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ppt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1149842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1.5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8年高中历史第九章中国戊戌变法9.2百日维新课件北师大版选修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九章 中国戊戌变法,第二节 百日维新,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一、变法救亡呼声再度高涨 1背景 (1)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 湾,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2)康有为向光绪皇帝上万言书,其内容在朝野传播开来,产生了很大影响。,胶州,2表现 (1)康有为上 ,进呈俄彼得变政记和日本变政考两书。光绪帝读后深受鼓舞,坚定了依靠康有为等人实行变法维新的决心。 (2)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 。 (3)在保国会的影响下,北京又成立了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等同类性质的团体,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二、百日维新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2、了 ,正式宣布实行维新变法。 2内容 (1)政治方面:取消闲散重叠机构,裁汰冗员,删订则例;开放言路,准许 上书言事;废除旗人靠国家供养的特权,允许他们自谋生计;整顿和澄清吏治。,定国是诏,官民,(2)经济方面:设立专门管理机构,保护和促进 等各业的发展。还有改革财政、编制预算方案等。 (3)军事方面:用新法精练陆军;添置兵舰,扩建 ;裁汰旧式军队。 (4)文教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 ,开设经济特科;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派遣留学生,实行新式教育;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准许创立报馆学会;奖励创新性著述。,农工商,海军,策论,3局限 (1)没有涉及实行 的事项,没有触动清朝的

3、统治基础,改革是不彻底的。 (2)提出的有关新政方案,大多也没有能够得以实行。,宪政,4成果 (1)在维新派的推动和光绪帝的着力督导下,也有些新政部署得以实行。特别是 的开办,即使政变发生后也没有废止。 (2)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京师大学堂,1.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上至上层建筑(政治、军事、思想文化),下至经济基础,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即变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 2从推行范围来看,仅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因而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3从推行者来看,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推行,显示出维新派力量的薄弱。,百日维新

4、的特点,4从性质上看,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从目的上看,变法图强、救亡图存是首要目的。 6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先进文化的传播。 7从推行过程来看,变法措施过于激进,不分轻重缓急也是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 【特别提醒】百日维新的特点要从维新变法的性质、目的、作用等角度来把握。,【典例1】戊戌变法运动是( ) 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 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一场贯穿着争夺最高统治权的斗争 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A B C D 解析:虽然项没有在教材中明确列出,但以慈禧为代表的后党和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之间的斗争贯穿变法的始终。 答案:D,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的异同

5、点,【特别提醒】虽然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都是在中国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但这两场运动因为领导阶级所代表的根本利益不同,所以其政治主张也有根本不同。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维新变法运动则是为了救亡图存,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两场运动客观上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典例2】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从“中体西用”的角度论述了科举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这表明他( ) A在戊戌变法初期,思想趋于保守 B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C在教育改革方面与洋务派观点一致 D所说的“体”和“用”与洋务派不同,解析:解题关键是注

6、意康有为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他要求的科举制度改革、建立新式学校等主要是为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服务的。康有为所说的“中体西用”与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故选D项 。 答案:D,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甲午战后,维新人士认为:教育“不当仅及于士,而当下逮于民;不当仅立于国,而当遍及于乡;必使四万万之民,皆出于学”。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二 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 梁启超,探究问题 (1)概括材料一、二的主要思想主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百日维新中体现上述思想主张的措施及意义。 探究思路第(1)问,依据材料一、二归纳、概括即可。第(2)问,回答百日维新的措施时要注意结合材料一、二的主旨,有重点、有选择地作答,意义可从变法对当时及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积极作用方面分析归纳。,探究结论 (1)主张全民教育;重视女学。 (2)措施:设立大学堂和各级中小学堂,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意义:培养了具有创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民族意识的觉醒;促进了教育的近代化。(答出以上任意三点即可),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