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闭关锁国”与“重农抑商”政策相结合,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并使中国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学习目标】 (1)通过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学习,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变化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转型和制度变化的根本原因。 (2)通过学习重农抑商政策在不同时期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要素时要全面、客观,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历史事件。 (3)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认识到海禁和闭关锁
2、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成为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学会以史为鉴,认识到在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独立的前提下,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从而实现中国的伟大复兴。,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知识梳理,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1)内容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2)瓦解 春秋时期,由于 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周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进一步发展。 在
3、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减少。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确立 公元前 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 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弊端:土地兼并。 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 土地。,生产力,594,商鞅,危害:造成社会的 ,社会动荡不安。,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 ,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重农抑商” 1.含义:重视农业
4、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直接原因: 积聚大量财富,势力越来越大,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3.目的:直接目的是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 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两极分化,均田制,商人,地租,4.主要表现 (1)战国时期: 首倡“重农抑商”,提出农业是本业,工商业是末业。,商鞅,(2)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政府沿袭“重本抑末”的治国理财思想,实行 制度,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5.影响: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 的发展。 三、“海禁”与
5、“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专卖,资本主义萌芽,2.清朝“闭关锁国” (1)原因 根本原因: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客观原因:西方殖民者向东方殖民扩张。 直接原因:清初要对付东南沿海的 。 (2)表现:禁止官民私自出海;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3.影响 (1)妨碍 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抗清斗争,海外市场,【概念解读】
6、 1.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2.“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3.“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是落后的闭塞的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 “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
7、。 “闭关锁国”是指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 4.专卖制度:指国家对某种产品的买卖、生产进行垄断的一种制度。明清两代由官府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附栏,【图解示意】 图示法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走出误区】 闭关政策并不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作用。,【课堂小结】,探究主题1 土地兼并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汉书食货
8、志载:“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 材料二 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的现象以及该现象的危害。 (2)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新变化,这对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影响?,【解读】 第(1)问材料一“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出土地兼并,其危害结合材料一省略号后面的话可知加剧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可知明清时期土地兼并的手段主要以经济
9、手段为主;第二小问据材料二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是买田,结合所学知识从租佃关系的发展阻碍社会再生产等方面进行归纳。,【结论】 (1)现象:土地兼并。 危害:导致两极分化更为激烈,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导致政治混乱、社会动荡。 (2)新变化: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影响:土地租金被抬高;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使商人和手工业主把大量资金投入土地,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深化拓展】 土地兼并的危害及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1)土地兼并的危害 导致大量自耕农破产,造成众多农民衣食无着,加剧社会矛盾,使社会动荡不安。 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政府的赋税、徭役的来源,威胁到封建政府的统治。
10、 地主商人投资土地,兼并土地的行为,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压制了工业化的变革。 (2)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 实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如曹魏政权的屯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的均田制等。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如西晋的占田制等。 清查大地主占用土地实有数量,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如北宋王安石实行的“方田均税法”和明朝多次在全国丈量土地等。土地兼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以上措施只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有效,最后都以失败告终。,探究主题2 重农抑商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
11、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 取消。 材料二 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12、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解读】 第(1)问“做法”据材料“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允许自由经商;“成效”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经济后果”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结论】 (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经济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2)据
