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活板》学习要点苏教版.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16696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活板》学习要点苏教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活板》学习要点苏教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活板》学习要点苏教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活板》学习要点苏教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7《活板》学习要点苏教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活板【重点难点点拨】一、作者简介沈括(10311095) ,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北宋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均有所论著(宋史沈括传 ) 。代表作有梦溪笔谈共 30 卷,内容丰富,包括天文、地理、数学、物理、文艺、历史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大量篇幅,总结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详细地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卓越贡献, 梦溪笔谈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之为“中国科技史上的坐标” 。二、相关背景介绍我国印刷术起源于古代的印章和刻画,唐朝开始有了雕板印刷术,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 868 年)刻印的金刚经一卷是现存世

2、界上最早的一本印本书。雕板印刷到宋代有了高度发展,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是世界印刷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技术革命,后来流传到亚洲和欧洲各国,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和交流。此后,元代科学家王祯制作木活字,明代出现了铜活字和锡活字,清朝后期采用了铅活字,并引用至今,现在则广泛使用电子照排进行印刷了。三、课文注释及译文分析注释板:名词作状语,表工具,意思是“用雕板” 。尚:副词,还。为:动词,做。注释五代:指唐以后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始:副词、才。五经:儒家的五部经典,即诗 、 书 、 礼 、 易 、 春秋 。典籍:国家重要文献,这里泛指各种重要书籍。为:是。以上为第一部分(第 1

3、段) ,说明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的历史。 “盛”字前面用“尚未”修饰限制,说明雕板印刷唐时已有,但还未普遍应用, “始”字说明五代是雕板印刷开始推广应用的时间。 “皆”字说明应用的广泛。 “已后”点明应用普遍的时间,在介绍活板之前,先简述雕板印刷的历史,也为下文重点介绍前所未有的活板印刷术作铺垫。以下为第二部分(第 2 段) ,具体说明活板印刷术的发明、制作、效能和使用方法。2注释布衣:古代没有官职的百姓穿布衣服,借指平民百姓。昇(shng):同“升” 。 为:发明。 “为”在作动词用时,基本意思是“做” ,但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选用一个恰当的动词。这一层交代活板发明的时间和发明人。 “庆历中” ,

4、交代活板发明的时间。 “布衣”点出发明者的身份,突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 “又”字呼应上文,表明活板术与雕板术的源流关系,同时自然引出下文对活板术的详细介绍。注释其:指活字板印刷的。胶泥:黏土。一印:一个字模。火:名词作状语,表方式,意思是“用火” 。令坚:即“令之坚” ,兼语“之”代字模,省略。注释设:设置。其:指铁板的。以:用,拿。之:指“其上” 。注释欲;想,要。则:副词,就。置铁板上:即置(于)铁板上。置,放置。乃:副词,于是,就。密布:密密地排着。字印:字模。持就火:即持之就火,拿着铁板靠近火。稍:稍微。则:副词,就。这一层说明活板的制作方法,包括刻制活字模与排板、制板两项。用

5、“薄如钱唇”比喻刻字的厚度,用“字平如砥”形容板上字模的平整。比喻形象、准确,凸现制板技术的精妙。注释若:如果。止:通“只” 。为:算是。“若则”:如果那么。极:很。神速:异乎寻常地快速。这一层写活板印刷的效能,在于印得越多越快。 “极为神速” ,生动地说明了活板印刷3的优越性。注释以: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示后一个分句是前一分句所要达到的目的,可译为“用来” 。重复者:重复的字,指一块板内重复出现的字。注释则:就。以:用。之:指不用的字模。韵:指韵部。古代的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帖:名词,标签。木格贮之;用木格贮存它们。注释素;平时,一向。旋:随即,立刻。注释以:用,拿。为之:这

6、里是刻制活字模。之:代活字。者: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沾水则高下不平:这句是说由于木质纹理疏密不同,遇水后膨胀率不同,因此使活字高低不平,不利于印刷。粘:念 zhn。火: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火烤。这一层叙述活印刷使用方法及应注意的事项。 “一板一板更互用之”说明两板轮换印刷的办法,非常简洁。 “瞬息可就” ,反映了活板印刷的效率之高。文章补充说明了活板使用中应注意的事项:如一字多印、奇字旋刻、分类贮存等。文章还特意比较胶泥字模与木质字模。并连带说明拆板的程序,从中肯定胶泥字模的优越性。以上是第二部分。 “其法”一语,总领全段,引出活板的制作、功效和用法的

