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roleaisle130 文档编号:116113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夜书所见教案1新人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夜书所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教学目标:1.认识“挑”1 个生字,会写“送、挑”2 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感受诗中的秋意和诗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1.(课件出示 32)出示图片,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

2、流,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小故事。2.谈话导题: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 (板书:夜书所见 )【 设计意图】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1.理解“书” “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书:书写下来。 所见:所看到的。 )2.齐读题目,板书题目。3.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24.师生讨论生字的认法。 (课件出示 3

3、3)出示生字:sn tio 送 挑 (1)老师指正:注意读准平舌音“送” 。“挑”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tio” ,还有一个读音是“tio” ,组词为“挑担、挑粮”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挑”:“扌”表意, “兆”表音。加一加:“关+辶=送” 。(3) (课件出示 34 生字田字格课件)送 挑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4)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送”是半包围结构的字,先写“关” ,后写“辶” , “辶”是三笔写成,第二笔是横折折撇。“挑”第三笔是提,第七笔是竖弯钩。(5)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5.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

4、奏,男女生分组读。(课件出示 35)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6. 告诉老师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设计意图】从整体入手,把握诗意,避免了机械的分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整体感悟文章内容,边读边想,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一)找出诗人所见。师: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 (教师相机板书)3(二)学习第三、四行诗句。1.师生交流。(1)生回答看到儿童挑促织时,相机

5、出示第三行诗句。 (课件出示 36 图文)知有儿童挑促织。(2)生回答看到儿童在捉蟋蟀,相机指导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师:从这学期、这首诗开始,古诗课文增加了一项内容注释(板书:注释)它是我们学习古诗的好帮手,它能帮我们扫清诗中的拦路虎,它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地读懂诗句的意思。(3)理解“知” 。师:刚才借助注释我们知道“挑促织”的意思,那么这个“知”是什么意思?(料想)(4)漆黑的夜晚诗人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相机出示第四行诗句。 (课件出示 37图文)夜深篱落一灯明。2.引导交流:你捉过蟋蟀吗?指名生说。预设一:学生捉过蟋蟀。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分享体验,训练口语表达能力。预设二:学生没有体

6、验过。教师充满激情地描述:一提起捉蟋蟀,我就想起小时侯和小伙伴到草丛里捉蟋蟀的事。捉蟋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顺着声音好不容易发现一只,赶紧用手去捂,觉得应该捂到手里了,可是打开一看,却什么也没有。如果能捉到一只,我会高兴得不得了!3.朗读指导。4.齐读。5.师范读。6.齐读。 (三)学习第一、二行诗句。谈话过渡:谁知道捉蟋蟀最好的季节是什么时候?秋天是捉蟋蟀的最好季节。这时的蟋蟀又大又壮,叫的声音最好听。到书中找一找秋天,你一定能找到?1.(课件出示 38)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读一读。2.理解词语,初知大意。3. (课件出示 39)(1)萧萧:风声。4(2)梧:梧桐树。(3)客情:旅

7、客思乡之情。 4.齐读。5.师范读。6.齐读。 7.理解“客” ,相机介绍作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字典中“客”的多个解释,生选择字义。 )引导交流:这位漂泊在外的人是谁呢?是诗人就是叶绍翁。 (板书:叶绍翁)说起叶绍翁还有一个故事:(课件出示 40)叶绍翁是福建人,小时侯被送给浙江的一 个叶氏的人家做儿子。他的爷爷原来是朝廷的一位大官,因为朝廷政变,受到别人的迫害,所以他的整个家族受到牵连,他的家变得凄惨不堪。他的爸爸妈妈不得不把他送给别人。8.读诗。谈话过渡:了解了这些,你就更能体会江上秋风为什么牵动诗人的情怀?漂泊在外的他会想起(生答)那就是思乡之情。我们带着这思乡之情再读一读。(四)指导全

8、文朗读。1.齐读。师:就在诗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时候,看到一群孩子在捉蟋蟀,诗人又会想到想到什么?(生答)是呀,也许他会想起自己的童年,也许会想起儿时的伙伴,也许想起家乡的孩子,想到这些,他的思乡之情就更浓了。身在浙江的他,多么想回到福建老家,跟自己家人团聚啊。2.教师范读。3.学生齐读。4.配乐读(配乐曲马思聪思乡曲 ) 。5.唱诗(配上世上只有妈妈好旋律) 。6.指导背古诗:这首诗要把诗 人“想家”的感情读出来,声调要缓慢些。最后两句“捉蟋蟀”场景确实令人高兴,但同时又牵动了诗人“动客情”思念家乡呀!所以后两句语气可明快些,但不可过快。 (学生先读,老师指导,老师再范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

9、。)【设计意图】朗读古诗,配乐唱诗,都是为了抒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为了更好地把握古诗思想感情。5四、 趣味活动,强化记忆。1.把夜书所见这首诗的诗句变成自己的语言说一说2.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3.老师读诗的前面,学生接后面,直到学生基本会背为止。4.小组比赛。【设计意图】五、 拓展阅读,增加兴趣。1.你们还读过哪些诗人所写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呢?谁来背一首试试!2.老师这里也有一首古诗,请你们认真听一听,跟着一起体会诗歌的感。(课件出示 41) 泊船瓜洲(宋代)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3.读一读,背一背。【设计意图】六、

10、板书设计夜书所见梧叶、儿童、挑促织、篱落、一灯明教学反思:成功之处:中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重视指导学生感受诗的内容,充分领悟诗人的情感,所以,不能单单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而应引导学进行感悟。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在学习古诗中,让学生知道学习的方法、步骤。课堂上,教师能够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去学这首古诗。由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孩子们从学诗题、理解诗意到感悟诗情都很积极,教学过程进行得也较为顺利。通过这节课,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在语文教学中对孩子进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是必要的。语文教学不光要传授孩子们语文知识,更要让孩子们掌握如何去获取这些知识。二6是在教学前,教师必须对教材充分钻研,正确把握教材内容,准确地设计教学中的提问,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不足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