏联公民的愿望、使他们受损的情况下取得的;苏联公民被迫为将来而努力工作,忍受现在的贫困当时消费品不仅匮乏而且昂贵并且质量低劣”说明片面发展重工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第(2)问,中国的影响:根据材料一中“1956年的工业产量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超过了前一年25%,同时资本投入也增加了60%”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三大改造于19

19、6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的影响:根据材料二中“没有在五年计划下的工业的增长,苏联就不可能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打败希特勒作出那么大的贡献”可以得出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同时也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答案】 (1)背景: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3点即可)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得

20、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2)中国: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苏联: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答出1937年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也可);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14(2017大同高三二模)(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2008年我国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设方面内容的目录摘编。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1课 经济建

21、设的发展和曲折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二、探索与失误三、国民经济的劫难第12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二、经济体制改革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第六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第17课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第18课 罗斯福新政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第21课 二战后的苏联经济改革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目录主题内容,以时序为基本标准修改并说明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解析】 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概括目录主题。根据材料可知,这里论述了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建

22、设方面的内容,如:7现代以来中美苏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其次,根据题目要求,以时间为序,对目录加以修改。如以“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十年代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苏联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为顺序进行整编;第三,根据题目要求说明理由。主要以发生时间顺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答案】 主题:苏、美、中三国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修改:第1课 十月革命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2课 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3课 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调整第4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5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成就第6课 经济体制改革第7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8课 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生活巨变理由:以时序为基本标准,十月革命以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内容在前;其次为三十年代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延续发展罗斯福新政中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与此同时20世纪50年代苏联进行经济改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49年,而且社会主义建设深受苏联的影响,故排在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3155-002-2011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2 List and utilization of contacts German and English version EN 3155-002 2011《航.pdf DIN EN 3155-002-2011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2 List and utilization of contacts German and English version EN 3155-002 2011《航.pdf
  • DIN EN 3155-003-2006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3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S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pdf DIN EN 3155-003-2006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3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S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pdf
  • DIN EN 3155-004-2008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4 Contacts electrical male type A crimp class T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En.pdf DIN EN 3155-004-2008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4 Contacts electrical male type A crimp class T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En.pdf
  • DIN EN 3155-005 Berichtigung 1-2007 de en 6345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5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T - Pr.pdf DIN EN 3155-005 Berichtigung 1-2007 de en 6345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5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T - Pr.pdf
  • DIN EN 3155-005-2006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5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T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pdf DIN EN 3155-005-2006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5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T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pdf
  • DIN EN 3155-008-2006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8 Contacts electrical male type A crimp class S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En.pdf DIN EN 3155-008-2006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8 Contacts electrical male type A crimp class S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En.pdf
  • DIN EN 3155-009-2009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9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S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pdf DIN EN 3155-009-2009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09 Contacts electrical female type A crimp class S - Product standard German and .pdf
  • DIN EN 3155-012-2007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12 Contacts electrical triaxial size 8 male type D solder class R - Product stand.pdf DIN EN 3155-012-2007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12 Contacts electrical triaxial size 8 male type D solder class R - Product stand.pdf
  • DIN EN 3155-013-2007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13 Contacts electrical triaxial size 8 female type D solder class R - Product sta.pdf DIN EN 3155-013-2007 Aerospace series - Electrical contacts used in elements of connection - Part 013 Contacts electrical triaxial size 8 female type D solder class R - Product sta.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