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真题汇编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

上传人:priceawful190 文档编号:33191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高考真题汇编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9高考真题汇编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09高考真题汇编 8-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 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A 此题考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即洋务早期(六七十年代)初开、清朝末年( 19世纪末)移风、民国初年( 20世纪初)飙转豹变,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 胡适评价 19世纪末的梁启超为 “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

2、开国制思想界 ”。这主要指的是梁启超宣传了 ( )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 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 答案: D 梁启超说: “我国蚩蚩四亿之众,数千年受制于民贼政体之下,如盲鱼生长黑壑,不知天地间有 二字。 ”省略的两字最可能是 A君主 B民权 C西学 D科学 答案: B 郑观应主张: “欲富华民,必兴商务,欲兴商务,必开会场。欲筹赛会之区必自上海始。上海为中西总汇,江海要冲 ” 。在郑观应看来,上海首办 “赛会 ”(世博会 )的有利条件是 A思想文化开放,是改良思想的实践地 B商贸较为发达,日益成为国际大都市 C物产丰富多样,是民族工业的发源地 D生活

3、水准较高,有比较大的观众群体 答案: 日本强迫清政府开重庆为商埠那一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有 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康有为发动了 “公车上书 ” 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 ” A B C D 答案: C 1895年马关条约开放重庆, 1904年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爆发; 1985年台湾人民掀起了反割台斗争; 1895年康有为发动了 “公车上书 ”; 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 “二十一条 ”,故选 C项。 面对外来冲击,近代中国做出了积极的回应。回答问题。 【小题 1】 1862年,京师同文馆设立。该馆先后开设外语、化学、物理、各国史略、航海测算、富国策、万国公法等课程。据

4、此判断,同文馆 A标志着西学东渐进程开始 B致力于 “变科举 ”“改官制 ” C为洋务运动培养新式人才 D旨在宣传 “德先生 ”“赛先生 ” 【小题 2】下列各项中符合早期维新派 “商战 ”的思想的是 A “自强直属,在于练兵 ” B “十万之富豪,则胜于有百万之劲卒 ” C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 D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使人民有生之乐 ” 答案: B 综合题 ( 09年海南历史)( 8分) 我国地兼二带,民糅五族,泱泱大风,匪假外求,天然资格,举世莫吾媲也。而论者乃或欲效颦美国,剖之为若干独立小邦,使各自为政。彼美国沿历史上已成之局,不得已而以此为过渡,我何歆焉?人方务合群

5、小以为一大,我乃思剖一大以为群小 ,梦想倒颠,宁复过此 若夫悲观者流 谓共和政体万不能行于我国,至并以咎革命之非计,此其暗于事理,抑更甚焉。夫共和是否决不能行于我国,此非可以空言折人口也,必有待于他日之试验,此勿深论。然问国家之敝,极于前清时代,不行政治革命,庸有幸乎?欲行政治革命,而不先之以种族革命,为道果可致乎?今虽新政治之建设,茫乎未有端倪也,而数千年来恶政治之巢穴,为国家进步之一大障碍物者既已拔去,此后改良政治之余地,较前位宽,其机会较前为多,其用力较前为易 若我国民而终不能行共和政治也,则亦终不能行君主立宪政治。 梁启 超中国立国大方针商榷书( 1912年 5月 7日) ( 1)根据

6、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梁启超在辛亥革命前后政治态度的变化。( 5分) ( 2)结合所学知识,对梁启超政治态度的变化加以评价。( 3分) 答案: ( 1)从反对以暴力推翻满清到承认以暴力推翻满清的必要性;从反对共和制而力主君主立宪制到赞同共和制而怀疑君主立宪制。( 5分) ( 2)民主共和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梁启超顺应了时局和历史变化。( 3分)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 “修约 ”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 1868年 2月至 1870年 10月访问了欧美 11个国家

7、。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 “节制和温和 ”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 12月至 1873年 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 “求知识于世界 ”,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 美 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

8、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小题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10分) 【小题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 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12分) 答案: 【小题 1】不同:目的,中国清政府,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 “修约 ”为借口要挟中国,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修改不平等条约、 “求知识于世界 ”,向西方学习。 成员,中国清政府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海关、礼部等一般官员;

9、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是政府部门的重要官员。 态度:中国清政府统治集团重视不够,对近代化采取的是被动应对。 日本统治集团高度重视,对近代化采取了主动接受,全面学习。 【小题 2】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日本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近代自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内地传教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史称 “教案 ”。 1862年。江西巡抚沈葆桢为教案一事派官员到民间密访。官民对话记录如下: 问:譬如真有兵船来,难道你们真与他打仗么 答云:目下受从教的欺凌也是死将来他从教的党羽多了,夺了城池也是死 他 不过是炮火利害,我们都拼著死,看他一炮能打死几个人 !只要打不完的十个人杀他一 个人,也都够了。 筹办夷务始末 (同治朝 )卷十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晚清教案发生的历史背景。 (5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教案予以评价。 (5分 ) 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