13、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解读】第(2)问据材料“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结论】(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深化拓展】 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措施 (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强化本末意识。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从多方面限
14、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如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利用税收制度抑制商人;对重要行业采取官营;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乘车等都有严格规定。,探究主题3 海禁政策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材料 康熙帝时,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南洋地区实行间接对华贸易1716年,康熙帝在“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的忧虑下,开始考虑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规定凡内地商船不许前往南洋,外国商船则听其自来。每年来华商船不过几艘。 雍正初地方大吏蓝鼎元、高其倬等指出:闽广人稠地狭,望海谋生,十居五六。南海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
15、。禁南海,百害无利。雍正帝得知禁南洋的危害后思想有所动摇。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弛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弛禁。 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问题】据材料指出康熙帝、雍正帝对外政策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雍正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并简评康熙、雍正时期的对外政策。,【解读】第一小问,据材料“实行间接对华贸易”“禁止中国商人前往南洋贸易”“地方大吏的态度和雍正的犹豫,使广东虽无弛禁明令,华商暗中前往南洋走私的帆船贸易已非常活跃。其后,福建、浙江等省获准弛禁”得出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第二小问,据材料“百货不通,民生
16、日蹙,况生齿日繁,多无田可耕,流为盗贼,势所不免”得出雍正时期人口增加,出现民生等社会问题;认同民间到海外谋生与贸易的现实,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所学得出增加政府收入,对外贸易扩大;第三小问,从对外政策实施的背景、实质、目的和作用等角度加以评价。,【结论】 不同:康熙帝由弛禁到海禁,雍正帝由海禁到弛禁。 原因:雍正时期人口增加,出现民生等社会问题;认同民间到海外谋生与贸易的现实,维护社会稳定;增加政府收入,对外贸易扩大。 简评:新航路开辟后,面临西方殖民扩张的困扰,康熙雍正时期对外政策时禁时开;政策的调整反映了朝贡贸易体系与近代西方殖民贸易的冲突;实施政策的目的是抵御西方侵略,维护国家权益,巩固统
17、治;弛禁政策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西方的交往,海禁政策造成了中国落伍于世界,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考古学家对如图的考古材料展开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 ) A.土地私有制 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C.均田制 D.初税亩,解析:B 此图形状同井字,成方块状,这被称为“井田”。这种土地制度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故B项符合题意。,2.明代西园闻见录记载:“一派青山景色幽,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这首诗主要反映了明朝时期( ) A.土地交易频繁 B.土地私有制确立 C
18、.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D.政府不抑土地兼并,解析:A 材料“前人田土后人收,后人收得休欢喜,还有收人在后头”说明田主更换比较频繁,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可知,早在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就从法律层面确认土地私有,故B项错误;小农经济脆弱性指在遭受自然灾害、封建地主阶级沉重的租赋和徭役、商人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以及封建地主的兼并等条件下往往陷于贫困和破产,故C项错误;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材料并未说明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故D项错误。,3.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敢犯令,没人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
19、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解析:D 材料的主旨是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没收田货。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是从保护小农经济正常发展的角度去颁布该禁令的,故选D项。,4.学者吴慧指出:“重农抑商,重农是目的,抑商是手段。这一政策的实质是抑商人而存商业,退私商而进官商。”下列各项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A.“重农”有效提高了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 B.“抑商”成功地抑制了古代工商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 D.“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解析:C 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古代抑制私商
20、而发展官商,这样的“重农抑商”必然强化了国家对社会经济的控制。“重农”未提高农民阶级的社会地位,“抑商”也未完全抑制古代工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的确成为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政策,但并未揭示材料的主旨。综上所述,C项表述符合题意。,5.(2018甘肃兰州期末)乾隆皇帝对英商送给他的时钟不屑一顾,说中国小民无此物者甚众,但从来没有误了早晨起来下地,也从来没有误了晚上回家睡觉。对此现象,下列评价确切的是( ) A.乾隆帝为维护国家尊严,痛斥侵略者的野心 B.乾隆帝认为中国农民勤劳自觉,不需要闹钟 C.是小农经济下一种天朝上国心态的流露 D.乾隆帝为维护天朝体制,担心小农玩物丧志,解析:C 材料内容反
21、映的是在清朝时期中国政府的最高统治者一种盲目自大的心态。A项与史实不符,因为此时英国尚未侵略中国,B项只是对材料内容的陈述,D项说法本身错误,故答案选择C项。,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下令:“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古代刑具)左趾,没入其器物。” 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明朝时广东地区)一个冶炉场按中等规模十座冶炉计算,其雇工要在二三千人以上“凡一炉场,司炉者二百余人,掘铁矿者三百余人,汲者、烧炭者二百有余,驮者牛二百头,载者舟五艘。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依据材料一中“敢私铸铁器煮盐者”等信息进行判断为盐铁官
22、营,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从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可联系材料二中“司炉者二百余人”“ 计一铁厂之费,不止万金”等信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围绕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等内容进行思考。 答案:(1)经济政策:盐铁官营。实施目的: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工商业;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特点:生产规模庞大;资金投入巨大;生产分工细密;实行雇佣劳动。阻碍因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1)材料一表明汉武帝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简要说明这一政策的实施目的。 (2)材料二所描述的明朝矿冶业具有什么特点?这一类工矿业在明清时期发展受阻,请写出阻碍因素。,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