7、叙述,构4成文章的主体部分。全文突出了活板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体现在活板制作印刷的全过程。如“又为活板” , “每字一印” ,字是活的;“密布字印” ,排板是活的;“一板一板” , “更互用之” ,印刷是活的;“每一字皆有数印” ,字印数目是活的;奇字无备,旋刻急用,做法是活的;用讫拆板,便于下次重新排板印刷,这也是进一步说明了字的活用、体现了活板的灵活性。以下为第三部分(第 3 段) ,交代活字的下落。注释其:他的,也可解释为那些。“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为,被。予:我的。群:众,诸。从:指堂房亲属。例如父亲的兄弟为“从父” ,母亲的姐妹为“从母” ,堂兄弟为“从兄弟” ,兄弟

8、的子女为“从子” 、 “从女” ,单说“从” ,指从属的次要的,这里指比自己小的或晚一辈的。这一段交代活板的下落,与开头“毕昇又为活板”相照应。 “至今”强调作者写作本文的时间,充分证明活板为毕昇所创制是确凿无疑的。 “保藏”说明所得者对活字的精心收存。四、需掌握的字的读音脂(zh) 砥(d) 瞬(shn) 帖(ti)贮(zh) 沾(zhn) 讫(q) 从(zng)五、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六、形近字正音组词七、一词多义为:做、应用 如:唐人尚未盛为之5制成、作为 如:每字为一印是 如: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被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算是 如: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板:用于雕板印刷的 如: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9、板状较硬的物体 如:先设一铁板用“版”作印刷用的底板 如:第二板已具若:如 如:不若燔土如果 如:若止印三二本印:印刷,动词 如:五代时印五经印模,名词 如:乃密布字印火:火,名词 如:以草火烧火烤,动词 如:用讫再火令药熔就:完成 如:瞬息可就靠近 如:持就火炀之帖:用标签标出 如:以纸帖之类 如:每韵为一帖八、重点实词唇:边缘。如:薄如钱唇范:框子。如: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炀:烤。如:持就火炀之砥:磨石。如:字平如砥素:平时。如:有奇字素无备者讫:结果、完毕。如:用讫再火令药熔九、重点虚词之:代词:代雕板印刷 如:唐人尚未盛为之代词:代其上 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代铁板 如:

10、持就火炀之代词:代铁板 如:更互用之代词:代它们 如:木格贮之6其:代词:代它们的 如:其法:用胶泥刻字代词:代他的 如: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代它的 如: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以:动词:用 如:则以一平板按其面连词:用来 如: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动词:用 如:以草火烧十、通假字板通“版” 。如:活板已通“以” 。如: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止通“只” 。如:若止印三二本十一、古今异义唇:古义:边缘。如:薄如钱唇今义:用作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组织,如“嘴唇” 、 “口唇”冒:古义:蒙,盖。如: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今义:用作动词,向外透,往上升,如“冒出”范:古义:框子。如: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今义:用

11、作名词,如“规则” 、 “规范” 、 “典范” 、 “范围”等帖:古义:标出。如:则以纸帖之今义:作名词,如“字帖等十二、特殊句式1 “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若则”表假设关系,即“如果那么” 。2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者”与“不以木为之”组成名词性词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 ”。3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为所”表示被动的句式,译为“被所” 。十三、写作特色1说明抓住重点,突出事物主要特征活板的特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是“活” ;活,就是使用方便灵活,作者从活板不同于雕板印刷处下笔,来显示活板优越性(具体见第二部分的总体分析) 。72语言准确、朴实、简洁全文着重

12、说明活板的制作印刷过程,解释胶泥刻字的性质特点,很少用修饰性词语,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活板印刷是十分复杂的事物,作者仅用 300 字左右就写得十分清楚明白,雕板印刷的发展情况作者仅用 26 字就扼要作了介绍, “未” 、 “始” 、 “皆”三字十分准确地点出了它的发展过程。用词准确也是本文特点,如对胶泥字印火烧加热,使之坚硬成型,用“烧”为了使铁板上的药物软化凝结,将铁板置于火上烘烤用“炀” ,用得准确贴切。十四、课后习题解答(一)略(二)课文主要是按照工作程序来说明的,先说刻制字模,接着说排板、制板,再说印刷,最后附带说明拆板。(三)1做 2是 3发明 4刻 5成为 6算是 7做 8被(四)1 中的“就”和 4 中的“成”是同义词,意思是“完成” 。2 中的“具”和 5 中的“备”是同义词,意思是“准备好” 。3 中的“毕”和 6 中的“讫”是同义词,意思是“完” 。(五)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