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晏子使楚复习导引 -晏子春秋原文、译文对照翻译1、晏子将使楚。解释:将:将要 使:出使翻译: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2)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3),何以也?”解释:闻:听说 之:代词,代晏子将使楚的消息 之(2):的 习:熟练 辞:言辞 者:的人 今:现在 方:将要 欲:想要 之(3):代词,代晏婴 何以:以何 以:用 也:呢翻译: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要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3、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解释:对:回答 为:在这里相当于“于”。 其:代词,代晏婴。 缚:捆绑翻译:
2、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4、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解释:为:做 坐:犯罪 盗:偷窃翻译: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5、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解释:赐:赏赐,请 诣:到(指到尊长那里去)翻译:晏子来了,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6、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解释:曷:同“何”,什么。 固:本来。 善:善于 翻译:楚王问道:“绑着的人
3、是干什么的?”(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7、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于)淮南则为(1)橘,生于淮北则为(2)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解释: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2之:代词,这样的事,指下文“橘生淮南则为橘其实味不同” 则:连词,就 为(1):是 为(2):变成,变为 徒:只 其:它们的 实:果实所以者,的原因 然:指示代词,这样 异:不同翻译:晏子离开了席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
4、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8、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解释:得无:莫非 之:的 耶:语气助词,表示反 问,可译为“吗”翻译: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9、王笑曰:“圣人非所与(之)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熙:同“嬉”,开玩笑 反:反而 病:辱 翻译: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晏子春秋 杂下 , 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全书共 8 卷,215 章,每章由一个小故事构成,以晏婴为中心人物写得有血有
5、肉,形象丰满书中 通过记述晏子的言行,对贵族统治的奢侈腐败、劳动人民的饥寒挣扎以及各国之间的勾心斗角作了一定程度的反映。二、故事发生的背景晏子作为齐国之相出使楚国,此时,齐桓公去世已近百年,齐国称霸的盛世已过,但作为大国雄风犹存,在诸侯逐鹿中仍处举足轻重的地位,楚国自从庄王一鸣惊人 之后,迅速跃居五霸之列,国力日强,骄横日盛。在楚强齐弱的情况下,晏子代表齐国使楚。三、.重点字词。1、实词、虚词(1)晏子将使楚( ) (2)楚王闻之 ( ) (3)吾欲辱之( ) (4)何坐( ) (5)吏二缚一人诣王( ) ( ) (6)齐人固善盗乎( ) ( ) (7) 叶徒相似( ) (8) 寡人反取病焉(
6、 ) (9) 齐之习辞者也( ) ( ) (10)缚者曷为者也( )(11)圣人非所与熙也( ) (12)楚王赐晏子酒 ( ) 3(13)谓左右曰( ) (14)为其来也 ( )(15)得无楚之水土( )2、一词多义之: 楚王闻之: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这个消息 齐之习辞者也:的 吾欲辱之: 他,指晏婴 婴闻之: 这样的事,指下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 其:为其来也: 他,指晏婴 其实味不同: 它们3、古今异义(1)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左右 古义:指近侍; 今义:表方位。(2)今方来 方 古义:将要 ; 今义: 方位。(3)左右对曰 对
7、 古义:回答 ; 今义:正确。 (4)为其来也 为 古义:相当于“当”;今义: 做。(5)王曰,何坐?曰,坐盗。坐 古义:犯罪 ; 今义:坐下。 (6)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古义:离开座位 ; 今义:躲避、席子。(7)叶徒相似 徒 古义:只 ; 今义:徒弟。 (8)其实味不同 其实 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实际上。(9)寡人反取病焉 病 古义:辱 ; 今义:疾病。四、重点句子翻译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只是叶子的形状很想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2、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3、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五、
8、内容理解1、概括各段内容4第一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诬齐人为盗。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2、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一个什么中心?本文写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原句答)“晏子,齐之习辞者也”4、楚王及手下想了一个什么计谋来侮辱晏子?请用自己的话简要表述出来诬齐人为盗5、楚国君臣是如何安排计谋?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景,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盗,从而戏弄晏子。6晏子是如何批驳楚王的呢?这样做好在哪里?楚王明明是栽赃陷害,但晏子又无法澄清事实,
9、就先退一步,假定缚者是齐国人,接着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反驳,先举了个事实:“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原因是什么呢?水土异也。同样,“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原因是什么呢?这就顺理成章地推出:是“楚之水土使民善盗”。晏子就其转化的条件都是“水土异也”这一点进行类比,十分高明而巧妙,片语之间,晏子化被动为主动。7、请说出文中的“橘”“枳”“淮南”“淮北”各比喻什么?“橘” 比喻不盗良民 ;“枳 ” 比喻盗贼 ; “淮南” 比喻齐国 ;“淮北” 比喻楚国。8、“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这一句话包含了一个什么道理?环境造人9、结尾处写道:“王笑曰”你觉得这写出
10、了当时楚王什么样的心态?楚王这时的表情怎样?心态:想侮辱晏子,反而自取其辱的窘态。表情:尴尬、难堪。10、用一句话概括楚王和晏子这两个人物形象。晏子是一位灵活机智、善于辞令,敢于维护祖国尊严的政治家、外交家 (机智善辩)楚王是一位自作聪明,仗势欺人的无能君主。11、各用一个成语或俗语概括楚王和晏子的形象特点。楚王:自作聪明 自作自受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5晏子:能言善辩 才辩双全 能说会道 不卑不亢。12、你认为楚王侮辱晏子是善意还是恶意的?是善意的,因为楚王侮辱 晏子的动因只是想看看晏子是不是“齐之习辞者”,而且晏子反驳后并没有恼羞成怒。是恶意的,因为楚王羞辱晏子是经过周密布置的,且目的是
11、想借羞辱晏子达到羞辱齐国的目的。六、归纳中心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七、拓展延伸1、古今中外有不少像晏子这样的外交家,你能用一句话举出一两个实例吗?(1)张仪说秦连横合纵。(2)蔺相如完璧归赵。(3)朱镕基妙答外国记者。(4)曾经有位美国记者问周恩来总理:“我们美国人仰着头走路,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低着头走路?”周恩来略加思索回答:“走下坡路的人,总是仰着头走路,走上坡路的人自然是低着头走路了”。这个记者听后,倍感羞愧。2、晏子以类比推理的方法回应了楚王的诬陷,从晏子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示?遇事沉着机智,为维护本国和
12、自身尊严不卑不亢的据理力争。八、写作方法(1)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2) 本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 “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 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辞严而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
13、术。 九、译文:晏子将要出使到楚国去。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了,我想侮辱他一下,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到来的时 候,请允许6我们绑上一人你面前 走过。大王就问,这是做什么的人?我们就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说,犯了偷窃罪。 ”晏子来了,楚王 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小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很想像,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